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肝动脉血栓形成(hepaticarterythrombosis,HAT)是肝移植后严重和主要的血管并发症,约占所有血管并发症的60%,往往导致移植肝脏的急性坏死、多发性肝脓肿和胆道系统并发症,与移植较高的失败率有关。4周或30d以内发生者称为早期,约占46.7%,4周以后为晚期,约占53.3%[1]。近年,成人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3例报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价值。方法对50例同种异体肝移植病例,术后以彩色多普勒超声(CDI)定期监测肝动脉血流,怀疑肝动脉血栓形成(HAT)行动脉造影,确诊3例,即刻行介入溶栓治疗,经导管分别在20分钟内予尿激酶12.5万单位、30分钟内予尿激酶25万单位和肝素50mg,及4小时内注入尿激酶60万单位。结果3例溶栓治疗后,肝动脉均再通。1例因二次血栓形成再次溶栓成功。但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腹腔内出血,1例保守治疗痊愈,1例经开腹手术止血后痊愈,另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对怀疑HAT病例,应尽早行动脉造影。改进后的溶栓疗法有可能成为治疗HAT的可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好发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收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好发因素及防治方面的文献并作一综述。结果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好发因素有第五因子莱顿、受体的代谢性肝脏疾病和受体的性别、肝移植中Roux-en-Y法胆管重建术的应用、病毒感染等方面;防治措施主要有早期诊断、检测激活蛋白C抵抗性与预防性应用抗凝剂、改进肝动脉重建的方法、高压氧疗法、经导管持续溶栓治疗、再次肝移植等方面。结论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好发因素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对改善肝移植患者的预后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后无症状性肝动脉血栓形成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导致移植肝动脉阻塞后无症状的可能原因。方法 通过肝功能监测、彩色多普勒超声、肝动脉造影、肝组织活检以及胆道造影等手段追踪观察肝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经过,综合分析导致“无症状”的各种可能因素。结果 肝移植术后第4d肝动脉吻合出现血栓形成,至20d肝动脉接近完全阻塞;肝组织学检查见肝内胆汁淤积、肝细胞水样变性、小胆管上皮细胞萎缩以及汇管区纤维化等病理学改变。肝功能检查提示除γ0谷氨本主酶和碱笥磷酸酶升高之外,肝功能恢复顺利。术后71d血管造影显示肝动脉完全阻塞,但有侧枝循环建立和门静脉代偿性扩张。术后患者始终未出现肝动脉阻塞所特有的临床症状。结论 侧枝循环的建立和门静脉的代偿,使移植肝得以存活;术后2周之内经常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原位肝移植肝动脉重建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经验,以提高肝移植疗效和受体存活率。方法 分析9年间实施的85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肝动脉重建采用供者腹腔动脉干Carrell’s袖片或肝总动脉-脾动脉汇合部与受者肝左-右动脉部吻合16例(18.82%),与受者胃十二指肠-肝固有动脉汇合部吻合61例(71.76%),采用髂动脉-腹主动脉搭桥8例(9.42%)。术后根据凝血酶原时间(PT),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术中、术后应用多普勒超声监测肝动脉血供。结果 1例术中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HAT),立即行血栓切除,重新吻合动脉,现已随访13个月,肝动脉保持通畅。其余84例随访2~54个月,未见HAT发生。全组HAT发生率为1.2%。结论 正确选择肝动脉重建吻合的部位和术后有效的抗凝治疗可以减少HAT的发生;多普勒超声监测能早期发现HAT,挽救移植物,避免再移植。  相似文献   

6.
