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臀位分娩的合理方式。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492例臀位分娩情况。结果 310例臀位阴道分娩与182例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率和新生儿骨折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P〉0.05),两种分娩方式的产后出血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3,P〈0.05)。结论臀位分娩有选择性的行阴道臀牵引助产分娩,并不会增加母儿的并发症,可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难产、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在本院分娩发生胎膜早破的产妇42例为观察组,同期分娩未发生胎膜早破的产妇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分娩方式及母婴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褥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破膜距妊娠结束时间≥24h者新生儿窒息及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24h者(P〈0.05)。结论胎膜对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有重要影响,临床对于胎膜早破者要及时发现处理以改善分娩结局,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载量对妊娠妇女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住院分娩孕妇共1 783例,其中HBV携带者631例,非HBV携带者1 152例;根据HBV DNA载量分组,HBV DNA载量≥1.0×10~3 U/ml者为阳性组(281例),HBV DNA载量1.0×10~3 U/ml者为阴性组(350例),同时收集无HBV携带孕妇1 152例为对照组。比较每组妊娠妇女分娩孕周、剖宫产率、住院时间、妊娠期并发症(早产、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窘迫)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和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情况。结果各组妊娠妇女分娩周数、剖宫产率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750、P=0.175,χ~2=1.575、P=0.230,F=0.982、P=0.465);三组妊娠妇女早产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148、P=0.006);阳性组患者早产发生率为8.84%,显著高于对照组(3.73%)(χ~2=13.328、P0.001);三组妊娠妇女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和胎儿窘迫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阳性组和阴性组妇女出血量则显著高于对照组(t=92.823、8.714,P均0.001),阳性组和阴性组妇女产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新生儿体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7.240、P0.001),而阳性组和阴性组新生儿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新生儿(t=15.243、14.871,P均0.001);三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85、P=0.203)。各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292、P0.001),进一步进组间比较发现阳性组和阴性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8.949、64.060,P均0.001),而阳性组和阴性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3)。结论 HBV DNA载量升高时,胎儿早产发生率、产妇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均增加,但新生儿体重下降,而对妊娠期其他并发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洛阳市涧西区人医院和汝阳县人民医院288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8例中120例阴道试产(阴道试产组),96例试产成功,成功率80.0%;选择再次直接剖宫产168例(剖宫产组),手术产率58.3%。两组新生儿5min Apgar评分、产后输血率、子宫内膜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阴道试产组先兆子宫破裂显著高于剖宫产组(P〈0.05),而剖宫产组的产后发热率明显高于阴道试产组(P〈0.05);阴道试产失败组的先兆子宫破裂、产后发热及新生儿5min Apgar评分≤7分发生率、住院日明显高于阴道试产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炎和输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并非是剖宫产绝对指征,阴道试产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成功的阴道试产可减少术后感染率、住院天数,但阴道试产失败可能会增加子宫破裂、胎儿窘迫及产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也明显增加,应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严格掌握阴道试产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产妇不同胎位持续性枕后位、持续性枕横位对产程及新生儿预后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住院分娩的100例持续性枕横位产妇作为对照,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异常情况及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第1产程、第2产程所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且总产程时间也长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发生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延长、第2产程延长及活跃期宫颈扩张延缓和阻滞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新生儿产伤、产后出血、剖宫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持续性枕后位对母婴危害严重,应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和预防,降低持续性枕后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负荷量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5月至2011年8月要求行分娩镇痛的初产妇60例,随机分为两组:0.075%罗哌卡因负荷量组(镇痛Ⅰ组,n=30)和0.15%罗哌卡因负荷量组(镇痛Ⅱ组,n=30)。另选同期30例未行分娩镇痛的初产妇作为对照组,分别评估宫缩时间、缩宫素使用及剖宫产率的情况。结果两镇痛组给予负荷量20分钟后所有产妇达到满意镇痛效果(VAS〈3),镇痛起效时间(VAS〈3)、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意义,两镇痛组间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第一产程宫缩持续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镇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宫缩间隔时间明显延长,镇痛Ⅱ组间隔时间延长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缩宫素的使用率明显升高;两镇痛组剖宫产率明显降低,均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0.075%的罗哌卡因和0.15%的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的负荷量均可安全地用于分娩镇痛,但0.075%的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的负荷量对宫缩的影响更小,相对更适合于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助产士全程陪护对分娩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邯郸涉县妇幼保健院产科2012年2月至2013年7月间分娩的产妇120例,应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助产士全程陪护护理,比较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5.0%vs.