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婴儿过敏性结肠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的过敏性结肠炎(AC)是一种由摄入外源蛋白引起的,以直肠、结肠炎性改变为特征的疾病。许多食物与AC的发生有关,牛奶、大豆类配方尤含有与AC相关的最常见抗原。母乳喂养儿对AC也有易感性,该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本文综述AC的病因、临床与病理特征、诊断,并介绍AC发病机制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96例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 2011 年 9 月至 2013 年 3 月期间 96 例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病例,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患儿临床表现以腹泻最常见。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 40%患儿表现为多发性小结节,26%患儿表现为灶性红斑、黏膜变脆,25%患儿表现为多发浅表糜烂,9%的患儿表现为溃疡表面渗出。病变部位:87%累及乙状结肠,24%累及直肠,13% 累及降结肠,8% 累及横结肠、升结肠及回盲部。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黏膜各层嗜酸性粒细胞浸润,89%患儿为轻中度,12% 患儿为重度和极重度。治疗上母亲和患儿都回避致敏食物,其中 43% 继续母乳喂养,45% 予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喂养,13% 予游离氨基酸营养粉喂养。所有患儿经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结论 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电子结肠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采用回避致敏食物,人工喂养患儿给予深度水解配方或氨基酸配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AP)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13例AP婴儿的临床表现、结肠镜及组织病理学特点、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检测、血清IgE检测、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情况.结果 ①临床表现均有腹泻、便血,另可有排便时哭闹(2例)、呕吐(1例)、湿疹(5例)、中度营养不良(1例).牛奶喂养1例,单纯母乳喂养6例,混合喂养6例.②结肠镜下表现多发性小结节13例(100%),灶性红斑8例(61.5%),糜烂9例(69.2%),出血斑6例(46,2%),溃疡1例(7.7%).均累及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100%),胃及横结肠9例,升结肠7例,回盲部5例.组织病理学改变13例均为嗜酸性粒细胞(Eos)轻度浸润,4例有淋巴滤泡形成,3例有灶状出血.③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检测示13例牛奶特异性IgG升高(100%),7例鸡蛋IgG升高(53.8%).血清总IgE水平仅1例升高,但其牛奶、鸡蛋特异性IgE正常.④母亲规避饮食或换用游离氨基酸配方粉后症状缓解.结论 AP临床经过良好,牛奶是主要过敏原,也可见于母乳喂养的婴儿.详细的病史、食物过敏原IgG测定、内镜检查有助于AP的诊断;治疗方法为母亲规避饮食或应用游离氨基酸配方粉.  相似文献   

4.
<正>嗜酸细胞性胃肠疾病(eosinophilic 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EGIDs)是一组慢性的、以免疫介导为特征的胃肠道少见疾病,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组织学表现以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且排除其他原因致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疾病[1]。以往此类疾病常笼统称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oGE),而在2022年嗜酸性细胞性胃肠疾病命名的国际共识中建议将EoGE的命名改为EGIDs,有利于推动该领域的继续研究[2]。EGIDs包括嗜酸细胞性食管炎(eosinophilic esophagitis,EoE)、  相似文献   

5.
CAP检测系统在食物过敏患儿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CAP变应原检测系统在小儿食物过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瑞典Phamacia体外抗原测定系统 ,对 12 9例疑诊食物过敏患儿行血清混合食物过敏原筛查试验 (fx5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检测。并与同年龄组皮肤点刺试验比较。结果  6 5 .1% (88/ 12 9例 )患儿食物过敏原筛查试验阳性。单一食物sIgE检测阳性鸡蛋白 88.5 % (4 6 / 5 2 )、牛奶 75 .0 % (39/ 5 2 )、鱼 14 .3%(2 / 14 )、花生 16 .7% (2 / 12 )、虾 9.3% (3/ 32 )、蟹 16 .1% (5 / 31)。食物过敏原阳性患儿血清ECP水平明显高于食物过敏原阴性患儿 (P <0 .0 5 )。血清sIgE测定与皮肤点刺试验检测结果比较总阳性率无明显差别 ,但在小年龄患儿fx5筛查阳性率明显高于皮肤点刺试验 (P <0 .0 5 )。结论 CAP变应原检测系统是一种可用于筛查和寻找食物过敏原的体外检测手段 ,为食物过敏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在过敏性紫癜中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全身性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病理活检提示小血管处有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是嗜酸细胞胞浆颗粒中的主要蛋白之一,是嗜酸细  相似文献   

