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HBV—DNA不同载量下HBeAg、Pre-S1Ag表达关系,正确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188例不同HBV—DNA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的标本进行HBeAg、Pre—S1Ag检测,并作比较分析。结果:HBV~DNA〉10^3 copies/ml标本中,Pre—S1Ag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阳性率,中低拷贝数(10^6—10^3copies/ml)尤甚。Pre-S1Ag与HBeAg的阳性符合率为80%,Pre—S1Ag(+)漏检率是HBeAg(+)漏检率的47.8%。结论:Pre—S1Ag与HBeAg相伴存在,是较HBeAg更准确地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冯颖 《中国医药》2008,3(10):586-588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评价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e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以及阿德福韦酯治疗12周时HBV抑制程度对治疗52周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98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定量≥1×10^6拷贝/ml,血清ALT水平1.5—10.0倍正常值上限(ULN)。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10mg/d,共52周治疗。定期随访,检测血清HBV标志物及HBV DNA。比较不同基线ALT、HBeAg、HBV DNA水平以及治疗12周时不同血清HBV DNA水平患者治疗52周时的疗效差异。结果阿德福韦酯治疗52周时,血清HBV DNA〈10^3拷贝/ml的患者,基线ALT〉5×UIN组(72.7%)高于ALT〈2×ULN组(38.0%),P〈0.05;基线HBeAg≤350样本值与截止值之比(s/co)组(66.7%)高于HBeAg〉350s/co组(30.2%),P〈0.01;基线HBV DNA≤10^7拷贝/ml组(66.7%)、基线HBV DNA10^7~10^8拷贝/ml组(46.7%)高于血清HBV DNA〉10^8拷贝/ml组(34.4%),均P〈0.05。52周HBeAg血清学转换率在基线HBeAg水平≤350s/co组和HBeAg〉350s/120组分别为42.2%和7.5%(P〈0.01)。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10^3拷贝/ml、10^3-10^5拷贝/ml和〉10^5拷贝/ml组患者,52周时血清HBV DNA〈10^3拷贝/ml的比例分别为82.6%、57.1%和17.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52.2%、25.7%和5.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组患者52周ALT复常率分别为100%、82.9%和75.0%,血清HBV DNA〈10^3拷贝/ml组高于〉10^5拷贝/ml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治疗52周时的血清HBV DNA水平及HBeAg血清学转换与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水平中度相关(P〈0.01)。结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9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HBVDNA载量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5例患者中,HBeAg阳性41例(43%),HBeAg阴性54例(57%)。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平均发病年龄,ALB、TB、CHE、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衰竭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性患者的ALT、AST分别为(400.37±413.59)U/L和(578.14±600.23)U/L,高于阳性患者的(198.25±215.37)u/L和(254.78±269.16)U/L(P〈0.05)。HBeAg阳性患者的HBVDNA载量为(6.17×10^6±8.24×10^1)copies/ml高于阴性患者的(2.39×10^5±6.75×10^1)copies/ml,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另外HBeAg阳性患者的左肝前后径及右肝厚度分别为(65.12±12.43)mm及(95.37±12.69)mm,均高于阴性患者的(56.78±11.04)mm和(89.34±9.23)mm(P〈0.05)。结论HBeAg阴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与HBeAg阳性患者相比在较低的HBVDNA载量下,仍引起较高的肝损伤和较大幅度的肝脏萎缩。  相似文献   

4.
