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其并发症临床特征.方法:对3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42.1%有发热、咽峡炎、肝脾大、淋巴结大、皮疹等典型症,20%患者由于早期或表现局部症状时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或单一器官疾病.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累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感染相关性淋巴或淋巴样腺体组织反应性改变和多器官功能所损.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呈良性临床经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金瑄  王丽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166-167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5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1.4%的患儿出现发热、咽、扁桃体炎和淋巴结肿大的典型临床三联征;并发症以肝脏损害最常见,其次为肺炎、心肌损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亦有相当一部分患儿表现为双眼睑水肿;变异淋巴细胞比例增高>10%见于85.8%病例,是诊断IM简便有效的筛查手段,但其增高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无关。EBV-VCA-IgM是确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指标之一。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各异,病后应注意随访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计数、血清EBV-VCA-IgM、肝功、心肌酶等检查,提高对本病实验室检查特点的认识有助于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更昔洛韦抗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预后大都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98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总结98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喉炎、浅表淋巴结肿大,部分出现肝肾损害,皮疹、混合病例占40%。初诊、误诊率近30%。结论:小儿IM,发病初期,临床表现复杂,累及多个脏器,合并症多,易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肾脏损害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肾脏损害20例临床分析宫本凤刘新华我们于1993~1997年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肾脏损害2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17例,女3例,年龄17~68岁,平均42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皮疹、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脾肿大。...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EB病毒侵犯B淋巴细胞引起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在儿童时期常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咽痛、皮疹、关节痛及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极少数可有腹水、尿少、眼睑浮肿等症状,若病毒侵犯肺脏、心脏、肝脏等全身多个器官,可出现相应的症状.诊断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数》0.10或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除EB病毒外,CMV、腺病毒等也可致变异淋巴细胞数增高,特异性EBV-VCA-IgM和EBV-PCR检测准确率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76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患儿初诊及病程5周复诊时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患儿年龄为7个月~13岁9个月,其中4~6岁患儿占53.95%,夏秋季节发病患儿占69.96%;入院时临床表现以发热(97.4%)、咽峡炎(73.7%)、淋巴结肿大(52.6%)和眼睑水肿(42.1%)多见;实验室检查以外周血WBC10×10~9/L(100%)、异型淋巴细胞10%(92.1%)、LDH250U/L(89.5%)、淋巴细胞比例50%(81.6%)、AST40U/L(68.4%)、ALT40 U/L(52.6%)和CK-MB25 U/L(42.1%)多见。与初诊时比较,5周复诊时患儿症状及体征大部分缓解,各项实验室指标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4.601、12.644、88.686、16.313、15.849、18.084、91.184、54.558、99.403,P均0.01),但淋巴结肿大(χ~2=3.358,P0.05)及脾肿大(χ~2=2.670,P0.05)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M以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多在夏秋季节发病,起病时症状复杂多样,常伴有肝功能损害和心肌损害。5周复诊时症状、体征和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显著好转,但淋巴结肿大、脾肿大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在EB病毒(EBV)相关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EBV-IM的158例患儿作为EBV-IM组。将本院同一时间段、同年龄和性别的158例非EBV-IM患儿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E...  相似文献   

8.
