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防胺碘酮致静脉炎循证护理效果。方法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得出证据形成建议,制定静脉应用胺碘酮操作规范。收集循证护理前后胺碘酮致静脉炎发生率,并调查患者对静脉应用胺碘酮用药知识的知晓率、考核护士对静脉应用胺碘酮护理规范的掌握情况。结果循证护理实施后胺碘酮致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护士考核分显著高于培训前(均P0.01)。结论采用循证护理实践规范静脉应用胺碘酮可降低患者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金黄散外敷用于胺碘酮致静脉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胺碘酮是苯比呋喃类的一种衍生物,属于第Ⅲ类抗心律失常制剂.但胺碘酮对血管刺激性大,直接外周静脉途径给药会引起浅表静脉炎.我科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采用金黄散外敷治疗胺碘酮静脉输注致局部不良反应,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胺碘酮是苯比呋喃类的一种衍生物,属于第Ⅲ类抗心律失常制剂。但胺碘酮对血管刺激性大,直接外周静脉途径给药会引起浅表静脉炎。我科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采用金黄散外敷治疗胺碘酮静脉输注致局部不良反应,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和评价预防输注胺碘酮所致外周静脉炎的证据,为临床干预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针对预防输注胺碘酮所致外周静脉炎的问题,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包括指南、证据总结、专家共识、最佳实践、临床决策、系统评价及原始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5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及总结。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其中指南1篇,专家共识1篇,系统评价6篇,随机对照试验2篇。最终在静脉炎评估、静脉导管置管、静脉导管更换、输液管理、静脉炎处理、监管及培训6个方面总结18条最佳证据。结论对预防胺碘酮输注所致静脉炎最佳证据的的总结,形成具体的推荐建议,可为护理人员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德莫林糊剂与康惠尔透明贴预防持续静脉泵入胺碘酮治疗致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因室性心律失常需使用胺碘酮持续静脉泵入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按常规留置静脉套管针,快速使用机械泵经静脉推注负荷量胺碘酮的同时,对照组使用康惠尔透明贴沿静脉走向清洁皮肤后贴敷;观察组使用德莫林糊剂沿(向心方向)静脉走向涂抹5cm。结果观察组持续泵入胺碘酮致静脉炎发生率为20.0%,对照组的发生率为6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德莫林糊剂用于预防持续静脉泵入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效果优于康惠尔透明贴,且患者无不良反应及过敏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临床比较。方法我院入选的7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胺碘酮组(37例):将胺碘酮150mg加入葡萄糖20mL,15min左右缓慢静脉推注,继之胺碘酮300mg加入葡萄糖500mL,以0.5-1mg/min静滴维持。复律成功后,口服胺碘酮维持。普罗帕酮组(37例):70mg普罗帕酮静脉注射,于15min左右完成。推注完毕尚未转复者,继之140mg以0.5-1mg/min静滴。复律成功后,口服胺碘酮维持。所有患者均予持续24h心电监护,记录房颤转复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转复率。结果胺碘酮组37例转复成功27例(72.97%);普罗帕酮组37例转复成功19例(51.35%);转复成功率胺碘酮组高于普罗帕酮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比普罗帕酮效果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根据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下称房颤)的特点,对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减少不良事件,提高生存质量和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40例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危险分层评估、药品入量监测及调整等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睡眠质量和不良反应发...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总结42例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的治疗经验。方法 2002年8月至2012年8月,我科施行的395例术前为窦性心律的心脏手术患者中,有42例患者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其中冠心病18例,心脏瓣膜病15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3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患者术后新发快速房颤时,在心电监护下静脉使用胺碘酮,首先控制心室率,争取转复为窦性心律,并行抗凝治疗,同时口服胺碘酮治疗。术中安置了临时起搏导线的患者,术后开启临时起搏器,设置保护心率70~90次/分。房颤发作前已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不停用。结果 24小时内有32例患者转为窦性心律,其余患者5天内转复为窦性心律。无死亡病例,无脑梗塞病例发生。结论 采用胺碘酮,可将心脏术后新发的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时,要注意调整好两者的用量,避免心率过慢的发生,同时要注重房颤诱因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静脉留置针在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90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用0.9%氯化钠注射液双重正压封管.结果273例(94.1%)一次穿刺成功,留置针保留(3.8±1.9)d,出现堵管5例,外渗15例,脱出8例,静脉炎6例.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可保护静脉、给药及时、减少反复穿刺、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措施。方法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规定的静脉炎判断标准,对静脉输液引起的Ⅰ~Ⅱ度静脉炎采用50%硫酸镁局部湿敷,行早期护理干预。结果11例Ⅰ~Ⅱ度静脉炎患者均于2~4 d内痊愈,静脉炎症状消失。结论50%硫酸镁局部湿敷治疗和预防表浅性静脉炎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严重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28例各种类型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心室率变化。结果 28例患者中23例心室率得以有效治疗或转为窦性心律,有效率82.1%。