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改进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患者腹腔引流的工具,提高引流效果。方法将38例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采用自制双腔引流管行腹腔冲洗引流;观察组于B超引导下置入自制双腔免缝合引流管进行腹腔冲洗与引流。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换药次数及住院总费用显著少于/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双腔免缝合引流管的应用可提高冲洗引流效果,缩短吻合口瘘愈合时间及住院天数,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
D2根治术是目前胃癌的标准术式,由于要行肿瘤切除、淋巴结清扫和消化道重建,手术创面较大、渗出较多。术中放置传统的单腔引流管.虽可引流腹腔内的积液及早期发现术后腹腔内卅血或吻合口瘘等并发症.但易被腹腔组织或坏死组织堵塞.引流效果差。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普通外科自2007年3月至2011年12月闭对81例进展期胃癌行D2根治术.术中常规放置自制腹腔双套管进行引流,必要时进行腹腔冲洗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的保守治疗方法.方法 19例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后并发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10例)和B组(9例).A组应用三管法治疗即高位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治疗+胃管持续食管胃减压+胸内、脓腔内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B组应用两管法治疗即静脉营养治疗+胃管持续食管胃减压+胸内、脓腔内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结果 (1)两组吻合口瘘治愈率均为100%;(2)吻合口瘘治愈后消化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在A组为10.0%,在B组为55.6%;(3)A组治疗所需费用人均3408.22元,B组治疗所需费用人均12078.56元.结论 应用三管法、两管法治疗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二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三管法吻合口瘘治愈后消化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治疗所花费用均明显低于两管法,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管法优于两管法.  相似文献   

4.
霍红  张欣宇 《护理学杂志》2011,26(24):39-40
目的 探讨持续腹腔冲洗引流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肠吻合口瘘患者给予持续腹腔冲洗引流治疗,给予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与正常引流、引流管周围皮肤的护理,以及防止引流管脱出等护理.结果 20例胰肠吻合口瘘全部自行愈合,未发生出血及腹腔感染.结论 持续腹腔冲洗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做好引流管冲洗护理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治疗吻合口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带负压三管(负压滴水双套管、盆底引流管和肛管)引流应用于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华润武钢总医院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且在术中放置带负压三管的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吻合成功,62例(89.9%)患者术后无吻合口瘘发生。7例(10.1%)患者出现吻合口瘘症状,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第3天发现吻合口瘘,并出现弥漫性腹膜炎合并感染性休克症状,行末端回肠转流手术治愈;另6例为低流量瘘,经带负压三管引流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带负压三管引流能够预防和治疗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的术后吻合口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经腹膜外放置自制简易双套管并持续负压冲洗法与传统腹腔引流方法防治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3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普通外科同一手术组实施的627例数据完整的开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70例采用自制简易双套管在术中放置于吻合口背侧,经左侧腹膜外穿出,并固定于腹壁皮肤进行引流(双套管组),257例经腹腔放置常规引流管(常规引流组)。对比两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以及手术干预率、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生活质量评分和半年随访时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4.0%(25/627),其中双套管组14例(3.8%,14/370),常规引流组11例(4.3%,11/2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套管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后,经肛门在直肠内放置另一自制简易双套管进行持续低负压(50 mmHg)冲洗后治愈,无需再次手术干预。而常规引流组联合经直肠放置双套管冲洗,保守治疗半月无效后有5例进行了再次手术。双套管组和常规引流组引流管放置时间分别为(9.7±2.7) d和(16.4±3.6) d;住院时间分别为(15.7±4.3) d和(21.5±6.4) d;住院费用分别为(42470±3190)元和(53480±5630)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术后15 d双套管组总体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引流组(P<0.05)。结论尽管经腹膜外放置自制简易双套管并不能降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但该方法联合经肛门在直肠内放置另一双套管持续负压冲洗可以提高吻合口瘘保守治疗成功率,降低吻合口瘘手术干预的比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肛门瘘口引流治疗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发生吻合口瘘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0月间21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肛门吻合口瘘口引流9例(观察组),单纯腹腔引流管冲洗引流1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观察组无1例须行肠造瘘,对照组有2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行肠造瘘,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总的住院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但瘘后的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31)。