目的:辅助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研究.方法:将6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予更昔洛韦治疗,剂量10mg/kg/d分两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点滴;青霉素抗感染治疗,维生素C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热毒宁静滴0.5ml/(kg·d)+生理盐水100~200ml静滴,疗程均为7~14 d.观察两组总有效率和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结果治疗组在热程、咽峡炎改善,淋巴结开始缩小,肝脾明显缩小,并型淋巴细胞恢复至<10%的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认为热毒宁辅助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对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等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总结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8月~2011年8月7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取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采取利巴韦林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外周血象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1例,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不良反应5例,总有效率为74.3%,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白细胞(WBC)均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减少,观察组减少幅度更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利巴韦林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白细胞数目,缩短热程,改善咽峡炎的症状,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合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牧区儿童布鲁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为非牧区儿童布鲁菌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西安市儿童医院确诊的45例非牧区布鲁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3~9月份为非牧区儿童布鲁菌病发病高峰期,且2014年至2018年儿童布鲁菌病发病呈逐年增多趋势。45例布鲁菌病患儿中,男19例、女26例,0~3岁儿童为非牧区儿童布鲁菌病主要发病人群(53.3%、24/45),传播途径以消化道传播(64.4%、29/45)为主;临床表现多样,发热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82.2%、37/45),其次为关节肿痛(40.0%、18/45)和肝肿大(28.9%、13/45),但多汗(11.1%、5/45)和乏力(6.7%、3/45)较少见。实验室检查以炎症指标异常为主,降钙素原升高者30例(66.7%),红细胞沉降率者(ESR)增快者10例(22.2%),C-反应蛋白(CRP)升高者7例(15.6%);血常规检查中无全血细胞数下降的患儿;45例患儿血培养布鲁杆菌阳性者35例(77.8%),另外10例(22.2%)试管凝集试验阳性。45例患儿中4例(8.9%)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症状,且其脑脊液均培养出布鲁杆菌。 结论儿童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复杂,非牧区儿童存在长期发热、关节肿痛或肝脏肿大等症状时,儿科医师应高度怀疑布鲁菌病,以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儿童EB病毒(EBV)的感染状况。方法收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14岁以下就诊患儿的血清,采用ELISA法对每份血清进行抗-EBV CA-IgG及抗-EBV CA-IgM检测,对检测结果及相关疾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87例血清标本中,抗-VCA-IgM阳性率为18.8%(167/887),抗-VCA-IgG阳性率为44.4%(394/887),抗-VCA-IgM阳性以6月组最低(0.6%);1~2岁组最高(28.7%),抗-VCA-IgG阳性以3~6岁组为最高(2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67例抗-VCA-IgM阳性的患儿中,以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为最多(61例,36.5%),其次为扁桃体炎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分别占11.4%(19/167)和10.8%(18/167);夏秋季节阳性病例数多于冬春季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深圳市14岁以下儿童合并EBV感染的相关疾病以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扁桃体炎为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对少见,不同年龄组患儿EBV感染率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PTLD)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对2016年10月至2021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11例儿童肝移植术后PTLD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男5例, 女6例;年龄1~8岁。行亲属活体肝移植术9例, 接受死亡器官捐献供肝移植术2例, 术后均采用他克莫司联合甲泼尼龙的免疫抑制方案。11例患儿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淋巴结肿大, 脾大, 贫血, 发热, 消化系统症状(腹泻、腹痛、腹水、便血、肠套叠等);实验室检查方面主要表现为低蛋白血症和转氨酶升高, 11例患儿血液EB病毒DNA(EBV-DNA)均阳性;9例患儿行PET-CT检查考虑PTLD;10例患儿根据病理检查结果明确诊断, 其中淋巴组织增生3例, 浆细胞增生性PTLD 1例, 多形性PTLD 2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性PTLD 1例, Burkitt淋巴瘤1例。结果 11例儿童受者确诊PTLD后, 均减量或停用他克莫司, 11例患儿均接受利妥昔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血液病患者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为临床防治老年血液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2006年1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收治的合并有医院真菌感染的120例老年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老年血液病患者中,有105例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有108例1周前使用了广谱抗菌药物 在感染部位中,呼吸道感染占首位 在真菌培养结果中,白色念珠菌106 株,占首位 早期诊断并给予适当治疗者的病死率为6.4%(7/110例) 晚期诊断者的病死率为40.0%(4/10例).结论:老年血液病合并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多有慢性基础疾病和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的病史,病死率较高,对有相关病史的老年血液病患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Met的表达与胆石症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35例胆石症合并肝内胆管癌及配对的35例癌旁胆管组织、20例正常肝脏胆管组织,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同时收集胆石症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组织中c-Met的表达情况。结果:c-Met阳性表达主要以癌细胞胞膜及胞质呈现棕黄色颗粒状染色。在肝内胆管癌组织、癌旁胆管组织和正常肝内胆管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8.57%(24/35)、77.14%(27/35)、10.00%(2/20),肝内胆管癌组织和癌旁胆管组织的表达均高于正常肝内胆管组织(P<0.05)。c-Met的表达与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c-Met可以用来早期诊断,评估预后,并作为判断胆石相关性肝内胆管癌恶性程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姝妤 《中国科学美容》2011,(12):106-106,123