7.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过敏性紫癜(HSP)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harmasiaCAPSystemECPFEIA荧光酶标法测定42例HSP患儿血清ECP水平。结果: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EC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也显著高于经激素治疗缓解组(P<0001);伴肾脏受累患儿血清ECP明显高于无肾脏受累患儿(P<001);而缓解组与对照组则差异无显著性。结论:ECP参与了HSP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清ECP测定对HSP尤其是紫癜性肾炎临床诊断、病情评估及指导治疗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婴儿溃疡性结肠炎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 ,女 ,4个月 ,因反复粘液血便 1月入院。 1月前不明原因出现腹泻 ,为粘液脓血便 ,每日 3~ 4次 ,每次量少 ,排便时常哭闹不止 ,无发热 ,抽搐 ,惊厥。门诊以菌痢予抗感染治疗 ,症状稍改善 ,间隔数日又发作。查体 :急性病容 ,神清 ,皮肤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心肺正常 ,腹平软 ,无压痛 ,肝脾未及。实验室检查 :Hb 96g/L ,大便色红 ,粘液( ) ,RBC /Hp ,反复多次粪检 ,培养未见阿米巴包囊、滋养体或痢疾杆菌等。结肠镜检 :直肠及乙状结肠弥漫充血、水肿 ,并可见 8~ 10个纵形椭圆小溃疡 ,边缘红肿并有血痂附着。粘膜活检…  相似文献   

9.
10.
<正> 患儿,男,8月,于生后23 d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8~10次/d,黄绿色稀糊状便,无脓血,无呕吐、发热等伴随症状,纳差,精神较好,自服思密达、乐托尔等无效,于3个月时腹泻加重,出现粘液便及脓血便,约10余次/d,反复查大便常规:粘液脓血便,wBC(++~++++),多次查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先后予静脉点滴磷霉素、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等抗生素治疗无效,腹泻时轻时重,脓血便与黄绿色稀便交替出现,营养发育较差,轻度贫血貌,心肺  相似文献   

11.
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FPIES)是一种非IgE介导的胃肠道过敏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通常于婴儿时期发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急性起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喷射性呕吐,伴或不伴有腹泻,严重病例可出现代谢紊乱、嗜睡、低血压、低体温、肌张力低下甚至休克.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回避可疑致敏食物...  相似文献   

12.
儿童过敏性结肠炎3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中跃  马鸣  陈洁 《临床儿科杂志》2006,24(10):790-793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结肠炎(AC)的诊治特点。方法分析33例AC儿童的临床表现、结肠镜及病理学特点、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①AC以2岁以下儿童多见,共24例(占72.7%)。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28例(84.8%),便血25例(75.8%),其他还有腹痛、体重下降、腹胀、呕吐等。②内镜下表现为灶性红斑、粘膜变脆7例(21.2%),多发性小结节12例(36.4%),血管减少、多发浅表糜烂10例(30.3%),明显溃疡、表面渗出4例(12.1%),主要累及直肠24例(72.7%),乙状结肠28例(84.8%)。组织病理学主要表现为粘膜各层EOS浸润,以固有层轻中度浸润为主(94%)。③病史及辅助检查包括有:血红蛋白下降23例,外周血EOS增高8/20例。血清白蛋白下降5/33例,IgA下降6/10例,IgE增高6/18例。过敏原阳性9/18例,其中牛奶阳性3例,鱼虾、蟹阳性3例,鸡蛋阳性2例,豚草阳性1例。11例病儿有过敏性体质史。10例症状发作与进食食物明显有关(牛奶6例,鸡蛋2例,豆制品1例,动物肝脏1例),5例患儿母亲有明显进食牛奶及海鲜食物史。④患儿经住院治疗均缓解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0.2±4.7)d。结论儿童AC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各异;详细的病史、辅助检查、内镜检查结合多点粘膜活检有助于AC的诊断;停食可疑食物是治疗AC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治疗预后和误诊原因。方法本院2006-2008年收治EG患儿11例,对其病史、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EG患儿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腹痛(5例)、腹泻(7例)、便血(5例)、低热(2例)等。2.EG患儿中54.55%的过敏体质与EG发病密切相关。3.所有患儿中,18.18%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增高明显,可随症状缓解而下降。4.患儿内镜表现均无明显特异性,可见到黏膜片状糜烂、浅溃疡、散在充血斑或出血点,以胃窦、十二指肠、回肠末端、回盲部最明显,活检可见大量EOS浸润。5.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10例(90.91%)黏膜型CT或消化道钡餐检查无特殊发现,1例(9.09%)肌型肠壁肌层受累时见不全梗阻。6.激素为治疗EG的一线药物,可迅速缓解症状,并使EOS恢复正常。7.本病是一种自限性变应性疾病,虽可反复发作,但长期随访未见恶变,多数预后良好。结论EG的临床表现和内镜表现均无特异性,胃肠黏膜组织中EOS增多是诊断的关键。本病极易造成误诊,明确诊断需依靠活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14.
临床资料 患儿,男,10个月。因腹泻7个月,间断发热5个月于2002年9月18日入院,9月24日死亡。入院前7个月(即生后3个月)患儿出现腹泻,大便带有粘液和脓血,每天十余次,每次排便时均伴有哭闹。入院前5个月开始间断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之间,并发现肛周有脓液溢出。于院外间断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均不佳。发病来无呕吐、无关节肿胀,无呼吸道疾病史,近4个月体重不增。患儿新生儿期体健,3个月抬头,5个月认母,8个月会坐;母乳喂养,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按期进行;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总结食物蛋白诱导的儿童过敏性直肠结肠炎的流行病学、致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管理的最新进展.食物蛋白诱导的儿童过敏性直肠结肠炎主要是由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致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其症状可表现为哭闹、腹泻、便血、皮疹等,可累及消化、呼吸、皮肤等一个或多个系统.回避饮食有效加上激发试验阳性为诊断的金...  相似文献   

