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胀性红斑狼疮(LE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肿胀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结果 23例LET患者中男7例,女16例,平均发病年龄(44.13±16.34)岁,平均病程(1.65±1.92)年。临床表现主要为曝光部位水肿性丘疹或斑块,与日晒相关;组织病理特点主要为基底细胞空泡变性,基底膜带局部增厚,真皮浅中层及深层血管及附属器周围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及真皮浅、深层胶原纤维束间黏蛋白沉积。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3、CD4、CD8、CD20、CD123均表达不同程度的阳性,且CD4/CD8约为2.05∶1,CD123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呈簇状分布于真皮血管及附属器周围。结论 LET女性多发,皮损主要位于颜面部,具有光敏性,其主要组织病理表现为血管及附属器周围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和胶原纤维束间黏蛋白沉积。CD123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呈簇状分布于真皮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此种分布模式可能为LE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BP系统损害与性别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B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治疗方法。结果 BP患者临床表现与性别不相关(P>0.05);但女性患者血红蛋白量降低的发生率和尿液中白细胞数明显高于男性,男性患者的血尿水平及治疗前后血ALT,BUN和GGT升高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均<0.05)。另外,有肝肾损害者治疗时激素起始用量较无肝肾损害者高,住院时间也较后者长,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BP患者肝肾损害在性别上存在差异,有或无肝肾损害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应早期针对肝肾损害情况制定治疗方案,以减少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太仓市院外急救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救治的2036例次院外急救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2036例患者均经急救车送回医院。创伤是居首位疾病(67.63%),患者性别男女之比为1.74:1。青年占47.20%,中年占32.17%。多发伤为主要死亡原因;院外急救无明显季节性,10~12月份为急救高峰;7~9时,19~21时,是急救高峰时间段;平均急救反应时间8.17min;转运时间平均8.55min;即刻呼救组的病死率为1.73%,与延迟呼救组无显著差异(2.51%,P〉O.05)。未实施急救措施或急救措施不正确组的病死率为1.56%,与实施正确急救措施组无显著差异(2.05%,19〉0.05)。;现场或院外急救好转组的病死率为0.50%,显著低于无变化或恶化组(2.31%,P〈O.05);专科医师救治者病死率为2.66%,显著高于急救医师救治者(1.32%,P〈0.05)。结论太仓市院外急救的重点疾病是创伤,重点人群是青中年。医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100例医院收诊行常规治疗措施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观察组,再选取100例未采取治疗措施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以及围产儿预后等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100例患者中,2例流产、12例早产、2例死胎、84例足月产;对照组100例患者中,13例流产、42例早产、11例死胎、34例足月产,观察组妊娠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00例新生儿中,10例低体质量围产儿、4例新生儿死亡、13例先天性梅毒、6例宫内胎儿窘迫;对照组100例新生儿中,30例低体质量围产儿、24例新生儿死亡、43例先天性梅毒、22例宫内胎儿窘迫,观察组新生儿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严重影响了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安全,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改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重症蜂蛰伤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决策。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安徽省立医院重症蜂蛰伤86例,按预后分为两组,痊愈组52例,遗留有器官异常或死亡组34例,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结果痊愈组与遗留有器官功能异常或死亡组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等既往史,以及就诊时间和血液净化方式,PLT、APTT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首次血液净化时间、Cr、BUN、PT、TB、AST/ALT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PT、TB、AST/ALT是重症蜂蛰伤预后的高危因素。结论PT、TB、AST/ALT指标升高是重症蜂蛰伤预后不良指标,早期血液净化治疗可能保护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明确妇科急腹症的临床特征以减少误诊,总结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78例妇科急腹症的病人(异位妊娠病人未包括在内)进行分析。结果:78例病人中,盆腔炎症35例,卵巢黄体破裂22例,卵巢囊肿蒂扭转11例,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7例,输卵管扭转1例,子宫肌瘤变性2例;急腹症病人的误诊率10.25%(8/78),和同期收治妇科病人的误诊率1.16%(45/3876)相比,经统计学分析,P〈0.01,有极显著差异。结论:提高妇科急腹症的诊断能力是治疗病人的关键,腹腔镜可以起到诊断及治疗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特点、超声表现、手术治疗以及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DFSP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特点、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和预后。结果:35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5.4±12.4)岁。临床典型表现为皮肤斑块、斑片或结节,未见溃疡。躯干最为多见。超声:肿物位于皮下,肿物边界清楚,边缘尚规则,内呈分叶状,瘤体内有低回声或混合性回声,其内可见稀疏或较丰富的血流信号。组织病理学特征为一致性梭形肿瘤细胞呈席纹状或车辐状排列,浸润性生长,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似纤维肉瘤样改变,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本组病例MMS手术者1例术后1年复发,2例术后3年复发。