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邓铁涛经验方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脉介入后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ACS冠脉介入后气虚痰瘀证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邓铁涛经验方及常规治疗)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生存质量、心绞痛分级与心血管事件,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疗程14 d,随访1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第15天、随访第30天中医症状计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各维度积分比较,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治疗满意程度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情况、疾病认识程度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15天、随访第30天心绞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随访1个月均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益气除痰兼以活血功效的方药可改善ACS冠脉介入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4岁,因"间断发作性心前区疼痛10年,加重3天"入院。患者于2001年4月某日清晨起床连续吸烟2支后,突然出现心前区疼痛,呈针刺样闷痛,伴呼吸困难,持续约5min缓解。随后约2~3个月发作1次,清晨6~7点钟发作最多,偶尔有凌晨睡眠中疼醒。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血管内超声 (IVUS)评价常规介入治疗术 (CIT)有或无联合冠脉内放射治疗 (IRT)对支架内再狭窄 (ISR)复发的作用及随访观察 1年的临床疗效。方法  99例ISR的患者经常规介入治疗后随机分为CIT IRT组和CIT组 ,在放疗后即刻和 6个月行IVUS检查 ,分别测量支架、管腔及增生内膜 (IH)面积 ,经计算得到支架、管腔内和IH体积并临床随访 1年。结果 两组基线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术后 6个月 ,CIT IRT组和CIT组的最小管腔面积 (MLA)各为 (4.30± 2 .0 0 )mm2 与 (2 .81± 2 .56)mm2 (P =0 .0 0 6) ,随访 6个月与放射治疗后即刻MLA差值各为 (- 0 .55± 1 .35)mm2 与 (- 1 .93± 1 .66)mm2 (P <0 .0 0 1 )。CIT IRT组和CIT组的IH体积各为 (69.2 3± 58.57)mm3 与 (1 1 6 .91± 1 2 1 .83)mm3 (P =0 .0 2 1 ) ,随访 6个月与放射治疗后即刻IH体积差值各为 (1 9.50± 35 .90 )mm3 与 (51 .36± 58.80 )mm3 (P =0 .0 1 7)。CIT IRT组 ,随访 6个月 ,MLA≥ 4mm2 的比例明显高于CIT组 (52 .7%与 2 4 .0 % )。术后 6个月 ,冠脉造影显示 ,CIT IRT组和CIT组ISR的复发率分别为 2 4 .53 %与 78.6 % (P =0 .0 2 7)。临床随访 1年 ,CIT IRT与CIT组的主要不利心脏事件 (MACE)、靶血管再次成形术 (TVR)及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价值.方法:70岁以上老年ACS患者50例,对持续性胸痛伴(或)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AMI 2例,UA2例)行急诊PCI;对非ST段抬高ACS患者经规范内科治疗病情平稳1周后行PCI.结果:对70支罪犯血管进行PTCA术后置入81枚支架.49例患者随访8~24个月无心绞痛发作;1例术后2个月冠脉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经支架内再支架置入术后随访5个月无心绞痛发作.结论:对老年ACS患者及时进行PCI可获得良好效果,临床安全程度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冠脉血流储备功能测定和平板运动试验用于评估冠脉狭窄病变功能学影响严重性的价值。方法选择性入选2011年3月-2012年3月52例冠心病住院患者,进行运动平板试验、冠脉造影和冠脉血流储备分数(Coronary Fractional Flow Reserve简称FFR)测定。根据FFR值分为2组:A组24例FFR<0.75和B组28例FFR≥0.75,收集两组资料,随访约12个月。结果 A组24例运动平板试验均为阳性,予以植入支架治疗。在支架植入术后15分钟重复测定FFR值均高于0.75;并在介入术后第5天,A组患者重复运动平板试验结果均恢复正常。B组有25例患者运动平板试验阴性,有3例患者运动试验阳性,FFR方法可产生假阴性。所有B组患者均未进行PCI干预,而以最佳的药物治疗。28例患者临床平均随访12个月,无缺血性冠脉事件及紧急血运重建事件发生。FFR对冠脉狭窄病变功能学诊断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89.3%;其准确性为94.2%。结论 FFR是一个评估冠脉狭窄病变功能严重性值得信赖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和近距离放射疗法猪模型,给予不同疗程氯吡格雷,观察受试动物血浆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方法实验对象为48只驯养杂交猪,在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1天每只动物使用阿司匹林(325mg)和氯吡格雷(300mg),术中随机一条血管接受近距离放射治疗(ICBT),之后联合使用阿司匹林(325mg/d)和氯吡格雷(75mg/d)治疗。术后24h、1个月及3个月各处死一批动物模型。其中PCI后3个月处死模型被分为两组,组I接受3个月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II先接受1个月的联合治疗,后2个月仅接受阿司匹林治疗。所有实验动物在术前、术后即时以及处死前抽取血样,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RP浓度,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浆CRP基线水平(术前)为(50.4&#177;4.8)μg/ml。