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歌  蒋为  王静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2):5320-532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尿中微量白蛋白/肌酐排泄率相关性。方法:对192例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肌酐的测定,按结果分组比较。结果:HbA1c与mALB/Cr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显著性(P〈0.01)。各组糖尿病中HbA1c与mALB/Cr呈正相关(r=0.812,P=0.012)。结论:有效控制血糖可以减少糖尿病肾损伤的程度,预防早期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初诊2型糖尿病(T2DM)住院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及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且资料完整的286例初诊T2DM患者,测定其血脂、24h尿白蛋白、空腹及餐后胰岛素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C肽等。两次24h尿白蛋白定量为30—300mg被定义为微量白蛋白尿。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所有患者均由眼科医师进行扩瞳后眼底检查明确有无眼底病变。结果(1)本研究人群中,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为19.58%(56/286)。(2)正常蛋白尿组与微量白蛋白尿组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分别占19.57%(45/230)与33.93%(19/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49,P=0.021);微量白蛋白尿组的空腹血糖、HbA1c、HOMA-IR均显著高于正常蛋白尿组[空腹血糖:(11.08±1.76)、(9.24±1.65)mmol/L,HbA1c:(11.54±1.59)%、(9.39±1.64)%,HOMA—IR:(3.73±0.42)、(3.50±0.30),t值分别为-6.148、-7.533、-3.774,P均〈0.001]。(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微量白蛋白尿与空腹血糖(r=0.460)、HbA1c(r=0.499)、HOMA—IR(r=0.308)、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r=0.405)呈正相关(P均〈0.01)。(4)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β=-0.804,P〈0.01)、HbAle(β=-0.455,P〈0.01)、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β=1.527,P〈0.05)是影响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初诊住院T2DM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与空腹血糖、HbA1c、HOMA—IR相关,同时更容易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3.
邢冬杰  宿世震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2):2132-2133
目的:探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79例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检测其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测定血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C-反应蛋白(CRP),进行眼底、肌电图、超声等检查,并对其进行分析,观察各项指标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并探讨防治措施。结果:血压、血脂、FPG、HbA1c、CRP均为尿微量白蛋白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对减缓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胱抑素C(Cys—C)、24h尿微量白蛋白(mA1b)水平测定与病程、血糖控制水平的关系。方法对120例T2DM(糖尿病组)患者进行血Cys—C、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尿mA1b水平的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将120例T2DM患者根据病程:〈5年、5~10年、11~15年、〉15年分为4组;根据HbA1c检测结果:〈6.5%、6.5%~8.0%、9%~10%、〉10%分为4组。结果正常对照组血Cys—C、尿mA1b水平与糖尿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5~10年组血Cys—C水平、尿mA1b水平与11~15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5年组血Cys—C、尿mA1b水平与5~10年组、11~15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bA1c6.5%~8.0%组血Cys—C水平与HbA1c9%~10%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10%组血Cys—C水平与HbA1c6.5%~8.0%组、HbA1c9%~10%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bA1c6.5%~8.0%组尿mA1b水平与HbA1c9%~10%组、HbA1c〉10%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要及早诊断,有效控制血糖。病程长者,要定期检测血Cys—C、HbA1c和尿mA1b,以延缓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美敦力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13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72 h 动态血糖监测,通过尿白蛋白/肌酐测定值将所有糖尿病患者分为无糖尿病肾病组(NDN 组)和早期 DN 患者(DN 组),观察其72 h 平均血糖水平、血糖波动水平以及HbA1 c、血压和血脂谱等一般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两组间血压、FBG 、24hMBG、MAGE、HbA1 c 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回归分析显示24hMBG、MAGE 是早期糖尿病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 值分别为0.563、1.220(P 值分别为0.005和0.011)。结论血糖波动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与hs—CRP、IL-6之间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组55例,非血管病变组60例。比较两组的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2项炎症因子指标.