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第一、二、三产程及总产程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观察组产妇产后2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87.5±65.4)ml vs.(251.3±77.4)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6.7%vs.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产妇分娩过程中采用助产士全程陪护能够显著提高产妇的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时间、减少产后出血量、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对于提高产妇分娩质量起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除给予常规治疗外,采用高压氧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新生儿治疗后的有效率。结果试验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2.5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54,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徐旭阳 《中国科学美容》2011,(22):132-132,148
目的探讨农村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在滨海县界牌镇开展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现状调查,对流动儿童建簿、建证、12月龄五苗覆盖和麻苗及时接种等情况与常住儿童比较,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流动儿童的五苗覆盖率、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与常住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动儿童的接种率明显低于常住儿童,且存在免疫针对性疾病散发疫情,应重视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双胎妊娠中胎儿生长不一致的妊娠结局及临床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199例的临床资料。以双胎胎儿体重差〉20%为诊断标准,分为发育不一致组(观察组)和发育一致组(对照组),比较两组分娩前B超提示两胎儿间腹围和脐动脉血流差值及比较两组在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分娩情况和围产儿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①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双胎输血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小于孕龄儿和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观察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进入NICU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④两组中胎儿腹围差〉20cm,或脐动脉血流S/D差〉0.4的发生比例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发育不一致性双胎妊娠并发症及围生儿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发育一致性双胎。发育不一致双胎妊娠主要的并发症为妊娠期高血压、双胎输血综合征、分娩小于孕龄儿、围产儿死亡。双胎中体重轻者围产儿死亡率高。②分娩前B超胎儿腹围差及脐动脉血流S/D值在双胎妊娠中对胎儿协调发育和围产儿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及早发现和处理双胎发育不一致,是改善胎儿和新生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硬质胆镜与纤维胆道镜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治疗胆管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6例确诊的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硬质胆镜组和纤维胆道镜组2组,分别行腹腔镜联合硬质胆镜和纤维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治疗,比较2组患者不同胆管部位的探查成功率、取石率、残石率及巨大嵌顿结石的取出率。结果:2组患者探查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质胆镜组和纤维胆道镜组I期取石率分别为69.8%和58.1%,总取石率分别为90.7%和83.7%,残石率分别为9.3%和1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质胆镜组和纤维胆道镜组肝内胆管巨大嵌顿石取出率分别为85.7%和45.5%,硬质胆镜组高于纤维胆道镜组(χ2=4.588,P=0.032);胆总管下段巨大嵌顿石取出率分别为90.9%和61.5%,硬质胆管镜组高于纤维胆道镜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67,P=0.085);肝脏边缘结石取出率分别为33.3%和50.0%,纤维胆道镜组高于硬质胆镜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486,P=0.486)。结论:纤维胆道镜和硬质胆镜在治疗胆管结石中各有不同的优势,临床应用中2种胆道镜合理配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取石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在临床上对急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CRP和WBC联合检测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感染的儿童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50名无急性感染健康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末梢血中的CRP和WBC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检测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CRP和WBC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其他各项指标相比,CRP和WBC联合检测阳性率有很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各单独项目检测,联合检测阳性率更佳。结论 CRP和WBC是儿童急性感染的敏感指标,及时和准确的联合检测对于儿童急性感染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我院所提出的优质护理方法的临床实际护理效果,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普外科住院的患者368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的比较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护理措施后,优质护理组的184例患者实施护理后,总满意患者184例,总满意度为100.00%;常规护理组的184例患者实施护理后,总满意患者168例,总满意度为91.30%。总满意度组间比较,优质护理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患者的满意度,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 2=16.73,P<0.05);(2)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两组患者心理焦虑情况评分结果组间比较,优质护理组患者的得分水平显著的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得分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1)。