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324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统计孕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情况,比较不良妊娠结局和正常妊娠结局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324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中有24例(7.41%)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对正常组300例患者和不良结局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产次、年龄、就诊时梅毒分期、其它传染病、驱梅疗程、随访执行情况是影响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就诊时梅毒为中晚期期、有其它传染病、完成驱梅疗程≤1、未严格执行随访计划是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妊娠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较高,影响妊娠合并梅毒感染不良妊娠结局的因素较多,在加强对孕妇进行梅毒筛查的同时,应加强梅毒感染孕妇的后续治疗和管理,确保梅毒感染得到有效控制,降低梅毒感染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提高孕妇的妊娠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深圳市宝安区梅毒血清固定的妊娠期孕妇的状况进行筛查及了解规范性治疗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深圳市宝安区医疗单位进行免费梅毒保健筛查的妊娠期孕妇作为观察对象。对妊娠期梅毒患者的数量及梅毒血清固定的人数比例进行分析。梅毒血清固定孕妇,根据第一疗程、第二疗程同时驱梅用药患者作为治疗组,而两疗程没有同时进行药物治疗或两疗程均没有驱梅用药的患者作为未治疗组,选取同期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规范性治疗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影响。结果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深圳市宝安区梅毒筛查中,3年的梅毒确诊分别为204例、154例和195例;血清固定孕妇占比分别为5.39%、9.74%和3.07%;在血清固定组患者中不良结局妊娠上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治疗组新生儿血清梅毒阳性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未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采取药物治疗对于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降低新生儿血清感染率和不良疾病发生率上均具有较好帮助,值得在梅毒血清型固定妊娠妇女中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探讨妊娠期梅毒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新生儿结局。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131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82例孕产妇在产前经血清学筛查确诊后给予驱梅治疗,49例孕产妇于临产经输血前四项指标筛查确诊,未进行驱梅治疗,对两组产妇与新生儿结局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妊娠期梅毒患者的诊治方法。结果:治疗组共发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7例,发生率为20.73%;未治疗组共发生先天性梅毒29例,发生率为59.18%。治疗组死胎、早产发生率均低于未治疗组,流产发生率高于未治疗组,早孕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死胎率、不良妊娠发生率明显低于晚孕组,流产、早产发生率高于晚孕组与中孕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40例,感染率为33.33%;阴道分娩组感染6例,感染率为54.55%,阴道分娩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两种分娩方式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是导致新生儿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分娩方式、治疗时间及科学规范的驱梅治疗可提高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不同孕期妊娠梅毒患者的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共124例妊娠梅毒妇女接受了驱梅治疗,包括孕早期42例,孕中期40例,孕晚期42例。结果:124例妊娠梅毒患者中不良妊娠33例,包括流产死产14例,先天性梅毒患儿19例。孕早期不良妊娠率为7.14%,孕中期为22.5%,孕晚期为50%,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梅毒患者治疗越早,不良妊娠发生率越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市启动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简称梅控项目)后梅毒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在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确诊的330例妊娠梅毒的妊娠结局。结果 2004-2009年共检测孕妇67693例,妊娠梅毒阳性率从2004年的8.26‰下降至2009年的4.11‰,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从36.92%下降至24.24%,先天梅毒、死胎及不良结局总的发生率均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孕28周前治疗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孕28周后治疗的患者及孕期未治疗的患者。结论本区域妊娠梅毒及梅毒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对妊娠梅毒进行正确的干预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各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妊娠期梅毒危险因素及不同治疗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的妊娠合并梅毒病例62例进行观察,回顾本组患者病例资料,其中38例在妊娠≤12周予以青霉素抗梅毒治疗(A组)、24例在妊娠12周行抗梅毒治疗(B组)。分析两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并分析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孕妇足月分娩率为89.47%,高于B组(66.67%),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较B组低(10.53%vs 33.3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86.84%)正常新生儿率高于B组(57.89%);且A组(2.63%)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明显较B组(21.05%)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文化程度低、抗梅毒治疗时间晚和高RPR滴度均是导致妊娠期梅毒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妊娠期梅毒不良妊娠结局危险因素主要有文化程度低、抗梅毒治疗时间晚和高RPR滴度等。早期足量规则的抗梅毒治疗能有效避免不良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存活率,避免先天梅毒儿。  相似文献   

7.
