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梗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及阿托品前处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急诊PCI)致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研究,为临床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通过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前应用阿托品,了解阿托品对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等缓慢性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就诊的患者共252例。对发病12小时内进行PCI术的患者根据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死进行分组。分别计算出二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及发生率。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92例,配对分成二组:一组冠脉开通前予阿托品1mg静推;另一组不予任何药物干预。分别观察二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发生71例次,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13例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实验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15例次,室性心律失常发生12例次;对照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33例次,室性心律失常发生9例次。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P〈0.0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0.01)。阿托品前处理的急性下壁心梗患者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未经阿托品前处理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P〈0.0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关系.方法:观察64例AMI患者发病24小时内的QT离散度,并观察其与两周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QT离散度较对照组增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离散度与未发生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增大对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倍他乐克联合可达龙、门冬氨酸钾镁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倍他乐克治疗,并归为对照组,针对另外40例患者使用倍他乐克联合可达龙、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并归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5.0%明显较高(对照组为77.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2.5%明显较低(对照组为22.5%)。结论倍他乐克联合可达龙、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发现,其对于患者情况改善作用较为积极,同时提高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伴J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评价J波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心电图有无J波分为J波组和非J波组,比较两组间临床情况,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J波阳性组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前壁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J波组(P〈0.05)。结论心电图J波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方法收集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三组,分别是A组、B组、C组,均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对比与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患者的死亡率是5%,B组患者的死亡率是20%,C组患者的死亡率是45%,C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B组与A组,差异性显著(P0.05)。C组患者的24h、30d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是45%、55%、60%,A组分别是25%、5%、15%,B组分别是25%、25%、35%,C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诊治极为重要,尤其是正后壁、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主要是因为出现这种临床症状患者的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及时给予有效处理,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6.
谢志军  唐安艳 《内科》2014,(2):198-199,220
目的分析急诊大剂量应用可达龙(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治疗顽固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到2013年收治的47例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大剂量可达龙治疗,分析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47例顽固性心律失常患者中,22例在24 h内其症状得到全面控制(显效),20例于36~72 h内症状得到控制(有效),4例联合电复律成功,1例因心源性休克死亡,总有效率为89.4%(42/47)。结论急诊大剂量应用可达龙治疗顽固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用倍他乐克的疗效。方法选择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n=44)给予静脉溶栓、阿司匹林、硝酸脂类等药物治疗,倍他乐克组(n=44)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比较两组一个月内全因死亡率、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以及血糖和血脂等变化等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倍他乐克组各种原因死亡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血糖水平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糖水平低于倍他乐克组,两组间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及甘油三脂水平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血脂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用倍他乐克降低死亡率、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而对血糖、血脂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扑、室颤)与低血钾的关系。方法:选择112例AMI患者于发病后24至72小时内测血清钾,根据血钾浓度分为低血钾组(血钾<3.6mmol/L.,44例).及血钾正常组(血钾为3.7-5.5mmol/L,68例),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低血钾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为38例,占86.3%,血钾正常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为8例.占11.7%,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低血钾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141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全部进行心电监护后,其中133例发生心律失常的病人被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使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内的死亡率由42%下降至7%,使其抢救成功率大大的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门冬氨酸钾镁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 ,单盲 ,对照的方法将 118例急性心机梗死患者分为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组和对照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 1个月内 ,两组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 8.9%和 2 2 .6 % (P <0 .0 5 ) ;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 10 .7%和 2 5 .8% (P<0 .0 5 ) ;1个月内两组死亡率分别为 5 .4%和 17.7% (P<0 .0 5 ) 。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门冬氨酸钾镁可有效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状态病人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总结我院2001年10月—2003年1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状态病人50例,其中参附组(治疗组)25例,多巴胺组(对照组)25例,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用药后血压回升明显。治疗组升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升压总有效率为76%,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心律失常率为40%。