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9例Ⅰ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探讨Ⅰ期子宫内膜癌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将59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30例,单纯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加辅助治疗;第2组29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加盆腔淋续清扫或活检。结果第1组中死亡2例,2年和5年的存活率均为96.6%平均生存69.7个月。第2组中死亡3例。  相似文献   

2.
40岁以下妇女子宫内膜癌1例256603山东滨洲医学院附属医院孟宪风,杨淑莲子宫内膜癌常发生在绝经期前后的妇女,40岁以下罕见,约占子宫内膜癌总数的1~13.9%。现将我们治疗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35岁、因停经1年,阴道不规则出血3个月,门诊拟诊子...  相似文献   

3.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1986年9月至1994年5月,应用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的104例子宫内膜癌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的意义.104例中,51例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3例(25.5%)淋巴结阳性。子宫深肌层浸润、腺鳞癌、乳头状浆液性癌、G3肿瘤的淋巴转移率分别为71.4%、75.0%、66.6%与53.8%,说明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其密切相关.38例临床Ⅰ期中,11例因淋巴结阳性而上升为Ⅲ期.因此,系统地整块切除盆腔淋巴结,对于宫内膜癌正确分期、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78例子宫内膜癌相关多原发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相关多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我院1990年~2004年共收治子宫内膜癌患者1046例,回顾分析其中78例多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78例多原发癌占同期子宫内膜癌的7.5%,其中子宫内膜癌合并卵巢癌、宫颈癌、大肠癌、乳腺癌和其他少见部位恶性肿瘤分别为26例(33.3%)、16例(20.5%)、16例(20.5%)、12例(15.4%)、8例(10.3%)。发生第一原发癌和第二原发癌中位间隔时间为7年3个月。多原发癌中子宫内膜癌中位发病年龄51.6岁,临床病理特点和单发子宫内膜癌相似。除大肠癌外,合并其他部位肿瘤显著降低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总5年生存率26.9%)。结论 子宫内膜癌相关多原发癌的预后差,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结合带(uterine junction zone,UJZ)变化与早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相关性。方法对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2001-06—2005—10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6例早期子宫内膜癌UJZ的影像学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UJZ出现中断40/46例(86.96%),中断范围长度不一,其中≤5mm18例,〉5~10mm16例,≥10mm6例;UJZ未见中断6例。结论UJZ的完整性是评估早期子宫内膜癌有无肌层侵犯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癌的特殊类型——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通过分析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子宫内膜癌的区别所在。方法:自1982年5月1日至1994年4月30日,共收治子宫内膜癌110例,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其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10例(占9.1%)。本病与普通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相关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长期持续雌激素刺激等无关,且本病有较明显的淋巴转移倾向(50%),分化明显不良(组织学分级3级占50%),80%的病例肌层浸润深度超过1/2肌层(P<0.01),有明显的宫外转移倾向(P<0.01),且术前分期不够准确。结论:本病在临床与病理学特点和普通子宫内膜癌截然不同,并且需要手术探查予以准确分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Ⅳb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探讨与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Ⅳb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结果。结果: 11例子宫内膜癌Ⅳb期患者,平均 61. 1岁,绝经 9例,平均绝经 14.9年。临床症状主要是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或血性分泌物(9/11),其次为腹胀(4/11)、腹部包块(3/11),出现症状至就诊平均 15.1个月。 10例手术治疗, 1例拒绝手术,仅行内分泌治疗,8例行术中、术后化疗,3例术后放疗;平均随访 12.9个月,死亡 6例,2年生存率 28%,3年生存率 14%。盆腹腔复发 3例均死亡,平均存活 6.7个月,发生肺转移5例,3例死亡,平均存活14.7个月。术后残存病灶>2cm 4例,均因复发转移死亡,平均存活9个月,术后无残存病灶3例均存活。结论:Ⅳb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较大,就诊较晚,多表现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治疗以手术为主,尽可能切除所有病灶,并辅助放化疗,但预后较差,其相关因素主要有首次手术的彻底性,宫旁血管淋巴管受侵,病灶范围及复发转移部位等。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收治的80例子宫内膜癌。分A组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8例;B组子宫内膜乳头状腺癌10例;C组普通子宫内膜癌62例。结果:A组临床Ⅲ、Ⅳ期占50.0%,远高于其他两组,P<0.01。宫外扩散,各组分别占62.5%,30.0%,8.1%,A、B组显著高于C组,P<0.01。深肌层浸润依次为62.5%,30.0%,16.1%,P<0.05。结论:UPSC与普通内膜癌的临床生物学行为截然不同。子宫内膜乳头状腺癌介于UPSC和普通子宫内膜癌之间。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癌雌,孕激素受体的定位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癌雌、孕激素受体的定位检测王艳琴,郭燕燕对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进行定位检测,可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为临床估计预后,指导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一、资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选自1990年10月至1993年3月我院、北...  相似文献   

