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处理对无妊娠需求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功能及性功能的影响差异。方法:92例无妊娠需求子宫肌瘤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n=46)、B组(n=46),分别行次全子宫全切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效果,术前、术后6个月测定两组血清卵巢功能指标,并以国际女性性功能评价量表评估性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促卵泡生长激素(FSH)、促黄体生长素(LH)、雌二醇(E_2)激素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FSH、LH水平显著升高,E_2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B组术后FSH、LH、E_2水平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B组术后FSH、LH、E_2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性功能各项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性欲、性唤起和阴道性交达兴奋、性高潮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A组术后性行为中异常症状、射精时间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且B组评分高于A组(P0.05)。结论:与次全子宫全切除术相比,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无妊娠需求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功能及性功能的影响较小,因而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性科学》2017,(12):37-40
目的:对比不同手术方式对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LM医治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TAM与LM的临床适应证。方法:将在本院就医的86例子宫肌瘤患者依据手术方案差异分组,其中45例行LM治疗设为观察组,其余41例予以TAM治疗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围术期情况、术后月经与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显著多于观察组(P0.05),排气与住院时间均较观察组长(P0.05);两组术后月经周期与月经持续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副反应,观察组术后1例(2.22%)发生感染;对照组术后总副反应率为17.07%,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LM作为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一种微创术式,相较于传统TAM术式,其具有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术后切口整洁美观、患者身体恢复较快与副反应率低等应用优势,但临床仍需严格把控LM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后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288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后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仅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两组在术前肌瘤最大径≤9cm、>9cm以及总体分析时术中情况、术后卵巢功能恢复、预后、妊娠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而术前肌瘤最大径≤9cm患者手术中,对照组手术时间少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FSH、LH及E2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月经异常症状缓解明显、肌瘤复发率降低、发生闭经较少及子宫体积缩小明显(P<0.05),而术前肌瘤最大径≤9cm患者手术中,两组术后2个月月经异常症状缓解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2年,两组妊娠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后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减小手术创伤、降低子宫肌瘤复发率,对内分泌及妊娠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合并子宫肌瘤的不孕妇女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的妊娠情况以及影响术后妊娠的原因。方法:随机选取宝鸡市中心医院2012年5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150例,回顾分析所有受试者的一般资料、肌瘤特征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根据随访1年~2年结果显示,患者的术后总妊娠率52. 0%(78/150),胎儿存活率69. 2%(54/78);根据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妊娠的危险因子是年龄[RR=0. 99,95%CI(0. 98,1. 31),P <0. 05],与不孕种类、不孕时间、孕产史以及肌瘤的数量、大小、质地、种类都无关。结论:不孕兼有子宫肌瘤妇女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可提高患者的妊娠率和胎儿存活率,年龄是术后妊娠的危险因子,这与妊娠率为负相关关系,因此患者可根据实际的年龄而决定是否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相似文献   

5.
《中国性科学》2019,(10):63-65
目的探讨戈舍瑞林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的预防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宝鸡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25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14天分为对照组、米非司酮组、戈舍瑞林组、米非司酮和戈舍瑞林组,患者按照分组给予药物干预6个月。术后9个月检测P、E2、LH和FSH等水平,并和术前数据进行对比,同时统计子宫肌瘤复发的情况。结果药物组患者4种激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联合用药组的激素水平低于单一用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患者的复发数量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联合药物干预组复发数量和复发率均低于单一用药组,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发时的药物组的平均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用药组的平均瘤体积小于单一用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戈舍瑞林和米非司酮均能有效预防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两者联合应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层整群抽样,回顾分析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择期接受手术治疗的43例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全切组(n=20)与剔除组(n=23)。剔除组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全切组接受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检测并对比两组卵巢功能相关指标[抗苗勒管激素(AMH)、促卵泡激素(FSH)与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变化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随访结束时,评价记录并对比两组对性生活的满意度。结果术后各时点,剔除组AMH、FSH、LH水平均较术前略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组AMH水平较术前降低,FSH、LH水平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除组各指标水平围术期变化幅度均不及全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剔除组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术前升高,全切组则较术前降低,且显著低于剔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剔除组性生活满意率高于全切组,性冷淡发生率低于全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并不会对患者卵巢功能造成较大影响,患者术后性生活理想,生活质量提高,若患者条件允许,可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分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在子宫体积孕14周的子宫肌瘤患者术前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子宫体积孕14周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作为本组研究中的观察组在腹腔镜手术前采取GnRHa皮下注射处理,同期选择子宫体积≤14周的子宫肌瘤患者为对照组,术前不做预处理。