组I减少至(27.9&#177;3.9)μg/ml,组II为(56.6&#177;6.3)μ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PCI术后延长氯吡格雷疗程可降低血浆CRP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PCI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率震荡(HRT)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PCI的ACS患者126例,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中度狭窄(管腔直径狭窄70%~90%)及重度狭窄(管腔直径狭>90%)组。分析其PCI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HRT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及HRV指标(SDNN、SDANN及RMSSD)。结果 PCI术后1周HRT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HRV参数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CI术后3个月,HRT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但与术后1周无显著差异(p>0.05);HRV参数较术前及术后1周均明显降低(p<0.01)。PCI术前重度狭窄组TO值较中度狭窄者升高(p<0.05),TS值较中度狭窄者明显降低(p<0.01),而SDNN、SDANN及RMSSD均较中度狭窄者明显降低(p<0.01)。PCI术后3个月重度狭窄组HRT及SDNN、SDANN、RMSSD与中度狭窄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HRT及HRV异常与ACS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HRT及HRV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再灌注治疗后血流的恢复情况具有近期及远期预测价值,可望在临床上做为一种有效无创方法评价PCI的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支架预防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效果.方法根据443例冠心病患者病变部位及复杂程度,分别置入药物涂层支架和普通支架(裸支架),并随访1~28个月 .结果除5例行涂层支架者因支架远端夹层形成而再次置入支架外, 手术即刻成功率100% ,术后冠脉造影显示病变残余率(6±4)%,支架完全覆盖病变,血流TIMI3级.仅1例行裸支架者因支架置入血管发生急性闭塞而死亡.随访期间,发生与支架置入有关的再狭窄33例 ,其中裸支架置入32例(64处),药物涂层支架置入仅1例(3处).药物涂层支架置入的再狭窄率(1.23%)明显低于裸支架置入(13.82%),P<0.01 .结论药物涂层支架置入可显著降低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拟冠脉再通汤对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方法9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42例).两组均在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服用西药标准化治疗方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治疗组配合活血化瘀中药冠脉再通汤,服用3个月,两组患者均于3个月和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治疗组再狭窄率为6.00%;对照组再狭窄率为19.05%,治疗组再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是防治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彩色室壁运动技术(CK)评价冠脉支架置入术对左室局部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26例老年陈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CK测量,包括左室壁各节段全舒张期及前1/3舒张期心内膜位移(DEM,1/3DEM),前1/3舒张期心内膜位移分数(1/3DEMF),全舒张期,前1/3及后2/3舒张期心内膜位移平均速度(VDEM,1/3VDEM,2/3VDEM),同时记录1/3充盈分数(1/3FF).以上根据二维定性方法对运动正常,运动减弱和运动消失三种室壁运动状态分别进行测量,对比冠脉支架置入术术前、术后3个月上述的变化.结果术前CK测量结果显示三种室壁运动状态间的DEM,VDEM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且运动正常节段的1/3VDEM显著快于2/3VDEM(P<0.01).运动减弱节段的1/3VDEM略快于2/3VDEM(P<0.05),运动消失节段的1/3VDEM显著低于2/3VDEM(P<0.01),且1/3FF和1/3DEMF显高度相关(r=0.87,P<0.01).冠脉支架置入术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表现为DEM, VDEM的增加(P<0.05).结论彩色室壁运动技术可以定量评价左室局部舒张功能,冠脉支架置入术可以改善左室局部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化辛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患急性冠脉综合征且30 m L/(min·1. 73m~2)≤e GFR 60 m L/(min·1. 73m~2)者357例纳入研究。其中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者281例,随机分为2组,组1:强化他汀+PCI组(141例);组2:标准他汀+PCI组(140例)。拒绝PCI治疗者76例,随机分为2组,组3:强化他汀+非PCI组(38例);组4:标准他汀+非PCI组(38例)。随访1年。出院前和出院后第1、3、6、12个月复查血生化指标。临床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室速或室颤、新发房颤、急性肺水肿需主动脉球囊反搏、肾衰竭需血液透析、再发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意外。结果:组1与组2出院后12个月临床终点事件分别为10例和27例(P=0. 004); 2组e GFR比较,有统计学差异[(62. 4±6. 8) m L/(min·1. 73m~2)vs(52. 2±7. 3) m L/(min·1. 73m~2),P=0. 014]。组3与组4出院后12个月临床终点事件分别为4例和12例(P=0. 039); 2组e GFR比较,有统计学差异[(59. 4±5. 1) m L/(min·1. 73m~2) vs (50. 2±7. 6) m L/(min·1. 73m~2),P=0. 021]。结论:无论是否接受PCI治疗,强化辛伐他汀组患者的肾功能改善情况比标准辛伐他汀组好。  相似文献   

12.