原位肝移植术中肝动脉变异及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肝动脉变异及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处理。方法统计2000年8月至2002年12月期间进行肝移植术的67例次供、受者肝动脉的变异情况;分析肝动脉的重建方式,探讨肝动脉变异与手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关系、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肝动脉血栓形成后的处理。结果67例次供者肝脏和65例受者肝脏共出现肝动脉变异12例次,发生频率最高的为右肝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5例)及左肝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3例)。肝动脉的重建方式如下:供者及受者肝总动脉与胃十二指肠动脉分叉处成型后吻合58例;腹主动脉与肝动脉搭桥2例;利用变异的肝动脉分支吻合7例。手术后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3例,均经腹股沟处股动脉插管行肝动脉溶栓治疗,此3例患者中死亡1例。结论避免变异的肝动脉损伤、选择适当的肝动脉吻合方式可以保证移植肝脏的动脉血供。肝动脉血栓形成与肝动脉变异无关。作为肝动脉血栓形成后的保守治疗方法,肝动脉内溶栓治疗有可能避免2次移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成人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HAT)的诊断与治疗,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7年6月至2010年10月我中心共实施成人尸体肝脏移植387例.术后采用床边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移植肝血流.疑有肝动脉血栓形成时,采用超声造影或肝动脉造影明确诊断,根据病情采用介入溶栓治疗、手术再血管化治疗及再次肝移植等治疗.结果 387例中术后共有10例患者发生HAT,发生率2.6%.发生HAT的中位时间为肝移植术后7(范围2~18)d.2例采用介入溶栓治疗,其中1例伴肝动脉狭窄放置支架,均痊愈;3例再次手术行肝动脉重建联合肝动脉局部溶栓治疗,其中1例术后再次出现HAT,死亡;2例行再次肝移植,痊愈;3例出现肝内脓肿,严重感染,肝功能恶化死亡.死亡率为40%(4/10).结论 肝移植术后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肝动脉血流是早期发现HAT的关键,超声造影及肝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及时采用介入溶栓、手术再血管化及再次肝移植等治疗虽然可减少患者死亡,但预防HAT发生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Ikegami  T  刘念 《肝胆外科杂志》2006,14(2):82-82
肝动脉血栓形成(HAT)是活体肝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为研究与HAT相关的危险因素,作者收集了1990.6~2004.11的222例活体肝移植病例进行分析。全组病例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777天,其中成人113例,儿童109例。当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三维螺旋CT或肝血管造影发现肝动脉血流完全断流后即确珍为肝动脉血栓形成。作者将以下因素作为相关危险因素列入研究:供体的性别、年龄、体重,受体的性别、年龄、体重、原发肝病种类、术前PT、动脉重建方式,受体与供体的体重比例,二次肝移植。结果:所有病例术中血管重建完成后即开放血流,其中12例(5·4%)发生…  相似文献   

9.
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6年10月至2004年3月施行的98例次原位肝移植术.其中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有多次TACE史。结果本组病例仅术前有多次TACE史的患者发生肝动脉血栓5例,均经选择性血管造影证实。3例、1例和1例受者分别接受介入溶栓、再血管化手术和再次肝移植。与肝动脉栓塞有关的死亡率为60%(3/5)。结论术前多次TAcE史是移植术后发生肝动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监测血管并发症的首选方法。再血管化手术或再次肝移植是治疗肝动脉血栓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EHAT)的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月~2019年11月接受CDT治疗的肝移植术后EHAT病人23例。结果本组均接受CDT治疗,放置CDT导管手术操作平均时间(78±24)分钟,溶栓治疗平均时间(87.4±22.8)小时,尿激酶平均用量(344.5±62.3)万U,经CDT治疗,19例肝动脉内血栓完全溶解,CDT治疗有效率为82.6%(19/23)。溶栓过程中,腹腔轻微出血(100 ml)2例,无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时间(60.4±3.7)个月,19例肝动脉血栓完全溶解病人术后1年、2年、5年肝动脉通畅率分别为94.7%(18/19)、89.5%(17/19)、79%(15/19)。结论 CDT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式,在肝移植术后EHAT病人的治疗及预后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栓塞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栓塞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于1996年5月至1999年5月成功地进行了5例同种异原位肝移植术,2例存在供肝动脉变异,经整形后成功地进行了吻合;术后采用肠溶阿司匹林,潘生丁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抗凝治疗。结果 无一例肝动脉栓塞发生;除第1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于术后7个月死于急性肝坏合并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外,其余4例健康存活36,32,18和2个月。结论 妥善的血管吻合和合理的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HAT)的处理方法及预后。方法收集2004年至2010年在北京佑安医院肝移植中心施行的427例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HAT的临床处理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 427例肝移植患者中,共发生HAT5例(1.2%),发生时间为4~91d(中位时间28d)。经尿激酶介入溶栓、血栓取出、肝动脉重建、再次肝移植及高压氧等治疗后,5例患者中死亡3例。移植物存活时间为8~690d(中位时间298d),患者存活时间为13~1005d(中位时间298d)。结论肝移植术后HAT发生率较低,但预后极差。一旦确诊及时采用尿激酶介入溶栓、血栓取出、肝动脉重建、再次肝移植及高压氧等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以及肝动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施的181例同种原位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81例肝移植病人中与动脉相关的并发症共12例,发生率为6.6%(12/181);术后近期发生的7例动脉相关并发症中,5例为动脉血栓形成,2例为误伤右副肝动脉而继发的大面积肝坏死;术后远期发生的5例动脉相关并发症中,动脉血栓形成2例和动脉广泛狭窄3例。所有12例与动脉相关的并发症中,接受再次肝脏移植者7例,3例行急诊肝动脉取栓术并重建肝动脉血流;2例进行溶栓治疗。因肝动脉并发症导致死亡6例,占该组肝移植病人死亡的28、6%(6/21)。结论显微外科技术在肝动脉吻合中的应用以及预防或及时纠正血液高凝状态,可以降低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肝动脉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应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再血管化手术或再次肝移植是治疗肝动脉并发症的最常用方案。对已估计到即使行再动脉化术后肝功能也不能逆转的病人,应积极准备再次肝移植,且应在移植肝功能衰竭和严重感染出现之前进行.  相似文献   

14.