观察两组患者子宫肌瘤体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80.35±85.73)m L、手术时间(82.75±18.55)min及术后住院时间(4.09±1.82)d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观察组患者子宫体积(319.25±51.46)cm~3与对照组(211.73±15.08)cm~3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子宫肌瘤体积较手术前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3%)低于对照组(21.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体积孕14周的子宫肌瘤患者术前注射GnRHa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有效改善子宫肌瘤体积,有助于实施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对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十堰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170例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剜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治疗,术后3个月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卵巢储备功能及性功能改变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镇痛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及出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卵巢储备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FSH、LH、AFC及E2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卵巢储备功能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功能指标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两组患者性欲望、性唤起、阴道润滑、性高潮、性交疼痛及性生活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剜除术对子宫粘膜下肌瘤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及性功能均无明显影响,但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造成的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中国性科学》2015,(8):32-35
目的:研究术前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对提升子宫体积>14孕周子宫肌瘤患者手术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择期手术、子宫体积>14孕周的子宫肌瘤患者纳为观察组(n=20),术前行GnRHa皮下注射处理,停药3个月后行腹腔镜手术;择同期行腹腔镜手术、子宫体积≤14孕周的子宫肌瘤患者为对照组(n=20)。统计对比两组患者子宫及肿瘤体积、血红蛋白(Hb),以评价GnRHa预处理效果;统计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等指标,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观察组患者用药后Hb水平明显升高而子宫及肌瘤体积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Hb水平、肌瘤体积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子宫体积仍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2)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患者;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观察组均出现GnRHa相关不良反应,但均未影响手术效果。结论:行GnRHa预处理,可有效降低子宫体积>14孕周子宫肌瘤患者的肿瘤体积,并提升Hb水平,从而使患者满足腹腔镜手术指征,保证腹腔镜手术效果,提升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术后对不孕妇女生育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行子宫肌瘤手术的16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临床的基本资料、肌瘤的特征信息以及术后随访信息。结果:不孕妇女行子宫肌瘤术后共有75名患者妊娠,总共妊娠80次。总的妊娠率为45.45%。正常活产胎儿数共58例,活产率为72.5%。分娩方式主要是以剖宫产为主,占了81.03%。将所有研究对象根据妊娠结局的不同,分为妊娠组和未妊娠组,妊娠娠组和未妊娠组在年龄、不孕时间、不孕类型、肌瘤数目和肌瘤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并发子宫肌瘤的不孕妇女实行子宫切除术能提高妊娠率和活产率,分娩方式主要以人工分娩为主,患者的年龄越大,肌瘤类型以多发为主,妊娠率越低,故子宫肌瘤患者应该尽早进行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联合宫腔镜下电切术在子宫黏膜下肌瘤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7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术前实施GnRH-a预处理的患者记为A组(n=39),术前实施孕三烯酮预处理患者记为B组(n=32),术前未实施预处理患者记为C组(n=31)。比较三组预处理前后手术指标,术后3个月月经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6个月内复发率和有生育需求者妊娠成功率。结果三组术中膨宫液使用量、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月经来潮时间、术后3个月月经改善情况和改善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膨宫液吸收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最多,B组次之,A组最少;A组黏膜切净率明显高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复发率远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有生育需求者妊娠成功率均远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子宫黏膜下肌瘤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应用GnRH-a联合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能够明显缩小肌瘤体积,减少术中膨宫液吸收量,降低术中黏膜残留风险,控制复发,提高有生育需求者妊娠成功率,且效果明显优于孕三烯酮预处理和未预处理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体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湖南省妇幼保健院诊治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8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80例子宫无异常女性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MMP-9,TGF-β1和EGF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MMP-9、TGF-β1和EGF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血清MMP-9、TGF-β1和EGF明显高于肌壁间子宫肌瘤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直径、分期及数量子宫肌瘤患者血清MMP-9、TGF-β1和EG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肌瘤患者MMP-9、TGF-β1和EGF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5682和0.527,P<0.05),MMP-9和TGF-β1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322,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体内MMP-9,TGF-β1和EGF水平明显升高,3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同时与子宫肌瘤位置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灌注参数与子宫肌瘤病理分型间的关系,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手术病理确诊的47例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型不同分为普通型组25例、细胞型组14例、退变型组8例。