10.
研究p16和细胞周期素D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42例子宫内膜癌中p16、细胞周期素D1的表达。结果 42例子宫内膜癌中20例p16表达阳性,占47.6%,p16与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分级、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有关(p〈0.05);17例子宫内膜癌细胞周期素D1表达阳性,占40.5%,细胞周期素D1与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  相似文献   

11.
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0年12月至2004年12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收治的189例子宫内膜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5岁组40例,〉45岁组14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45岁组中原发不孕14例(35.0%),〉45岁组中原发不孕4例(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45岁组妊娠次数〈3次者28例(70.0%);〉45岁组妊娠次数〈3次者47例(3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肌层浸润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转移和附件转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45岁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77.7±2.5)个月,平均复发时间为(75.2±2.8)个月;〉45岁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76.0±2.2)个月,平均复发时间为(71.4±2.5)个月;两组患者的生存时间、复发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不孕少孕是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高危因素,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较少发生肌层浸润,预后与大于45岁的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12.
治疗子宫内膜癌除以手术为主并进行精确的手术-病理分期外,还应根据病情给予激素、放疗或化疗等辅助治疗[1]。孕激素因毒性低,可转化内膜而常用于子宫内膜癌的辅助治疗。对于组织分化好、雌孕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激素治疗效果较好[2]。现对子宫内膜癌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激素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作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子宫内膜癌24例,36-69岁,平均52.5岁,绝经后患者17例,占70.83%,病程3d-2年。主诉均为月经紊乱或阴道不规则流血、流液。所有病例均经电视宫腔镜检查及诊刮术确诊。其中…  相似文献   

13.
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部位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手术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569例,71例于术后半年后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2.5%。82.3%在术后3年内复发。阴道顶端是常见的复发部位,占36.5%,以下依次为盆腔占19.8%,肺部占13.5%,腹部站10.3%,腹主动脉帝淋巴结占6.3%,外阴占6.3%,其他占7.3%。复发部位与手术彻底性及术后有否辅助治疗有关。因此建议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3年内应密切随诊。  相似文献   