以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血管病变组hs-CRP、IL-6高于非血管病变组(hs—CRP:6.54±2.13vs0.12±0.93,P〈0.01;IL-6:12.03±5.70VS7.61±2.58,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炎症困子的检测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以及二者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4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 HbA1c与 hsCRP四分位数水平分为4组;另选择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生化指标及相关慢性并发症筛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 HbA1c与 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bA1c与 hsCRP呈正相关,不同 HbA1c、hsCRP四分位组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 HbA1c 与hsCRP水平升高,HbA1c与 hsCRP呈正相关,HbA1c、hsCRP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相关,控制血糖、抑制炎症可避免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85例新诊断的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3例,女112例。按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和伴微量白蛋白尿组(DM+MAU组),分别观察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血糖、血脂、血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因素的组间差异及其与ACR关系。结果新诊断的T2DM患者MAU的患病率为26.7%。男女患病率分别为24.85%和29.46%,不同性别ACR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2组比较,DM+UAER组BMI、WHR、HbA1c、FPG、SBP、DBP、TC、TG、HOMA-IR均高于DM组;相关分析显示,ACR与WHR、BMI、HOMA-IR、SBP、HbA1c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HR、SBP和HbA1c是影响ACR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应重视T2DM患者尿白蛋白的早期筛查,早期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纠正脂代谢紊乱,减轻腹型肥胖,有助于延缓和控制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9.
Hs—CRP、IL-6与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与hs—CRP、IL-6之间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组55例,非血管病变组60例。比较两组的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2项炎症因子指标.以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血管病变组hs-CRP、IL-6高于非血管病变组(hs—CRP:6.54±2.13vs0.12±0.93,P〈0.01;IL-6:12.03±5.70VS7.61±2.58,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炎症困子的检测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与2型糖尿病(T2DM)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42例T2DM患者(T2DM组)、64例空腹血糖受损患者(空腹血糖受损组)的Hcy、空腹血糖(FPG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尿微量白蛋白(UMALB),并与86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分析 Hcy 与 FPG、HbA1c、UMALB的相关性。【结果】 T2DM组血浆中Hcy、HbA1c、FPG及UMAL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空腹血糖受损组FPG、Hcy及UMALB的平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HbA1c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 Hcy的升高与FPG( r =0.465)、HbA1c( r =0.246)、UM-ALB( r =0.775)呈正相关(均 P <0.05)。【结论】Hcy水平与T2DM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空腹血糖受损者检测Hcy对于预防T2DM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等炎症因子与难愈性糖尿病足(DF)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145例难愈性DF患者(DF组)和65例无足部溃疡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T2DM组)的基本临床资料,采集空腹血检测VCAM-1、FGF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GA)、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比率(Neu%),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DF组参照Wagner分级方法分为WagnerⅢ级(37例)、WagnerⅣ级(92例)和WagnerⅤ级(16例)。结果 DF组和T2DM组之间性别构成、体重指数(BMI)、FBG、2 hPG、HbA1c和G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F组VCAM-1、FGF2、TNF-α、IL-6、WBC、Neu%、FIB、CRP、年龄、糖尿病病程和心率均高于T2DM组(P0.01)。TNF-α与VCAM-1呈正相关(r=0.284,P=0.00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VCAM-1、FGF2、TNF-α、IL-6、年龄、糖尿病病程、心率、WBC、Neu%、FIB和CRP是DF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CAM-1、TNF-α、FIB和Neu%为DF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WagnerⅤ级组年龄低于WagnerⅢ级组和WagnerⅣ级组(P0.01),而IL-6、CRP、FIB、WBC、Neu%均高于WagnerⅢ级组和WagnerⅣ级组(P0.05、P0.01)。WagnerⅤ级组FGF2和HbA1c高于WagnerⅢ级组(P0.05)。结论血清VCAM-1、FGF2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在DF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DF治疗中应注重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diponectin, a known predictor of diabetes in Pima Indians, and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nondiabetic subjects and to assess whether these markers predict later diabetes in a case-control study within a longitudinal health study in Pima Indians.