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Ⅱ型树突状细胞(pDC2)的数量及其功能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2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5例健康人外周血中pDC2数量的变化以及其产生α干扰素的能力进行了检测,同时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比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肝炎患者外周血pDC2的百分数(0.096±0.086)较正常人(0.304±0.093)明显降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特别是慢性肝炎患者pDC2产生IL-12及IFNα的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群(P<0.001);而CD4+/CD8+的比值则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同时发现在HBV DNA(+)的患者中其pDC2的百分数和CD4+/CD8+的比值分别为0.087±0.054和1.95±0.562,均明显高于HBV DNA(-)患者(分别为0.043±0.031和1.44±0.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正常人相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pDC2的数量和其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降低,后者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的进展以及血清中HBV DNA阳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流式细胞仪对51例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慢性活动性肝为(CAH)、慢性迁延性肝炎(CPH)和肝炎后肝硬化(HC)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NK数量明显增加(P〈0.01),D4^+和CD3^+数量均明显降低(P〈0.01),CAH的CD8^+数量明显增加(P〈0.01),且CD4^+/CD8^+比值明显下降(P〈0.01),HC的CD4^+/CD8^+比值下降(P〈0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方法用免疫花环法测定41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并分析其变化. 结果 CD3、CD4细胞以及CD4/CD8比值较正常人显著减少(p<0.01),CD8细胞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 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紊乱,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DC1和DC2)相对数量特点。方法采集健康人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静脉抗凝全血,利用荧光抗体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DC1的特异性标记为Lineage^-HLA-DR^+CD11c^+,DC2的特异性标记为Lineage^-HLA-DR^+CD123^+;电化学发光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2相对数量高于健康人近两倍,但缺少统计学意义,DC1相对数量在两者间没有差别;血清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2相对数量显著增高(P=0.002),差异存在于与HBeAg阳性患者和健康人比较中(分别D1.2=129,P〈0.01;D2.3=108,P〈0.05),而在上述3组中DC1相对数量无差异(P=0.183)。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2增加与HBeAg血清转换有关,提示DC2可能有抑制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抗原在体外活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及诱导特异性T细胞应答的能力.方法 用无血清培养基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培养DC,在DC成熟前,分别加入HBsAg多肽、HBcAg多肽刺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用液闪计数仪观察DC对T细胞的增殖作用,用ELISA法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IL-12的分泌水平.结果 经HBcAg多肽刺激DC的CD86表达率为(92.20±5.18)%,明显高于HBsAg多肽刺激组(76.19±3.90)%和未加抗原组(62.37±4.24)%,P<0.01;经HBcAg多肽刺激组DC诱导同种异体静止T细胞增殖的能力每分钟液闪计数值cpm为34 326±3088,明显高于HBsAg多肽刺激组20 306±2897和单个核细胞组3454±409,P<0.01;经HBcAg多肽刺激组DC MLR中IL-12(348±42.8)ng/L,分别高于HBsAg多肽刺激组(226±30.6)ng/L和未加抗原组(116±15.6)ng/L,P<0.01.结论 使用HBcAg多肽刺激DC可比HBsAg多肽更有效地提呈病毒抗原,提高诱导特异性T细胞应答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方法:用免疫花环法测定41例慢乙肝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并分析其变化。结果:CD3、CD4细胞以及CD4/CD8比值较正常人显著减少(p<0.01),CD8细胞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紊乱,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体外培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树突状细胞(DCs),检测其经过亚硒酸钠作用后功能的改变。方法:(1)建立用人重组粒细胞-单核细胞刺激集落因子(GM-CSF)、人重组IL-4、人重组IFN-α等细胞因子诱导、AIM-V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方法。(2)收集慢性乙肝患者30例外周血,每份血分成2份,在诱生中不加亚硒酸钠处理者为乙肝组,加硒者为加硒组。健康献血者18例为对照组。(3)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MTT法检测DCs对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MLR)及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12的分泌和GSH-Px、MDA的活性。结果:(1)DCs分泌IL-12水平和刺激淋巴细胞反应能力:乙肝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加硒组比乙肝组高 (P<0.05)。(2)DCs细胞内的GSH-Px、MDA的活性:GSH-Px活性乙肝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加硒组高于乙肝组和对照组(P<0.05)。MDA的活性乙肝组明显高于加硒组、对照组(P<0.05)。结论: 乙肝患者DCs功能缺陷可能与HBV感染DCs后产生的氧自由基损伤和GSH-Px过度消耗有关。体外经亚硒酸钠作用后的乙肝患者的DCs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可望为以后基于DCs的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CHB)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其与临床疾病状态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HBeAg阳性ALT异常者42例(A组);HBeAg阳性ALT持续正常者25例(B组);HBsAg阳性、HBeAg、HBV-DNA及ALT正常者20例(C组);健康体检(各型病毒学指标均为阴性)者25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A、B组CD4+T细胞数量较C组及正常组明显降低;而CD8+T细胞数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CD4+/CD8+、CD4+CD25+T细胞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慢性乙肝HBeAg阳性ALT正常患者Ts细胞数量增多,Th细胞和CTL细胞受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与CD4+T细胞及CTL数量低下,抑制性T细胞增高高度相关。