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之两眼为五脏之精华,一身之要系。故以五轮应五脏,定八廓应八卦。古时昔以五轮属脏配五行,八廓属脏腑配八卦,以致使脏腑混淆不清。后来医宗金鉴改为五轮属脏,八廓属腑。如此按轮廓之部位视之而可知病之所在,在脏抑系在腑可一目了然。五轮轮者系指眼能上下左右圆转运动,且其外形圆如车轮之意。眼有五轮,昔为五脏精华所发。所以眼之五轮属于五脏。  相似文献   

2.
针刺治疗眼病,是在祖国医学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疗法是以脏腑理论为依据。眼病除外界因素诱发而外与五脏六腑关系最为密切。《内经》云:“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因此脏腑经络的失调,均可导致眼病的发生。眼科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内治、外治、手术、针刺等,都以“轮廓脏腑”为治疗原则。五轮是分属个各于脏腑的,是《内经》所阐述的脏腑经络与全身各器官关连的理论。“五轮属标,五脏属本”因此观察五轮的证状可推断脏腑的病变。在临证上大多按照各轮出现的证状及其转化,来诊断眼病发生在何脏何腑,进而推测眼病转变发展趋势,才能作出正确的治疗措施(见五轮图)  相似文献   

3.
张仙娥 《基层医学论坛》2012,(32):4352-4352
根据中医五轮学说,瞳仁在脏属肾,肾主水,故有水轮之说。现代医学的眼底病和玻璃体混浊都属瞳仁疾患",肝开窍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银海精微.序》曰":肝肾之气充,则精彩光明,肝肾之气乏,则昏朦眩晕",说明肝肾和眼的关系密切。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常用滋补肝肾法治疗玻璃体浑浊,疗效尚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梅芳教授运用五轮学说论治眼疾的经验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典型病例的整理,介绍了张梅芳教授对五轮学说理论的诠释以及运用五轮学说理论治疗眼睑疾病、角膜病、眼底病、白内障等方面的临证经验.张教授认为五轮学说所论的"轮标脏本"、"轮脏相应"符合中医学整体观的原则.五轮辨证时既要详察五轮,又不可拘泥于五轮,应从整体出发,四诊合参,将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结合.五轮辨证应与其他辨证方法综合起来考虑,相互补充,既要注意五轮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又要考虑到脏腑经络之间复杂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5.
"命门"之说源于《内经》,《灵枢·根结篇》曰:"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内经》认为"命门"就是两目,因此我们研究祖国医学的"命门学说"时,必须先了解一下《内经》把两目作为"命门"的真正涵义.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将黄疸一症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多属于阳黄范围,《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又《灵枢·论疾诊尺篇》曰:“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说明本病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证。笔者应用健脾利  相似文献   

7.
五轮学说渊源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总结和积累而不断完善。它运用中医脏象、阴阳五行等学说,结合古代解剖学形成了眼科五轮的独特脏轮配属关系,再通过辨证来指导眼科临床,值得后世学者深入研究和继续发展。本文探讨了眼科五轮学说的起源、发展、临床应用及其局限性,为中医眼科学的五轮学说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1 黄疸概念与分类 黄疸,亦称黄瘅,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的一 种病证。现代医学认为,黄疸是一个症状,凡是引起血中胆红素 异常升高的疾病,均可出现黄疸。黄疸病名首见于《内经》。《素 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 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  相似文献   

9.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其中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张仲景把黄疸分为五类,治有十一法。先谈分类: 黄疸:脾积湿热,溢于体表,必发黄疸。“脾色必黄,瘀热以行。”频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相似文献   

10.
肝与目的生理关系,历代文献论述甚多,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肝开窍于旷,《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篇》曰:"肝气通于目"、"肝脉上连日系"。所以,一旦肝脏失常,肝脏的病理变化则可从眼部反映出来;而观察眼部所显示的证状,也可推测肝脏内在的变化。故《仁斋直指方》云:"目者,肝之外侯"。概括了眼与肝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对指导临床辨证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肝与目关系密切,风轮黑睛又内属于肝。故肝脏功能失常,往往容易引起眼部病症,尤以视觉异常和黑睛病变为常见,综合历代文献和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中医眼科基础理论中,五轮学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自《龙木论》首载五轮之后,历代医家多以五轮学说来说明人眼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病理,并作为诊治眼病的重要理论依据。虽然,传统的五轮学说对中医眼科临床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这一学说尚存在以下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2.
胞属五轮中的肉轮,上胞属脾,下睑属胃。胞睑疾病包括眼睑内外疾患,虽属外障范畴,但如传变致成重证,每每影响视力。所以,仍需积极治疗,除外治(包括手术)外,内治主要有以下几种大法:一、清脾凉血法适用于脾胃湿热之睑生风粟、椒疮、眼丹、针眼、眩烂、胞睑赤肿等证。处方:生赤芍9克、黑元参9克、广陈皮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黄疸病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对黄疸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言:“溺黄赤,安卧者,黄瘅。’,“目黄者,曰黄瘅”;《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瘅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其形成机制、症状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眼底出血,属中医目衄范畴。根据其出血部位不同,可分为视网膜浅层出血、视网膜深层出血、视网膜前出血和视网膜下出血(脉络膜出血)。《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审视瑶函》说:“大约轮标也,脏本也,轮之有证,由脏之不平所致”。可见眼底出血,虽然是眼的局部病变,但与五脏六腑气血关系密切。治疗时,须详审病机,仔细辨证,不能只注全身或局部症状,应二者参合,不能偏废。  相似文献   

