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1967年 Van Wezel 证明小球状颗粒物质可以作为载体支持细胞在悬浮状态下生长以来,微载体就被视为生产细胞以供制造疫苗用的一种有效的技术。对早期使用的微载体原材料 DEAE—葡聚糖 A-50等进行了一些改进,促使了“生物载体”、“超球(Sup-  相似文献   

2.
将卵白蛋白(OVA)吸附到两种不同大小的聚(丁基-2-腈基丙烯酸酯)微粒上,然后给腹腔接种OVA的大鼠口服14和50天后,检测动物唾液和血清IgG和IgA抗体.所有试验用32只大鼠均接受了5mg OVA,在免疫前采血和收集唾液,并用含1%牛血清白蛋白磷酸盐缓冲液(BSA/PBS)稀释,冷藏于-20℃.作者将试验动物分成4组,每组8只.A组动物接受用lmg OVA吸附的微粒(3.2μm);B组接受用0.25ml环糊精和葡聚糖  相似文献   

3.
壳聚糖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天然聚合物,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特性为口服疫苗微球载体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壳聚糖在口服疫苗呈递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文就壳聚糖微球作为口服疫苗载体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英]/Flemming A∥Nat Rev Drug Discov.-2007,6(7).-519由于化疗药物缺乏对癌细胞的亲和识别能力,给药后带来全身性严重毒副作用成为其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一种有前景的解决办法是将药物包裹于载体中,并靶向于癌细胞。现行的脂质体、纳米粒及高分子聚合物技术等都基于这种策略,却因药物渗漏、批量生产困难等问题而迟迟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MacDiarmid等发表在CancerCell杂志上的文章给化疗药物的递送模式带来了一线曙光,他们描述了一种将药物紧密包裹在细菌微细胞中,然后在抗体的介导下将药物递送至癌细胞的新技术。这种特殊的载体是…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介绍可生物降解微球作为口服疫苗载体的优越性 ,以及微球疫苗的制备工艺、体外释放动力学、口服后的体内分布、免疫机理、口服质粒 DNA微球疫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可生物降解微球作为口服疫苗载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介绍可生物降解微球作为口服疫苗载体的优越性,以及微球疫苗的制备工艺、体外释放动力学、口服后的体内分布、免疫机理、口服质粒DNA微球疫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作者以人体丙种球蛋白(HGG)为抗原,制备明胶微球进行包裹研究并与弗氏不完全佐剂(FIA)进行免疫学比较,以期评价微球作为新佐剂的可能性。 具体方法是:含HGG明胶溶液中加氯仿和甲苯,加戊二醛饱和液进行交联。混合液用超声制成油包水乳化液。制好的微球经洗涤、离心、悬于磷酸盐缓冲盐水(PBS)中。用荧光素异硫氰酸盐(FITC)标记HGG以进行体外HGG释放实验。免疫用Balb/c雌鼠,皮下注射HGG-明胶微球,用FIA作对照,35天后用HGG加强免疫,定期眼眶采血。用ELISA测定HGG特异性IgG和IgM抗体。通过鼠足垫皮下注射,估计迟发型超敏反应(DTH)。通过对注射部位的组织切片观察,进行炎症反应评估。 结果如下:(1)所有微球呈球形,其大小随戊二醛浓度升高而缩小,微球大小与球中水含量成正比。HGG释放实验揭示,微球释放速率与戊二醛浓度成反比。(2)皮下注射含  相似文献   

8.
用口服灭活的或活的肠道病原以提高对肠道感染的抵抗力,曾经作了许多尝试。1904年,Carroll 与 Vedder 协作进行一项伤寒免疫研究。他们试图给志愿者口服免疫,由于加温灭活不完全,因而错误地使用了活的毒菌,17名志愿者中有7人发生了伤寒。服用活菌的数目不详。  相似文献   