其中3例出现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结论胺碘酮治疗各种类型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好,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颅脑损伤后昏迷病人治疗的特点是病程长、输液量大、输注药物多.外周血管由于反复穿刺造成机械刺激,以及高浓度药物、不同药物的酸碱度等均对局部有较强刺激而导致给药静脉及邻近组织坏死[1],不仅给病人造成痛苦而且延误治疗.如何预防和减少药物性静脉炎,保证患者治疗顺利是护理工作的难题.我科于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对60例颅脑损伤后昏迷病人深静脉置管治疗,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小剂量胺碘酮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纤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小剂量胺碘酮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纤颤的预防效果、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998至1999年23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对照组155例予常规药物,试验组80例合用小剂量胺碘酮。结果 常规药物治疗组21.93%出现心房纤颤,而小剂量胺碘酮预防用药组10%出现心房纤颤(P=0.024)。小剂量胺碘酮致心律失常3例,无甲状腺及肺部并发症发生。结论 预防应用小剂量胺碘酮能明显降低术后心室率,减少心房纤颤发生率,延迟发作,缩短持续时间,促进心房纤颤转复,同时改善心功能。小剂量胺碘酮毒副作用低于大剂量胺碘酮,尤其适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心肌梗死及左心功能不全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6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两组,胺碘酮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病情稳定后,给予口服胺碘酮治疗,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心功能变化、心率、QT间期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心功能有效率为51.2%,对照组有效率为9.3%;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组显效率为53.5%,对照组为9.3%。结论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用胺碘嗣治疗老年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近2年老年心律失常患者64例,静脉注射或口服胺碘嗣后观察心律失常的控制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应用胺碘酮能明显改善老年患者心律失常,治疗的里效率为71.87%,有效率为15.62%,总有效率为87.5%;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胺碘酮对慢性重症心力衰竭并室性早搏患者心率振荡的影响。方法将70例慢性重症心力衰竭并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西药加胺碘酮治疗,用药前后分别记录其24h动态心电图,评价患者振荡初始(TO)、振荡斜率(TS)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TO明显降低(P〈0.05),TS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TO、T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使用胺碘酮可以显著改善慢性重症心力衰竭并室性早搏患者的心率振荡。  相似文献   

17.
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性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以是同一根静脉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感染。静脉炎的出现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还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甚至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国外文献[1]报道,通过培训护士对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进行文献研究,并由此对防止静脉炎提出有针对性建议,使静脉炎发生率从33.5%降到了20.9%。可见,为了更全面有效地预防输液性静脉炎,明确引发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性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静脉炎评估静脉炎诊断标准[2]:①红肿型:静脉周围有红肿,沿静脉走行发红、触痛;②硬结型:静脉节段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2危险因素2.1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有输入各种具有刺激性溶液、药物及非生理性pH液体输入。特别是20%甘露醇为高渗透性的组织脱水剂,要求滴速快,使用间隔时间短,而且表浅静脉反复使用,使静脉壁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药液渗透机会,不仅威胁血管周围组织,同时加重血管的炎性刺激,造成静脉炎发生。输入化疗药物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7.65%[3],如榄香烯...  相似文献   

18.
静脉留置针在心内科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心内科临床上的应用和护理.方法:对758例心内科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结果:758例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均取得了成功,留管时间3~6d,平均4.5d.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对心内科患者是有效的护理方法.临床上要加强心理护理,取得患者的配合;同时选择富有弹性、走行较直、局部皮肤无炎症、直径为3~4mm的中等血管进行穿刺,可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加强无菌操作和应用碘伏消毒可降低局部感染及静脉炎的发生;正确封管可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高压PICC在影像检查静脉团注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对42例患者采用抗高压PICC,通过强化高压注射前的评估、重视注射过程中的观察和规范导管的维护,保证经抗高压导管在造影剂静脉团注中的安全应用。结果42例中1例置管42d后因躁动脱管仅完成1次静脉团注,1例注射碘帕醇注射液后出现过敏性休克仅完成1次静脉团注,2例导管腔内血栓堵塞经使用尿激酶溶栓后恢复通畅,其余导管无并发症发生,均顺利完成静脉团注。结论抗高压PICC能满足患者CT或核磁共振增强检查和输液治疗的需求,提高静脉高压团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20.
双头精细过滤输液器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双头精细过滤输液器对890例患者进行10 480例次输液.结果2例输入甘油果糖的患者出现刺激性疼痛停止输液,1例发生静脉炎,余均顺利完成输液,无输液反应及药物混浊发生.提示双头精细过滤输液器通过其合理的设计能够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减少患者的输液反应,同时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