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评价GCS13~15分的轻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伤情及预后,提出对其危险因素防范建议.方法 收集笔者近4年期间收治的562例轻型颅脑损伤病例,应用GCS评分、CT检查、神经外科处理及GOS分级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8.1%的GCS13~15分的轻型颅脑损伤病人有CT检查异常,GCS评分愈低异常愈明显.GCS14~15分主要以颅骨骨折为主,GCS13分多有脑挫裂伤、脑水肿、肿胀.早期CT检查异常、神经外科处理及预后均与GCS评分密切相关.把GCS15分、且无早期放射学异常者归甲组;把GCS14分或15分合并有CT检查异常者归为乙组;把GCS13分归为丙组.再分组后,甲组390例仅一例需神经外科处理,预后良好率接近100%;而乙组150例中有8.7%需神经外科处理,其中76.9%为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中残、重残率分别为4%、1.3%;丙组18.2%需神经外科处理,主要为硬膜下及脑内血肿,中残、重残率均为4.5%.需神经外科处理及预后均相差显著(P<0.01).结论 GCS评分及早期放射学异常对病人危险性判断有意义.GCS14分及GCS1 5分合并颅骨骨折病情变化主要原因为迟发硬膜外血肿,因此特别注意颅骨骨折;丙组病情变化主要原因为迟发脑内血肿及脑水肿、肿胀,需要特别注意脑挫裂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的CT图像计分与临床GC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150例颅脑损伤病人为研究对象,行头颅层厚8mm层距8mmCT连续平扫,测量CT图像计分及依据临床GCS标准进行GCS评分.结果 依CT图像计分将颅脑损害分为轻型(≤5分)占43.3%(65例),中型(6-10分)占31.5%(47例),重型(≥11分)占25.3%(38例);依GCS标准进行颅脑损伤评分为轻型(13-15分)占40.7%(65例),中型(9-12分)占33.3%(50例),重型(3-8分)占26%(39例).颅脑损伤两种评分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p<0.005).结论 颅脑损伤CT图像计分与临床GCS评分存在较好的一致性.CT图像计分能为颅脑损伤的临床病情评价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唐芸  吴永刚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0):1899-1900
目的 探讨轻型颅脑损伤后迟发性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轻型颅脑损伤后迟发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 及治疗方法.结果 19例患者均有头痛、头晕,9例伴恶心、呕吐,6例昏迷.19例患者首次颅脑CT扫描显示3例颅骨骨折,3例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伤后10~72 h,复查颅脑CT发现有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等异常表现.13例经保守治疗,即在严密观察下给予止血、降颅压、维持电解质平衡及应用神经营养药等;6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轻型颅脑损伤者经治疗后未见好转,症状有加重趋势或突然恶化,应考虑有迟发性病变的可能,须及时复查颅脑CT.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的CT图像计分与临床GC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150例颅脑损伤病人为研究对象,行头颅层厚8mm层距8mm CT连续平扫,测量CT图像计分及依据临床GCS标准进行GCS评分。结果依CT图像计分将颅脑损害分为轻型(≤5分)占43.3%(65例),中型(6-10分)占31.5%(47例),重型(≥11分)占25.3%(38例);依GCS标准进行颅脑损伤评分为轻型(13-15分)占40.7%(65例),中型(9-12分)占33.3%(50例),重型(3-8分)占26%(39例)。颅脑损伤两种评分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p<0.005)。结论颅脑损伤CT图像计分与临床GCS评分存在较好的一致性。CT图像计分能为颅脑损伤的临床病情评价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杨昭坚 《广西医学》2004,26(1):45-46
目的 探讨和总结轻型颅脑损伤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5 8例轻型颅脑损伤病情恶化的病人通过GCS评分、头颅X线照片、动态CT扫描等临床观察方法分析其病情恶化的好发时间以及病情恶化与GCS评分、颅骨骨折、初次颅脑CT征象的关系。结果 病情恶化以伤后 2 4h内最多见 ,占 5 5 1 7% ;GCS评分愈低 ,恶化发生率愈高 ;有颅骨骨折或初次CT检查有颅脑外伤征象者病情恶化率明显升高 ,其中有颅骨骨折者恶化发生率高达 6 2 0 7%。结论 重视轻型颅脑损伤伤后 2 4h内的病情观察 ,对GCS评分 1 3~ 1 4分或有颅骨骨折、初次CT有颅脑外伤征象者收住院严密观察 ,是早期发现病情恶化、早期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郎庆龄  刘西梅  杨海宁 《医学争鸣》2003,24(24):2278-2278
2001—09/2003—08我院收治123(男65,女58)例,颅脑损伤患,年龄15~67岁,GCS评分3~7分19例,8~12分28例,12分以上33例,CT检查颅内血肿56例,脑挫裂伤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颅骨骨折10例,正常13例,手术14例:死亡2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与心电图变化的关系。方法:对159例颅脑损伤患者均经CT确诊,并在伤后24h内行心电图检查,第7、14、21天复查。结果:GCS评分13~15分患者中有32.3%出现心电图异常,GCS评分8~12分患者中有78.5%出现心电图异常,GCS评分<7分患者中百分之百出现心电图异常,其中,随着颅脑损伤病情的稳定好转而心电图异常也随着好转者占96.7%。结论:心电图异常对估计心脏损害、颅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颅脑损伤后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提示病情危重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幕上脑挫裂伤或以脑挫裂伤为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最佳时机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1年以来62例首诊以幕上脑挫裂伤或以脑挫裂伤为主的患者,以观察过程中的GCS计分、瞳孔变化、CT显示的脑室及基底池变化为指标,对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与预后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观察后,复查CT发现继发颅内血肿、或原有血肿增大、或迟发脑挫裂伤,致脑室及基底池变小或消失62例、GCS评分下降55例、瞳孔异常变化26例,均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治疗结果,按GOS评分,良好/中残45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9例.