结论:DFSP形态多样,临床容易误诊,B超检查对诊断、判断肿物边界以及手术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可进一步确诊。MMS对本病治疗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岑溪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中经初筛为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0年本院住院患者中60例初筛为HIV感染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包括住院人口统计学、机会感染疾病及HIV筛查情况等。结果 60例中,2008年10例(占2008年总住院患者15284人数的0.065%),2009年20例(占2009年总住院患者17276人数的0.116%),2010年30例(占2010年总住院患者19805人数的0.151%);男39例(65.00%),女21例(35.00%);以20~50岁为高发年龄段,占70.00%;49例经性途径感染,7例经吸毒感染,3例经输血途径感染。科室分布以内科、外科为主,内科、外科比例1:0.56;机会性感染中,细菌性肺炎6例(10.00%),肺结核7例(11.70%),口腔念珠菌病8例(13.30%);皮肤性病16例28.00%。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其中25例HIV感染者的合并症和继发病均治愈或好转出院,51例转当地预防疾控中心治疗,9例放弃治疗,死亡15例。结论住院患者HIV的感染率逐年上升,感染者分布科室广,且感染者的一般情况良好,不易及时检出,因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综合性医院对所有住院患者均进行HIV筛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珠海市HIV/AIDS初治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本地区艾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3例HIV/AIDS初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HIV/AIDS初治病例中男:女1.93:1,20~50岁年龄组占91.05%;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其中异性间性传播47.97%,同性间性传播11.38%;常见临床症状为发热、腹泻和淋巴结肿大等,常见机会性感染有口腔真菌感染、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和带状疱疹等;CD4+淋巴细胞<100个/μL占47.15%,100~200个/μL占28.46%,200~350个/μL占23.58%,>350个/μL占0.81%。结论珠海市HIV/AIDS初治病例男性多于女性,以青壮年为主,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艾滋病的筛查及宣教工作,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遏制艾滋病蔓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年龄<60岁的中青年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与年龄≥60岁的老年BP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差异,从而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对资料完整的136例B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年龄60岁为界分为中青年患者组和老年患者组,对两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进行比较。结果中青年患者皮损面积严重及累及黏膜的发生率高于老年患者(P<0.05),而瘙痒出现率低于老年患者(P<0.05);中青年患者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清IgE升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患者(P<0.05),尿蛋白阳性、肝酶异常及白蛋白降低的发生率低于老年患者(P<0.05),两组免疫荧光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联合免疫抑制剂的发生率及治疗中合并症的发生率均小于老年患者(P<0.05),两组控制皮损所需糖皮质激素用量无显著差别。结论年龄<60岁的中青年BP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易于诊断,对临床治疗的效果优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艾滋病(AIDS)病人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2009年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老年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临床数据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免疫学指标、病毒学指标、机会性疾病及HIV/AIDS诊断情况,以及老年抗病毒治疗情况等。结果 48例病人中,男42例,女6例;年龄平均(61.92±9.16)岁(50~92岁);38例经过性途径感染,2例经过同性性行为传播,另有2例经吸毒感染,6例不详。CD4+T淋巴细胞1~415/mm3,平均(83.33±105.00)/mm3;CD8+T淋巴细胞67~1741/mm3,平均(612.02±389.78)/mm3;病毒载量检测结果 :4例<50拷贝/mL,23例平均(5.87±0.86)Log10拷贝/mL(4.36~7.73Log10拷贝/mL)。机会性感染中,细菌性肺炎34例(70.83%),口腔念珠菌感染26例(54.17%),结核病15例(31.25%),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CP)感染14例(29.17%)。48例中有18例进行了抗病毒治疗。结论近年来,老年人群中HIV/AIDS问题不断凸现;其不易及时检出,机会性感染严重、合并症复杂、治疗效果延迟等现象是AIDS防控的棘手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多发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观察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泰州市姜堰中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2015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多发伤并发MODS患者作为合并MODS组,同时选取40例多发伤未并发MODS患者作为无MODS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多发伤并发MODS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性别、血压、BMI、合并疾病、致伤原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MODS组病死率、总住院时间、实施损害控制手术率高于无MO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MODS组损伤部位数目、APACHEⅡ、ISS评分、入院24h内合并休克率、入院3d内合并感染率高于无MO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MODS组PCT、CRP、CK、Mb、D-二聚体、APTT高于无MODS组,血小板计数低于无MO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SS、APACHEⅡ、D-二聚体、入院24h内合并休克是多发伤患者发生MODS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多发伤并发MODS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心肌酶增高、炎症反应增强特点,病死率高。