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Participants with 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at baseline were selected. Case subjects (who later developed type 2 diabetes), and control subjects (n = 71 pairs) were matched for BMI, age, and sex. Adiponectin, C-reactive protein (CRP), interleukin (IL)-6,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phospholipase A2 (sPLA2), soluble E-selectin (SE-selectin), soluble 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oluble vascular adhesion molecule-1, and 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were measured in baseline samples. RESULTS: Adiponecti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RP (r = -0.25, P < 0.05), IL-6 (r = -0.20, P < 0.05), sPLA2 (r = -0.22, P < 0.05), and SE-selectin (r = -0.20, P < 0.05). CRP and IL-6 did not predict diabetes. Only vWF pred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incidence rate ratio 0.67 for a 1-SD difference, 95% CI 0.41-1.00, P = 0.05), but this was not significant after adjustment for age, glucose, HbA(1c),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fasting insulin (hazard rate ratio 0.73, 95% CI 0.46-1.16, P = 0.18). CONCLUSIONS: Adiponectin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in vivo. In case and control subjects matched for BMI, with the exception of vWF, none of the inflammatory markers predicted diabetes. Adiponectin may be the link between adiposity, inflammation, and type 2 diabetes.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134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两组并进行对照研究。了解病程,测定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24h尿白蛋白排泄量(UAE)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病程、空腹血糖、HbA1c、血压、UAE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程、HbA1c、高血压、UAE与DR发生为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病程、HbA1c、高血压和UAE是影响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诺和灵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96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两组均于餐前皮下注射诺和灵R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每晚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每日2次皮下注射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治疗,观察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检测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第一时相胰岛素、C肽、胰岛素敏感指数以及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等.对检测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但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或0.01);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各时点胰岛素、C肽分泌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指数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但研究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5或0.01);研究组血糖达标时间为(5.9±2.3) d,对照组为(12.3±5.7) d,研究组显著早于对照组(t=7.14,P<0.01).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诺和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能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改善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快速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值,显著优于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联合诺和灵强化治疗.  相似文献   

15.
谢登荣 《医学临床研究》2012,(11):2174-217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按是否合并CHD,将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76例T2DM患者分为观察组(n=75)与对照组(n=101),观察组患者为合并CHD患者,对照组患者为未合并CHD患者。检测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并采用Pearson法分析观察组患者上述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结果】①观察组外周血CRP、IL-6、TNF-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RP与IL-6呈正相关(P<0.05),IL-6与TNF-a呈正相关(P〈0.05),TNF-a与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T2DM合并CHD患者外周血存在高水平的CRP、IL-6、TNF-a,且上述3种炎性因子之间呈显薯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6(IL-6)和脂联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对照之间的差异以及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L-6和脂联素水平的改变。方法选择无任何并发症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例,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其空腹葡萄糖(FPG)、餐后2h葡萄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血清IL-6和脂联素水平,计算所有研究对象的体重指数(BMI),并与30名正常对照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型糖尿病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治疗后IL-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脂联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相关分析发现,血清IL-6水平与FPG、2hPG、HbA1c和三酰甘油(TG)呈正相关;血清脂联素水平与FPG、2hPG、HbA1c和TG呈负相关。