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六气之中,湿证十居八九”(《景嵩崖尊生全书》)。在临床上,因湿邪致病者众矣,或邪从外入,或邪自内生。历代医家无不论及治湿之法。《素问·汤液醪醴论》首先提出“洁净府”的治法,医圣张仲景明确提出“当利小便”。至唐代王焘进一步强调了“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一治湿的一般性疗法确对后世直至现在均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这仅仅是治疗湿邪所致疾病的一般治疗规律。我们必须在临床过程中根据疾病的具体表现加以综合分析,知其常,亦知其变,辨证施治,求其根本,正确把握“利小便”这一治湿法则。现结合湿之内外、寒热、阴阳变化对其加以阐述,望同道指正批评。  相似文献   

2.
3.
堵吉  谈勇 《吉林中医药》2012,32(1):8-9,13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即指淡渗利湿法,现已成为临床治疗湿邪致病的准则,应用于内、外、妇、针灸等临床,代表方剂如八正散、五苓散、甘露消毒丹等.其首见于《医学正传》.医家著书立说引用此言时,却未必都查找了原文出处,而是以讹传讹.“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也有其不妥当之处,即治湿并非仅有利小便这一种途径,如调和肝脾治泻法及分部治湿法等.故临证之时,仍需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4.
该文介绍了"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说法的由来,对湿邪的产生和治疗进行了分析,驳斥了"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机械化思维,提倡治疗湿邪要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5.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见于元·朱震亨的《平治会粹》,是在谈泄泻的治疗方法时引用的。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更直接地将“湿”改做“泻”字,而成“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清·陈念  相似文献   

6.
论病湿与治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贤德 《河南中医》2009,29(4):327-328
湿病起始,溯源于《内经》;湿病形成,有内外之别;湿病表现,多兼夹之候;湿病辨证,当知常迭变;湿病论治,当圆机活法。辨证准确,不致失误,遣方灵活,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7.
<正> 史某,女,35岁,工人。1987年4月26日初诊。患尿崩症3年多,3年前值产后10日,亲朋好友来贺,饮酒狂欢至夜半而散,致其憋尿10多小时之后小便增多,饮水亦增多,一般日需6保温瓶(即15000毫升),满月后,在县医院以“糖尿病”、“尿崩症”等住院治疗20余日,病无好转。后在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院、四军大等医院作血糖测定、尿糖定量定性、基础代谢、肝肾功能等项检查,除尿比重低以外,均未发现异常,遂诊断为尿崩症,药用双氢克尿塞,1日3次,每次2片口服,共  相似文献   

8.
黄疸一证,多湿热为患,其标在肝胆,本在脾胃。其发病有因外感湿热,从表入里,内阻中焦者,有因饮食失常,饥饱无度,酒酪过盛。损伤脾胃者,亦有因脾胃虚寒,湿从寒化,寒湿内停者。凡此种种,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浊邪毒内聚,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肝胆,致肝之疏泄失常,迫胆汁不循  相似文献   

9.
陈宝贵临证50余载,对湿邪致病见解独到,辨证精准,用药轻灵,疗效斐然。现撷录其诊治湿泛上焦、湿阻中焦、湿注下焦验案3则,分析其用药特点及显效原因,以启后学。  相似文献   

10.
血尿在临床上是常见病,可分肉眼血尿和镜检血尿两种情况。血尿病变主要在肾与膀胱。导致尿血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对尿血的治疗,笔者多年的经验,按辨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正>"利小便实大便"是临床上常用的治泄之法。溯源均言始于《伤寒论》:"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伤寒论》第159条)。该法在临床运用广泛,效果明显,受到诸多医家的推崇。但中医发展中历来是百家争鸣的氛围,亦有提出质疑的医者,周叔平~([1])从基础理论、起源、功效等方面推论利小便没有止泻之功,其认为"利  相似文献   

12.
赵书锋  苏鑫 《陕西中医》2010,31(2):222-222
大黄一药,临床应用多以之通便、活血,诚如《药性赋》所言:“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然大黄之利小便之功常被忽视,谨从大黄药性及其在方剂中的发挥两方面浅议如下。  相似文献   

