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临床疗效.方法:时照组34例用阿莫西林胶囊、雷尼替丁胶囊、胶体果胶铋胶囊治疗;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疗程2月.结果:总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2.11%,对照组总有效率70.5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症状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胃镜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40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疣状胃炎 (又称痘疹样胃炎 )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病变的疾病。 1998年 6月~ 1999年 6月 ,我们对 78例疣状胃炎患者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西医治疗 ,并作了疗效比较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 ,全部经胃镜检查证实 ,典型病灶表现为胃粘膜上形成脐窝状凹陷的隆起性病变。在病灶处多点取活检 ,其中 2 0例做透射电镜观察 ,同时做幽门螺杆菌 (HP)检测 (快速尿素酶法和病理甲苯胺蓝染色法 )。采用掷骰子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38例 ,男 2 3例 ,女15例 ;年龄 2 2~ 6 8岁 ,平均 49岁 ;病程 3~ 12年 ,平均 5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2005~2008年本院门诊患者56例,均经胃镜诊断为疣状胃炎。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8-65岁,平均40.8±13.7岁。对照组中男14例,女14例,年龄28-63岁,平均43.5±8.9岁。两组年龄、性别均具有可比性(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诊治的庞状胃炎患者116例临床资料,将其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5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58例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高频电热活检钳夹除治疗,术后分别给予西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2月后观察镜下病变形态学变化及胃痛、泛酸、腹部压痛等症状变化,停药6月胃镜复查疣状结节较治疗后有无增多,判断有无复发。结果:全部病例治疗后疣状隆起总有效率100%,疣状隆起消失率对照组及治疗组分别为94%及9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症状缓解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停药6月后复发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疗效满意,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48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文凡 《中医研究》2007,20(9):22-23
疣状胃炎(Verrcous gastriti,简称VG)是一种特殊类型胃炎,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痘疹样胃炎,胃镜下所见为隆起形病变,其中央呈脐样凹陷,外观如痘疹,好发于胃窦部与胃体下部轻度肥大的黏膜皱襞上,可呈单发,亦可呈串状或呈簇状排列,有成熟型和未成熟型之分。大多数患者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痛、食欲减退、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5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自2002年8月~2005年10月,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疣状胃炎(VG)56例,优于西药常规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全部经胃镜检查证实,典型病灶表现为胃粘膜上形成脐窝状凹陷的隆起性病变。病灶处取活检,同时做幽门螺杆菌(HP)检测,治疗疗程结束后1周内复查胃镜,行病理及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3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明国  何金木 《新中医》2004,36(6):54-5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6例采用奥美拉唑肠溶片、吗丁啉、果胶铋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中药胃康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46.87%,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治愈率为11.54%,总有效率为42.3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疣状胃炎(Verrucous gastritiS,VG)是一种具有特征形态学表现的慢性胃炎,临床表现以中上腹痛、嗳气、恶心、呕吐、饱胀、泛酸、烧心、食欲不振、呕血、便血等为主,多发于30-59岁,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率为2.5%~3.7%,内镜检出率为1.22%-3.3%。电子胃镜下可见多个丘疹样或条索状隆起,表面见有脐孔样凹陷,中央有糜烂,多见于胃窦部,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疣状胃炎93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疣状胃炎 (Verrucousgastritis)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 (Chronicerosivegastritis) ,是一种在内镜下、X线和组织学上都具有特征性改变的胃粘膜病变[1 ] ,其形态特点为胃粘膜上形成带脐窝的隆起型病变。国外报道本病胃镜检出率可高达 12 .7% ,国内报告为 2 .0 7~ 3 .3 %。如果造成病变的原因不能去除 ,则病变持续存在 ,并有恶变的可能性[2 ] 。目前认为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发生癌变的启动因子。2 0 0 0年 3月~ 2 0 0 3年 10月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疣状胃炎 ,取得满意疗效 ,现介绍…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中西药合用治疗疣状胃炎46例与西药对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比观察了中西药合用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前者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7.83%和84.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4%和22.86%(P<0.05、0.01)。停药6个月后随访,两组复发率分别为9.10%和43.75%,差异非常显著(P<0.05)。认为本疗法疗效满意,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慢性胃炎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辨证为胃阴不足,脾虚血瘀。治以益气养阴,健脾化瘀行滞为主。临床选用“参灵散”、“荣胃散”治疗。药理研究证明,“参灵散”具有强身健胃,增进新陈代谢,对血液系统有较大影响,使各种细胞显著增加,有明显补中益气、养血生津,祛瘀止痛作用,无毒副作用。荣胃散对于恢复胃粘膜、防止恶性变有明显作用,加之合理选用对螺旋菌感染有效的抗菌素综  相似文献   

14.
疣状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也称痘疹性胃炎,隆起糜烂性胃炎,临床表现以中上腹痛,嗳气、恶心、呕吐、饱胀、泛酸、烧心、食欲不振为主。其特征为胃黏膜出现多个丘疹样隆起,顶部中央呈脐样凹陷,凹陷处伴或不伴糜烂,隆起周围多见红晕,以胃窦部多见。目前现代医学对隆起糜烂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清楚,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2)免疫机制异常;(3)高酸分泌。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6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汁返流性胃炎虽临床常见,但疗效不理想,且复发率高。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68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取我院1995年10月~1997年10月门诊患者13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23~68岁,平均38.3岁,病程3月~...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因胆汁返流引起胃粘膜屏障损害而引起的一种疾病。笔者于1988年~1998年应用自拟安胃汤配合胃复安治疗本病10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治疗组:100例,男64例,女36例;病史2年以下者24例,2~4年者32例,5年以上者44例;年龄最小者10岁,最大者72岁。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病史2年以下者9例,2~4年者12例,5年以上者19例。辨证分型:治疗组和对照组肝郁气滞型分别为24、8例,脾胃虚寒型42、18例,湿热蕴热型26、10例,胃阴不足型8、4例。所有病例均经胃镜确诊。两组年龄、性别、病种具有可比性(P>0.05)。2 治…  相似文献   

20.
疣状胃炎是亚急性或慢性糜烂性胃炎胃镜下分型的一种,1994—2002年我院经胃镜检出疣状胃炎42例,经抑酸、清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中药扶正和胃等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