原位肝移植肝动脉重建及其并发症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总结原位肝移植肝动脉重建及其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方法总结72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肝动脉重建的因素和处理技巧。结果72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仅有1例(1.4%)于肝动脉吻合口旁发生假性动脉瘤,经介入栓塞治疗成功,并保留了移植肝的动脉血液供应;全部病例随访3~43个月,住院期间死亡6例,随访期内死亡6例,总的1、3年累积存活率均为83.3%,没有病例死于肝动脉并发症。结论供、受者的血管变异情况和质量以及肝动脉重建技术,是影响肝动脉重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的肝动脉重建的相关问题.方法 我院移植中心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共完成17例成人活体右半肝肝移植,结合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就肝动脉重建的术前评估、手术技巧和并发症防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右半肝供体均为单一肝右动脉供血,动脉平均直径3.1 mm,S4段主要由左肝动脉供血有12例(12/17,70.1%),由肝右动脉供血4例(4/17,23.5%),肝右和肝左动脉均发出动脉分支供血的1例.利用胆囊动脉扩大供肝肝右动脉吻合口径2例.供肝肝右动脉与受体肝右动脉吻合10例(10/17,60%),与受体肝左动脉吻合4例,与受体肝固有动脉吻合2例.吻合方式均为间断吻合,先吻合动脉后壁再吻合前壁,缝合针数12~16针.均为一次吻合成功,平均吻合时间(51±26)min,术后未出现肝动脉相关并发症.结论 对供肝S4段肝动脉的详细评估和保护是活体肝移植肝动脉重建的重点,不翻转供受体动脉的吻合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难度,减少动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亲属活体供肝部分肝移植术后早期监测肝动脉的价值。方法对33例活体供肝部分肝移植术后2周内每日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彩色血流及频谱情况判断有无肝动脉血栓形成;6例行动脉造影;所有存活者均进行随访观察。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发现2例肝动脉血栓(HAT)形成。1例行急诊取栓和肝动脉重建术无效,再次行肝移植后存活(供肝为脑死亡者);另1例发生HAT后,经急诊取栓肝动脉重建术后恢复。结论肝移植术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对早期诊断HAT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不同肝动脉狭窄类型治疗时机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7年5月,本院共有21例肝移植病人术后发生肝动脉狭窄,其中19例接受肝动脉支架放置术,2例定期随访观察;同时监测介入治疗前后肝功能、肝动脉通畅程度变化及病人临床转归等情况.结果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发生率为3.43%(21/613),诊断中位时间146 d.6例早期肝动脉狭窄病人均接受介入治疗,其中病死2例,存活4例病人中有2例再移植.15例晚期肝动脉狭窄病人中,13例接受介入治疗,其中病死4例,再移植2例,7例存活但肝功能反复出现异常.另外2例在肝门及肝内分支形成良好的侧支循环,肝功能维持稳定.结论 移植术后应根据肝动脉狭窄类型、胆道缺血损伤程度以及有无良好侧支循环代偿等综合因素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经验。方法 总结34例原位肝移植术后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不同治疗方法的结果。结果 本组肝动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8.8%(3/34),3例均经彩超检查诊断,例1术后第57天死于上消化道出血,经尸检证实,例2和例3经肝动脉造影证实后给予动脉内溶栓,球囊扩成形及放置血管内支架等介入治疗,病人分别在术后第18,65天死于感染和  相似文献   

19.
吕素琴  王平  郑荣琴  任杰  廖梅  许尔蛟 《器官移植》2012,3(5):258-261,27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移植术后早期及晚期肝动脉血栓(HA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4年10月至2011年12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临床疑诊HAT的肝移植术后患者64例,入院后经临床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或)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予超声随访并且具备完整的超声造影资料。64例疑诊HAT患者分为早期组(<30d,18例)和晚期组(≥30d,46例)两组。以临床表现、DSA和(或)CTA、超声随访等作为确诊HAT的参考标准,早期HAT组和晚期HAT组患者的HAT诊断时间、超声造影与参考标准所用检查的时间差用全距(中位数)表示,分别计算超声造影诊断早期HAT和晚期HAT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总符合率)。结果早期组HAT的诊断时间为术后5~23d(中位数13d);晚期组HAT的诊断时间为术后30~1800d(中位数156d)。超声造影与参考标准所用检查的时间差为0~129d(中位数6.5d),10例超过30d。早期HAT的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静脉期早期肝内动脉均未见显示。超声造影诊断早期HAT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100%(8/8)、100%(10/10)、100%(18/18)。晚期HAT的超声造影表现为肝外肝动脉显示不正常,肝门部细小迂曲的侧枝动脉形成,肝内动脉均可见显示。超声造影诊断晚期HAT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100%(9/9)、97%(36/37)、98%(45/46)。晚期组1例肝动脉狭窄误诊为HAT,此例肝门部有丰富的侧枝动脉。结论超声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肝动脉,对早期HAT诊断明确,对晚期HAT的诊断价值稍逊于早期HAT,侧枝动脉丰富是影响诊断晚期HAT准确性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