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疗效。方法选择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40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加下胫腓螺钉固定,术后6~8周拆除下胫腓螺钉。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0个月。Baird-Jackson评分:优22例,良10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0.0%。发生踝关节创伤性骨性关节炎5例,断钉1例。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疗效肯定;精确修复并稳定下胫腓联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踝关节是人体负重最大的关节,生理功能要求高。因足外翻型,内翻型,外旋型和纵向挤压型损伤,导致内外踝,前后踝骨折,下胫腓关节分离伴有外侧副韧带或内侧三角韧带损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踝关节外伤引起的下胫腓关节分离,踝穴增宽。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使关节面对合不良,日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可造成患者远期踝关节不稳疼痛的后遗症。本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住院94例踝关节骨折脱位,  相似文献   

3.
下胫腓联合分离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利斌  王福川  张国川 《河北医药》2010,32(24):3517-3518
下胫腓联合由胫腓骨远端和下胫腓韧带复合体构成,下胫腓联合分离是踝关节骨折脱位的常见并发损伤。踝穴上横向螺钉固定是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但容易导致螺钉断裂、胫腓下联合骨化、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活动度变小等并发症[1-3],四皮质固定虽然固定牢固。  相似文献   

4.
韩亚芳  刘长伟 《河北医药》2012,34(11):1671-1672
下胫腓分离在足踝部创伤中比较常见,其发生率约占所有踝部损伤的10%[1],通常合并有踝关节骨折,单独发生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病例也屡见报道[2].下胫腓分离常由旋前外旋、旋前外展型骨折引起,也可由旋后位创伤所致的外踝韧带损伤引起,而单纯的下胫腓韧带损伤多是由过伸位外旋和胫距关节轴向挤压所致.如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恰当,常遗留慢性疼痛、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踝关节损伤是创伤骨科常见的损伤,踝部损伤常合并内侧三角韧带损伤.目前临床上对三角韧带损伤治疗存在争议,部分医师认为踝部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后,可在外踝骨折或下胫腓韧带修复后,使三角韧带自行恢复.但是,临床观察大部分患者后期存在慢性踝关节不稳和慢性踝部疼痛.笔者收集我科踝部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15例,均采用外踝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同时应用带线锚钉在三角韧带内踝止点处拧入,并修复和重建三角韧带.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治疗方法与关节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手术和非手术方式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105例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随访91例,优60例,良19例,可8例,差4例,失访14例,优良率86.5%.结论: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应根据具体病例的损伤机理和特点而选定,不应将手术切开复位内同定作为闭合复位治疗失败的补充;外踝的解剖复位不只是增强踝关节稳定性,亦是减轻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重要因素;造成胫腓关节分离的腓骨及内踝骨折,在其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之后,下胫腓关节分离无需行切复内固定.  相似文献   

