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迷路后入路小脑桥脑角区解剖标志与定位方法。方法在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上模拟内镜下迷路后入路手术,观察内听道与桥脑小脑角区各组颅神经之间的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以外半规管水平上的后半规管后缘为标志点:后半规管后缘距内耳门后缘(15.89±1.61)mm,距三叉神经下缘(27.43±3.25)mm,距舌咽神经上缘(19.39±2.57)mm;后半规管后缘-内耳门后缘连线与后半规管后缘-舌咽神经上缘连线的夹角为16.78°±2.06°,后半规管后缘-内耳门后缘连线与后半规管后缘-三叉神经下缘连线的夹角为16.25°±2.88°。结论内镜下迷路后入路小脑桥脑角区手术具有损伤小,暴露清晰,多角度观察等优点,对于显微外科手术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内镜在迷路后径路桥脑小脑三角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例舌咽神经痛患者行迷路后径路内镜下舌咽神经根、迷走神经根上部1~2根丝切断术,术中对该手术径路在内镜下能获得的手术视野进行观察,对该手术的适应症以及优缺点进行评价。结果:2例患者均成功施行手术并获得满意疗效,通过迷路后开窗导入内镜可以获得上至三叉神经下达迷走神经的暴露范围,内耳门因其位置相对固定且较容易分辨,可以作为内镜手术的定位标志。结论:迷路后径路桥小脑角区内镜手术径路短,较显微镜手术而言具有微创、能多角度观察病变区域、更清晰分辨血管神经关系等优点,更适合耳科医生采用;缺点是手术操作相对复杂,需丰富的解剖知识以及熟练的内镜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能保存面神经功能及听力的改良迷路入路听神经瘤手术方法,为其提供解剖学标志及参数。方法20具成人尸头模拟改良迷路入路进行手术,切除上半规管弓、后半规管弓,保留上半规管壶腹、后半规管壶腹、外半规管、前庭,测量术野暴露范围及内听道的暴露长度。结果上半规管壶腹至乙状窦内侧硬脑膜之间的最短距离为(10.4±2.0)mm;外半规管后下缘至乙状窦内侧硬脑膜之间的最短距离为(6.4±1.0)mm;颈静脉球至颅中窝硬脑膜之间的最短距离为(13.8±3.3)mm;内听道暴露长度为(5.8±0.9)mm,占全长的60.4%。结论改良迷路入路可以较好地显露内听道内侧及小脑脑桥角,同时有可能保留听力;外半规管后下缘可作为寻找内听道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5.
内镜下迷路后进路桥小脑角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迷路后进路桥小脑角的应用解剖。方法:在19例成人尸颅上模拟迷路后进路桥小脑角区的手术,对内镜置入范围进行评估;在内镜辅助下观察此区域的神经和血管结构,测量数组脑神经至乙状窦内侧前缘中点的距离。结果:岩嵴下缘至内淋巴囊上界的距离为(9.93±1.52)mm;岩嵴上缘至总骨脚下缘的距离为(4.64±0.91)mm;后半规管至乙状窦内侧前缘的距离左侧为(7.85±1.47)mm,右侧为(5.69±1.68)mm;总骨脚下缘至乙状窦内侧前缘的距离左侧为(13.90±1.71)mm,右侧为(11.31±2.03)mm;内镜下可观察到滑车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听神经、面神经与血管的关系可以较好地辨认;内耳门、颈静脉孔区能很好地观察;乙状窦内侧前缘中点至三叉神经根、面神经根、听神经根、舌咽神经根及内耳门后缘的距离分别为(29.88±2.77)mm(、32.04±2.04)mm、(29.17±1.65)mm、(35.49±1.53)mm(、21.85±1.46)mm。结论:迷路后进路术式的范围可满足内镜下对桥小脑角区的操作;内镜辅助下迷路后进路处理桥小脑角区域视野较单纯显微镜下视野更开阔,各组脑神经、血管、内耳门及颈静脉孔区的结构清晰,可进行某些微创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桥小脑角区面神经根滋养动脉的来源和入根位置,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经10%甲醛固定、蛛红明胶灌注的成人头颅标本22具,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结果①桥小脑角面神经运动根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31支,50.8%)和小脑下前动脉侧支(17支,27.9%),其次分别为迷路动脉(8支,13.1%)、小脑下后动脉(3支,4.92%)及基底动脉(2支,3.28%);②面神经运动根滋养动脉主要经运动根的内1/3段(47支,77.05%)入根;③中间神经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36支,73.47%),其次为小脑下前动脉侧支(7支,14.29%)和迷路动脉(6支,12.24%)。结论桥小脑角区面神经根滋养动脉的显微解剖,对于进一步揭示半面痉挛的病因及指导桥小脑角区的显微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8.