结论IL-6作为炎症始发因子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脂联素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罗格列酮通过降低IL-6水平和增加脂联素水平来减轻胰岛素抵抗和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前列地尔、罗格列酮联合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126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随机平均分为A组(依帕司他+前列地尔+罗格列酮组)、B组(依帕司他+前列地尔组)、C组(依帕司他+罗格列酮组),均治疗8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三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同时测定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尿清蛋白排泄率、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 A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23%,明显高于B组和C组的78.57%、8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5.13、4.09,P均<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尿素氮、尿清蛋白排泄率、CRP、TNF-α、IL-6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7.01、15.61、20.67、12.12、23.75、10.69;6.35、5.79、6.13、7.37、9.86、5.23;6.97、5.35、6.01、6.66、8.16、5.12,P均<0.05),但A组较B组和C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60、9.67、11.53、5.65、11.36、5.26;6.56、9.72、12.46、7.68、12.03、6.01, P均<0.05)。结论依帕司他、前列地尔、罗格列酮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肾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酶法测定糖化白蛋白(GA)进行方法学评价,验证其作为临床常规方法的各项性能指标。研究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GA的相关性,为糖尿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监测提供更好的方法。方法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10-A3文件对酶法测定GA的精密度、线性、偏差、互染率、漂移性进行评价。测定336例糖尿病患者GA和HbA1c浓度,研究其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标准(HbA1c7%为血糖控制良好、7%~8%为血糖控制一般、8%为血糖控制不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GA/HbA1c比值评估血糖控制程度的临界值。结果酶法测定GA的总平均不精密度为1.62%,平均偏差为7.58%,截距、斜率、非线性、互染率、漂移性均可接受;非线性参数检测高值存在正向偏移,需要进行进一步观察以确认方法的线性性能,但对临床诊断不会带来影响。GA与HbA1c诊断糖尿病的一致性较好,为88.1%;两者相关系数(r)为0.879(P0.01)。ROC曲线显示GA/HbA1c比值评估血糖控制程度的最佳临界值为2.60,敏感性为86.8%、特异性为70.1%;如GA/HbA1c比值2.60,可认为血糖控制不佳。结论酶法测定GA的方法学性能符合常规检测质量标准。GA可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GA/HbA1c比值可作为监测血糖控制的补充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尿蛋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常规2次皮下注射诺和灵30R(DNl)组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门冬胰岛素(DN2)组,2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2hPG)、血糖变异系数、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IC)的变化。结果与常规2次皮下注射相比,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改善了血糖控制,显著减少低血糖发生率,减小血糖变异系数(均P〈0.01)。同时UAER、β2-MG、C反应蛋白(CRP)等也均较DNI组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进一步降低早期DN患者UAER,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其机制可能与控制血糖的波动与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20.
张梅  杨涛  付麒  刘璇  单珊  钱莉  周红文 《临床荟萃》2010,25(24):2117-2120
目的 分析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异常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245例,测定空腹血糖(FPG),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脂、肾功能及尿ACR等.分别根据患者年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尿ACR水平进行分层.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本研究人群中,尿ACR的异常率为21.6%,其中微量白蛋白尿20.4%,大量白蛋白尿1.2%.②不同年龄组患者尿ACR水平<40岁组(26.4±34.2)mg/g、≥40~50岁组(33.7±68.5)mg/g、≥50~59岁组(38.6±94.9)mg/g、≥60~69岁组(33.9±60.8)mg/g、≥70岁组(48.9±62.4)mg/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00,P>0.05).③异常尿ACR组FPG、收缩压(SBP)、甘油三酯(TG)、体质量指数(BMI)显著高于正常尿ACR组患者(t值分别为-2.547、-2.144、-2.113、-4.663,P<0.05或<0.01),高密度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正常尿ACR组(t=2.216,P<0.05).④HbA1 c≥6.5%组的尿ACR水平与HbA1c<6.5%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5,P>0.05),HbA1 c≥6.5%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尿ACR水平显著高于血压正常患者(t=-2.472,P<0.05).HbA1c<6.5%组患者尿ACR比值水平与BMI、FPG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64、0.559,均P<0.05);HbA1c≥6.5%组尿ACR水平与SBP、舒张压(DBP)和FPG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86、0.169、0.182,均P<0.05);⑤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影响尿ACR的主要因素包括FPG、SBP、肌酐(Cr).结论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尿ACR水平异常的发生不受年龄的影响,与血压及FPG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