高汇波  孟蔚 《中国基层医药》2014,(24):3768-3769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30例,在常规护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治疗,疗程为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外周血T细胞亚群( CD4^+、CD8^+、CD4^+/CD8^+)、T淋巴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 AgNORs)百分比值( I.S%),评价肝功能变化和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ALT、AST、ALB、TBIL、CD4^+、CD8^+、CD4^+/CD8^+、AgNORs分别为(185.43±68.26)u/L、(167.82±75.37)u/L、(58.76±22.83)mmol/L、(30.12±6.85)g/L、(36.40±3.73)%、(33.78±2.16)%、(1.08±0.25)、(4.96±0.92)%,治疗后分别为(82.84±32.58)u/L、(70.53±26.69)u/L、(32.17±15.29)mmol/L、(36.47±7.33)g/L、(40.21±3.92)%、(31.02±2.08)%、(1.29±0.17)、(5.90±1.24)%,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367、11.206、8.274、5.318、5.206、3.374、3.951、4.032,均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可明显抑制病毒复制,改善患者肝功能及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对缓解患者病情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Ag)检测的价值。方法对854份无症状HBsAg(+)体检者血清标本进行Pre—S1Ag和HBeAg的检测。另外随机抽取300份HBsAg(-)体检者血清标本进行Pre.s1舷的检测。结果854例HBsAg(+)者中Pre—S1Ag阳性率为41.1%(351/854),HBeAg阳性率为26.6%(227/854)。其中HBeAg(+)组的Pre-S1Ag阳性率为79.7%(181/227),HBeAg(-)组的Pre-S1AS阳性率为27.1%(170/627)。300例HBsAg(-)者中均未检出Pre-S1Ag。结论在无症状HBsAg携带者中,Pre—S1Ag检出率较HBeAg检出率更高。Pre—S1Ag能较HBeAg更好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和传染性,对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1例57岁女性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10年间多次随访肝功能均正常,乙型肝炎病毒(HBV)DNA〈500拷贝/m1。因骨折服用0.5g仙灵骨葆胶囊3粒,2次/d。2个月后患者出现胃部不适,加服奥美拉唑20mg、1次/d;0.18g灯盏生脉胶囊2粒,2次/d。联合用药3个月后,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丙氨酸转氨酶(ALT)389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29U/L。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乙型肝炎再活动。停药并接受甘草酸二铵胶囊、参芪肝康胶囊保肝治疗。1周后复查肝功能:ALT 236U/L,AST 120U/L,HBVDNA 1.25×10^6拷贝/ml;2周后实验室检查:ALT 73U/L,AST 54U/L,HBVDNA2.36×10^5拷/ml。  相似文献   

7.
阿托伐他汀诱发乙型肝炎复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例47岁男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1次/d,氯吡格雷75mg,1次/d。约3个月后,患者因出现乏力、食欲下降、尿黄,ALT〉900U/L入住我院。实验室检查示ALT2549U/L,AST1621.7U/L,TBil 42.3μmol/L,HBVDNA 8.41×10^5copies/ml。停用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等药物继续使用。患者予以保肝治疗。4周后,患者症状逐渐好转,其ALT、AST、TBil以及HBVDNA水平分别为73.9U/L,51.8U/L,22μmol/L及〈500copies/ml。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的核酸载量与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以及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与符合率,以及三者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334份怀疑HBV感染的血清中HBV—DNA的病毒拷贝数.同时检测血清中ALT和乙肝前Sl抗原。结果275份HBV—DNA拷贝数大于10^3copies/ml样本中,前S1阳性率80.0%(220/275)。ALT异常率为69.5%(191/275):而59份HBV—DNA拷贝数小于10^3copies/ml的血清.其前S1抗原阳性率为25.4%.ALT的异常率为22%.且前S1抗原的阳性率和ALT异常率随着HBV—DNA载量升高而增加。结论HBV—DNA的载量与前S1抗原的阳性、ALT水平三者之间,有符合性和互补性,因此三者联合检测.对全面了解HBV感染者的病情、以及药物治疗的评价和预后判断等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血清标志物模式的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VDNA含量的特点。方法应用ELISA对512例病人血清中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同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标本中HBVDNA的含量,分别统计每组的HBVDNA阳性例数及其阳性率,用u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HBsAg(+)/HBeAg(+)/抗HBc㈩组168例,HBVDNA阳性161例,占95.8%;HBsAg(+)/抗HBe(+)/抗HBc(+)组163例,HBVDNA阳性51例,占31.3%;HBsAg(+)/抗HBc(+)组181例,HBVDNA阳性94例占51.9%;三组之间互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HBsAg(+)/HBeAg(+)/抗HBc(+)组中HBV复制最活跃,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比血清标志更能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与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0.