不同阶段驱梅治疗的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不同阶段驱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以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根据注射首剂青霉素时的孕期,将261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3组:早孕组(妊娠≤12周)92例,中孕组(妊娠13~28周)94例,晚孕组(妊娠≥29周)75例。各组均予以规范青霉素驱梅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三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同时根据孕妇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高低,分为RPR≤1:4组和RPR≥1:8组,观察血清RPR滴度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结果早孕组、中孕组和晚孕组三组梅毒孕妇的足月分娩率分别为92.83%,89.36%和53.33%;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分别为2.17%,5.32%和28.00%。早孕组及中孕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均明显优于晚孕组,先天性梅毒发病率明显低于晚孕组。RPR≤1:4组159例,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为1.26%;RPR≥1:8组102例,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为25.49%,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时,首剂青霉素治疗早晚和其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密切相关,早期进行正规青霉素治疗可以有效防止胎儿感染梅毒,且梅毒孕妇血清RPR滴度高低是影响其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从而探寻降低新生儿梅毒发病率以及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临床医学办法。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5月我院接诊的妊娠合并梅毒8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不实施任何治疗,观察组实施全过程的抗霉素治疗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新生儿情况、患者血清RPR滴度、治疗孕周与新生儿梅毒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足月产38例,占95.00%,对照组足月产10例,占25.00%,观察组早产、流产、死亡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没有死亡和流产的情况发生,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常新生儿有35例,占87.50%,对照组仅7例,占17.50%,而两组患者正常新生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10,P=0.0003);观察组在先天梅毒儿、窒息儿、低体质量儿等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血清RPR滴度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分析:患者血清RPR滴度≥1∶16的新生儿预后明显没有患者血清RPR滴度≤1∶8的好,两组患者血清RPR滴度与新生儿预后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越早的治疗孕周,其先天梅毒儿的发生也就越小,不同治疗时间的梅毒产妇产出正常新生儿比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的孕产妇极易出现不良的妊娠结局,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尤为重要,及时有效地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采取规范化的抗梅治疗,能够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有效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和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72例妊娠期梅毒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取60例同期健康孕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治疗时机分为四组:A组(14例)在孕12周内予以驱梅治疗,B组(18例)在孕28周后予以治疗;C组(24例)整个孕期均进行驱梅治疗;D组(16例)孕期未给予驱梅治疗。比较两组及观察组不同治疗时机、TRUST滴度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流产、死胎发生率及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先天梅毒、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RUST滴度≥1∶8时明显高于TRUST滴度<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81.4%)明显高于A组(50.0%)、B组(55.6%)及C组(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大小依次为:D组>B组>A组>C组;A组新生儿情况明显好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D组次之。结论:抗梅毒治疗时机和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抗磷脂综合征(APS)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的300例APS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妊娠结局分为妊娠不良组(n=131)和妊娠良好组(n=169)。分析APS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影响因素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结果 APS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43.67%;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MI)、负性情绪、流产史、不良生活方式均为APS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规范用药为保护因素(P<0.05);基于影响因素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APS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8。结论 APS孕妇中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其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孕前BMI、负性情绪等多方面,根据影响因素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可较好地预测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徐芾  吉玺  王丽君 《中国性科学》2006,15(11):12-14