在桥小脑角手术中为了扩大暴露,减少术中误判,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在手术中配合应用了内窥镜。报道24例(半面痉挛11例、三叉神经痛9例、舌咽神经痛2例、顽固性外周性眩晕及听神经瘤各1例)内窥镜下桥小脑角(CPA)手术的体会。内窥镜扩展了对桥小脑角结构的暴露,提供较手术显微镜更加清晰的术野。可将窥镜推至病变神经根部仔细观察,利于查明责任血管。在不改变神经血管位置的情况下可方便地进行神经根减压梳理及选择性切断。介绍了内窥镜下的手术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认为内窥镜手术是目前客观评价桥小脑角显微血管压迫和实施神经根手术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及围手术期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104例桥小脑角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重点分析了围手术期的治疗经验,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处理。结果 104例桥小脑角手术中,13例出现并发症,占12.5%,包括术中发生小脑肿胀2例,神经性聋1例,面神经麻痹1例,颅内感染5例,脑脊液漏3例,脑梗塞1例;经合理治疗,除1例神经性聋和1例面神经麻痹未愈外,其余并发症均治愈。结论合理规范的桥小脑角疾病的围手术期处理,对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乙状窦前迷路后幕上、幕下联合入路切除小脑桥脑角及岩斜坡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例小脑桥脑角及岩斜坡区肿瘤经乙状窦前迷路后幕上、幕下联合入路切除。肿瘤直径均在3cm以上,不同程度向脑干腹侧生长,跨越岩骨尖达颅中窝。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作者对于手术入路方法、技巧及优缺点进行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1.
颈静脉孔应用显微解剖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深入了解颈静脉孔的显微解剖学特点,探讨如何充分显露颈静脉孔结构。方法 本研究利用10例(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标本,采用颞下窝入路(A型)对静脉孔区的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结果 14侧颈静脉孔可划分为前、后两部分,Ⅸ神经位于颈静脉孔前腔隙,X、Ⅸ神经和颈静脉球位于后腔隙,X、Ⅸ神经位于颈静脉球的内侧面;4例标本中颈静脉孔划分成前、中、后三部位,Ⅸ神经位于前腔隙,X、Ⅸ神经位于中腔隙 相似文献
12.
眼震电图在桥小脑角占位病变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了深入研究眼震电图(ENG)对小脑桥脑角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24例桥小脑角病变的ENG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所有患者均行ENG系列检查,包括:扫视试验,凝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视动性试验,位置试验,温度试验,固视试验共7项试验。ENG检查与手术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ENG网膜-眼反射试验障碍表明为中枢性病变而与周围性病变相鉴别;Brun‘s眼震等和一侧管麻 相似文献
13.
