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假丝酵母菌的致病性.个体的系统免疫和局部免疫的状态,妊娠期外生殖道环境的生理性改变,妊娠期雌、孕激素水平的显著变化.妊娠期机体的免疫抑制状态,以及许多妊娠期特发性疾病的影响等。但目前尚无统一解释,这就为有效预防及针对性治疗妊娠期VVC带来一定困难,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就成为一种趋势。就妊娠期VVC在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一种假丝酵母菌感染所致,以白色、稠厚分泌物为特征的外阴阴道炎症,在育龄期女性中十分常见~([1])。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状态的改变,如免疫功能变化、机体雌激素水平上升及阴道内糖原含量增加等,使妊娠期女性更容易发生VVC。研究发现,妊娠期女性假丝酵母菌的定植率是非妊娠期女性的2倍,无症状VVC发生率是非妊娠期女性的3倍。妊娠合并VVC可能与胎膜早破、早产及新生儿先天性假丝酵母菌感染相关,故临床医生应对其充分认识,预防并发症,改善围生结局。  相似文献   

3.
非妊娠期妇女BV和VVC发病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Y)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hal candidiasis,VVC)在非妊娠期妇女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800例非妊娠期妇女,通过阴道分泌物检查、需氧菌及假丝酵母菌培养,了解BV和VVC患病情况,并结合问卷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多变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BV和VVC在受试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8.9%和8.1%.BV的危险因素为:阴道冲洗每周≥2次(OR 2.438,95%CI 1.285~4.626)和丈夫经常出差(OR 1.946,95%CI 1.046~3.620);VVC的危险因素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OR3.217,95%CI 1.326~7.805).细菌培养结果以检出率表示,BV组与对照组比较,加德纳菌显著增加(70.4%VS 13.1%,P<0.01),乳杆菌显著减少(18.3%vs 65.4%,P<0.01);VVC组与对照组比较,白色假丝酵母菌(52.3%VS 3.1%,P<0.01)和光滑假丝酵母菌(20.0%VS 3.7%,P<0.01)均显著增加,乳杆菌减少(53.8%vs 65.4%,P<0.05).结论:BV和VVC均与阴道菌群失调有关,BV病原体以加德纳菌为主,阴道冲洗过频和丈夫经常出差是其危险因素;VVC病原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主,低学历是其危险因素;而BV和VVC与性行为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由于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阴道局部的代谢变化及机体免疫状态的特殊性,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发生率及复发率居高不下,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找到最优的妊娠期VVC筛查流程和合理且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减少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由于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阴道局部的代谢变化及机体免疫状态的特殊性,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发生率及复发率居高不下,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找到最优的妊娠期VVC筛查流程和合理且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减少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诊治规范修订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曾称为霉菌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等,其病原菌是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的酵母菌,其他如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等占少数。1VVC的分类VVC分为单纯性VVC和复杂性VVC。  相似文献   

7.
<正>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曾称为霉菌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等,其病原菌是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的酵母菌,其他如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等占少数。1VVC的分类VVC分为单纯性VVC和复杂性VVC。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茵病(RVVC)、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培养、菌种分型及药物敏感试验,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用沙氏培养基35℃培养194例患者阴道分泌物,其中RVVC 97例,VVC 97例.用API 32℃假丝酵母茵鉴定板及ATBTM FUNGUS3 药敏板接种,在ATB Expression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判读结果.结果:在培养检测的194例阴道分泌物中白假丝酵母菌156例,占80.41%(156/194);RVVC组中73例为白假丝酵母菌,占75.26%(73/97),VVC组中83例为白假丝酵母菌,占85.57%(83/97).RVVC组非白假丝酵母菌比例高,与VV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VC组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药物敏感率(68.04%)低于VVC组(86.60%)(P<0.05).结论:VVC、RVVC的主要致病菌仍是白假丝酵母菌,RVVC组非白假丝酵母菌比例高于VVC组.RVVC组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明显低于VVC组.  相似文献   

9.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育龄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原体分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两大类,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更新了VVC的诊治规范,根据VVC的不同分类,选择个体化的抗真菌治疗.其他治疗如免疫治疗和乳酸杆菌治疗等仍处于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10.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致病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了解中国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致病菌种,并评价阴道应用硝酸咪康唑 400mg3日疗法与 200mg7日疗法对VVC的疗效。方法 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开放性研究,对 2003年 1月至 7月全国 6家医院 250例VVC患者进行阴道假丝酵母菌的培养,并比较硝酸咪康唑 400mg3日疗法与 200mg7日疗法的疗效及副反应。结果  (1)白色假丝酵母菌仍是造成VVC最常见的致病菌,占 88.4%,而其他一些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依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 ( 5. 2% )、伪热带假丝酵母菌 ( 1.6% )、星型假丝酵母菌 ( 1.2%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2% )、平滑假丝酵母菌(0.8% )及季也蒙假丝酵母菌 (0.8% )等。(2)停药 10 ~14d时, 400mg组真菌阴转率为 89 9%, 200mg组真菌阴转率为 89 7% (P>0.05)。停药 28~35d时, 400mg组真菌阴转率为 96.1%, 200mg组真菌阴转率为 93 1% (P>0.05)。结论 (1)VVC的最常见致病菌是白色假丝酵母菌,机体的免疫异常及阴道环境的改变是VVC发生的重要原因。(2)硝酸咪康唑 400mg3日疗法与 200mg7日疗法在治疗效果上差异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母婴传播及其预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为仅次于细菌性阴道病的常见外阴阴道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呈明显上升趋势。75%的育龄妇女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发病,40%~50%可重复感染(2~3次/年),不到5%的妇女可反复感染(每年发生≥4次)。孕妇假丝酵母菌带菌阳性率为50.12%,有症状者占40.73%[1]。2002~2003年北京妇产医院对513例孕妇检查发现:妊娠期阴道假丝酵母菌的阳性率为38.40%,VVC的发病率为18.71%。1病原体及感染途径假丝酵母菌系革兰阳性单细胞真菌,为条件致病菌。目前,有8种假丝酵母菌…  相似文献   

