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120-CCU急救模式在基层医院开展静脉溶栓及中西医结合救治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20急救中心-CCU联合开展重组链激酶(r-SK)静脉溶栓及中西医结合治疗STEMI以来,我科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STEMI患者126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STEMI患者126例,其中106例溶栓成功,再通率84.1%,其中发病<3 h,再通率90.91%,发病3~6 h,再通率76.67%.结论120急救中心-CCU联合尽早进行静脉溶栓结合中药制剂治疗STEMI能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明显降低死亡率,使更多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得到救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经r-tpA溶栓治疗后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方法:对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 r-tpA溶栓治疗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结果:经治疗护理后有17例好转出院,2例因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因出现低血压死亡.讨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早使用溶栓治疗,并在溶栓中及溶栓后严密监测患者心电监护情况,仔细观察,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将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23例(溶栓再通组和溶栓未通组)、未溶栓组23例,通过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对溶栓组患者进行治疗;使用常规方法治疗未溶栓组患者,无溶栓治疗,对三组患者的射血分数、治疗效果以及死亡率进行观察。结果17例溶栓再通者(73.9%)显著高于6例溶栓未通者(26.1%)(P<0.05);溶栓再通组总有效率为88.2%,显著高于66.7%的溶栓未通组、65.2%的未溶栓组(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提升冠状动脉的再通率以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和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所选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心肌梗死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同时实施以下护理措施:一般护理、心理护理、溶栓前护理、溶栓时护理、溶栓后护理、饮食护理和溶栓后监测等.结果:本组52例患者均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溶栓治疗成本标准,44例患者溶栓治疗成功,溶栓成功率为84.6%;溶栓治疗过程中3例患者皮下注射部位有出血,但经护理后未影响治疗.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是治疗心肌梗死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要加强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溶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前,临床上应用尿激酶或链激酶静脉快速地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最有效的急救措施.溶栓疗法现已成为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急救措施.溶栓疗法可抢救濒临死亡的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降低病死率.溶栓治疗的成功与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密切相关.2000年3月-2010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应用溶栓治疗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我院2002年8月至2004年9月急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急诊绿色通道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患者随机选择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重组链激酶给予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结果:尿激酶再通率83.33%(30/36),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再通率88.89%(7/8),重组链激酶再通率66.67%(2/3),无1例出血、过敏并发症,1例死亡。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治疗,在急诊溶栓准备时间仅用了21±8min,比以往溶栓提前2~6h,减少院内溶栓前时间延误,提高了静脉溶栓的再通率,是提高 AMI 救治成功率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我院成功救治45例急性心梗患者的护理方法,从常用溶栓药物及使用方法、溶栓中的护理操作技能及监测技术、静脉溶栓中的病情观察和整体护理方面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护理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溶栓后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9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6例和对照组93例,主要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STEMI溶栓后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治疗组与对熙组比较在大多数类型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溶栓治疗STEMI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尹瑞娟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581-582
目的:探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对收住急诊病房35例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采用重组链激酶(思凯通)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由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及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并进行必要的急救处理。结果:患者存在焦虑情绪的30例,护理人员发现的血压下降5例,心律失常3例,室颤1例,出血1例,均被护理人员发现并及时通知医生抢救,均抢救成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术后加强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并发症的观察、抢救及护理,对患者病情的转归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冯晓云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286-28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期发生心房颤动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共560例,分为溶栓治疗组及未溶栓治疗组,比较两组住院期间房颤发生率;合并房颤患者63例,根据房颤发生不同时期分为早发房颤组(房颤发生在24h以内)和晚发房颤组(房颤发生在24h以后),观察两组CK峰值、LVEF及随访30天的死亡率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未溶栓治疗组房颤发生率14.4%,溶栓治疗组房颤发生率8.0%,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42例晚发房颤组(房颤发生在24h以后),CK峰值明显增高,LVEF值明显降低,30天死亡8例其中合并脑卒中3例,21例早发房颤组(房颤发生在24h以内),30天死亡2例,两组30天病死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未溶栓治疗组房颤发生率高;且24h后发生心房颤动患者近期死亡率高,脑卒中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熟悉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前急救的流程,探讨加强院前快速高效急救与安全转运AMl患者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临床资料,总结医护人员到达发病现场后,对AMl患者进行抢救的经验.结果 本组42例中4例在到达现场之前已死亡,余38例均及时转运回院进一步予以生命支持及溶栓等治疗.结论 重...  相似文献   

12.