随访 2个月至3年,患者术后便秘、腹泻、肛门不适感等症状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 结论:经肛门吻合口瘘口置管引流术可作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吻合口瘘重要的治疗措施,具有缩短瘘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易于接受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经肛门吻合口漏置管引流治疗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1例直肠癌保肛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肛门吻合口漏置管引流治疗9例(经肛引流组),采用传统腹腔引流管冲洗引流12例(腹腔引流组)。对比不同引流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21例病人均痊愈出院,未发生严重腹膜炎及腹腔感染。经肛引流组病人发生吻合口漏后住院时间短于腹腔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8±6.1)d vs.(27.4±12.5)d,P=0.012]。经肛引流组无须再次手术病例,腹腔引流组有2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行近端结肠造口。随访2个月至3年,两组病人长期症状(便秘、腹泻、肛门不适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结论 经肛门吻合口漏引流可作为中低位直肠癌病人术后吻合口漏的重要治疗措施,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引流效果好,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低位三管引流预防低位直肠癌一期切除吻合术后吻合口瘘的效果。方法将1985年1月至2007年12月130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术后引流方式分为两组。低位三管引流组(822例)术中经肛门吻合口上放置肠腔内双管引流,经肛管旁放置一盆腔引流管。对照组(480例)仅经肛管旁放置一骶前腔引流管。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切口感染、吻合口瘘发生率:引流组分别为8.9%、2.2%;对照组分别为9.4%、8.1%。两组切口感染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位三管引流可显著降低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探讨胃上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治疗和预防。对胃上部癌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吻合口瘘16例中保守治疗11例,8例治愈,2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手术治疗5例,3例治愈,2例死亡。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胃上部癌围手术期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采用综合治疗可提高治愈率,治疗方法应根据瘘口大小和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保持腹腔通畅引流、控制腹腔感染、改善全身状况同时辅以肠内外营养支持可使吻合口瘘尽早愈合;如再次手术需掌握手术时机和手术指征,选择合理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我院2001年1 月至2010年12月2583例行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发生胸内吻合口瘘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0.74%,死亡率15.8%.确诊时间平均术后10d.接受手术治疗9例(治愈6例),保守治疗10例(治愈8例).手术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79.4d,保守治疗组为70.5 d.手术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在治愈率和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P=0.63).结论胸内吻合口瘘有较高死亡率.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吻合口瘘发生,应积极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充分引流、有效冲洗和营养支持治疗均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用带蒂大网膜覆盖高危性肠道吻合口周围预防吻合口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33例具有肠道吻合口瘘高危因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采用带蒂大网膜覆盖吻合口周围分为两组.改良组(带蒂大网膜覆盖吻合口周围)患者69例;对照组(带蒂大网膜未覆盖吻合口周围)患者64例.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肠道重建均使用同一家公司吻合器吻合,肠道肿瘤患者均施行根治性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病情程度和治疗转归.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改良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为4.3% (3/69),其中小肠吻合口瘘、小肠结肠吻合口瘘、结肠吻合口瘘各1例.对照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2.5% (8/64),其中十二指肠吻合口瘘1例、小肠吻合口瘘2例、小肠结肠吻合口瘘2例、结肠吻合口瘘3例.两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83,P<0.05).改良组3例吻合口瘘患者最高体温<38.2℃,平均WBC计数为8.4×109/L;体格检查无明显腹膜炎播散表现;吻合口区域腹腔引流管有少量浑浊样引流物,无明显肠内液引流物;腹部和盆腔CT检查示局部炎性包裹,吻合口周围少量的液气混杂密度影.对照组8例吻合口瘘患者最高体温>38.5℃、平均WBC计数为14.4×109/L;体格检查具有明显的按压痛、反跳痛表现;腹腔引流管有肠内容物流出.改良组3例吻合口瘘患者经对症支持治疗痊愈.对照组8例吻合口瘘患者中,7例患者二次手术行清创引流,同时1例行空肠造瘘,3例行回肠造瘘;经过二次手术治疗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腹部疼痛症状消失;二次术后2个月后拔除空肠造瘘管,4个月后行回肠造瘘还纳术.1例患者因全身炎症反应、MODS死亡.结论 带蒂大网膜覆盖肠道吻合口周围,能有效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并能减轻吻合口瘘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肠癌Dixon手术吻合口瘘的防治体会。方法对11例直肠癌Dixon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患者,依次用生理盐水、甲硝唑液经术中放置的骶前引流管滴注灌洗,同时进行扩肛并口服要素饮食。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经6~13 d非手术治疗,骶前引流管连续3 d引流量5 m L,9~16 d拔除骶前引流管,瘘口愈合出院。