结论在临床针对普外科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实践的过程中,传统常规护理措施和方法相比较采用优质护理措施和方法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情况更好,是临床针对普外科患者实施护理措施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孤立性肺结节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3月我院手术治疗的6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患者行VATS手术(VATS组),20例患者行传统开胸手术(开胸组)。比较两组患者孤立性肺结节病理性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胸管留置时间、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率。结果两组患者孤立性肺结节的病理特征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6.3442,P=0.5002)。VATS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明显少于开胸组(P0.01或P0.05),手术时间、胸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胸组(P0.01),住院总费用与开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337,P=0.0601)。结论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孤立性肺结节损伤小,患者恢复快,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母亲血清HBV标志物(HBVM)及HBV DNA对新生儿静脉血HBVM的影响,探讨新生儿血清HBVM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于本院分娩的HBsAg阳性母亲,根据其新生儿出生7个月后HBVM检测,分为HBV感染组和免疫成功组,对两组母亲及其新生儿的血清HBVM、HBV DNA及母婴传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BV感染组和免疫成功组母亲HBeAg阳性率分别为97.1%和43.7%;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97.1%和16.2%。母亲血清HBV DNA水平越高,新生儿HBV感染率也越高(χ2=392.56,P<0.0001)。HBV感染组新生儿出生时血清HBsAg、HBeAg、抗-HBe和HBV D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免疫成功组(P均<0.0001);尤其是HBV DNA,HBV感染组的新生儿出生时HBV DNA 100%为阳性,而410例免疫成功组新生儿仅1例出生时HBV DNA为阳性(3.67×103拷贝/ml)。在免疫成功组的新生儿中,HBsAg阳性率只有11.0%,HBeAg阳性率为34.9%,而免疫成功组和HBV感染组新生儿血清抗-HBc阳性率分别为98.8%和1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17,P =0.663)。结论 HBV母婴阻断失败与母亲HBeAg阳性和HBV DNA水平有关。胎盘对HBV抗原及其抗体有选择的通透性,HBsAg不易透过胎盘,HBeAg可以部分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抗-HBc可以自由从母血中透过胎盘。新生儿出生时静脉血HBV DNA阳性和(或)HBsAg、HBeAg同时阳性可以预测新生儿的宫内感染和HBV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88例需要实施全身麻醉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4例,研究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辅助麻醉,比较两组在全身麻醉过程中患者 Ramsay 镇静评分、心跳、血压及使用异丙酚、芬太尼的剂量,不良反应率等。结果在给药5min 后,研究组 Ramsay 镇静评分稍高于对照组;在给予10min 后,研究组 Ramsay 镇静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3,P=0.002)。研究组在全身麻醉过程中用芬太尼、丙泊酚的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P=0.02);且两组的心率、血压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t=4.97,P=0.03)。但两组的气管插管、拔管前后所用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清醒时间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均未发生肌肉颤动及躁动不安等相关不良反应症状。结论将右美托咪定用于全身麻醉,效果佳,安全系数高,且有明显的镇静功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尿激酶的合理用量。方法将拟接受CDT的90例DVT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每日用量〈40万U),B组用中等剂量(每日用量40万~80万U),C组用大剂量(每日用量〉80万U)进行溶栓治疗。比较3组的溶栓效果、溶栓时间及出血情况。结果3组溶栓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5.09,P〈O.05),A组与B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P〈0.05)。3组溶栓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2,P〈0.05)。各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6,P〉0.05),C组出血程度最重。结论CDT治疗DVT安全有效,每日尿激酶用量在40万U~80万U时溶栓疗效好,且出血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营养支持方案的作用,评价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在肝切除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82例行肝切除术患者,依照围手术期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案分为全肠外营养组(23例,简称肠外组)、联合肠内营养组(30例,简称肠内组)和ω-3不饱和脂肪酸组(29例,简称ω-3 PUFAs组)。肠外组术后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肠内组在静脉营养支持基础上术后早期口服肠内营养;ω-3 PUFAs组在肠内组基础上,术后加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通过比较3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病率、肝功能等临床指标综合评估不同营养支持方案的疗效。结果 (1)3组患者术后均无胆漏、胆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轻微并发症包括腹腔积液、胸腔积液,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肠外组比较,肠内组、ω-3 PUFAs组术后排便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4.624;P =0.001,t =5.019);肠内组、ω-3PUFA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于大范围(≥4个肝段)肝切除患者,与肠内组相比,ω-3PUFAs组术后第3、5天ALT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t=2.432;P=0.042,=2.144);(4)对于有肝硬化的患者,与肠内组相比,ω-3 PUFAs组术后第3、5天胆红素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t=2.202;P=0.035,t =2.183)。结论 肝切除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并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可加速患者康复;对于有肝硬化背景及大范围肝切除的患者,ω-3 PUFAs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对肝功能的保护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