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例布氏杆菌病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例布氏杆菌病患者经密切观察、及时确诊并予以抗感染、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实施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发热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结果患者症状迅速缓解而转往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提出密切观察病情、早期诊断、精心护理是布氏杆菌病确诊和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对1例布氏杆菌病患者经密切观察、及时确诊并予以抗感染、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实施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发热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结果患者症状迅速缓解而转往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提出密切观察病情、早期诊断、精心护理是布氏杆菌病确诊和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特点并分型,以提高该病确诊率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6-01诊治的52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经冷凝集试验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采用单纯药物治疗28例,微创介入治疗3例,21例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本组52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按照影像学特点分型:椎体骨髓炎型9例,椎间盘炎型8例,椎旁脓肿或硬膜外脓肿型5例,混合型30例。49例获得随访16~36个月,平均12个月。疗效根据Alp标准评定:痊愈47例,好转2例。无复发患者。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在有效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影像学分型选择微创或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脊柱炎及结核性脊柱炎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布氏杆菌脊柱炎(布氏杆菌组)、18例不典型结核性脊柱炎(脊柱结核组)患者分别行后路手术,内固定后清除病灶,植骨融合,局部应用抗生素;术后继续规范化治疗,随访0.5~1年(布氏杆菌组)、1~2年(脊柱结核组)。结果:两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1例复发,JOA评分均明显升高,治愈率分别达到95.65%(布氏杆菌组)和94.44%(脊柱结核组)。结论:综合病史、临床特点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运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并保证有效的药物治疗,完全可以治愈脊柱感染性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布氏菌病并发呼吸系统感染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4例布氏菌病并发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呼吸道感染、疼痛的对症护理,积极防治并发症,观察药物疗效。结果 22例好转出院,2例患者放弃治疗,自动出院,住院时间为3~23d,平均9.8d。结论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注意有无并发症的出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布氏菌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关节镜微创治疗髋关节布氏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2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采用关节镜术治疗髋关节布氏杆菌感染性关节炎患者8例.行髋关节镜探查清理、滑膜切除、病灶清除术,术中置管,术后持续生理盐水灌洗,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或者链霉素治疗,疗程1.5~3个月.[结果]所有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在MR影像上的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15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31~64岁,平均49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发热、出汗、腰痛,均行MR脊柱检查,采用联合抗生素治疗。结果: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多位于腰椎,椎体边缘明显骨质增生,病灶多位于椎体边缘及椎体前中部,T1序列呈低信号,T2序列呈混杂低信号,T2压脂序列呈高信号;椎间隙多无明显变化;5例出现椎旁脓肿。13例在腰椎,1例为胸腰椎,1例为腰骶椎。14例2个椎体受累,1例3个椎体受累。结论:MR能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系统性变态反应性传染病。布氏杆菌病易侵袭骨与关节引起感染性病变,当侵袭椎体或椎间盘引发感染时称为布氏杆菌性脊椎炎[1],1932年首次由Kuloski和Vinke描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2]。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发生率为患布氏杆菌病的2%~53%[1-3],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改善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布氏杆菌性脊椎炎和脊髓结核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加强诊断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由于布氏杆菌性脊椎炎和脊髓结核的影像学结果较为相似,常出现误诊状况,严重影响治疗效果。2012-01—2015-10间,我们对25例布氏杆菌性脊椎炎和25例脊髓结核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入院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乏力、发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致急性附睾睾丸炎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避免误诊,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5例患者血清虎平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AT)均呈阳性,治疗采取基础对症加以精索封闭、利福平多西环素等为主的综合疗法。结果 5例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全部消失,随访2~12月无复发。结论临床表现及RBPT、SAT试验结果诊断因布氏杆菌引发的附睾睾丸炎简便易行,可有效避免误诊。综合疗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9~66岁,平均(40.6±15.0)岁。病灶累及椎体数目均为单节段。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腰背部局部疼痛,其中13例术前存在持续发热。终末随访时行标准布氏杆菌凝集法、X线及CT检查,评估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治愈及融合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手术时间100~140 min,平均(122±15)min;术中出血量300~650mL,平均(482±118)mL。术中及围手术期无死亡,无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的病例。13例术前存在持续发热的患者,术后10d均未再出现明显发热。随访时间12~47个月,平均随访(18.6±5.7)个月。术后10d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平均(6.60±0.89)分改善至(2.40±0.63)分,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为(1.70±0.38)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由术前的平均(77±4)分改善为终末随访时(12±5)分。末次随访未见布氏杆菌原位复发且所有患者植骨均成功融合。