通过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可以监控患者的免疫状态,从而为指导临床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PBMC凋亡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慢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外周血淋巴细胞激活诱导细胞死亡(AICD)现象的存在情况、各免疫细胞的状况、AICD与淋巴细胞状况的关系,以探讨乙型肝炎慢性化和重型化的机制.方法利用慢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和健康献血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PHA-P刺激下培养72h,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的凋亡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结合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慢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PBMC凋亡率高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P<0.01),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总淋巴细胞百分率高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P<0.01),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淋巴细胞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3+、CD3+CD4+细胞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CD3+CD8+细胞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单核细胞百分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活化与凋亡共存,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消耗严重,AICD参与乙型肝炎慢性化、重型化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乙肝干扰素α(IFNα)治疗前后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样树突状细胞(pDC)的变化及其与病毒学、生化学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集30例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IFNα治疗前和治疗12周时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C和pDC的频数及CD86表达水平.根据IFNα治疗后生化学指标和病毒学指标变化,把患者分为ALT复常组、ALT未复常组及病毒学应答组、病毒学无应答组,分析IFNα治疗前后不同组DC变化.结果 (1)IFNα治疗12周时ALT复常组pDC频率(0.25%±0.14%)较基线(0.18%±0.09%)升高(P =0.023),ALT未复常组mDC频率(0.58%±0.34%)及表面CD86阳性率(61.80%±22.52%)则较基线(分别为0.88%±0.51%,79.92%±25.94%)下降(P =0.025;P=0.036).(2)IFNα治疗12周时病毒学应答组pDC表面CD86阳性率(46.86±12.22%)较基线(29.42±15.16%)升高(P =0.002),病毒学无应答组的mDC频率(0.51%±0.22%)及表面CD86阳性率(59.63%±22.94%)则较基线(分别为0.94%±0.58%,80.11%±29.34%)下降(P =0.006;P =0.049).结论 慢乙肝干扰素α治疗后,生化和病毒应答与pDC频率和功能增强相关,而mDC频率及功能的降低与IFN治疗后无生化和病毒应答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失效慢性乙型肝炎24周时对HBV的抑制程度,与治疗48周疗效之间的关系,探讨临床实用的疗效预测指标。方法拉米夫定治疗失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3名,采用恩替卡韦每日1.0mg治疗。根据治疗24周时血清HBVDNA的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PCR低于检测下限(QL)组(〈300拷贝/ml)、QL~〈10^3拷贝/ml组、103拷贝/ml~〈10^4拷贝/ml组和≥10^4拷贝/ml组,比较各组治疗48周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HBeAg血清转换及发生病毒学反弹的比率。结果治疗48周时,血清HBV DNA自基线下降4.91log。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例为33.3%。24周时HBV DNA水平越低,在48周HBV DNA达到PCR检测不到的水平和ALT复常的比率越高,发生病毒学反弹的比率越低。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失效慢性乙型肝炎治疗24周时,PCR检测不到HBV DNA,提示在48周可达到较佳疗效,24周对HBV DNA的抑制程度可作为48周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年临床疗效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7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第一阶段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共12周,分为拉米夫定组(n=54)和安慰剂组(n=18);第二阶段为开放研究,所有病人均服用拉米夫定100mg/d至104周。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症状、肝功、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和病毒YMDD变异等。结果 拉米夫定治疗12周时,HBV DNA阴转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61%对6%,P<0.01),ALT持续复常率也高于安慰剂组(65%对11%,P<0.05);治疗52周时,两组病人总的HBV DNA阴转率为785,ALT持续复常率为39%,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分别为8.2%和6.1%;治疗104周时,两组病人总的HBV DNA阴转率36%,ALT持续复常率为33%,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分别为12.2%和6.1%。两组病人总的YMDD变异率在52周时为13.7%,104周时为39.7%。第一阶段拉米夫定和安慰剂组不良瓜在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期间未发生与药物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拉米夫定100mg/d可以迅速降低血清HBV DNA和ALT水平,安全性良好。但应严密监测以及时发现YMDD病毒变异引起的HBV DNA反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拉米夫定,观察组应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AST及ALT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但治疗后两组的AST水平和ALT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HBV DN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CD8+T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恩替卡韦(ETV)与拉米夫定(LAM)治疗HBeAg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 12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8例HBV DNA阳性且无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史的HBeAg阴性HBV-ACLF随机分为ETV组、LAM组各49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分别予ETV(0.5 mgqd)或LAM (0.1,qd)抗病毒.