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目的研究比较泉州利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温郁金种植基地生产的温郁金新鲜块茎中郁金、莪术、姜黄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同一植株不同部位(郁金、莪术、姜黄)的挥发油,用GC-MS法分析各挥发油的组分,对分离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得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郁金、莪术、姜黄的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得油率在0.3%~3.3%之间,郁金鉴别出15种化学成分;莪术鉴别出4种化学成分;姜黄鉴别出26种化学成分。结论郁金、莪术、姜黄挥发油含量及其组分均存在差异,莪术挥发油成分以莪二酮、吉马酮为主;郁金、姜黄挥发油成分以按树脑为主。  相似文献   

2.
温郁金中的新桉叶烷型倍半萜內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 Chen et C. Ling)根茎中的倍半萜类成分,采用大孔树脂和反复硅胶柱色谱对温郁金干燥根茎的5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8个倍半萜类化合物1~8;其化学结构通过多种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温郁金内酯A(wenyujinlactone A,1)、neolitamone A (2)、zedoarondiol (3)、isozedoarondiol (4)、aerugidiol (5)、莪术醇(curcumol,6)、莪二酮(curdione,7)和(1R,10R)-epoxy-(-)-1,10-dihydrocurdine (8)。化合物1为新的桉叶烷型倍半萜内酯,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温郁金的化学成分及其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收集相关文献对温郁金的化学成分及研究方法进行了汇总分析,结果表明,温郁金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活性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姜黄素、微量元素等。挥发油类目前已分离得到40多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并在其地上部分茎叶中发现了与其块根中相近的部分活性成分,说明其茎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姜黄素类已分离鉴定出20种化合物。温郁金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也在迅速发展,为其有效成分的研究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分别提取温郁金和温莪术的挥发油,并用 GC-MS 对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对比。方法:用正交实验法确定超临界 CO_2流体萃取温郁金和温莪术挥发油的最佳条件,考察萃取压力、温度、动态萃取时间及 CO_2流量对挥发油收率的影响;利用 GC-MS 分析最佳萃取条件下所得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百分含量,并对两者挥发油的的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结果:温郁金超临界 CO_2萃取最佳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温度50℃,萃取时间1 h,CO_2流量5 L·min~(-1);挥发油的得率0.62%,从中鉴定出了21个化合物,其含量占出峰物质总量的96.83%。温莪术超临界CO_2萃取最佳条件为:萃取压力24 MPa,温度60℃,萃取时间2 h,CO_2流量15 L·min~(-1);挥发油的得率4.46%,从中鉴定出了22个化合物,其含量占出峰物质总量的74.63%。结论:温郁金和温莪术挥发油中富含酮、环氧化合物、萜类化合物、酯等组分,两者主要成分相同,但各有特殊成分。  相似文献   

5.
自身正交投影鉴别温郁金挥发油色谱指纹图谱峰纯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自身正交投影法对色谱指纹图谱的峰纯度进行鉴别。方法用目标组分光谱构建正交投影阵,对目标色谱峰的光谱进行投影,以投影前后光谱的夹角余弦作为依据来鉴别目标色谱峰纯度。结果通过鉴别温郁金挥发油色谱指纹图谱的峰纯度,识别出吉马酮等2个纯色谱峰。结论自身正交投影用于色谱指纹图谱峰纯度的鉴别,方法可行,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6.
温郁金为浙江省道地传统中药材,应用广泛,所含化学成分种类繁多,主要有挥发油、姜黄素类、生物碱等。药理学研究表明,温郁金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抗病毒、保护心血管系统、保护神经、抗氧化、保肝、细胞毒等作用。总结温郁金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学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温郁金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温郁金须根挥发油中莪术二酮、莪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等4种成分的含量,比较温州瑞安5个产区温郁金须根中4种挥发油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16 nm,进样量5μL.结果...  相似文献   

8.
温莪术和温郁金中牛儿酮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娟  章建民 《医药导报》2006,25(10):1065-1066
目的建立温莪术和温郁金药材中牛儿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色谱柱为Hypersil CN(4.6 mm×250 mm,5 μm);乙腈 水(40∶6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 1,检测波长为210 nm。结果牛儿酮的线性范围为1.9~22.8 μg·mL 1(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6.95 %,RSD为1.12 %。结论该测定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可作为温莪术、温郁金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9.
方丽红 《海峡药学》2009,21(12):38-40
目的考察不同初加工及干燥方法对温莪术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考察不同初加工方法对提取莪术挥发油总量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干燥方法处理后挥发油中吉马酮的含量。结果经L9(34)正交表试验,优选出最佳的初加工方法为:加4.5倍水,蒸煮2h后于烘箱中30℃烘干;烘干(30℃)比晒干提取所得挥发油的总量要多,但其吉马酮的含量不如阴干效果。结论干燥温度在对温莪术进行初加工过程中的影响比较大,采用30℃烘干或阴干方法所得的挥发油总量及吉马酮含量均明显优于晒干,是一种值得研究和推广的初加工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用GC,GC-MS和TLC分析了国产5种姜黄属植物(姜黄,温郁金,莪术,桂莪术和川郁金)根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在OV-17柱上分离出30多个色谱峰,鉴定了24种成分,其中4种(柠檬烯,α-松油烯,芳樟醇和丁香烯)以前未见报道。不同姜黄属植物有许多相同成分,但也有很高含量的不同成分,例如川郁金中的桉叶素,莪术中的莪术酮,姜黄中的姜黄酮和芳姜黄酮。因此根据5种挥发油中主要成分的差别,列出了区分姜黄属品种的表。  相似文献   