结论以GCS计分下降、瞳孔出现异常、CT显示的脑室及基底池变小或消失的三项指标,可作为进行立即手术的必要时机及手术治疗决策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轻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症状、影像诊断及转归。方法 2006年8月—200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24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15分患者,排除年龄〈16岁、饮酒及患有精神性疾病病例。观察项目为GCS、呕吐、健忘症、CT、MRI影像所见。转归评价:(1)有无神经症状后遗症;(2)有无癫痫发作;(3)采用Awareness Questionnaire,评估受伤前后日常生活有无变化。利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 GCS13分的51例中,42例CT有脑挫裂伤表现,3例CT无脑挫裂伤表现,但MRI为脑挫裂伤表现,6例CT及MRI均无脑挫裂伤表现;51例中有33例存在神经后遗症。脑挫裂伤与神经后遗症经Fisher确切概率法χ2检验,χ2值为7.85,P〈0.01。在173例GCS 14分以上的病例中有32例存在脑挫裂伤(18%),其中24例(75%)脑挫裂伤诊断需要MRI;GCS 14分以上脑挫裂伤病例中,GCS14分、呕吐、健忘症与脑挫裂伤有显著关系,χ2值为45.78,P〈0.01;GCS 14分以上脑挫裂伤病例中,神经后遗症少见,脑挫裂伤与受伤前后日常生活变化无明确关系,χ2值为2.69,P〉0.05。平均随访20个月,癫痫发作2例。结论 (1)轻型颅脑损伤中,GCS13分病例残留神经后遗症的危险因素为脑挫裂伤。(2)GCS14分以上病例脑挫裂伤诊断需要MRI。(3)GCS14分以上病例,GCS14分、呕吐、健忘症是诊断脑挫裂伤的危险因素。(4)GCS14分以上病例,脑挫裂伤的存在不是影响转归的影响因素。(5)轻型颅脑损伤,脑挫裂伤的存在不是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汪孝永  袁贤瑞  黄军   《中国医学工程》2005,13(6):648-65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的救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该院神经外科自2001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0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恢复良好34例(32.08%),中残25例(23.58%),重残9例(8.49%),植物生存5例(4.72%),病死33例(31.13%).其中入院时GCS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为3~5分者,病死率为59.38%,6~8分者,病死率为18.92%.结论GCS评分是评估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手术、积极综合治疗是降低伤残率和病死率、提高生存率并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钱何布  何文干  潘云  张卫 《右江医学》2001,29(5):395-396
目的 :报告轻型颅脑迟发颅内血肿 6 8例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 :按昏迷计分法 (GCS)评定损伤程度 ,≥ 13分者采取保守疗法 ,83 .8% ( 5 7/ 6 8)施行手术治疗。结果 :保守治疗治愈率为 72 .7% ,按GCS评价标准 ,手术治疗良好率为 71.9%。结论 :早期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 ,尽早手术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硬膜外血肿发生的临床机制和影响其预后的临床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CT和临床观察确诊的外伤性迟发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41例迟发硬膜外血肿发生于伤后72h以内,29例发生在原发脑损伤手术减压后。40例迟发硬膜外血肿行手术清除,5例保守治疗,死亡7例,死亡率为15.6%。CT或手术中发现迟发血肿部位伴有颅骨骨折32例(71.1%),伴有矢状窦或横窦损伤10例(22.2%),仅4例发现明显硬脑膜动脉破裂出血(8.89%),迟发血肿发生前甘露醇用量达到或超过500ml30例(66.7%)。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发现患入院时GCS评分和迟发血肿持续时间对迟发硬膜外血肿的预后判别起显性作用。结论:颅骨骨折和/或颅内静脉窦损伤是外伤性迟发硬膜外血肿发生的临床病理基础,原发脑损伤减压手术和甘露醇强力脱水治疗是其发生的促进因素。外伤性迟发硬膜外血肿的预后与患入院时GCS评分和血肿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212例GCS评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回顾,对我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12例GCS≤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12例中,术后恢复良好72例(33.96%),中残48例(22.64%),重残16例(7.55%),植物生存9例(4.24%),病死67例(31.60%)。其中,入院时GCS评分为3-5分者病死率59.38%;6-8分者病死率19.59%。结论:GCS评分是评估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颅脑损伤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98例急性颅脑损伤后DTICH患者,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回顾性分析其入院时GCS评分、受伤性质、合并伤、合并慢性病、血肿类型、合并并发症、DTICH出血量、伴慢性病史及年龄等因素.结果 98例患者中,恢复良好42例,中残21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8例,死亡1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受伤性质、血肿类型、GCS评分、合并并发症、DTICH出血量、伴慢性病史、年龄等因素与DTICH预后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多发性血肿、年龄>60岁、GCS评分(3~8分)和合并并发症是导致DTICH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迟发性颅内血肿预后与血肿数量、患者年龄、入院时GCS评分及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和心电图(EKG)异常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及早期预后关系。