15.
眩晕病;内伤为主,多系本虚标实,其病变以肝、脾、肾为重点。三者中以肝为主。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疾病亦可单独出现。1历代沿革眩晕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如《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人于脑则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念则目眩以转矣”;吸枢》海论篇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口问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统上所述《内经)}认为其病在肝在脑,病机属民,属虚,外邪乘虚而入所致。历代医家在…  相似文献   

16.
彭显光教授望眼球结合膜,唇系带诊断内痔的经验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显光教授积数十年临证经验,将中医学“望眼球结合膜和唇系带诊断内寿“的传统方法总结提高,在临床上取得较高的诊断符合率,1985~1992年间,采用望眼结合膜法对2000病人进行隆查,其中定性符合率为85轴,定位符合率为78%(用窥肛镜检查验证).兹简介如下:一、望眼球结合膜1、望球结合膜诊断内痔的依据,主要是五轮八廓学说,认为眼之丝络(血管谐悬贯于脑,下达脏腑,通于气血往来以滋于目,故见病者,则目中有形色,丝络显见而可验,方知何胜何腑受病.五轮八廓学说是根据五脏为本,五轮为标和八外方位而成。五轮:限情的为成是由…  相似文献   

17.
<正>水肿病在《内经》中称为"水",《灵枢·水胀》篇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指出水肿病的主要症状,并据此分为"风水"、"石水"、"涌水"。到《金匮要略》则以"水气病"设立专篇并论及脉证治法,《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风水……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篇中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黄疸,是一种以身目发黄,小便黄为主证的疾病,尤以目黄为主要依据,其名首见于《内经》。如《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说:“目黄者,曰黄疸。”“溺黄赤安卧者,黄疸。”随着时代的进展,后人将黄疸一病进行了愈来愈细致的分类。《金匮》黄疸病篇将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痨疸,黑疸五种。《诸病源候论》有二十八候之说,《圣济总录》有九疸,三十六黄之分;后世医家又分为阳黄、阴黄两大类,沿用至今。本文所述仅限于阳黄范围即《金匮要略》黄疸病篇第九条所说:“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相似文献   

19.
秦裕辉教授系湖南省名中医、眼科专家,从医37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上睑下垂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多因禀赋不足,脾肾阳虚,睑肌发育不全而致升举乏力;后天多由脾胃气虚,升阳无力或气血亏虚,风邪客睑所致.秦教授认为胞睑在五轮学说中为肉轮,在脏属脾,脾与胃相表里,故本病多从脾胃论治,同时要将患者眼的局部症状与全身症状及体质特...  相似文献   

20.
外障虚证多由实证迁延而致,或他病及目,或素体亏虚、复感外邪,或年老体衰、攻伐太过,或为外物所伤、迁延失治。其表现复杂多样,目不肿不痛而微红微痒,迎风冷热泪流,或白睛结节,病久不愈,或翳久不敛,时隐时现,或云翳下陷,久不平复;或白膜侵睛,赤膜下垂。外障虚证多有症可察,又五轮内应五脏,故胞睑虚证多责之于脾,白睛虚证多责之于肺,两眦虚症多责之于为心经虚火,黑睛虚症多因肝阴亏虚。大眦冷泪横流则与多脏有关。或见多轮同病。故外障虚证,亦不可拘泥于五轮也。但诸虚尤以肝脾为要。盖脾主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于目,而目为肝之外窍也。因此,外障虚证之治尤亦补养气血为要。但补之之法,尤但详辨,妄不可轻投水火之剂。气虚者当补,阳虚者当温,阴虚则滋,血虚则养。宿翳则当水火同治,兼夹外邪则投以补散之剂,如此则翳障可消,星膜得除,诸症可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