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艾滋病(AIDS)的蔓延,结核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多,除结核病外,由分支杆菌所引起的其他疾病也开始传播,HIV感染患者特别容易受分支杆菌的感染,该文主要针对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构效关系(SARs)进行简要的综述,以便能更好的、合理的使用抗结核药物。 相似文献
2.
王尔华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79,(1)
Ferguson曾研究了多种类型的化合物,每类均具有共同的药理作用,但其生理有效浓度变化超过1000倍,非挥发性化合物的C/Cs比值与蒸气的P/Ps比值的变化仅为10倍。Ferguson等将这些比值与热力学活性等同,并几 相似文献
3.
药物分子必须通过与酶或受体结构等在分子水平上起交互作用呈现其生物活性。这些分子间的交互作用基本上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形状以及分子内电荷密度的分布和极化度。当若干分子相接近而足以使电子云重叠时,便存在短程作用力,如未共电子对(Lone electronpairs)的给予体和接受体的键合和产生电荷转移的复合作用。当分子间隔稍远时,则发生长程作用力,如静电作用(分子间固有电荷分布的交互作用)、诱导作用(受邻近分子固有电荷的影响致使电荷分布变形)、分散作用(电荷位置 相似文献
4.
5.
抗心绞痛药物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首国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5,32(4):217-222
抗心绞痛药物的发展始于19世纪50年代的亚硝酸异戊酯,该系列化合物治疗心绞痛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发展,心绞痛的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硝苯地平和普萘洛尔分别是此两类药物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雷诺嗪等新型药物的研发使抗心绞痛治疗药物更加丰富。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各类抗心绞痛药物的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天然药物抗氧化成分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然药物中存在着多种抗氧化成分,如黄酮类、酚酸类、黄烷醇类、多糖类、苯丙素类、萜类及生物碱类等,本文从构效关系角度研究上述成分的抗氧化机理,为了解各类成分抗氧化效果的研究进展,开发出更多有效的天然抗氧化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分子结构描述是药物设计与构效关系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方面。本文综述了各种分子结构描述的方式、层次及其若干相互关系,例如元素水平、几何水平、立体电子水平以及分子与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等层次。并着重分析分子结构与性质两个不同概念的差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分子连接性所包含的各个水平上结构描述的内容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用MNDO方法计算诺氟沙星抗微生物药物的性质。结果表明:诺氟沙星C4-一位氧原子的电荷密度高低与药物活性有明显的关系,所以,诺氟沙星在抗菌作用中与受体酶蛋白的电性作用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前言为有效地进行新药开发,可考虑两种方法,一种是阐明与药物显效有关的机体结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药物分子;另一种是在机体内药物显效的过程不明时,将已知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列出数学式,并用以进行药物分子的设计。前一方法由于对象是复杂的机体,如取得成功,成果虽然很大,但通常技术和时间方面困难很多,着手进行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本文不予讨论。与此相反,后一方式系用计算机对现存的大量化合物的活性资料进行解析,定量地得出经验的构效关系,如果在机体方面主要因素可认为几乎相同的限 相似文献
10.
张其楷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0,(4)
虽然在70多年以前就已经知道天仙子胺(Hyoscyamine)和它的外消旋体阿托品的生物活性强度差别,可是药物的立体结构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不大。直至近十多年来,由于立体化学和不对称合成的深入研究,分离、分析的技术和仪器的发展及广泛应用,提供了光学纯的立体异构体,并测定了它们的构型和构象,使 相似文献
11.
吡酮酸类抗菌药物的构效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众所周知,凡具有1,4-二氢-4-氧-3-羧酸(1)基本骨架的化合物均称为吡酮酸(Pyridonecarboxylic Acid,PCA),因为在含有此基本骨架的几种杂环体系中,发展最快,取得成就最大,出现的优秀品种最多的当属具有4-喹诺酮-3-羧酸(2)母环结构者,故人们也常把该类药物称为喹诺酮类(Quinolones)抗菌药。 相似文献
12.
自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确有阿片受体以来,神经生理学家确信体内一定有内源性吗啡样物质——阿片受体的配基存在。1974年Terenius等及Hughes果然从哺乳动物脑内发现内源性吗啡样多肽物质,Hughes并命名他所分离的多肽为脑啡肽(Enkephalin)。1975年Hughes等证明它是两个结构十分相似的五肽——甲硫(氨酸)-脑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的混合物,其 相似文献
13.
根据药物的临床用途和药物动力学性能,可以将众多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成四类:1.注射用青霉素(图1);2.注射用头孢菌素(图2);3.口服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图3)和4.非经典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图4)。根据结构和抗菌谱还可将它们分成19个亚类,见图1~4的附表。七十年代从临床分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的百分率渐增,而病原性阳性球菌的百分率下降。1973~1974年在日本分离出来的革兰 相似文献
14.
甾体甙的构-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伯良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6,(4)
动物细胞膜在细胞的生物合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已证实,甾体甙(СГ)有膜活性作用,而且是含有胆固醇的细胞双层类脂膜的一种变性剂。实验证明,有些甾体甙如洋地黄皂甙(Digitonin)等经细胞膜吸附后可产生溶血作用。СГ作用于细胞膜的表面,能抑制Na~ /K~ 泵,竞争K~ 的结合部位,同时可引起膜表面性质的改 相似文献
15.
16.
17.
研究了10个6,8-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在N1和C7位取代基的结构与抗菌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N1取代基除了必须符合适当的STERIMOL长度外,还要有一定的脂溶性;C7位取代基主要是脂溶性因素影响化合物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8.
β-内酰胺酶分子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β-内酰胺酶分子结构人与底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构效关系研究进揭示耐药机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β-内酰胺酶分子结构的描述,详细阐明了β-内酰胺酶分子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子之间的作用机制,探讨由于β-内酰胺酶分子结构的改变给它们之间的构效关系所带来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耐药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自1962年第一个吡酮酸类抗菌药萘啶酸问世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这类药物的结构改造以便寻找新的、抗菌谱更广、抗菌作用更强的药物。图1列出了已临床应用的和正在进行临床评价的这类药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20.
夏尔宁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86,(3)
<正> 自6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了很多有生物活性的多糖,并开始探讨其结构以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构效关系方而,研究得较多的是多糖的化学结构与抗肿瘤、抗辐射、抗凝血以及降血脂等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多糖的作用机制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一、通过降解的方法提高多糖的活性典型的例子是从中药茯苓中提取的茯苓多糖(Pachyman)。Pachyman的基本结构为β(1→3)键的葡聚糖,小鼠抗肿瘤实验表明它不具抗肿瘤活性。经进一步分析其结构,发现Pachyman除主链β(1→3)外,还含有少量的β(1→6)键连的分枝,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等化学方法切断β(1→6)支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