14.
绝经10年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误诊为子宫内膜癌1例严建军谢军勤患者62岁,孕5产2,阴道间断排液7年,不规则阴道出血1月余,于1992年3月7日以“子宫内膜癌”入院。患者1982年闭经,既往月经规则,1987年底出现阴道间断少量排液,色淡红,无臭味。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胰岛素受体α(IRα)、β(IRβ)及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例正常子宫内膜:18例子宫内膜增生及57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Rα、IRβ及IRS-1蛋白的表达。结果 IRα、IRβ、IRS-1的表达在10正常子宫内膜表达分别为80.00%(8/10)、60.00%(6/10)及70.00%(7/10);在18例子宫内膜增生组织中分别为77.78%(14/18)、61.11%(11/18)及77.78%(14/18);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分别为47.37%(27/57)、54.39%(31/57)及63.16%(36/57)。IRα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与正常子宫内膜组及子宫内膜增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Rα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Ⅱ~Ⅳ期者(P〉0.05);IRβ及IRS-1各组间的阳性表达率与Ⅱ~Ⅳ期者相近(P〉0.05);IRS-1的阳性表达率Ⅰ期明显低于Ⅱ~Ⅳ期者(P〉0.05);IRα、β、IRS-1蛋白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G1—2与G3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与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IRα及IRS-1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期别有关,提示其表达的改变可能是子宫内膜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6.
子宫颈癌放射治疗后发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宫颈癌放射治疗(放疗)后发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7例宫颈癌放疗后发生的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资料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状态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宫颈癌放疗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为0.19%。发病年龄平均为63岁;接受放疗至确诊子宫内膜癌的时间平均为15.6年;晚期患者占51.9%,较一般子宫内膜癌明显高。ER、PR的表达率低,仅为11.8%(2/17)。5例I期子宫内膜癌均发生于接受放射剂量较低的宫角及宫底部。27例中,19例接受手术治疗,3年、5年的生存率仅为56.8%及37.8%。结论盆腔放疗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较其自然发生率为高,晚期患者比例大,ER、PR表达率低,治疗应以手术为主,预后较一般子宫内膜癌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孕激素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8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均给予宫腔镜下病灶及病灶下浅肌层电切,术后宫腔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LNG-IUD) 12个月.结果:在39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11~77个月),1例术后5个月复发行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随访期间未完全缓解;1例术后6个月子宫内膜增生,继续治疗后术后9个月完全缓解;其余6例均在术后3~6个月完全缓解.8例患者4例自然妊娠,其中1例流产,3例成功分娩.8例患者均无瘤存活.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对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孕激素治疗,在保留生育功能的同时其预后良好,是早期子宫内膜癌有益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诊断性刮宫前B超检测子宫内膜的价值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目的:评估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应用B超检测子宫内膜,以减少不必要的诊断性刮宫术(诊刮术)的价值。方法:对192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于诊刮术前行B超检查,测量子宫大小及子宫内膜厚度,然后进行分段诊刮术,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77例内膜厚度≤4mm者中,74例(96.1%)子宫内膜属生理性改变,3例为内膜癌;115例子宫内膜厚度≥5mm者中,92例(80.0%)子宫内膜属病理性改变,其中59例(51.3%)为内膜癌。结论:高分辨阴道B超检测,可作为绝经后出血患者进行诊刮术前的一种筛选手段,当超声检测内膜厚度≤4mm时,可考虑避免诊刮术。  相似文献   

19.
对48例子宫内膜增生,24例子宫内膜癌进行了血甾体激素放免分析及组织雌、孕激素受体生化定量检测,对38例子宫内膜增生及22例子宫内膜癌进行了受体免疫组化定性检测,对6例子宫内膜增生及12例子宫内膜癌进行了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子宫内膜增生与内膜癌之间血甾体激素水平无明显差别。但绝经后的子宫内膜增生及内膜癌患者的雌激素水平高于正常绝经后的妇女;从子宫内膜增生,腺囊样增生,腺瘤样增生到内膜癌,其雌、孕激素受体含量逐渐降低;受体含量与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宫颈浸润、肌层浸润及复发情况相关。经对雌、孕激素受体的定性分析,子宫内膜增生阳性率近100%,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为83.33%,内膜癌为75%及81.25%。电镜观察子宫内膜增生的雌激素依赖性结构明显增加,而内膜癌的雌激素依赖性结构减少,细胞器形态排列异常伴有核异型性及核小体,并出现假包涵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及乳头状内膜腺癌的病理形态和生物学行为的特点。方法:对56例含乳头状结构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15例,乳头状子宫内膜腺癌41例。以普通子宫内膜腺癌160例作为对照。结果:各组诊断时,晚期病例的比例依次为26.7%、14.6%、5.6%(P<0.05)。宫外扩散率依次为53.3%、20.8%、12.1%(P<0.01)。深肌层受侵犯的比例分别为75.0%、41.7%、32.3%(P<0.01)。Ⅰ、Ⅱ期的5年生存率则各为45.7%、61.9%、90.3%(P<0.01)。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以上腹部播散为主,未控率高达46.2%。子宫内膜乳头状腺癌以盆内扩散为主,复发转移率达31.0%。结论:乳头状结构的存在是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不良因素;子宫内膜乳头状腺癌的预后介于乳头状浆液性癌和普通子宫内膜腺癌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