7.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与下胫腓联合分离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  曾庆龙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4):2146-214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与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效果。方法:对外踝骨折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者至少行4孔或8孔普通钢板固定,下胫腓联合行长螺钉固定,陈旧性骨折行腓骨截骨植骨术,术后石膏托固定1~4周。结果:随访40例。随访时间4个月~4年8个月,优27例,良9例,可4例,优良率90%。结论:认为按照Lduge-Hansen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阐明受伤机制,能够表达韧带损伤与骨折间的关联,指导临床作出正确的治疗方案。而恢复外踝长度和稳定下胫腓关节。对踝关节的稳定和防止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踝关节骨折是骨科最常见的骨折之一,而三踝骨折又是复杂严重的关节内骨折,是除内、外踝骨折外,后踝(即胫骨关节面后唇)骨折移位可造成踝关节向后外侧脱位,可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及三角韧带的损伤。关节内骨折的治疗要求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并修复损伤的韧带,以便早期功能锻炼,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自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共对58例三踝骨折进行手术治疗,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2005年4月至2010年12月间我可收治的23例合并下胫腓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23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本组优13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2.6%;1例下胫腓联合固定患者发生断钉,无感染、创伤性骨性关节炎、关节不稳、骨不连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可修复并稳定踝穴与距骨的解剖关系,不良反应少,可早期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踝关节骨折98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探讨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后的功能和预后。方法踝关节骨折98例。按Danis-WeberAo分型及Lauge—Hansen分型。单踝骨折23例,双踝骨折51例,三踝骨折16例,腓骨骨折8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28例。98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疗效按齐斌等提出的标准:优良85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86.7%。结论踝关节骨折的解剖复位及维持踝关节稳定韧带损伤的修复是恢复踝关节稳定及防止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必然要求,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可保证踝关节骨折得到解剖复位,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旋前/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本组38例,Ⅳ度旋前-外旋型15例;旋后-外旋型23例,其中Ⅲ度6例,Ⅳ度17例。全部手术治疗,骨折暴露顺序为内踝→外踝→后踝,内固定顺序为外踝→后踝→内踝。下胫腓韧带、三角韧带损伤同时予以固定及一期修补或重建。结果经5个月-4年6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9-16周,平均12.5周,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根据Olerud-Molander标准评定,本组平均87分,其中优27例,良6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6.8%。结论治疗三踝骨折最重要的和首先需解决的环节是纠正腓骨短缩、移位、旋转畸形,恢复腓骨的解剖位置和腓骨的长度;暴露骨折顺序最好为内踝→外踝→后踝,有利于恢复踝关节内、外侧踝穴及后侧骨折块的正常解剖关系,而固定顺序以外踝→后踝→内踝为佳;内侧三角韧带损伤的修补或重建及维持下胫腓联合的正常间隙对恢复踝关节稳定性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国新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7):106-106
踝关节骨折及腓骨下段骨折,是骨科最常见骨折之一,但并发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也较常见,如处理不当将导致踝关节的稳固性及创伤性关节炎的机率较大.本院自2003~2006 年采用直形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18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踝关节骨折脱位伴下胫腓分离28例的处理体会沁县人民医院(046400)魏毅我们采用腓骨解剖复位内固定,下胫腓不予内固定的方法治疗Ⅱ°以上新鲜踝关节骨折脱位伴下胫腓分离2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女2例,男25例;1例失访;年龄19~54岁,损伤至手术时间最长一周,最短8小时,平均3天。根据Lauge-Hansen分类法:SE(旋后-外旋型)Ⅱ°8例,PE(旋前-外旋型骨折)Ⅲ°14例,PA(旋前-外展型)Ⅱ°6例。二、治疗方法:内踝骨折行复位松质骨螺钉或克氏针张力带固定,腓骨骨折解剖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下胫腓不予固定,术后常规石托或“U”型石膏外固定8~10W,床上活动关节2周后,扶拐下地负重。三、结果:优210例,良6例,差1例。讨论手法复位很难达到外踝解剖复位,因伴有下胫腓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外踝的骨折皆在下胫腓韧带之上,远折端经常外旋、上移,做不到腓骨的解剖复位,由于腓骨上移,造成踝穴增大,外踝不能解剖复位,距骨外移、内踝也复位不良。腓骨解剖复位,腓骨长度恢复,恢复腓骨下段正常外倾角,踝穴正常,由于近侧骨间膜的作用,外踝外旋移位的矫正下胫腓肯定自行复位,下胫腓韧带靠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内固定方法。方法 自1999年1月~2001年12月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踝部骨折43例,外踝骨折用三分之一管形钢板固定,内踝骨折用2枚螺丝钉或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后踝骨折主要通过闭合复位螺丝钉固定,下胫腓关节分离用1~2枚长螺丝钉在下胫腓关节上方固定。结果43例病人经随访6月~3年半,根据Leeds标准评定,优良39例,可4例。结论 本内固定方法能恢复踝关节稳定,手术创伤小,能使踝关节得到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5.
手术治疗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及效果.方法 2000年1月至2007年8月治疗伴有三角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10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并以改良术式修复三角韧带损伤.恢复踝关节内外侧结构的稳定性.结果 10 例中 9例切口1期愈合.1例术后外踝伤口浅表感染,经换药于术后3周愈合,内踝伤口全部1期愈合.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疗效评定根据 Maryland 足部评分系统:优:8例;良:2例;可:0 例;差:0例.结论 踝关节损伤中应充分重视修复重建三角韧带,改良三角韧带修补术固定牢固,操作简单,创伤小,是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修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伤性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1~2枚斜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远端胫、腓骨四层皮质的方法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32例,其中不合并踝关节骨折9例,合并踝关节骨折18例,合并腓骨近端骨折5例。28例3个月左右拔除下胫腓联合螺钉,4例在合并之骨折愈合后拔除,未出现1例断钉。结果所有32例患者6~14个月随访均未再发下胫腓分离及断钉现象,优良率为93.75%。结论下胫腓联合分离通过斜行拉力钉固定胫、腓骨四层皮质修复是一种可靠方法,符合下胫腓联合负重力线,分散剪切应力,可减少断钉并促进踝关节早期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王克强  吴积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232-233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方法,为今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00例踝关节骨折,其中外踝骨折23例,下胫腓关节分离30例,后踝骨折20例,内踝及内侧三角韧带断裂修复27例。术后均早期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本组患者中,1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伤口感染。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5.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术后恢复优秀55例,良好20例。结论在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时候,需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和韧带软组织的受伤程度合理安排手术以及术后康复训练,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踝关节“环”理论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自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共90例,男60例,女30例,下胫腓螺钉固定组:采用下胫腓螺钉固定。后踝固定组:固定后踝,不行下胫腓螺钉固定。三角韧带修复组:修复三角韧带深层和浅层,不行下胫腓螺钉固定。比较三组患者术中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时踝关节功能。踝关节功能依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kle Socicty,AOFAS)后足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 手术时间:下胫腓螺钉固定组手术时间(70.00±8.20)min;后踝固定组手术时间(90.00±9.50)min;三角韧带修复组手术时间(55.00±7.80)min。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并发症:下胫腓螺钉固定组总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其他2组高,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功能评分:所有患者获得平均12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3组疗效按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评定,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损伤,根据“环”理论对进行治疗能达到很好的临床疗效。三种...  相似文献   

19.
项辉  郑曙翘  贾其余  俞宇  曹溢 《安徽医药》2013,34(7):967-968
目的探讨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手术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对16例伴三角韧带损伤的外踝骨折全部采用切开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并修复重建三角韧带,恢复踝关节内外侧结构的稳定性。结果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年,按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优11例,良5例。其中有2例外踝伤口有轻度感染,经换药等对症治疗后愈合良好。结论治疗伴三角韧带损伤的外踝骨折时,除使骨折解剖复位外,对损伤的三角韧带进行重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关节分离的疗效。方法 35例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韧带分离的患者(按Bonnin分度法,Ⅱ度19例,Ⅲ度16例)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使踝穴结构恢复正常。疗效评价分优、良、可、差四级。结果本组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2个月(4~20个月)。本组患者均骨折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8个月,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功能恢复优14例(14/35,40.00%),良12例(12/35,34.29%),可6例(6/35,17.14%),差3例(3/35,8.57%)。结论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关节分离是一种合理的内固定器,固定牢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