11.
A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SPME-GC-MS) for analysis of the volatile compounds from Curcuma wenyujin Y.H. Chen et C. Ling is described. SPME parameters (fiber type, extraction temperature and time, headspace volume and desorption time) and GC conditions were tested. The powdered sample of C. wenyujin Y.H. Chen et C. Ling was directly analyzed by SPME-GC-MS and 72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The results from SPME-GC-M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steam distilla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SD-GC-MS) with a good agree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SPME-GC-MS method is a fast, simple and efficient way for the analysis of volatile component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CMs).  相似文献   

12.
温郁金中倍半萜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HPLC以及制备薄层色谱(P-TLC)进行分离和纯化,并依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学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温郁金的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倍半萜,分别鉴定为原莪术醇(procurcumenol,1)、环氧泽泻烯(alismoxide,2)、aeruginolac-tone(3)、(1E,4Z)-8-hydroxy-6-oxogermacra-1(10),4,7(11)-trieno-12,8-lactone(4)、1β,4α-di-hydroxy-5α,8β(H)-eudesm-7(11Z)-en-12,8-olide(5)和curcolonol(6)。结论其中化合物1、2为愈创木烷型倍半萜,3、4为吉玛烷型倍半萜,5、6为桉烷型倍半萜。化合物4、5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3、6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过50与过325目筛温莪术的粉体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收率.方法 温莪术洗净、切片,50℃烘干,于-30℃低温下用HFM-6超微粉碎振动磨,过50目筛与325目筛;生物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壁破碎情况;JL-1178干法激光粒度仪检测其粒径;HA121-50-01超临界萃取装置实施超临界CO2萃取挥发油.结果 过50目筛后的温莪术平均粒径为90.65 μm,细胞壁未破,过325目筛的平均粒径为37.27 μm,细胞壁已破;过50目筛和过325目筛的温莪术的平均挥发油收率分别为3.69%和4.05%.结论 过325目筛的温莪术的挥发油平均收率较比过50目筛的收率高0.36%.  相似文献   

14.
豆蔻仁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豆蔻仁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豆蔻仁中提取挥发油.用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了25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9.3%以上.结论此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中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黄花蒿种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湖南雪峰山地区野生黄花蒿种子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归一化法测定其百分含量。结果共鉴定出39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52%。其中丁香烯环氧化物(8.99%)、丁香烯(6.89%)、1,6,10-Dodecatriene,7,11-di meth-yl-3-methylene-,(E)-(8.16%)和1,6-Cyclodecadiene,1-methyl-5-methylene-8-(1-methylethyl)-,[s-(E,E)]-(4.01%)等4种成分含量较高,约占鉴定出挥发油成分的47%。结论此方法稳定可靠,重视性好,适用于中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土荆芥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土荆芥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从土荆芥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得到13种化学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主要有α-松油烯(15.74%)、对-聚伞花素(54.26%)、驱蛔素(16.92%)等,属对-薄荷烷型单萜类化合物。结论土荆芥挥发油中最主要要成分为对-聚伞花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姜科植物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etC.F.Ling)的根茎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HPLC进行分离和纯化,并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广西莪术根茎的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蓬莪术环二烯(furanodiene,1)、吉马酮(germa-crone,2)、蓬莪术环二烯酮(furanodienone,3)、蓬莪术环氧酮(zederone,4)、对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 acid,5)、对羟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 acid,6)。结论化合物1、3~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泰国产姜科姜黄属植物多叶姜黄(Curcuma comosa Roxb.) 干燥根茎甲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 C. comosa Roxb. 的甲醇提取物经乙酸乙酯-正丁醇-水依次萃取后,对各萃取部分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进行分离,经理化常数测定、核磁共振技术分析等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异蓬莪术环二烯酮(isofuranodienone, 1), 蓬莪术环二烯酮(furanodienone, 2), 1(10)Z, 4Z-蓬莪术二烯-6-酮[1(10)Z, 4Z-furanodiene-6-one, 3], 泽泻醇 (alismol, 4), 2, 2, 6-三甲基-1-氧螺 [2, 5]辛-5-烯-4-醇 (2, 2, 6-trimethyl-1-oxaspiro[2, 5]oct-5-en-4-ol, 5), 1-羟基-α, α, 4-三甲基-3-环己烯-1-甲醇 (1-hydroxy-α, α, 4-trimethyl-3-cyclohexene-1-methanol, 6), 6-羟基-3 (1-羟基-1-甲基乙基)-6-甲基-2-环己烯-1-酮 (6-hydroxy-3(1-hydroxy-1-methylethyl)-6- methyl-2-cyclohexen-1-one, 7), (1S, 2S, 4R)-1, 8桉叶素-2-O-β-D-葡萄糖苷 ((1S, 2S, 4R)-2-hydroxy-1, 8-cineole β-D-glucopyranoside, 8) 。结论 化合物3~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