9.
海藻酸钙凝胶微丸作为口服缓释给药载体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海藻酸钠溶液滴入胶凝剂氯化钙溶液中制备了海藻酸钙凝胶微丸。以胶凝过程中凝胶微丸重量变化 (失水量 )研究了胶凝速率及不同浓度海藻酸钠溶液 ( 1 %~ 4 % )与氯化钙溶液 ( 0 0 5~0 2 0mol/L)对胶凝速率的影响 ,结果是 6h前胶凝速率快 ,随后减慢 ,约 70h胶凝完全 ,氯化钙溶液的浓度≥ 0 1mol/L对胶凝速率无明显影响。干燥的凝胶微丸在不同水性介质中溶胀试验结果表明 :在温度约 37℃时 ,微丸在蒸馏水和 0 1mol/L盐酸 ( pH1 0 )中几乎不溶胀 ,而在磷酸盐缓冲溶液( pH6 8)中1h溶胀 ,溶胀后的微丸直径是干燥前湿微丸直径的 1 80 %。海藻酸钙凝胶微丸这种溶胀的 pH敏感性 ,使它能成为口服药物缓释制剂的载体。以硝苯地平为模型药物制备的海藻酸钙凝胶微丸 ,其体外释放试验结果 ,2h累积释放量为 2 0 %~ 30 % ,6h为 6 0 %~ 80 % ,1 2h时大于85 %。药物从微丸中的释放是以扩散和骨架溶蚀相结合的方式。由此可见 ,硝苯地平的海藻酸钙凝胶微丸具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脂质体(Liposome)作为载体的目的是使包入的药物或大分子在血流中免受破坏。实验证实,经脂质体包裹后,药物代谢动力学及组织分布都发生明显的改变,促进细胞的摄取,从而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年的研究发现多糖衍生物尤其是硫酸酯化多糖往往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它们经修饰、改造后,可被制成各种药物来造福人类。青岛海洋大学药物所就利用褐藻胶研制出PSS、甘糖酯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卡拉胶是从海洋三大藻类之一红藻中提取的。作为一种硫酸酯化多糖,已被证明具有某些独特的生物活性,但现在真正利用其制成的医药、生化产品还很少。因此,通过加强对卡拉胶生物活性的认识,促进对它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为增强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应答,作者报告了一种新的口服佐剂——牛磺酸的试验结果。他们把86名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阴性、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351U/L的健康男性分为两组,A组平均年龄为47.5岁,B组为48.1岁。两组均接种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每次20μg(内含氢氧化铝50μg),分别于0、30和150天行三角肌肌肉注射。B组还于每次疫苗接种的前一天和接种当天每天口服牛磺酸12g。两组均于首次疫苗接种后6个月、56人于接种后12个月分别检测抗-HBs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HBV血清学标志。把抗-HBs水平大于临界值  相似文献   

13.
<正> 胰岛素制剂通常是经注射进入体内的。然而长期以来即期望提供一种胰岛素制剂,可以通过口服进入体内,就此已进行了若干努力。例如,已提出通过与胰岛素的混合或与脏器或与含有一种有机酸或其盐的胰岛素脏器制剂相混合,或与制酸剂或与甲醛裂解物相混合或全部的或部份的这些成份相混合来制备口服使用的胰岛素。这样制备的混合物最好是胶囊、包衣丸或相类似的剂型,以防止胰岛素受到胃液  相似文献   

14.
赵源浩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15):1665-1668,1670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纳米载体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列出了常用的新型口服结肠靶向纳米给药载体如纳米粒、纳米乳、胶束、脂质体纳米凝胶和纳米混悬液等。结肠靶向纳米载体可使药物选择性到达结肠部位,减少给药剂量、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从而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发挥治疗结肠相关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几种生物有效度的参数比较,于19例健康受试者试验了地高辛软胶囊剂(下称胶丸),速溶片剂及水溶液(下称水剂)的肠道吸收情况。胶丸的溶剂组成为90%PEG400.6%乙醇,3%丙二醇及1%水。胶丸体积  相似文献   

16.
茯苓素:一种潜在的醛固酮拮抗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茯苓素体外可结合到大鼠肾胞浆膜醛固酮受体上,体内可拮抗醛固酮活性,提高尿中Na~ /K~ 比值,具有剂量依赖关系。它不影响大鼠血浆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实验表明它可能是一种醛固酮受体拮杭剂。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道了一种可用于微载体培养贴壁生长的哺乳动物MRC-5细胞的新型培养基配方。在用25cm~2的T型瓶培养MRC-5细胞时,作者观察到用DMEM/F12培养液配以不同浓度(4%或10%)的牛血清在连续传5  相似文献   

18.
19.
近二十年来 ,生物技术药物 (biotechdrugs)的发展突飞猛进 ,已日益受世人瞩目。其中生物技术疫苗迅速增加 ,用于癌症、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镰刀形贫血、骨质疏松症、乙型肝炎及其它感染性疾病[1] 。但这类药物在口服时存在生物利用度低、物理化学稳定性差、体内半衰期短等缺点 ,致使它们常常只能采用频繁地注射给药 ,其使用与保存十分不便。口服疫苗微球则是一种有效的新制剂 ,它能满足人们对给药次数最少的需要 ,并可实现在膜表面的诱导免疫。国内对口服疫苗微球研究较少 ,本文从口服疫苗微球的特点、制备与体外释放、胃…  相似文献   

20.
口服胸腺肽微球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制备胸腺肽微球,并研究其性质。方法:以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为成球材料,胸腺肽为球心物,制备工艺经均匀设计优化。结果:得到白色粉末状微球。微球载药量31.2±1.4%。平均粒径15.6m。微球在HM胃液中2h释药不超过10%,在人工肠液中2h释药100%。微球给大鼠灌胃后,HPLC测得大鼠血中胸腺肽浓度在2~3h最高。结论:制备的胸腺肽微球可口服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