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转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适的培养条件。目的:比较与软骨细胞共培养和条件培养液2种不同的诱导方案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特点。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耳软骨细胞,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软骨细胞共培养及条件培养液诱导成软骨的方法,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以MTT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性及周期,糖胺多糖、甲苯胺蓝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生物学特性,以RT-PCR法检测诱导后的软骨细胞Ⅱ型胶原RNA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采用共培养方式诱导的软骨细胞,其生物学特性与采用条件培养液诱导的软骨细胞相比,前者优于后者,如分泌糖胺多糖的能力以及基质分泌量均较高。提示共培养方式诱导的软骨细胞更接近正常软骨细胞,更有利于作为组织工程软骨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脂肪干细胞(ADSCs)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的作用。方法从新生BALB/c小鼠中分别分离获得ADSCs及NSCs,进行体外培养和传代。构建ADSCs与NSCs共培养体系,以单纯NSCs组为对照,进行ADSCs诱导分化研究。共培养4、8、12d后行神经元特异性神经丝200免疫组化鉴定,统计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百分率。结果共培养后8—12d,可见大量成熟神经元,大多为多极神经元,少部分为双极神经元或假单极神经元,带有较长的轴突。共培养组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百分率大约为21%,而单纯NSCs培养组约为4%。共培养组神经元的转化率与单纯NSCs培养组神经元的转化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DSCs在体外能够促进NSCs向神经元转化。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证实,关节软骨细胞具有分泌诱导因子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关节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但至今未见两种细胞运用Transwell共培养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软骨的报道。 目的:观察在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共培养后,关节软骨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关节软骨样细胞转化的能力。 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4周龄SD大鼠的股骨及胫骨干骨髓,关节软骨细胞来源于4周龄SD大鼠的正常股骨头表面的关节软骨。分别吸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关节软骨细胞,按1∶1的细胞比例分别植于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下室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室植入关节软骨细胞。同时设置相同浓度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分别在含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增殖和基质合成情况,并对各组细胞爬片进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及氨基聚糖含量检测。 结果与结论:共培养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增多,细胞外基质合成丰富,其基质能被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细胞染色呈现黄色。氨基聚糖含量随着诱导时间增加而增多。提示关节软骨细胞分泌物具有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关节软骨样细胞转化的能力,与此同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能分泌促进组织细胞修复的细胞因子,使共培养中的软骨细胞功能得以加强。由此可见,软骨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诱导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背景:软骨组织工程是骨科研究的热点,在种子细胞的研究上由于软骨细胞存在老化现象更多的研究集中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上。分化条件经历单细胞因子、联合细胞因子及贯续细胞因子的应用。 目的:观察改良诱导方案诱导SD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的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8-06/12在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SPF级健康SD大鼠5只,鼠龄18~22 d,体质量约25 g,用于脂肪干细胞的培养基扩增。 方法:在无菌条件下从SD大鼠腹股沟区取皮下脂肪组织约3 g,Ⅰ型胶原酶消化后,1 000 r/min离心10 min,待细胞长满瓶底80%时用2.5 g/L胰蛋白酶消化,按1∶2或1∶3比例传代培养。加入软骨诱导培养基14 d后阿新蓝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脂肪干细胞向软骨细胞的诱导分化。 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脂肪干细胞表面CD44、CD45和CD49d的表达。 结果:SD大鼠脂肪组织分离培养出的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CD49d表达阳性,CD45表达阴性。加入软骨诱导培养基定向诱导72 h后,细胞生长缓慢,逐渐变成圆形,并渐渐有软骨结节形成;诱导分化2周后,阿新蓝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 结论:SD大鼠脂肪组织能够分离培养出脂肪干细胞,生物学特性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能向软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5.