16.
小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嗜酸细胞(EC)性胃肠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胃肠道疾病。发病机制不甚明确,可能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所致。以EC浸润从食管到直肠的全胃肠道壁的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为典型特点。EC浸润的范围和深度决定了该病临床表现的多样化。诊断的金标准取决于内镜活检、腹水找EC、腹腔镜检查、外科手术活检。治疗主要有饮食治疗、激素治疗及其他药物治疗。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在儿科临床的广泛应用,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提出了许多新观点,该文就有关小儿EC性胃肠炎临床研究的讲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总IgE(T-IgE)和外周血嗜酸细胞(PBEC)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酶联免疫法测定77例哮喘患儿血清ECP、T-IgE水平,同时进行PBEC计数和呼气峰流速(PEFR)测定(5岁以上)。结果哮喘患儿发作期ECP、T-IgE水平及PBEC计数明显升高;缓解期ECP水平降至正常,T-IgE水平及PBEC计数虽然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发作期ECP水平与PEFR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FR%)呈显著负相关,T-IgE水平与PBEC计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PBEC和T-IgE水平升高是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ECP水平可反映哮喘炎症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Chen Y  Zhou JH  Wu HS  Wang HW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6):407-410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荧光酶标法测定46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水平;采用免疫酶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2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肾组织中类胰蛋白酶表达细胞(肥大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肾脏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①HSPN活动期血清ECP水平为(16.3±6.5)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1±1.7)μg/L(P<0.01)]和治疗缓解组[(3.9±1.4)μg/L(P<0.01)];首次发作时患儿血清ECP水平为(23.0±8.7)μg/L,明显高于治疗后复发组ECP水平[(9.3±2.2)μg/L(P<0.01)];而缓解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肾组织中极少有肥大细胞,定数为(4.4±2.4)个/mm2,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肾间质中浸润肥大细胞显著增多,且随肾脏病理损害程度的加重而更加明显,肾脏病理分级Ⅱ级患儿肾组织中肥大细胞为(27.2±19.2)个/mm2,Ⅲ级为(42.1±16.4)个/mm2,Ⅳ级为(77.9±15.0)个/mm2,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各组与对照组比较、Ⅳ级与Ⅲ级比较、Ⅲ级与Ⅱ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CP水平反映了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活动情况,肾脏病变与肾间质中肥大细胞浸润程度相平行,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HSPN发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十几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食物过敏(food allergy)也逐渐受到关注。食物过敏定义为机体对一种或多种食物蛋白抗原产生的由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根据不同的免疫介导途径,分为免疫球蛋白E(IgE)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