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附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院施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和治疗情况进行了总结。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为5.9%,胰瘘病人的死亡率为20%,胰瘘的治愈率为80%。术中胰腺残端及胰肠吻合口的正确处理是防止胰瘘发生的关键。胰瘘的治疗主要依靠腹腔有效通畅的引流,全胃肠外营养、生长抑素的应用等综合手段。生长抑素对术后胰瘘的治愈起了十分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及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1977~2002年期间21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术后出血39例(18.6%),其中上消化道出血33例次(15.7%),腹腔内出血10例次(4.8%)。术后死亡的18例中14例合并术后出血;出血合并其他并发症患者的死亡率(57.1%,12/21)明显高于单纯出血病例(11.1%,2/18),与出血并存的并发症中以吻合口漏、腹腔内感染和肝、肾功能衰竭最为常见。近两年来术后出血率(10.5%)较90年代(19.8%)和90年代前(26.2%)减少。术后出血患者术前总胆红素≥342μmol/L者的比例及术中出血和输血量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病例。结论:精细熟练的操作、严密吻合、彻底止血及有效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是减少术后出血及死亡的关键,术前重度黄疸、术中大量出血和输血将增加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23例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为该术式适应症提供借鉴。方法:对12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其特点并与临床相联系。结果:123例中十二指肠乳头、Vater壶腹癌67例;胆总管下段癌25例;胰头癌21例;十二指肠乳头旁平滑肌肉瘤1例;胰头及Vater壶腹部NHL 1例;局限性胰腺炎4例;异位胰腺3例;十二指肠乳头部溃疡1例。结论:①重视引起梗阻性黄疸的非肿瘤性疾病与Vater壶腹周围癌的鉴别;②区分Vater壶腹周围癌的组织学来源对指导手术、判断预后十分必要;③重视十二指肠乳头部内镜活检及十二指肠乳头部、Vater壶腹部癌前病变-腺瘤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良性疾病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良性病例所占比例,分析其病变类型,探讨术前、术中诊断及其它治疗方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2001年期间206例术前诊断为胰头或壶腹周围恶性肿瘤而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中,术后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者23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慢性胰腺炎14例,胰头囊腺瘤2例,十二指肠乳头异位胰腺1例,十二指肠乳头良性腺瘤4例,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2例。良性病变占整个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的11.2%。结论:在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良性病变中慢性胰腺炎占大多数。术中取活检作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是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最有效方法。对这些良性病变可选择保守治疗或行较小的局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作者对二十年来施行的153例Whipple手术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以1990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了对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2%,死亡率为5.2%,并发症中以胃潴留发生率最高(11.8%),严重并发症依次为腹内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胰瘘等。两个阶段的对照显示,手术死亡率从1990年前的15.6%降至1990年以后的0.9%(P<0.01),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从44.4%下降至31.9%(P<0.05)。1990年以后并发症发生率仍然在30%以上的原因主要由于保留幽门手术开展后胃潴留的发生率大大增加(16.7%)。作者认为,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降低主要原因在于手术过程的顺利,配备有丰富经验人员的专业小组是重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治疗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的首选方法.因其涉及的范围广.步骤较为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较多,死亡率较高,仍是腹部外科的难点。近年来,普外科学者对此术式进行许多改进,手术切除率有了明显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步下降。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我院收治了19例PD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主要适应证为胰头癌、胆总管中下段癌、壶腹癌和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由于解剖结构复杂,病理材料获取困难,一些病人术前拟诊恶性肿瘤,而术中探查却没有得到恶性肿瘤的病理证据,此时手术方案的选择会对病人的治疗效果产生不同影响。我们总结1999年10月~2004年5月因术前临床拟诊恶性肿瘤而准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6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64例病人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66.3岁。所有病人术前均行B超及CT检查,部分病人同时行M RCP或ERCP等检查,除外远处转移,均提示胰头或壶… 相似文献