ISS、APACHEⅡ、D-二聚体及入院24h内合并休克是多发伤合并MOD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摘要】 目的 分析西藏地区藏族白癜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527例藏族白癜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27例藏族白癜风患者中, 男女性别比例0.97∶1;发病年龄在10 ~ 30岁的患者263例(49.9%)。进展期 335例(63.6%),稳定期192例(36.4%);节段型97例(18.4%),寻常型293例(55.6%),混合型79例(15%),未定类型58例(11%)。皮损位于面颈部253例(48%),躯干148例(28%),上肢64例(12%),下肢46例(9%),会阴肛周黏膜16例(3%)。春季发病154例(29.2%),夏季198例(37.6%),秋季98例(18.6%),冬季77例(14.6%)。140例(26.6%)伴发其他疾病,包括甲状腺疾病85例(16.1%),且74例(14.0%)为亚临床甲状腺疾病与白癜风伴发;22例患者至少1项血清免疫球蛋白或补体水平异常,其中包括进展期18例。与稳定期相比,进展期患者中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测水平显著升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4)。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海拔水平与白癜风分期(rs = -0.18,P < 0.001)呈低度相关。白癜风分期与TSH(rs = -0.12,P = 0.005)、补体C3(rs = -0.09,P = 0.041)呈低度负相关,分型与TSH(rs = -0.11,P = 0.011)呈低度相关。结论 西藏地区藏族白癜风患者以10 ~ 30岁发病为主,发病部位以面颈部为主,春夏季发病多见,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西藏拉萨地区过敏性紫癜(HSP)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西藏军区总医院在2008年3月—2011年11月收治的HSP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西藏拉萨地区HSP患者男女比例为2.58∶1,发病时间无明显四季差异,年龄4~61岁,平均(20.2±11.0)岁,发病原因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在临床表现方面,以皮疹发生率最高96.5%,与其他多个报道结论类似,在皮损的严重程度上,明显高于武汉地区;腹部受累比例低于国外报道,高于武汉地区(P0.05);肾脏受累比例与韩国及西班牙报道类似,高于武汉地区(P0.05)。本研究中20岁以下发病明显高于20岁以上,发病高峰集中在5~10岁及15~20岁2个年龄段,其中15~20岁年龄段发病人数占20岁以下的41.9%,以入伍新兵为主,且与本研究及其他多个研究15岁以下年龄段相比,累及肾脏的比例也显著升高(P0.05)。结论西藏拉萨地区HSP患者在发病原因,发病季节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与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总结透明细胞丘疹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2014年11月至2022年3月诊断的57例透明细胞丘疹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 57例患儿中,男30例,女27例;年龄6个月至7岁10个月;发病年龄1 ~ 74个月,39例(68.4%)于婴儿期发病;病程1 ~ 84个月。皮疹主要表现为粟粒至黄豆大小类圆形白色斑疹或1 ~ 2 cm短条状白色斑疹。49例(85.9%)皮疹数量 < 20个。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腹部(35例,61.4%)、胸前或上腹部(34例,59.6%)、腋前或腋下(17例,29.8%)、外阴(11例,19.3%)。胸前或上腹部、腋前或腋下的皮疹以短条状白色斑疹相对多见[23/34例(65.7%)、10/17例],下腹部皮疹以类圆形白色斑疹占明显优势[30/35例(85.7%)],外阴皮疹都表现为类圆形白色斑疹。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基底层或基底层上方散在的胞质丰富淡染体积稍大的细胞,这些细胞CK7阳性、癌胚抗原阳性和过碘酸希夫染色阳性。结论 透明细胞丘疹病患病年龄小,下腹部和外阴的皮疹大多是类圆形白色斑疹,胸前或上腹部、腋前或腋下的皮疹以短条状白色斑疹相对多见,有较强的临床识别特征。 相似文献
18.
脂肪前体细胞是一类具有增殖和向脂肪细胞分化能力的特异化了的前体细胞,它的存在和作用持续于人一生中,并且作为新的细胞源而特别引人注目。本文探讨脂肪前体细胞的特点,论述关于脂肪前体细胞的临床应用以及在再生医药中的近期的临床试验,以此来探讨脂肪前体细胞的临床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嗜脂性酵母马拉色菌属(Malassezia spp.)是人类和动物皮肤上的常驻菌群,由于生长依赖于脂质(厚皮马拉色菌除外),主要分布于皮脂丰富部位,如头皮、面部、胸背部,约占健康人皮肤定植真菌总量的50% ~ 80%[1-2]。作为条件致病菌,马拉色菌与多种人及动物皮肤疾病相关,包括直接感染皮肤组织所致的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通过免疫机制参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如,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痤疮、甲真菌病、银屑病、包皮龟头炎、外耳道炎、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等。抗真菌药物是治疗马拉色菌感染的主要手段,但不同种类马拉色菌对他克莫司、唑类等药物的敏感性不同[3-4],因而其分类鉴定的临床重要性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的Toll样受体(TLR)2的免疫组化研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延安市中医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病理诊断为淋巴瘤,且经上级医院会诊确诊为原发性CTCL患者5例,并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5例原发性CTCL患者,共70例(病例组),同期选择30例正常皮肤组织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LR2表达情况,调查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显微镜下可见TLR2定位于细胞膜、细胞浆中,且呈现棕黄色或棕褐色,同时染色显著较背景高。在对照组中,TLR2无表达,表达阳性率为0%。在病例组中,TLR2总表达阳性率为35.7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P<0.05)。TLR2表达阳性率在病例组患者分期Ⅲ期组显著高于Ⅰ~Ⅱ期组(早中期)(χ^2=4.49,P<0.05)。结论原发性CTCL的TLR2免疫组化能够有效反应患者临床分期特征,呈现高表达状况,可能扮演着促癌基因的角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