结论:参附注射液在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状态效果明显,无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肌损伤程度、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8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158例,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132例。均于入院后及入院24h内多次测定心肌肌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钙蛋白I(cTnI),取其峰值;比较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P组cK、cK-MB、LDH、cTnI峰值浓度显著低于NIP组(P〈0.01)。IP组病人心功能不全、心衰、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NIP组(P%0.01)。结论缺血预适应可减少其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肌损伤面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及近期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规律,以减少猝死的发生。方法:对32例AMI患住院期间猝死相关因素(梗死部位、心律失常类型、主要合并症、心电图改变、诱因、血清钾及治疗情况等)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前壁及广泛前壁梗死20例(占62.5%),再发心肌梗死11例(占34.4%),心电图对应导联ST段持续压低24例(占75%),猝死前发生室颤21例(占65.6%)。另外,猝死前诱因、低钾血症、严重合并症及不当治疗也是发生猝死的重要因素。结论:AMI院内猝死的防治应从多方面着手,防治心律失常、感染、电解质紊乱,避免诱因的发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张淼  陈珂  杨清泉 《山东医药》2011,51(3):92-93
目的 探讨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脏事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84例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均予抗凝、溶栓、抗心率失常、强心等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参麦注射液60ml静滴,1次/d、连用1周。观察两组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8.1%(恶性心律失常4例、心源性死亡12例)、66.7%(恶性心律失常9例、心源性死亡19例),病死率分别为40.4%(17/42)、50.0(21/42),观察组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能够减少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有脑梗死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9例,按是否有脑梗死病史分为两组,其中脑梗死组13例、非脑梗死组86例。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有脑梗死病史患者心肌梗死部位及梗死相关动脉的特点,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曲线下面积、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 本组病例中急性心肌梗死有脑梗死病史的占13.1%。脑梗死组中前壁心肌梗死7例,罪犯血管均为左前降支;右室、下壁心肌梗死6例,罪犯血管均为右冠状动脉。脑梗塞组患者的冠脉病变血管无明显特异性,但罪犯血管部位多在近段,提示病情相对较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脑梗死组为23.08%,非脑梗死组为8.14%;住院期间病死率脑梗死组为23.08%,非脑梗死组为6.98%。脑梗死组CK-MB曲线下面积、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均高于非脑梗死组。结论 有脑梗死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多位于近段,梗死面积相对较大,病情重,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24h内死亡的原因。方法:对STEMI523例患者中24h内死亡17例的死亡病因、梗死部位、治疗方法、临床特征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死因为心脏破裂12例,占总病死率70.6%;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休克4例,占23.5%;恶性心律失常1例,占5.9%;心脏破裂的病死率高于心力衰竭合并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P0.01)。心脏破裂死亡的12例中溶栓9例,未溶栓2例,急诊介入术1例。结论:心脏游离壁破裂是STEMI患者早期24h内死亡的主要病因;静脉溶栓治疗可能增加心脏破裂的发生率,尤其对于老年STEMI患者,宜尽早行急诊介入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以减少心脏破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可达龙治疗阵发性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2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可达龙治疗阵发性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1例经心电图确诊为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伴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以可达龙150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采用微量注射泵缓慢静脉注射,时间10min,30min后效果不满意依前法可再次静脉注射150mg,如仍无效则以20mg/h静滴维持不超过24h。治疗期间持续心电、血压监测,密切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7%。用药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注射可达龙能有效治疗阵发性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尤其是伴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采用缓慢精确的给药方式可以提高疗效并大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 (DTI)及二维超声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与非溶栓的病人 ,用以定量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96例病人首次心肌梗死均符合 :(1)持续胸痛超过半小时 ,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2 )相邻两个导联 ST段抬高 ,前壁>0 .2 m V,下壁 >0 .1m V。随机分为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溶栓组 47例 ,其中前壁 (包括广泛前壁 )心肌梗死 2 6例 ,下壁 (包括下后壁 )梗死 2 1例 ,均在发病 6小时内给尿激酶静滴 (15 0万 u/ h) ,并用肝素 12 5 0 0 u静滴及口服肠溶阿司匹林。非溶栓组 49例 ,其中前壁 (包括广泛前壁 ) 32例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值变化,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以及临床预后。方法选择新出现持续性CRBBB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44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无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2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发病1周内Holter监测一次,测HRV各指标值;比较两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冠脉病变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HRV各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观察组患者休克、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冠状造影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前降支病变,观察组多支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2%vs26%,P<0.01)。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CRBBB患者HRV各指标值明显减低,心肌损伤面积大,冠脉病变弥漫,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病人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吗啡3 mg后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并评价临床疗效及药物的安全性。方法选取176例急性STEMI病人,均接受急诊介入术。将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急诊介入术前基础治疗并给予吗啡注射液3 mg,B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24 h超敏肌钙蛋白I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住院1周内发生的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情况。结果 A组术后24 h超敏肌钙蛋白I为(2.82±1.13)ng/mL,B组为(4.25±0.92)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A组在术后24 h NT-proBNP为(1 186.8±5.8)ng/mL,B组为(1 577.1±9.4)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A组住院1周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1例, B组恶性心律失常为6例(χ~2=6.304,P=0.042),A组住院1周内发生心力衰竭为1例, B组5例(χ~2=6.936,P=0.031)。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呼吸抑制及中枢神经受损表现。结论基础治疗联合3 mg吗啡注射液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在药物安全性方面未出现明显呼吸抑制等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