岩骨后壁的显微外科解剖对听神经瘤手术中骨迷路保护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岩骨后壁表面标志与骨迷路的空间位置关系,为外科手术听力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0例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磨除岩骨后壁,充分暴露骨迷路,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结果 乙状窦前缘与岩嵴相交点前1.24cm、岩嵴下0.34cm,岩骨后壁0.2cm以内磨除骨质,可不破坏骨迷路结构。结论 掌握岩骨后壁表面标志与岩骨内部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术中定位岩骨内部结构、充分磨除岩骨、扩大手术视野及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鼻窦解剖及其变异与鼻窦炎和手术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鼻窦解剖及其变异对鼻窦炎和手术的治疗。方法 观察100具颅骨、10个尸头,复习750例鼻窦炎鼻窦冠状CT和1000例内窥镜鼻窦手术记录,研究中鼻甲、钩突、上颌窦自然口和鼻囟门(含上颌窦骨性裂口)、前鼻颅底、筛蝶区域和鼻中隔的解剖学和影像解剖学,分析解剖、变异与鼻窦炎和手术的关系。结果 ①中鼻甲、钩突、前鼻颅底、筛蝶区域和鼻中隔均存在解剖变异;②中鼻甲、钩突和鼻中隔的变异在有鼻窦炎侧明显多 相似文献
15.
经岩骨入路面神经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经岩骨入路保护面神经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手术显微镜下对10具(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模拟经岩骨入路的手术操作,观测管段面神经的解剖及其与重要结构的关系.结果管段面神经分3段迷路段长(3.2±0.9)mm,上下方向管径(1.1±0.2)mm;鼓室段长(11.7±1.5)mm,水平方向管径(1.4±0.1)mm,两段成角71.0°±11.7°;垂直段长(13.9±1.8)mm,前后方向管径(1.6±0.2)mm,与水平段成角106.6°±7.7°.管段面神经的解剖标志①锥隆起是上膝部的标志,锥隆起与茎乳孔连线为垂直段的标志线;②面神经裂孔是膝状神经节的标志;③垂直段距离海伦嵴(15.0±1.3)mm.结论熟悉管段面神经的解剖特点和标志,有利于手术中保护面神经. 相似文献
16.
枕下远外侧入路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枕下远外侧入路的相关解剖研究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用 2 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测量。应用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枕大孔区和前外侧肿瘤 10例。结果 枕骨髁为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 ,枕下三角为显露椎动脉的重要标志 ,枕下三角由三条肌肉形成 ,即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枕下三角内有椎动脉及肌支 ,椎静脉丛和颈 1神经。测量寰椎横突孔外缘至椎动脉入颅处距离 ,左侧 (16 .87± 2 .0 8)mm、右侧 (16 .79± 1.90 )mm。枕大孔区肿瘤 10例手术中 ,肿瘤全切 6例 ,次全切 3例 ,大部分切除 1例 ,无手术死亡。结论 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应了解枕大孔区的相关解剖参数和局部解剖结构 ,该入路优点能增加术野空间 ,最大程度上显露肿瘤组织 ,减少对脑干和重要血管神经牵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进路桥小脑角手术并发症的类型,处理方法。方法:对近5年来施行乙状窦后进路桥小脑角手术1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脑水肿1例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他脑脊液耳鼻漏1例,颅内感染3例,复视1例,带状疱疹6例,眩晕1例均经对症处理治愈。结论:了解手术中及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并熟悉其发生机理对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喉部分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我科自1987-1993年间44例喉癌患者行喉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声门型25例,声门上型18例,声门下型1例;Ⅰ-Ⅱ期24例,Ⅱ-Ⅳ期20例,结果:全部病例的言语功能均不同程度的恢复,均能经口进食,总的拔管率为73.3%,Ⅰ-Ⅱ期的5年生存率为87.5%,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为65%,总的5年生存率为77.27%。结论:喉部切除术是治疗喉癌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对一些晚期喉癌病例需要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9.
内耳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内耳及相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为术中切除岩骨骨质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在显微镜下对15例成人尸头标本的内耳及相邻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乙状窦沟、内听道孔、颈静脉孔、耳蜗、岩嵴和后半规管最后点等可作为手术标志.后半规管最后点和内听道孔后缘到乙状窦沟距离为9.8mm及22.0mm,岩骨后面到面神经管垂直部距离9.1mm,岩嵴到颈静脉球窝顶距离15.1mm,岩嵴最后点到耳蜗距离为28.6mm.结论熟练掌握内耳及相邻结构的解剖,严格限制骨质切除范围,就能既得到满意的手术暴露,又不引起更多并发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