背景:细胞共培养即最大程度地模拟机体内环境,在体外观察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 目的:总结并讨论细胞共培养研究在组织工程研究的应用及价值。 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2010)和Medline数据库(2000/2010),检索词分别为“细胞共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软骨细胞,组织工程”和“Cells co-culture,Bone marrow stem cells,Neural stem cells,Cartilage”,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从细胞共培养在骨髓间充值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和软骨细胞3方面进行总结,对细胞共培养在组织工程研究及应用方面进行介绍。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182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30篇文章。结果表明大量细胞共培养的研究,都围绕着最大程度地模拟体内环境、维持体内性状,观察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很多体外细胞共培养的研究结果和进展对于深入了解共培养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但有关共培养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结果,最新动向和研究热点但仍需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背景:软骨修复的关键是种子细胞在三维支架中的定向分化,但细胞放入三维支架中很难有透明软骨表现。 目的:考察3种种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源性成熟基质细胞在支架中的成软骨特性。 方法:抽取羊骨髓,胰酶消化后获得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源性成熟基质细胞,单层培养扩增。取P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3软骨细胞和P3脂肪源性成熟基质细胞种植入不同比例(10%,20%,50%,80%,100%)的胶原/透明质酸支架中, 在无血清培养液中三维培养。2周后,用SO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观察硫酸软骨素和Ⅱ型胶原合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种子细胞在三维支架中特定条件下有成软骨效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含20%透明质酸的胶原/透明质酸支架扩增少于3代有成软骨效应,软骨细胞传代数更高仍然有成软骨效应,但脂肪源性成熟基质细胞成软骨效应能力较弱。结果提示,在同样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较脂肪源性成熟基质细胞有更好的成软骨性能。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组织工程;软骨;脂肪干细胞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16.004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对脑肿瘤干细胞(braintumor stem cells,BTSCs)增殖、自我更新及分化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Transwell小室建立BMECs与BTSCs共培养模型,并建立对照组,共培养14 d后,测量肿瘤球(brain tumor sphere,BTS)直径大小,检测BTSCs增殖曲线,测定单细胞克隆形成率.在含血清的培养基中培养10 d后,行CD133、Nestin、GFAP、DAPI免疫荧光染色,计数两组的CD133、Nestin、GFAP染色的细胞数及同一视野的DAPI染色细胞核数,观察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共培养组BTS直径是对照组的5.05倍,增殖快,共培养组有61.4%能形成下一代BTSCs,而对照组为39.0%.在含血清的培养基中培养10 d后,共培养组的GFAP阳性率较对照组低,而CD133、Nestin阳性率较对照组高.结论 BMECs能够促进BTSCs增殖、自我更新能力,保持BTSCs未分化状态.  相似文献   

8.
背景:应用生长因子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样细胞分化,但诱导后的细胞在生物体内很难形成成熟的软骨细胞且仍具有分泌软骨基质及抗压,抗摩擦的能力。 目的:对比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关节软骨细胞共培养诱导、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效果。 方法:提取SD大鼠关节软骨细胞与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1∶2,1∶1,2∶1浓度比种植于Transwell共培养系统中。同时设置转化生长因子β1 诱导组为对照。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增殖和基质合成情况,并诱导结果行MTT比色法检查、氨基聚糖水平检测及Western Blot检测Ⅱ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关节软骨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2比例诱导的结果与10 µg/L 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结果相当,但随着关节软骨细胞在诱导中体系中比例的增加,诱导结果明显优于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当诱导细胞达到一定比例时,诱导结果不会随之变化。说明软骨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转化,在开始时,诱导结果与软骨细胞所占的比例成正相关,当软骨细胞达到一定比例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结果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软骨细胞的诱导存在饱和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组织工程技术为解决关节软骨缺损修复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但至今尚无一种细胞能完全满足软骨组织工程对种子细胞的要求。探讨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软骨细胞共培养为种子细胞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并评价修复效果。 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2在兰州大学骨科研究所组织工程实验室和连云港市东方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取浓度为3×108 L-1的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软骨细胞,按2:1比例混匀共培养作为种子细胞,观察细胞的增殖和基质合成,绘制细胞生长曲线。②将细胞终浓度为3×108 L-1的共培养细胞加入含有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的24孔培养板中进行接种培养2,4,6 d,计算共培养细胞与脱钙骨基质的黏附率。③取54只青紫兰兔制备全层关节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脱钙骨基质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8只。实验组于软骨缺损处植入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与共培养细胞;脱钙骨基质对照组植入脱钙骨基质;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植入。移植术后6,12周取出膝关节对修复组织进行大体、组织学评分和免疫组织化学观测。 结果:54只青紫兰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共培养的软骨细胞基质合成丰富,细胞增殖加快。脱钙骨基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软骨细胞共培养第2,4,6天的黏附率分别为(46.50±1.40)%,(93.25±2.89)%和(88.34±0.76)%。②大体观察结果:实验组缺损修复组织呈软骨样,表面光滑平坦,与周围软骨整合的软骨细胞更为成熟,修复组织与软骨下骨结合牢固。脱钙骨基质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的修复组织呈纤维组织和无修复。③组织学评分:实验组优于脱钙骨基质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脱钙骨基质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修复组织的细胞为透明软骨样细胞,柱状排列,Ⅱ型胶原染色阳性,与周围软骨及软骨下骨整合良好。 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软骨细胞共培养作为种子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增强软骨细胞的增殖,促进软骨细胞基质合成,缩短软骨细胞培养时间和减少传代次数,可节省大量的软骨细胞,与脱钙骨基质复合后能有效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0.