结论对于单节段受累的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单纯后路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应用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以较小的创伤加快疾病的恢复、重建病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行病灶清除,病椎置钉,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单节段布氏杆菌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12月,采用上述术式治疗21例腰椎单节段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18.8±3.4)个月,随时间推移,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21例患者术后病理HE染色均可见病变区有大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符合布鲁氏菌病改变,Gimesa染色均发现短球状布鲁氏菌。与术前相比,术后ESR、CRP和局部后凸Cobb角均显著降低(P<0.05),而椎间隙高度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后路病灶清除,病椎置钉椎间融合内固定可安全有效治疗腰椎单节段布氏杆菌脊柱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布氏杆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前路手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1目~2017年1月1日,脊柱外科收治的经前路手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患者16例,分析临床表现、手术方式、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治疗16例患者。其中药物治疗平均(3.59±0.67)个月,治疗前后VAS评分分别为(8.06±1.38),(0.75±0.70);治疗前后Cobb角分别为(38.24±5.40)°,(5.86±11.92)°。[结论]前路手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优点:术野暴露清晰,病灶清除彻底,不损伤腰椎后柱结构,对维持脊柱稳定性有重要意义,可恢复病变节段高度,起到一定矫形作用,创伤小,神经减压充分,同时在坚强内固定基础上可早下地活动,明显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正国内报道的布氏杆菌感染多以脊柱感染为主~[1-2],而髋关节布氏杆菌感染临床上相对少见。髋关节布氏杆菌感染性疾病是布氏杆菌侵袭髋关节引起慢性感染性的非特异性化脓性炎症。由于布氏杆菌的相关临床症状往往与其他疾病混淆,如化脓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影像学检查无明显特征性表现,所以容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本院收治的31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资料,分析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治疗要点和预后情况,为本病的规范化诊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31例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细菌及病理学检查及治疗方法,评价治疗效果与预后。[结果]患者31例,男16例,女15例,平均年龄52.7岁,24例有牛羊接触史,局部疼痛(100%)和发热(58.1%)较常见,10例伴有神经损害。实验室检查发现26例(83.87%)血沉升高、27例(87.10%)血CRP升高、23例(74.19%)血单核细胞或单核细胞百分比升高。8例行血培养均为阴性,活检细菌培养阳性率80%,血清凝集试验均为阳性。病变主要累及腰椎及腰骶段(24例,77.42%),X线平片及CT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破坏、反应性骨硬化、前方骨赘鸟嘴征;MRI可见病变在T1像表现为低信号,T2像为等信号或高信号,T2压脂像显示高信号。手术联合药物治疗19例,单纯药物治疗12例,平均随访17.1个月(4~37个月),所有患者均治愈。[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有特征性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表现,确诊需细菌培养或血清凝集试验。药物治疗首选口服多西环素+利福平,手术治疗应把握指征,规范的保守治疗或联合手术治疗均可达到良好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6.
布氏杆菌病系一种人畜共患病,多流行在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牧区,内地及沿海散发[1],福建省罕见[2].该病可累及全身多系统,骨关节系统常见,腰椎最易受累.笔者2010年收治2例布氏杆菌脊柱炎.现将临床诊治的误区与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布氏杆菌脊柱炎(brucellar spondilitis,BS)是布鲁氏菌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其发生率约为2%~12%~[1]。BS并发硬膜外脓肿非常少见,如未及时治疗,脓肿继续发展,压迫脊髓导致下肢瘫痪者非常罕见,特别是在腰骶部,因为其椎管空间相对较大。本院骨科2017年4月收治1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致不全截瘫患者,现将病史资料及诊治过程报道如下,以提高对BS的认识,减少误诊致残率,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前镇痛在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术中应用的早期镇痛效果。方法纳入自2014-11—2017-09行腰椎后路减压、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86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观察组43例采用超前镇痛措施(麻醉诱导后、切开皮肤前15 min肌肉注射10 mg地佐辛),对照组43例不采用超前镇痛措施。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2、6、12、24 h疼痛VAS评分更低,术后追加地佐辛与盐酸哌替啶的例数和剂量也更少,臀部抬离床面开始时间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48 h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肉注射地佐辛超前镇痛可明显缓解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止痛药的用量,而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通道辅助下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Quadrant通道辅助下MIS-TLIF技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9~70岁,平均(49.6±10.7)岁。所有患者病变均为单节段。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术后1周及随访期间的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影像学资料评估腰椎融合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210 min,平均(157±32)min;术中出血量140~280 mL,平均(177±35)mL。术中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均符合布鲁杆菌病改变。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5±5)个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VAS及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JOA优良率为93%,所有患者ESR及CRP均为正常水平,标准布氏杆菌凝集法检查均为阴性,植骨均获骨性融合。结论通道辅助下MIS-TLIF技术病灶清除、自体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一种安全、临床疗效可靠、微创的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背景:布氏菌是引起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布病)的病原体,临床上以骨关节受累最为多见,包括布氏菌性脊柱炎和骶髂关节炎等。目前,布氏菌性脊柱炎在鉴别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仍存在困难。目的:探讨布氏菌性脊柱炎的微创手术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方法:2011年10月至2014年2月,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初步诊断为布氏菌性脊柱炎,进一步行脊柱X线片、CT检查及MRI,发现脊柱椎旁脓肿形成,进行性脊髓、神经根性压迫症状等手术指证患者19例,其中18例行"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经椎弓根穿刺微创手术联合药物冲洗化疗;另1例患者术前MRI示椎间盘坏死致神经根受压,行经椎弓根药物灌洗结合开放手术治疗。结果结果:1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24个月,平均10.8个月。所有患者全身情况良好,局部症状消失,复查红细胞沉降率(ESR)均正常。经皮经椎弓根穿刺手术治疗的18例患者复查CT示骨愈合良好,无复发;经椎弓根药物灌洗结合开放手术治疗的1例患者复查CT示骨愈合良好,腰部疼痛症状明显改善。均未发生与穿刺置管相关的并发症,未发生继发感染或形成窦道。结论结论:对常规药物治疗后胸腰段和(或)腰部疼痛无明显好转的布氏菌性脊柱炎患者,行"C"型臂X线机引导经皮经椎弓根穿刺手术联合药液冲洗化疗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布氏杆菌病致椎间盘坏死致神经根受压患者应首选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