13.
小便自利的水肿,目前就现代医学检查来看,似乎对其病因病机还不明确,故常冠之以“原因不明之水肿”或“功能性水肿”。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当属于中医的“水肿”、“肤胀”之范畴。此类患者,仍以全身浮肿为主,下肢凹陷性水肿较甚,脘腹肤张聂聂动,头面及四肢有胀急感,面色苍黄,神疲气短,四肢乏力,纳减,心窝痞塞或两胁支撑,有时隐痛,饭后更感不舒,大便正常或溏,尿清如常,舌正,苔白腻而润,脉沉弦而弱。对水肿的辨证论治,历来医家均以肺、脾、  相似文献   

14.
从“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谈湿困阳郁发热的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在其著<温热论>之论湿一节中提出"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一治则的提出,不仅给湿热温病的治疗提出纲领性的原则,同时对兼夹湿邪为患的杂病治疗也拓宽了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文生  李昌鹏 《国医论坛》2010,25(2):8-10
<正>小便不利病因颇为复杂,但多为湿邪内阻使然,故中医学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以及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论断,临床多以八正散、五苓散等利尿的方药为主进行治疗。但温热类疾病中的小便不利,虽兼有湿邪内阻的情况,但主要是由温热邪气所引起。《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  相似文献   

16.
儿科发热原因很多,湿温所致者并不少见,一般起病即表现为持续高热,无汗,恶寒少见,精神困倦,胃纳欠佳,口无干,或口唇红干,但不欲饮水,小便正常.而头重如裹,胸闷脘痞,腹胀等在儿科诊断上意义不大.通常的三仁汤或藿朴夏苓汤类疗效不尽满意.吾重温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旨,重用白茅根30g为君,利尿清热,竹叶15g、滑石15g为辅,加强利尿清热,其中滑石利毛窍,结合薄菏2g、连翘6g、蝉衣5g、青蒿10g解表清热,更有利于通阳,甘草调和诸药.利小便以达通阳发汗,解表清热,仅需一二剂即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1.生黄芪 1 0 0 g,甘草梢 2 0 g,水煎代茶饮。2 .取葱白切细 ,纱布包 ,置砂锅内蒸热敷于脐部。凉后换用热包。敷 1 h即可见效。治老年小便不通验方@伊胜华$山东省昌邑市中医院!261300 @张爱霞$山东省昌邑市中医院!261300  相似文献   

18.
川贝母治小便淋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晋宇 《中医杂志》2004,45(6):412-412
明代王肯堂认为:"初起之热邪不一,其因皆传于膀胱而成淋,若不先治其所起之本,止从末流胞中之热施治,未为善也",并善用清心导赤之法治淋.<金匮要略>云:"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其中川贝母清心热,散郁结而治小便淋沥.受古人启发,1年多内,治疗小便不利,淋沥涩痛为主症的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共29例,在辨证处方中加入川贝母,皆取得明显效果.因川贝母性苦,甘,微寒,归肺、心经,故对上焦有热之患者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9.
张锡纯是近代医学大家,首先提出白芍具有利小便的作用。而在此之前,人们主要认为赤芍能够利小便。张氏认为白芍善于治疗阴虚内热之小便不利,患者常常伴有内心烦热,口干,脉细数等症状,使用时以大剂量为主,常常二两以上,喜用生白芍。经加减配伍使用还可治疗各种淋证。由于痰饮属于广义水湿代谢异常,其还利用白芍能利小便的功效治疗痰饮病症。  相似文献   

20.
“利小便所以实大便”,原文见于《温病条辨》,是在解释湿郁三焦中“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使用二加减正气散时所说的释文。其曰:“以便溏不比大便不爽,故加通草、薏仁,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大便不爽一词,历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主要是指大便粘滞,时常有便意,但便后又觉得没有拉干净。便溏为大便稀软。便溏和大便不爽同为湿滞肠胃,从湿邪的角度上说,大便不爽以粘滞为主,便溏以停滞为主。所以《类证治裁》说:“大便不爽,宜主温通,佐淡渗(如枳壳、砂仁壳、橘白、草果、藿香、半夏曲、大腹皮、猪苓、泽泻之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