背景:现有国内外文献报道的脂肪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并不完全一致,所应用的消化酶、消化方法、培养基等均存在差异。 目的:观察体外分离培养的兔脂肪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04/2008-03在昆明医学院生物医学中心干细胞所完成。 材料: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只,由昆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Ⅰ型胶原酶为美国Gibco公司产品,胰蛋白酶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 方法:无菌切取兔腹股沟皮下脂肪垫,采用Ⅰ型胶原酶搅拌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脂肪干细胞,待细胞生长至80%融合时传代。 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MTT比色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增殖指数。 结果:自兔皮下脂肪分离培养获得的脂肪干细胞增殖迅速,低密度生长时呈三角形或短梭形,核/浆比例较大,接近融合时呈成纤维细胞样外观,长期传代形态无明显改变。第3代脂肪干细胞表面抗原CD44呈阳性表达,CD34为阴性;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在对数生长期其细胞倍增时间为59 h。随传代次数的增加,来自同一供体的兔源性脂肪干细胞增殖指数逐渐升高,至第8代达到最高,以后逐渐降低。 结论:兔皮下脂肪组织中含有丰富的间充质干细胞,兔源性脂肪干细胞体外以成纤维细胞样形态贴壁生长,表达CD44表面标志物,具有较强的体外增殖能力。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组织工程;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再程序化脂肪源性干细胞以及探索诱导其定向分化为神经元的方法。方法体外培养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取纯化、鉴定过的第3代ADSCs接种于24孔板中并分A,B,C三组:A组为带有绿色荧光基因(GFP)的慢病毒载体介导Neurogenin2(Ngn2)基因转染的ADSCs,制备再程序化脂肪干细胞;B组为带有GFP的空载体病毒转染的ADSCs;C组为未进行慢病毒介导基因转染的ADSCs;转基因7d后加入含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培养基诱导分化15d。光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以及免疫荧光研究各组ADSCs诱导后定向分化为神经元的差异。结果与B组和C组相比,A组ADSCs转基因后再经诱导分化15d后绝大部分细胞类似神经元,胞体呈梭形或椭圆形,有两个或三个突起伸出,细胞表达神经丝蛋白NF、神经元特异性蛋白NeuN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酯酶NSE比例大大提高。B组与C组的神经元分化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病毒介导Neurogenin2基因体外转染ADSCs可以制备出再程序化脂肪源性干细胞,诱导后具有更强的定向分化为神经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再程序化脂肪干细胞(ADSCs),并在体研究再程序化ADSCs移植入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促进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纯化和鉴定大鼠ADSCs,并利用慢病毒包装神经元生成素2(Ngn2)基因转染ADSCs制备再程序化干细胞。体内实验将4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SCI对照(A)组、单纯ADSCs移植(B)组和Ngn2-ADSCs移植(C)组。采用BBB评分评价大鼠运动功能,并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脊髓组织学改变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而观察实验动物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Ngn2-ADSCs移植组在运动功能评分、胶质瘢痕的形成、脊髓损伤后病理变化和分泌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VEGF蛋白含量明显优于其他组。结论 Ngn2-ADSCs移植后能有效地存活,并分化为神经细胞,抑制胶质瘢痕形成,减小脊髓损伤空洞,增加BDNF和VEGF表达,最终促进SCI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较单纯应用ADSCs能更好地促进SCI修复。  相似文献   

13.
背景:在以往脂肪干细胞原代培养的文献中大多只是剔除脂肪表面的血管组织,而对于脂肪内部的血管,尤其是血管周围淋巴结的剔除很少有文献报道。 目的:探讨通过脂肪纯化来提高培养干细胞纯度的可行性。 方法:将取材自同一大鼠腹股沟处的脂肪组织分成两份,一份给予纯化处理,剔除表面的血管、皮肤和肌肉组织的同时一并剔除组织内血管及其周围结节样组织。而另一份仅剔除表面血管及可能黏附的皮肤和肌肉组织,分别对两份脂肪行干细胞原代培养。 结果与结论:经苏木精-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证实血管周围结节样组织为淋巴结。纯化脂肪组培养的细胞形态一致、呈长梭形。脂肪干细胞相关性抗原CD90的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均证明纯化脂肪组培养的细胞纯度较未纯化组高。实验结果提示通过纯化取材可以提高原代培养的脂肪干细胞纯度。  相似文献   

14.