比较三组术前DCE-MRI定量灌注参数的差异。评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血管间隙容积分数(Ve)、血浆灌注量(Fp)及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等参数在子宫肌瘤不同病理分型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三组Ve、Vp、PS和Fp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型组Ve、Vp、PS和Fp显著高于普通型组和退变型组,而普通型组上述参数均高于退变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p和Vp在细胞型子宫肌瘤诊断中的效能均高于Vp。结论DCE-MRI定量灌注参数能够作为鉴别子宫肌瘤患者病理分型的指标,其中Vp、Fp在细胞型子宫肌瘤诊断中的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海扶刀联合宫腔镜对治疗瘢痕型妊娠的临床治疗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北省保定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200例瘢痕型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其中采用海扶刀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的9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宫腔镜联合清宫手术治疗的10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并发症情况以及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瘢痕型妊娠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宫腔引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恢复正常时间、月经恢复正常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瘢痕型妊娠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瘢痕型妊娠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海扶刀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瘢痕型妊娠治疗疗效明显,能够减少瘢痕型妊娠手术时间、出血量,进而促进患者术后机体功能有效改善,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辅助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性功能影响,旨在为临床提供科学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6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辅助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行常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测定患者手术前以及手术后6个月患者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FSH/LH比值以及窦状卵泡(AFC)数量,以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手术前,E2、FSH、LH、FSH/LH以及AFC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手术方案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E2、FSH、LH、FSH/LH以及AFC水平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后6个月患者在性欲、高潮频数、性满意度、性焦虑、配偶高潮频数以及配偶性满意度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辅助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并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不会显著改变患者的卵巢功能相关激素水平和性功能水平,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阴式子宫切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子宫保留程度和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117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对照组行腹腔镜下阴式子宫全切术,观察组行腹腔镜下阴式子宫次全切术,观察两组患者的基本手术资料,卵巢功能情况、恢复排卵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围术期术后镇痛(6.8±1.7)d,肛门通气(14.8±0.4)h,住院(4.3±0.7)d,尿潴留2例,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末,观察组E2(93.6±15.4)p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末观察组FSH(13.4±2.31)U/L、LH(24.71±7.26)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QOL生活质量评分(52.62±2.9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990,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HAMD评分(16.51±1.59)分、HAMA评分(10.75±1.4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FSFI评分(24.52±0.7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下阴式子宫切除术,采用次全切,保留宫颈,能一定程度上加速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同时,对维持卵巢功能,发挥患者体内甾体激素的合成及个体卵巢卵泡的发育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常见于30~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据统计,至少有20%的育龄妇女有子宫肌瘤[1]。近年,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生活质量的提高,患者中要求保留子宫的人越来越多。以往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为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但随着微创手术理念在妇产科领域引入,子宫肌瘤的阴式手术显示了突出优点。尤其当肌瘤数目过多或肌瘤过大,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存在手术时间长、出血相对增加、小肌瘤容易残留和残腔缝合止血困难等缺陷时,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效果更好、损伤更小、无腹壁瘢痕,术后疼痛轻、康复快、安全可行,值得推广应用。本院今年行阴式子宫肌瘤切除术40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宫外孕患者采用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后对有生育意愿患者受孕率的影响,为宫外孕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单县东大医院诊治的92例有生育意愿且无其他不孕因素的宫外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43例采用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的患者设为腔镜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的49例患者设为开腹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术后输卵管通畅率、受孕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腔镜组输卵管通畅率为79.07%,宫内妊娠率为55.81%,明显高于开腹组的59.18%、26.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次异位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腹痛、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6.98%,明显低于开腹组的22.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外孕患者采用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可提高输卵管通畅率,从而提高术后再受孕率,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