随访6~18个月,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给予手指定期扩张,2个月后恢复正常。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直肠癌Dixon吻合口瘘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中常规在骶前放置引流管并保持引流通畅,及时发现吻合口瘘并给予充分引流和滴注灌洗,可预防瘘口周围的感染波及盆(腹)腔,促进瘘口在短期内愈合,对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直肠癌Dixon术后吻合口瘘防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中下段直肠癌患者Dixon手术治疗成功率 ,预防和治疗吻合口瘘。方法 五年收治直肠癌 2 35例 ,采用Dixon手术治疗 12 0例 ,发生吻合口瘘 6例。结果  6例吻合口瘘者 5例经引流管引流局部冲洗痊愈 ,1例行骶前引流痊愈。结论 采用Dixon术时应注意吻合口血供、张力大小及吻合技术等 ,避免吻合口瘘发生 ;如发生吻合口瘘 ,应及时准确判断瘘口大小 ,采取相应措施以达治愈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及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100例中吻合口瘘的发生率6.00%(6/100),5例经引流、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后痊愈。1例行横结肠造瘘手术治疗后痊愈。结论术前全面评估病情、积极肠道准备,术中规范手术操作及合理改进手术技巧,术后充分引流、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一旦发生应根据病情及时合理实施保守或手术治疗,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经鼻-瘘口置入引流管行瘘腔外引流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1年4月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在DSA下经鼻-瘘口置引流管行瘘腔外引流,同时经鼻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的5例胃食管吻合口瘘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7~72(60.1±5.7)岁,均已行食管贲门癌根治术,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瘘口大小0.7~1.5(1.0±0.3)cm。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置管,平均置管时间41.0(30~65)min,置管后经充分引流和营养支持,顺利出院,无1例死亡。随访1~6个月,均能正常饮食,无吞咽困难和饮水呛咳,仅1例伴有轻度食管反流,给予胃动力药和抑酸剂治疗0.5个月后症状消失;无1例出现食管胃吻合口瘢痕性狭窄。结论在DSA下经鼻-瘘口置引流管行瘘腔外引流,同时经鼻置十二指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对于治疗食管胃胸内吻合口瘘效果良好,尤其适用于1.5 cm以下的瘘口。该方法创伤小、经济适用,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纵隔瘘的发生原因、诊断方法、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对3 902例行食管癌颈部吻合手术发生的25例颈部吻合口-纵隔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6-01—2007-12间食管癌颈部手工吻合手术720例,发生颈部吻合口-纵隔瘘2例;2008-01—2010-12间食管癌颈部机械单层吻合手术2 431例,发生颈部吻合口-纵隔瘘22例;2011-01—2013-01间改进手术方法后食管癌颈部吻合手术751例,颈部吻合口-纵隔瘘1例。10例颈部吻合口-纵隔瘘发生在右开胸三切口颈部吻合手术;15例吻合口-纵隔瘘发生在左开胸二切口颈部吻合手术。25例患者合并各种并发症21例,行口服造影剂胸透、CT检查及胃镜确诊。所有患者均采用脓腔引流、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25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食管癌手术颈部吻合口-纵隔瘘发生主要与吻合方法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有关。造影、CT及胃镜检查可确诊。早期诊断、充分引流及良好的营养支持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合方法是预防颈部吻合口-纵隔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直肠癌Dixon术后吻合口防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军  李洪涛 《腹部外科》2000,13(2):84-84
目的 提高中下段直肠癌患者Dixon手术治疗成功率,预防和治疗吻合口瘘。方法 五年收治直肠癌235例,采用Dixon手术治疗125例,发生吻合口列。结果 6例吻合口者5例经引流管引流局部冲洗窒愈,1例行骶前引流痊愈。结论 采用Dixon术时应注意吻合口血供、张力大小及吻合技术等,避免吻合口 生;如发生吻合口瘘,应及时准确判断瘘口大小,采取相应措施以达治愈目的。  相似文献   

19.
探讨骶前双管联合肛管引流在中下段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2011年2月行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238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57例(A组)应用骶前联合肛管引流,术后发生吻合口瘘6例(3.82%);其余81例(B组)仅经左下腹放置引流管,吻合口瘘发生9例(11.11%),两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1,P=0.042)。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骶前双管联合肛管引流减压能够有效预防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胰头癌患者经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PPPD)术后吻合口瘘合并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和提高诊治经验。方法 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收治胰头癌患者经PPPD术后发生胰瘘合并感染12例,采用保守治疗,包括禁饮禁食、静脉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平衡管理,持续冲洗引流和胃肠减压,原窦道置入双腔引流管,同时加强还原性谷胱甘肽+甲氧苄啶等药物治疗。结果 2例保守治疗失败,中转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未见脓毒症、腹腔感染、皮肤感染,出现2例胃排空障碍;瘘道愈合时间(39.4±5.4)d;治疗72 h后患者血淀粉酶(AMY)、尿胰蛋白酶激活肽(TAP)、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51、18.092、4.135,均P0.01)。结论胰头癌患者经PPPD术后若发生吻合口瘘合并感染,需加强引流管理、控制感染,采取持续胃肠减压,联合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应用还原性谷胱甘肽等药物;当出现胰瘘或严重肠瘘应尽早发现和明确诊断,采取综合治疗,必要时手术,以治愈胰肠吻合口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