比较12周时组间死亡率、临床好转率、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和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 ①ETV组、LAM组的基线特征相似.②12周时ETV组死亡率低于LAM组(28.6% vs 48.9%,P<0.05);临床好转率呈高于LAM组趋势(65.3% vs 48.3%,P=0.067),且主要来自基线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30患者(75.6%vs52.5%,P<0.05);完全病毒学应答率高于LAM组(94.3%vs 72%,P<0.05).③ETV组、LAM组间均无患者因药物不良事件而终止治疗.结论 ETV治疗HBeAg阴性HBV-ACLF能较LAM更强地抑制HBV复制,降低短期病死率,且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生儿mDC、pDC频数及表面分子表达,以及母亲不同HBV感染状态对新生儿树突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采集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感染母亲、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感染母亲以及HBV感染标志物阴性母亲所生新生儿脐带血、健康成人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C的频数及其CD86的表达、pDC的频数及其CD80、CD83、CD86表达、并采用FlowJo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分别采集HBsAg阳性/HBeAg阳性、HBsAg阳性/HBeAg阴性和HBV感染标志物阴性母亲所生新生儿脐带血14、12和13例,健康成人外周血7例.新生儿mDC频数(0.29±0.16)及其CD86阳性率(10.72±10.01)显著低于成年人(分别是0.81±0.17和32.13±7.46),(t=-7.86,P=0.00和t=-5.36,P=0.00);新生儿pDC频数(0.15±0.07)以及pDC表面CD86/CD83阳性率(31.61±12.81,42.66±20.83)显著低于成年人(0.30±0.07;74.96±9.78;82.00±6.94),(t=-5.43,P =0.00;t=-8.49,P=0.00;t=-4.90,P=0.00).结论 新生儿脐带血mDC、pDC频数以及表面功能分子表达低于成人外周血,HBeAg可能降低生新生儿mDC表面CD86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和T细胞体外功能,并尝试恢复功能的方法.方法 12例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研究.对外周血DC进行表型分析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并分别用HBsAg或HBcAg作为抗原负载DC,后用ELIspot法检测产生IFN-γ的细胞频数.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DC共刺激分子水平表达降低,刺激MLR能力不足.经过体外补充促成熟细胞因子,DC缺陷能够得到部分纠正.成熟DC较不成熟Dc刺激MLR和诱导产生IFN-γ的T细胞能力强,HBcAS比HBsAS有更强的免疫原性.结论 慢性CHB患者外周血DC功能缺陷,能够通过补充促成熟因子纠正.成熟DC比不成熟DC显示出更强的MLR反应和诱导IFN-γ产生细胞的能力,这提示HBV蛋白负载DC作为治疗性疫苗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表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数量及表型的改变,并对其与肝功能、乙肝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检测37例慢性乙肝患者和21例健康人肝功能及血清HBV DNA水平,并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进行体外诱导培养,促使其发育成DC,计数其数量并检测膜表面分子的变化。分析DC数量及表型与肝功能、乙肝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乙肝患者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且其膜表面分子CD83、CD86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在慢性乙肝患者中,DC数量、DC膜表面分子CD83和CD86与血清HBV DNA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与肝功能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存在DC数量减少及成熟障碍,这种改变与肝内炎症反应程度不相关,但与乙肝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的复制水平呈负相关,提示DC参与慢性乙肝患者体内HBV的清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状态与HBV载量的关系。方法:采集23例CHB患者和8例健康人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培养使DCs增殖、成熟,以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DCs表面CD80、CD86、HLA-DR及ICAM-1的表达;以ELISA法检测DCs培养上清液中IL-12的水平;将培养成熟的DCs与HBsAg共同孵育,用丝裂霉素C处理后再与自体PBMCs共同培养,在培养结束前12小时加入^3H-TDR,收集细胞,以β液闪计数仪测定cpm值;同期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测定CHB患者外周血HBV载量。结果:患者DCs表面CD86、HLA-DR和ICAM-1的表达水平,DCs的抗原提呈能力及其分泌IL-12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CD80、CD86、HLA-DR及ICAM-1的表达与HBV载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分别为P〈0.01、P〈0.01、P〈0.001和P〈0.001);DCs的抗原提呈能力及其分泌IL-12的水平也与HBV载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分别为P〈0.001和P〈0.01)。结论:CHB患者外周血DCs的成熟和功能存在障碍,DCs的功能状态与血液中HBV的载量密切相关,并可能对HBV的清除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自体树突状细胞(DC)对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例12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75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采用自体 DC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抽取患者静脉血50 m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加入含 GM-CSF和 rhIL-4的培养基,隔日换液,培养至第6天加入 HBsAg,4 h后加入 TNF,继续培养1 d收获 DC。取 DC 2 ml,皮下注射和静脉输注各1 ml,连续3个月。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检测肝功、HBV-DNA 定量及血清乙型肝炎标志物,并将两组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6个月后检测患者 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0.62%(23/75)和21.4%(11/51),自体 DC联合恩替卡韦治疗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优于单纯恩替卡韦的治疗。HBV-DNA 滴度检测治疗组为500拷贝/ml,对照组为1400拷贝/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 DC联合恩替卡韦治疗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优于单纯恩替卡韦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