目的:了解近年来南京地区妇女梅毒的发生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5年52例南京地区女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患者中已婚育龄妇女是发病的高危人群。患者本人及其配偶的职业构成以职员及无业为主。首次发现RPR阳性的平均孕周为28.0±9.0周。妊娠合并梅毒增加了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明显增加了不良妊娠结局,临床医护人员应提高对妊娠合并梅毒的警惕性,强调规范化诊治,并加强婚前与孕前检查的大众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佛山顺德区孕妇妊娠期梅毒感染情况,分析其治疗结果,为该区域孕妇妊娠期梅毒的防治提供参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佛山顺德区第四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乐从医院产科作产检的12704例孕妇作梅毒筛查,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TRUST)检查,对阳性病例作梅毒螺旋体血清颗粒凝聚(TPPA)试验,对确诊者作治疗干预,分析其妊娠结局。结果:12704例孕妇,筛查确诊为梅毒者58例,妊娠期梅毒发生率为0.46%。妊娠期梅毒患者中流动人口55例,占94.83%;2009年妊娠期梅毒发生率最高,达0.76%,随后逐渐下降,2013年最低,为0.29%,2014年略有上升,占0.37%;47例作全程规范化治疗的妊娠期梅毒患者,共8例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占17.02%,不同妊娠时间开始治疗的梅毒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早期开始治疗的梅毒孕妇其新生儿RPR阳性率低于中晚期开始的治疗梅毒孕妇,以晚期治疗新生儿RPR阳性率最高(P0.05);不同RPR滴度梅毒孕妇不良结局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滴度≤1∶2孕妇,新生儿RPR阳性率50.00%,明显低于RPR滴度≥1∶4梅毒孕妇的91.67%(P0.05)。结论:重视产前、孕前梅毒筛查,强调在妊娠早期对梅毒孕妇作干预治疗,可预防先天性梅毒,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不同妊娠时期的潜伏梅毒孕妇进行驱梅治疗后对其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早、中、晚妊娠并发潜伏梅毒的50例孕妇分别进行驱梅治疗,于新生儿出生一个月内进行梅毒快速反应试验(RPR)、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IgM(TP-IgM)检测,比较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状况,并与13例未经治疗的潜伏梅毒妊娠所生新生儿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不同时期妊娠并发潜伏梅毒经驱梅治疗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分别为5.00%、14.29%、35.71%,而未经治疗的潜伏梅毒孕妇所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为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对孕妇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并及时对潜伏梅毒孕妇进行驱梅治疗是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妊娠合并梅毒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妊娠合并梅毒病例的临床特点及产前梅毒筛查情况,研究梅毒治疗时间对妊娠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998年4月—2002年4月间妊娠合并梅毒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梅毒病例30例,占住院分娩病例总数的0.49%。潜伏梅毒病25例,占83.3%;Ⅰ期梅毒、Ⅱ期梅毒及妊娠前驱梅治疗后血清固定的病例各占3.3%、6.7%、6.7%。晚期妊娠发现梅毒病例中,死胎或畸胎6例,先天性梅毒婴儿3例,远多于妊娠早期及中期发现梅毒的病例。结论:妊娠合并梅毒病例的临床表现以潜伏梅毒为主。治疗梅毒的时间对妊娠结局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燕  李祥双 《中国性科学》2017,(11):134-137
目的:分析泉州地区孕前健康体检育龄女性中梅毒和艾滋的检出情况及趋势,为临床对育龄女性的生育健康宣教提供参考,降低梅毒和艾滋对新生儿的传播风险,提高人口素质。方法:收集泉州地区妇产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从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进行孕前健康体检的育龄者56834人的体检报告,整理梅毒和艾滋病的检出率,详细了解梅毒和艾滋阳性受检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及其它健康相关信息并与梅毒和艾滋阴性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影响孕前人群感染梅毒、艾滋的相关因素;对梅毒和艾滋阳性受检者进行跟踪分析,了解受检者后续治理方式、受孕情况及新生儿感染情况。结果:56834例实施孕前体检受检者中共检出梅毒阳性4428例,感染率为7.79%,艾滋阳性668例,艾滋感染率1.16%,214例为梅毒和艾滋同时阳性。将梅毒和(或)艾滋阳性患者作为观察组,共5310例,阴性作为对照组共5152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背景、职业、官方性传播知识培训率方面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这些因素和孕前感染梅毒和(或)艾滋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表明,未经官方性传播知识培训孕前育龄人群感染梅毒和(或)艾滋的的危险性最大(OR=3.912),其余依次为居住地为农村(OR=3.235)、小学以下学历(OR=2.968)、务农(OR=1.981)。对3717例女性梅毒和(或)艾滋阳性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结果显示,3717例阳性受检者均采取了梅毒或艾滋治疗措施,其中2567例完成规范治疗后受孕,568例在治疗期间受孕,382例中途中断治疗受孕,200例未受孕。受孕的3517例女性中,3489例顺利产出新生儿,其中86例新生儿出现胎传梅毒,5例出现胎传艾滋。22例孕妇自行终止妊娠,6例孕妇流产。结论:临床应加强对育龄人群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孕前健康体检的覆盖率,进一步降低新生儿梅毒、艾滋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