目的 探讨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脑性瘫痪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特征、脑电图及疗效.结果 52例患儿经综合治疗,显效30例(57.7%),有效16例(30.8%),无效6例(11.5%),总有效率88.5%.脑电图检查异常者45例(86.5%).结论 对脑性瘫痪患儿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干预,对合并癫痫者应及时抗癫痫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BD)的临床、病理、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影像学检查、手术和病理证实CB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58例均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黄疸、腹部肿块,部分患者合并发热、呕吐症状.CT(45例)、超声(40例)、MRCP(17例)检查均显示胆管扩张;11例MRCP诊断为胰胆管合流异常(PBM).57例成功进行术中胆道造影,影像和手术分型:Ⅰ型43例,其中囊状35例,8例表现为梭型或柱形;Ⅱ型2例;Ⅳ型13例;未发现Ⅲ型患者.58例患儿术后病理显示CBD囊壁纤维组织增生,囊肿壁内衬上皮部分或全部脱落,40例囊壁伴有炎症,39例慢性胆囊炎.53例行一次性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5例先行胆道外引流后二次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短期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9年,患儿无胆道梗阻、胆管炎、肠梗阻和胆道肿瘤发生.结论:超声检查、术中造影、CT和MRCP均对儿童CBD诊断有一定价值;MRCP为CBD合并PBM首选诊断方法;儿童CBD的治疗应早期采用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珠海市恙虫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珠海市88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65例患者(73.86%)发病前有草地/树林接触史。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100%)、头痛(63.64%)、乏力(39.33%)、咳嗽(35.23%),淋巴结肿大(47.73%)、肝脾肿大(35.22%)、皮疹(29.55%)及特异性焦痂/溃疡(95.45%)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多正常(71.59%),可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78.41%)、血小板减少(38.64%),合并肝损害多见(87.5%)。共有84例患者送检外斐试验98例次,变形杆菌OXK凝集反应阳性效价12例次,阳性率12.24%。氯霉素、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克拉霉素治疗均有效。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多样,常累及多个系统,焦痂/溃疡为其最具诊断价值的特异体征,需仔细查体以免误诊。外斐试验阳性率低,不能单独做为诊断依据。氯霉素、四环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126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对本院2008至2009年期间收治的12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年龄、性别、居住地区、病程、发热程度与持续时间、皮疹特点和消退规律、各项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126例手足口病患儿,男女性别比为2∶1;发病年龄趋向低年龄组,76.19%为3岁以下儿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发病率高于市区;发病高峰为5~7月份;多数(71.42%)有发热,多数(97.62%)均有口腔疱疹及手足疱疹,合并支气管炎者32例、电解质紊乱者8例、咽峡炎者5例和肝损害者1例,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多见,126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手足口病为儿科常见病之一,常见并发症为支气管炎,可出现心肌受损及肝功能受损,尚未发现肾功能损害,只要及早诊断,正确治疗,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先天性梅毒并发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 方法收集自2013年8月至2017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儿科住院的先天性梅毒患儿共128例,根据是否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分为单纯先天性梅毒组(113例)和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组(15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有无肝脾肿大、肝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无血液系统受累及肺部病变。 结果两组患儿年龄和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15例并发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中,2~12周者9例(60.0%),与常见巨细胞病毒感染年龄相符。113例单纯梅毒患儿中肝功能损伤者56例(49.6%),15例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梅毒患儿中伴肝功能损伤者12例(80%)。单纯梅毒感染组与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组患儿的血红蛋白(HG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汁酸(TB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而两组患儿肺部病变、有无肝脾肿大、血小板减低(PLT)、总胆红素(TBil)、接胆红素(DBil)升高以及白蛋白(ALB)降低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 结论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先天性梅毒患儿肝功能损伤及血液系统病变更严重,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我院2006~2007年收治的7例HIV合并组织胞浆菌病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临床表现并进行误诊原因分析。方法从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辅助检查、误诊疾病、确诊方法及确诊经过,分别列项比较。结果(1)临床表现多样,7例患者均有误诊经过:误诊为肺结核3例,伤寒1例,血液病2例,淋巴瘤1例。误诊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12个月,平均5个月;(2)治疗:抗口腔真菌感染相对有效。均因误诊未能及时确诊,而未使用HIV抗病毒用药;(3)7例患者,最终5例死亡,2例出院门诊未能随访。结论(1)HIV感染合并组织胞浆菌病极易误诊,病死率高。组织胞浆菌感染后,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发展成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disseminated histoplasmosis),累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如骨髓、肝、脾、淋巴结等。在病情进展过程中,其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呈多样性,X片及CT近似结核、淋巴结肿大,要与与淋巴结结核及淋巴瘤鉴别,血细胞减少并感染症多误诊为血液病等,且治疗效果极差;(2)误诊的原因分析:①满足于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②病情早期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易以偏概全;③忽视接诊时详细询问病史及完善体格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