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儿外感发热大多因感受风邪所致,其中热多于寒,尤其对于体温超过38.5℃的患儿,大多数医者认为符合中医诊断小儿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的临床症状,故多以"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 相似文献
2.
发热是儿童上感经常伴发的一种症状,如不能及时控制,往往引起许多并发症。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上用自拟柴板汤治疗104例上感染发热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张寿华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5):50-51
笔者自1998年以来,运用清解汤加减,治疗小儿发热538例,取得较好疗效。兹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538例病人中,其中男性313例,女性225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的2个月;病情最长的40 d,最短的1d;服药最多的5剂,最少的1剂。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鼻塞,周身关节酸痛,肌肤壮热,无汗或少汗,咽痛,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2治疗方法药物组成:薄荷叶12g,蝉蜕9g,生石膏18g,甘草3g。水煎2次,取汁300mL,分4~5次服,1d1剂。加减运用:恶寒无汗者,加荆芥、防风辛温达表;里热炽盛者,加知母、黄芩清热泻火;口渴少津者,加芦根,天花粉生津止渴;小便黄赤者,加六一…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复合蒿芩清胆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研究。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住赤壁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的76例外感发热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小柴胡汤复合蒿芩清胆汤的方法,对照组单用蒿芩清胆汤,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热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柴胡汤联合蒿芩清胆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确切,退热快,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七味止泻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7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从1992年10月~1994年12月应用七味止泻汤治疗小儿秋季腹泻171例,收到满意疗效。 1 临床资料 选择10月~12月发病,起病2天以内,大便均为稀水样便,呈绿色或蛋花汤样,腹泻5~20次/日,大便常规白细胞0~3个/HP,脂肪球+~+++,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血常规正常或分类淋巴细胞偏高,患儿年龄6月~2岁,排除食物中毒及营养不良者270例。病例诊断均符合1986年10月全国第二届腹泻防治会议制定 诊断标准。其中门诊149例,住院121例,所有病例分为两组,观察组171例,平均年龄11月5天,病程平均1.5天,腹泻次数5~20次/日,>10次/日者98例,发热116例,呕吐123例,轻度脱水99例,中度脱水49例,轻度酸中毒者15例。对照组99例,平均年龄11月15天,病程平均1.6天,腹泻次数5~20次/日,>10次/日者45例,发热68例,呕吐72例,轻度脱水58例,中度脱水29例,轻度酸中毒者8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年龄、病程、病情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9.
10.
随机抽取2011年11月~2012年2月在我院儿科接受中医治疗的39例小儿发热患者,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中医治疗法能够有效的治疗小儿发热,为患儿和家长所接受。分析中医治疗法治疗小儿发热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广中医治疗法运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推拿治疗小儿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患儿经中医辨证分型后,予以相应的推拿治疗,1次/d ,20 min/次。结果治愈180例,好转2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此推拿手法治疗小儿便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刘以敏主任在临床中根据小儿特殊的生理特点,在临证中强调,小儿稚阴稚阳,用药不远寒热,以免伤阴伤阳,小儿由于脾胃不足,运化失司,易引起食积内热,故在临床治疗中,解外感之邪的同时应注重清小儿里热及消食化积。其灵活运用散热、清热祛湿及消食化积原则,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4.
选择不同病因发热儿童患者150例,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采用正确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法。结果 150例患者经中医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且疾病体征完全消失129例。疾病情况好转、疾病临床体征减轻21例。总有效率达100%。中医治疗小儿发热,效果显著,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观察小儿运脾益胃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口服小儿运脾益胃口服液(乌梅、太子参、淮山药、云苓、白扁豆、蝉退、炒麦芽、炒枳壳、玉竹、炙甘草等),对照组40例口服胃蛋白酶合剂,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62.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运脾益胃口服液治疗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小儿发热一般属于外感,即风寒感冒或由于食积,即食积化热。此外,临床上往往还有查不出原因的发热。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