张优惕 《中国科学美容》2014,(5):186-188,191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例数均为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实施静脉溶栓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最后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心律变化、缓慢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以及血脂水平变化等。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心率、缓慢心律失常持续时间、血脂水平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溶栓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有利于缩短缓慢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提高心室率,降低血脂水平,安全性与有效性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治疗困难.置管溶栓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尿激酶是常用的溶栓药物,但出血等并发症较多.瑞替普酶临床主要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也有用于外周血管阻塞病的报道,显示很好的临床疗效.福州总医院普通外科自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对2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瑞替普酶导管溶栓治疗,床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首次AMI患者94例,发病时间均在12h以内。36例接受溶栓联合PCI治疗,58例接受直接PCI治疗,并于PCI术后1周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测定心肌梗死面积,了解二者对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自发病至PCI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后即刻PCI组PCI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 3级血流者明显较直接PCI组多;溶栓后即刻PCI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且术后TIMI 3级血流者多于直接PCI治疗组;PCI术后1周时溶栓后即刻PCI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直接PCI组;两组比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溶栓后即刻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心肌梗死面积小,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腔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以回顾性分析开展,对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于医院治疗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其中以静脉溶栓治疗者纳入对照组,采用PTCA+支架置入治疗者纳入研究组,两组各36例。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评价两组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血管再通状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QT间期离散度、校正QT间期离散度值相比治疗前显著下降,研究组患者两指标值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血管再通率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6.11%、83.33%,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33.33%,χ~2=5.14,P=0.02。研究组患者生存率为97.22%较对照组83.33%升高,χ~2=3.96,P=0.04。结论相比静脉溶栓治疗来说,临床采用PTCA+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更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且安全性高,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病尿毒症血液透析并心肌梗死1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尿毒症血透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原因及诊断治疗措施.方法:观察8年来182例糖尿病肾病尿毒症血透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2例的临床情况.结果:经继续血透治疗5例抢救成功,6例死亡,l例自动出院.结论:糖尿病肾病尿毒症血透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后继续血液透析和内科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与单纯抗凝治疗比较,评价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急性LEDVT患者资料,其中20例接受单纯抗凝治疗(单纯抗凝治疗组);23例接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术后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组)。测量两组治疗前、后患肢腿围,统计临床见效时间,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腿围均有缩小(P均〈0.05),溶栓治疗组患肢腿围缩小程度较单纯抗凝治疗组明显(P〈0.05);且溶栓治疗组患者临床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单纯抗凝治疗组患者(P〈0.05)。结论对于急性LEDVT患者,与单纯抗凝治疗相比,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溶栓治疗能明显缩短临床见效时间,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肾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2014年收治的3例急性肾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均通过CT增强扫描明确诊断。2例为非外伤性急性肾梗死,其中1例因梗死时间较长采取内科溶栓治疗,1例及时采取介入溶栓治疗。另外1例为外伤性肾梗死,采取保守治疗。结果:1例梗死时间较长者溶栓治疗无效;1例症状缓解,梗死肾血流完全恢复;1例外伤性肾梗死者复查肾功能正常。结论:急性肾梗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和漏诊。CT增强扫描是首选的诊断方法;及时行溶栓治疗可提高治疗效率。对于外伤性肾梗死,多数情况采取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心律失常(RA)发生相关的护理观察指标,指导护理人员对AMI患者的病情观察,为临床护士在AMI患者的病情观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静脉溶栓成功的AMI患者,将护理观察指标分为溶栓治疗前、治疗中进行分类,按是否发生RA,分析这些护理观察指标与RA发生的相关性。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护理观察指标与RA发生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 s on相关系数,检验水准α=0.05。结果:患者焦虑、梗死前无心绞痛、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6h、血糖>6mmol/L、血压≤100/70mmHg易发生RA。结论:临床护士应掌握急性心肌梗死RA的影响因素,加强病情观察,预防RA的发生,降低RA造成的危害,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从1979年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获得成功以来,各地相继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研究,不但挽救了数以百万计人口的生命,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在我国溶栓治疗已日益完善,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