12.
正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主要由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引起~[1],光滑假丝酵母菌(Candida glabrata)是非白假丝酵母菌的主要致病菌~[2]。对于该类妇科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可用的抗真菌药物,在不正确的使用下,常常引起真菌对其耐药,使得VVC的治疗变得棘手。而假丝酵母菌的主要耐药机制有:药物的靶位发生变化、增强外排以及减少抗真菌药物的  相似文献   

13.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每年发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4次及以上或发生与抗生素治疗无关的、厂VC3次以上者称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有5%的妇女反复发生VVC,严重影响着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本文复习有关文献,就RVVC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外阴阴道炎症,是最常见的外阴阴道炎症之一。我院于2005年1月1日-2006年12月1日使用双唑泰栓治疗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正常健康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分离的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方法:健康正常(正常组)和VVC初发(VVC组)妇女各30名,通过定量采集阴道分泌物培养乳杆菌,观察阴道乳杆菌数量及菌种分布情况,并将获得的乳杆菌及VVC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假丝酵母菌分离纯化及鉴定后,采用牛津杯法观察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同时比较VVC组和正常组乳杆菌产H2O2能力的差异。结果:①乳杆菌检出率及菌种分布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VVC组阴道乳杆菌数量的平均对数值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减少(P<0.01);③阴道内乳杆菌BV试剂盒检测为阴性者,正常组显著高于VVC组(P<0.01);④正常组阴道分离的乳杆菌与VVC组比较,对白色和热带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克柔假丝酵母菌的抑制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分离的嗜酸乳杆菌与VVC组的比较,对白色和热带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对克柔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正常组和VVC组分离的詹氏乳杆菌对上述3种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抑制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正常妇女与VVC患者阴道内乳杆菌检出率、菌种分布相似,均以嗜酸、詹氏乳杆菌为优势菌种;②VVC患者阴道乳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③VVC组产生H2O2的能力下降,可能与VVC发生相关;④正常状态下阴道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抑制作用优于VVC感染状态,其中以嗜酸乳杆菌的抑菌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局部免疫环境状态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一种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机会性真菌感染,是常见的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约占微生物所致阴道炎的1/4~1/3.研究显示,VVC和复发性VVC(RVVC)的发生可能与局部免疫功能异常有关,但关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在抗假丝酵母菌感染中的作用还不明确,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观点及结论不一,而国内关于此的研究甚少.  相似文献   

17.
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维持治疗过程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复发的因素进行研究。自1998~2001年在Waney大学及Temple大学对RVVC进行研究。纳入标准:患者存在症状、假丝酵母菌培养阳性、在之前12个月VVC发病≥4次(包括本次)、年龄≥18岁。至少有1次VVC在过去被医生诊断。剔除标准:假丝酵母菌培养阴性;不能提供参加时或至少1个月随访资料。  相似文献   

18.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与致病菌种的变迁、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和性伴侣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妇产科门诊123例VVC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及其性伴侣龟头皮屑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VVC致病菌株白假丝酵母菌78.9%,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8.7%,克柔假丝酵母菌占2.4%.对酮康唑药物敏感率高达75.6%,对特比奈芬耐药率高达75.6%.在随访的102例性伴侣中,有症状者44.1%,镜检阳性率为26.5%,培养阳性率为51.0%,菌种分布与性伴侣一致率为98.0%.结论:非白假丝酵母菌占VVC致病菌比例增加,而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性有增加趋势,性伴侣的感染可能是VVC复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中国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致病菌种,并对影响VVC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性大样本研究,对416例VVC进行流行病学情况调查,并进行真菌培养,鉴定菌种.结果:①416例患者中重度VVC 311例,非重度VVC 105例.培养共获得菌株365株,重度VVC菌种298株,分布为白假丝酵母菌276例(92.6%);非白假丝酵母菌22例(7.4%),包括热带假丝酵母菌5例(1.7%),克柔假丝酵母菌2例(0.7%),光滑假丝酵母菌4例(1.3%),近平滑假丝酵母菌3例(1.0%)及其他酵母菌8例(2.7%).单纯VVC 67例,白假丝酵母菌54例(80.6%).②VVC严重程度与患者吸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04(P<0.05);患者的性伴侣个数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系数为0.103(P<0.05),表明患者的性伴侣个数越多,病情具有加重的趋势;患者清洗外阴的频率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03(P<0.05);最近12个月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作次数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62(P<0.05),表明复发患者的疾病较为严重.结论:①白假丝酵母菌为重度VVC的主要致病菌.②VVC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在对疾病的严重程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致病菌株调查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致病菌株分布和药敏情况。方法对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及天津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390例有症状且真菌培养阳性的VVC患者进行菌株调查及药敏分析。结果VVC致病菌株白假丝酵母菌占94.4%(368/390),非白假丝酵母菌占5.6%,白假丝酵母菌菌株与非白假丝酵母菌菌株药敏无明显差异,氟康唑药物敏感率100%,VVC初发组与再发组菌株分布及药敏无差别。结论VVC致病菌株仍以白假丝酵母菌占优势。非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对氟康唑耐药率无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