1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指征 ,提高手术切除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总结 1990~ 2 0 0 2年 8月间我院收治的 8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 ,采用联合定性法和经十二指肠胰腺穿刺组织学检查提高诊断率。逆向胰腺切断 ,血管修补提高切除率。单层套入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重建。术前“减黄”等措施减少手术并发症。结果 87例中 ,术后出现胰瘘 1例 ,胆瘘 2例 ,胃肠吻合口瘘 1例。住院期间死亡 3例。重度梗阻性黄疸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 可能的诊断及合适的探查和适应证范围的扩大能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前“减黄”、单纯套入式胰肠吻合等正确手术操作 ,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充市中心医院2014 年6 月至2019 年8 月期间完成的104 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资料,其中包含胰头癌47 例,十二指肠乳头癌31 例,胆管下段癌26 例,根据已行的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组(A组,n=40)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组(B组,n=64)。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A组小于B组(P<0.05)。其中A组术后发生胰瘘5 例,胆漏4 例,腹腔内出血1 例,胃瘫综合征3 例;B组术后发生胰瘘9 例,胆漏5 例,腹腔内出血1 例,胃瘫综合征4 例,余无明显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安全有效,但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恢复优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分别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1980年1月至2012年9月间发表的有关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临床对照试验(包括随机和非随机研究)。分别按照入选和排除标准筛选,有9项临床试验纳入研究,提取所需数据,用RevMan5.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比,手术死亡率(P=0.56)及疼痛缓解(P=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手术总并发症(P<0.01)、住院时间(P<0.01)、新发糖尿病(P<0.01)、生活质量(P<0.01)等均显示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优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论从目前资料来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相比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治疗慢性胰腺炎的疗效上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晚期胰瘘的临床特点,分析晚期胰瘘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间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晚期胰瘘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例为A级,4例为B级,胰瘘发生于术后7~11d,每日引流量100~440ml,平均180ml,引流液淀粉酶800~2200U/L,平均1300U/L。临床表现腹胀、腹部不适等轻度消化不良,3例患者低热及白细胞升高,超声检查无明显胰腺周围积液。治疗上采用非手术治疗,当每日引流量小于20m1,超声检查无胰腺周围积液时,拔除引流管。结果晚期胰瘘痊愈时间为术后22~60d,平均40d。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未见胰腺周围积液和假性囊肿。结论晚期胰瘘患者以A和B级多见,以保持引流通常,应用生长抑素,加强营养及支持治疗,适当应用抗生素等保守治疗。胰腺与空肠组织相容性差,进食,引流管长期压迫,游离空肠袢血运差等多种原因导致晚期胰瘘发生。 相似文献
1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发生、预防及处理的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7~2002年间21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并发癌及死亡率,根据手术年代分为三组,比较各组的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 本组术后出现并发症72例(34.3%),严重并发症55例(26.2%),死亡17例(8.1%);近2年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4%,死亡率1.8%,均比以前明显下降。结论 PD术是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外科训练才能完成的手术,手术经验、精细操作和围手术监护治疗是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总结保留部分十二指肠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保留部分十二指肠、屈氏韧带及空肠上段的患者,描述其手术要点,总结其优点。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除2例因刀口感染裂开行二期缝合外,均顺利康复出院,平均住院21d,无胆瘘、胰瘘;随访6个月~5年,1年生存率85.7%(18/21),3年生存率66.7%(14/21),5年生存率14.3%(3/21)。结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保留部分十二指肠,既可减少广泛解剖所致的损伤,又不影响相关淋巴结的廓清,且缩短手术时间;对患者影响小,消化功能恢复快;对年老体弱、重要脏器功能差或过于肥胖的患者尤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1例。行child术式50例,whipple术式1例,发生早期并发症17例(33.3%),死亡3例(5.9%)。获访恶性肿瘤42例,以壶腹癌、胰腺导管癌及恶性血管内皮瘤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十二指肠乳头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 1 月至 2016 年 12 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且病理学诊断为十二指肠乳头腺癌的19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随访病人术后生存情况,分析影响病人生存的因素。结果 194例病人中,高、中、低分化腺癌分别为6例(3.1%)、112例(57.7%)、76例(39.2%),淋巴结转移61例(31.4%),神经浸润7例(3.6%)。随着分化程度降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显著增高(P=0.000),神经浸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5)。中位生存时间为37个月,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1.6%、50.1%、36.9%。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血清CA19-9、癌胚抗原(CEA)、肿瘤T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神经浸润是影响病人生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十二指肠乳头腺癌根治性切除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1.953,95%CI 1.043~3.654,P=0.036)。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十二指肠乳头腺癌首选的治疗方式,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