例1患者女、56岁。因"间歇性左肩、颈及下颌部疼痛3个月"就诊,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清晨洗漱时出现上述症状发作。动态心电图示:V1~V5导联ST段上移0.10mV,最高达1.20mV,持续9min后,ST-T波逐渐恢复正常(图1)。发作时伴多源性室性早搏,短阵室速13阵。例2患者男、49岁。因"发作性胸痛半年,加重10天,晕厥2次"入院。患者于住院期间突发晕厥、意识不清,血压90/60mmHg。记录心电图示:Ⅱ、Ⅲ、aVF、V4~V6导联ST段下斜型下移0.2~0.45mV,Ⅰ、aVL导联ST段抬高0.1~0.2mV。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冠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不稳定型心绞痛常由于充满脂质的粥样硬化斑破裂所致。>1/2粥样硬化斑破裂发生在斑块导致管腔直径狭窄<50%~75%的地方。这些破裂发生在斑块内的深部,并可产生面向管腔的裂缝,导致斑块上形成大范围的壁性血栓。大的斑块破裂或溃疡可导致血管完全闭塞和心肌梗塞。中等大的破裂部分地决定于在动脉内被暴露的组织、血液流变学和全身因素,可引起部分血栓栓塞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数破裂是小的、无症状的。然而,壁性血栓机化的过程促进冠脉病变的进展;但破裂的愈合伴血管内皮细胞的重新生长的过程可保护血管免于血栓形成,此过程可长达3个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与未发生ACS的吸烟病人的戒烟成功率及戒断症状发生率,分析影响戒烟状况的可能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4月—2019年1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100例吸烟病人,其中ACS病人50例(ACS组),非ACS病人50例(非ACS组)。两组进行相同戒烟宣教,采用问卷调查表形式记录病人吸烟状况,并跟踪随访戒烟后第1天、第2周、第1个月及第3个月的戒烟状况和戒断症状,确定时点戒烟率、持续戒烟率、戒断症状严重程度及戒断症状发生率。结果 ACS组不同时间点戒烟率及持续戒烟率均明显高于非ACS组(P0.05)。戒烟后第1天、第2周、第1个月、第3个月ACS组戒断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非ACS组(P0.05)。结论患ACS的吸烟者较非ACS者更容易戒烟,戒断症状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复杂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病变的有效治疗方法 ,我们采用冠脉旋磨术 ( CRA)联合低压球囊扩张术 ( PTCA)治疗该病患者 61例 ,并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61例复杂冠脉病变患者中 ,男 48例 ,女 1 3例 ;年龄 46~ 73岁。其中稳定性心绞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缬沙坦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缬沙坦抑制心室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6例(急性心肌梗死4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2)和对照组(n=34),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血浆BNP、hsCRP水平及心室结构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BNP和hsCRP水平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治疗1个月下降明显、治疗6个月降低速度减慢,治疗组治疗1个月、6个月与同时间段对照组相比下降,对照组、治疗组与同组前一时间段相比亦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治疗1个月,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6个月,治疗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及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能够抑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BNP及hsCRP的分泌,降低炎性反应,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替格瑞洛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FE-ACS)较氯吡格雷的细胞因子变化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治疗组50例和替格瑞洛治疗组52例,入院时、第4、7天细胞因子的变化,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入院第4、7天替格瑞洛组较氯吡格雷组各细胞因子水平下降更快,值更低(均P<0.05);治疗3个月,氯吡格雷治疗组的MACE显著高于替格瑞洛治疗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治疗NSTE-ACS较氯吡格雷更快降低细胞炎症因子,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减少MACE发生。  相似文献   

18.
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1月—2009年2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18例AMI患者,在发病12h后,24h内行延迟PCI治疗,对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观察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患者的病死率、再次发生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临床不良事件。结果住院期间,NSTEMI组和STEMI组病死率、再次发生心肌梗死、各类出血事件发生率均为0,住院时间分别为6.7d±0.5d、6.6d±0.5d,两组各有1例再发心绞痛。3个月随访期间,NSTEMI组和STEMI组病死率、各类出血事件发生率均为0,再住院率分别为3.6%和3.2%,发生心功能不全(KillipⅡ级)者的比例分别为3.6%和3.2%。在NSTEMI组支架植入时,有1例发生了梗死相关血管(IRA)无复流并发症;在STEMI组有1例发生了IRA无复流,1例发生了IRA慢血流并发症,手术中IRA无复流和慢血流总的发生率为2.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延迟PCI能明显降低住院期间和3个月内死亡率、再次心绞痛和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以冠脉造影(CAG)为对照,评价平板运动试验(TE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120例胸痛、胸闷待查者于1个月内分别先后行TET与冠脉造影术(CAG),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E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77.4%,特异性72.4%.结论 TET可为选择适合CAG者提供科学筛选,提高CAG的诊断效率,也可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及诊疗风险.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 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476例。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应用抗血小板方案不同分为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组243例,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替格瑞洛90 mg/bid组233例;以两组患者术前血尿酸值为基础对照,观察两组患者用药7天、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的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血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8),用药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替格瑞洛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高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623、20.367、14.01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口服替格瑞洛与口服氯吡格雷对ACS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影响仍有差异(β=-1.139,SE=0.249,Wald χ2=20.903, OR=0.320,95%CI 0.196~0.522);重复测量设计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随着用药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用药组别与用药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6.201,P<0.05)。结论 替格瑞洛组较氯吡格雷组对ACS患者血尿酸水平影响更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更高,在用药3个月时血尿酸水平达高峰,需要临床医师重视血尿酸管理,建议患者至少要在用药1个月及3个月时复查血尿酸水平,便于及时调整用药与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