方法选择92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动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患者分为重型颅脑损伤组(GCS3~8分,34例),中型颅脑损伤组(GCS9~12分,19例)和轻型颅脑损伤组(GCS13~15分,39例);入院24h内、72h、7d和15d抽晨血测定CKMB、cTnI,并行EKG检查;住院治疗2周时进行早期预后评分(GOS),分为死亡或植物生存组(GOS1~2分,23例)、残疾组(GOS3~4分,18例)和预后良好组(GOS5分,51例)。研究颅脑损伤患者不同发病时间CKMB、cTnI、EKG的异常变化以及发病早期血清CKMB、cTnI和EKG异常与GCS评分和GOS评分的关系。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在发病24h内血清CKMB、cTnI和EKG异常率分别为35.9%、50.0%和51.1%,72h异常率达到高峰,分别为54.5%、55.7%和68.2%,以后逐渐下降。重型颅脑损伤组血清CKMB、cTnI和EKG异常率高于中型和轻型颅脑损伤组(P均〈0.05),中型颅脑损伤组血清cTnI和EKG异常率高于轻型颅脑损伤组(P均〈0.05)。死亡或植物生存组血清CKMB异常率高于预后良好组和残疾组(P均〈0.05),cTnI和EKG异常率高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残疾组血清CKMB、cTnI异常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普遍存在血清CKMB、cTnI异常升高和EKG异常,其异常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对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行血清CKMB、cTnI监测和EKG检查对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医学杂志》2016,(3):311-312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患者基底池影像学征象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3例脑挫裂伤后影像学及完整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比较基底池形态改变与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的关系。根据6h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分为轻型(13~15分)19例、中型(8~12分)53例、重型(3~7分)81例,根据出院6个月后GOS评分分为恢复良好(5分)38例、轻-中度残疾(3、4分)75例、植物生存或死亡(1、2分)40例。对GCS及GOS预后评分各组间基底池评分(Artru评分法)行方差分析、GCS评分两两比较,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比较。结果:GCS及GOS预后评分各组间基底池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随GCS、GOS评分减低,基底池评分增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740、0.789。结论:基底池评分与GCS及GOS预后相关,基底池形态改变越明显,脑挫裂伤患者入院时神智及肢体功能越差,预后也越差,基底池评分可作为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男201例,女121例.年龄在6~70岁.其中50岁以下209例,51岁以上113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41例,跌伤50例,打伤31例.病种及GCS计分分型;CT检查证实为脑挫伤100例,颅内血肿60例,颅骨骨折并颅神经损伤12例,脑干损伤15例,其余为硬膜外,硬膜下血肿及脑震荡.入院时GCS计分5~8分96例(属重型);9~12分167例(属中型);13~15分59例(属轻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救治措施.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于2005年11月~2008年11月对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方法探讨.结果2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CT检查证实为继发脑梗死者34倒,占本组患者的14.29%(34/238).重症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GCS、低血压或休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脑疝、糖尿病等.34例继发脑梗死的患者中恢复良好15例,中残6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4例.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后果比较严重.伴颅内血肿、脑水肿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GCS评分较低的继发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差,但如能及早诊断,合理治疗,可以减轻继发脑梗死发生的脑损伤,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进一步探讨急性闭合性轻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法:总结我科1996年7月-2001年12月收治急性闭合性轻型颅脑损伤病人2500例治疗,将其分为轻微型1750例(70%)和高危型750例(30%),治疗中轻微型仅有15例发展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出现硬膜下积液,没有手术患,高危型有2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硬膜外血肿,25例硬膜下积液,9例硬膜下血肿,85例脑挫裂伤,其中10例行手术治疗。结果:经过严密观察病情和及时复查头CT,对病情加重及时处理,有手术指征行手术治疗,按GOS评分结果评定良好99.5%。中残为0.5%。无重残及植物生存和死亡。结论:对急性闭合性轻型颅脑损伤分型有助于临床观察及治疗。治疗中对高危型患应重视,要严密观察并及时复查头CT,根据出血量行神经外科处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病残率。  相似文献   

20.
曾德福  黄国洲  石齐芳 《广西医学》2014,(4):498-499,502
目的探讨首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9分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352例首诊轻-中型颅脑损伤(GCS评分≥9分)患者,其中预后不良患者72例(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患者280例(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大,颅内复合伤比例、CT阳性率、颅骨骨折率、合并伤及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颅内损伤类型、合并伤及并发症是首诊GCS评分≥9分的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年龄、复合颅内损伤、合并伤、并发症是首诊GCS评分≥9分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