辜文洁等 《中国药事》2014,(3):276-278,280,281
目的分析河北青县地区乙肝HBsAg阳性者的S基因特点。方法乙肝血清标志物酶联免疫检测试剂检测乙肝五项血清标志物,乙肝荧光PCR核酸定量试剂检测HBV病毒栽量,利用多重PCR的方法,扩增乙肝S基因,序列分析其基因型、血清型特点,并分析不同标志物组合中乙肝病毒载量变化。结果在101份乙肝HBsAgPEl性者中,主要有4种血清学模式:A(HBsAg+,HBeAg-,HBeAb-,HBcAb+)、B(HBsAg+,HBeAg-,HBeAb+,HBcAb+)、C(HBsAg+,HBeAg+,HBeAb-,HBcAb+)和D(HBsAg+,HBeAg+,HBeAb-,HBcAb-),比例分别为15.8%(16/101)、50.5%(51/101)、28.7%(e9/101)和5.0%(5/101)。荧光定量PCR法HBV核酸阳性率为86%(87/101),多重PCR方法的核酸阳性率为94%(95/101),两者无显著统计学意义(X^2=3.55,P〉0.05)。A、B、c和D血清学模式的病毒载量分别为:1.6×10^4、8.5×10^2、1.8×10^7和1.5×10^8IU·mL^-1该地区以C基因型为主占91%(86/95),B基因型仅9%(9/95);血清型以adr为主占80%(76/95),adw血清型19%(18/95),ay血清型1%(1/95)。不同血清学模式下乙肝的基因型和血清型分布没有显著差异,血清模式e抗原阳性人群的病毒载量显著高于e抗原阴性人群,e抗原阳性人群的年龄低于e抗原阴性人群(P〈0.01)。结论多重PCR方法与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相当,可以用于乙肝的S基因序列分析,青县地区c基因型乙肝病毒占绝对优势,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268例HBV感染者血清前S1抗原(pre-S1Ag)、HBV-DNA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结果268例患者中,Pre-S1Ag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两种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82.41%,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检出率21.88%(P<0.01).Pre-S1Ag与HBV-DNA的阳性符合率为85.52%,相关系数r=0.988.结论乙肝病毒Pre-S1抗原与HBV-DNA阳性、HBeAg阳性高度相关,提示Pre-S1Ag可能是HBV在体内复制和传染的另一可靠指标,可用于乙肝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150例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对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的生化学、血清学、病毒学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eAg阳性及阴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9.9±9.2)岁与(46.4±12.7)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两组之间AST、ALT、总胆红素、清蛋白、总胆固醇、胆碱酯酶、血清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水平无统计学差异;HBeAg阳性组好转率为35.0%(14/40)、HBeAg阴性组为36.4%(40/110)(P=0.519);两组的HBsAg定量、HBV-DNA定量无统计学差异;低病毒载量(HBeAg阳性组HBV DNA〈20000IU/mL,HBeAg阴性组HBV DNA〈2000IU/mL)组与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组HBV DNA〉20000IU/mL,HBeAg阴性组HBV DNA〉2000IU/mL)组好转率分别为11.5%(3/26)、43.0%(49/114)(P=0.002)。结论不同HBeAg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化学、血清学改变及预后无明显差异,但HBV DNA载量可能对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HBV DNA及血清标志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Ag)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HBVDNA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乙肝血清标志物和乙肝病毒PreS1;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测定HBV DNA,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乙型肝炎患者中,HBV DNA和PreS1-Ag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具有良好相关性;PreS1抗原在HBeAg(+)组中检出率(80.3%)和HBeAg(-)组中检出率(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部分HBeAg阴性患者仍存在病毒的复制;若以HBV DNA定量≥103拷贝/ml为病毒复制的诊断标准,HBV DNA阳性患者HBeAg和PreS1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1.5%和70.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 DNA和PreS1-Ag有较高的符合率,可作为HBV感染与复制的良好指标,PreS1-Ag较HBeAg更稳定地反应了HBV复制的情况,可作为乙型肝炎新的检测手段和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 PreSl)抗原检测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取其中阳性标本254份,并按不同模式分为三组,分别检测各组乙肝前Sl抗原、HBV DNA和ALT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前S1抗原和HBV-DNA在HbsAg(+)HBeAg(+)HBcAb(+)的检...  相似文献   

15.