背景:用脂肪源性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之前,如何建立有效稳定的肝细胞分化诱导方案,纯化并快速扩增性能稳定的类肝细胞等问题亟待解决。 目的:建立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转化为类肝细胞的程序化诱导体系。 方法:分离纯化Lewis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标志,分3个阶段加入含有肝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制瘤素M细胞因子的诱导培养体系,使脂肪源性干细胞向肝细胞转化。 结果与结论: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诱导7,14,21 d后,细胞阳性表达 ALB、AFP、CK18mRNA,表达量随诱导时间延长而增强,类肝细胞具有白蛋白合成功能。氨代谢和尿素的合成功能在9~12 d出现并持续存在。结果表明脂肪源性干细胞体外分段诱导可成功转化为类肝细胞。  相似文献   

15.
背景: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的条件下被成功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骨骼肌细胞、肝脏细胞等中胚层细胞,同时也可以向其他胚层分化,证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多分化潜能干细胞。 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方法。 方法:整形外科吸脂术获得腹部皮下脂肪,0.075%Ⅰ型胶原酶消化,贴壁培养获得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绘制细胞增殖曲线,进行流式细胞、细胞周期、免疫荧光等检测,并验证其是否具有多功能分化潜能。 结果与结论:获得形态较均一的长梭形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增殖良好,有明显的指数生长期,体外能长期培养存活,并保持不分化状态;流式检测细胞高表达CD105、CD90,低表达CD34、CD45;多数细胞周期检测G0/G1期占80%以上。能向成脂、成骨诱导分化。结果表明,实验分离获得的细胞是具有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特性的细胞,为深入研究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Brain ageing leads to atrophy and degeneration of the cholinergic nervous system, resulting in profound neuro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dysfunction from decreased acetylcholine biosynthesis and reduced secretion of growth and neurotrophic factors. Human 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MSCs) were intravenously (1 × 106 cells) or intracerebroventricularly (4 × 105 cells) transplanted into the brains of 18‐month‐old mice once or four times at 2‐week intervals. Transplantation of ADMSCs improved both locomotor activity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the aged animals, in parallel with recovery of acetylcholine levels in brain tissues. Transplanted cells differentiated into neurons and, in part, into astrocytes and produced 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 proteins. Transplantation of ADMSCs restored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 in brain tissue and enhanced Trk B expression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nerve growth factor.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uman ADMSCs differentiate into neural cells in the brain microenvironment and can restore physical and cognitive functions of aged mice not only by increasing acetylcholine synthesis but also by restoring neuronal integrity that may be mediated by growth/neurotrophic factors. © 2013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取材于吸脂手术所获得的脂肪抽吸物,可反复取材,原料来源充足。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取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观察分析传代第3,7,10 代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传代第5 代细胞表面标志表达。取传代第4代细胞行体外成骨细胞诱导和成脂诱导,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油红O染色鉴定。冻存传代细胞,分别于 2,6 个月后复苏,锥虫蓝染色计数复苏后细胞存活率。 结果与结论:原代细胞3 d 贴壁,6 d 后开始快速增长并形成集落,11 d左右达80%~90%融合,多呈纤维样;传代后细胞维持纤维样形态。传代细胞潜伏期24~48 h,对数增殖期三四天,对数增殖期后第五六天进入平台期。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34、CD14、HLA-DR 呈阴性表达,CD44、CD105、CD13呈阳性表达,HLA-ABC呈弱阳性表达。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冻存复苏后细胞存活率达 90% 以上,且与未冻存传代细胞具有相同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18.
背景:有文献证实以酶消化法可获得在脂肪组织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10代时细胞生长仍良好,但表面标志物表达下降。 目的:分离培养大鼠脂肪组织间充质干细胞,传代至第4代,检测免疫表型。 方法:从6只SD大鼠腹股沟脂肪垫中分离培养脂肪组织间充质干细胞,以贴壁细胞扩增传代至第4代。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脂肪组织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脂肪组织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CD11b,CD29,CD45,CD49d,CD90 和 CD106的表达率。 结果与结论:大鼠脂肪组织间充质干细胞呈现类似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分析显示CD29和CD90 呈阳性,而CD11b、CD45、CD49d和CD106呈阴性反应。结果提示通过这种酶消化法获得的SD大鼠的脂肪组织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分析显示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