王利平  高有方 《安徽医药》2018,22(5):944-946
目的 探索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 将58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采用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48周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患者ALT复常率、AST复常率、HBsAg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治疗48周末,观察组ALT复常率(93.10%)、AST复常率(96.55%)、HBsAg阴转率(10.34%)、HBeAg阴转率(51.72%)、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31.03%)、HBV DNA阴转率(82.76%)均高于对照组,其中HBe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ST复常率、HBsAg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较单用恩替卡韦有较显著疗效,并且能提高慢乙肝患者HBeAg、HBV DNA阴转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BV表面大蛋白(LHBs)与HBV DNA、HBeAg、ALT的相关性及LHBs指标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4例CHB患者,分别检测LHBs、HBV DNA、HBeAg、ALT。血清LHBs和HBeAg采用ELISA法,HBV 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结果 324例CHB患者血清中,随着HBV DNA载量的升高,LHBs的浓度呈上升趋势,两者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97,P<0.01),且LHBs的阳性率也逐步增加,不同组别间L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71例HBeAg阴性血清中,LHBs和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66.08%和61.99%(P>0.05);171例HBeAg阴性血清中,113例LHBs阳性与58例LHBs例阴性组血清ALT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LHBs是反映HBV感染者,特别是HBeAg阴件患者体内病毒复制程度敏感、可靠指标;检测CHB患者血清中LHBs对于了解乙型肝炎肝细胞损伤程度、抗病毒疗效和评估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人卵巢组织中HBV cccDNA,寻找人卵细胞为HBV靶细胞的证据。方法使用RT-PCR法测定33例慢性乙肝剖宫产手术产妇的卵巢组织HBV DNA、HBV cccDNA含量;同时检测孕妇的肝功能、HBV标志物与HBV DNA定量。结果产妇卵巢组织的HBV cccDNA与血清HBV DNA定量存在明显正相关性。其正相关因素为外周血HBsAg和HBV DNA定量(r=0.335),负相关因素为孕妇谷丙转氨酶水平(ALT,r=-0.360)及谷草转氨酶水平(AST,r=-0.347)。结论卵巢组织是HBV的靶器官,并可在其中复制。卵巢组织HBV cccDNA的存在与外周血HBV DNA载量、卵巢组织的HBV DNA载量和ALT、AST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发生YMDD自然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HBVYMDD自然变异发生的可能机理,为CHB抗病毒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144例HBVDNA阳性、未经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PCR熔解曲线法检测其YMDD基因序列突变;同时对其进行HBVDNA定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乙肝两对半等相关指标检测,并对患者性别、年龄及上述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4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中,有30例出现YMDD自然变异,变异检出率为20.8%,其中YIDD阳性19例(占63.3%),YVDD阳性8例(占26.7%),YIDD+YVDD同时阳性3例(占10%)。YMDD自然变异组CHB患者年龄明显小于未变异组;HBVDNA定量值在105copies/ml以上的CHB患者易发生YMDD自然变异,而HBVDNA定量低于105copies/ml的CHB患者不易发生YMDD自然变异。CHB患者的性别、HBeAg和抗一HBe状态及肝功能损害程度与YMDD自然变异无关。结论CHB患者中存在HBVYMDD自然变异,低龄和HBVDNA高值的患者易发生YMDD自然变异;自然变异与患者性别、HBeAg和抗一HBe状态及肝功能损害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胸腺肽α1对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恩替卡韦治疗组(对照组)和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α1治疗组(联合组),比较两组患者ALT复常率、AS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学率、HBVDNA转阴率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后ALT复常率、AS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学率、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在ALT复常率、AST复常率和HBVDNA转阴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患者头痛、疲劳、眩晕、恶心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胸腺肽α1可增强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对不良反应物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