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树信 《四川医学》2011,32(1):116-1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和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CAG)为冠心病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尿酸酶比色法、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尿酸(UA)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水平,以及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的U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的U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三组CRP水平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UA、CRP水平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呈明显正相关(r=0.872,P〈0.01)说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随着CRP水平的升高,UA水平也随之升高。结论 UA和CRP可以作为心血管病的一个危险因子,与心血管病其它指标联合检测在心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上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体内组织因子(TF)、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反应不同程度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纤溶状态。方法实验分3组,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稳定型心绞痛(60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分别测定上述项目的血浆含量。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TF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UA组与SA组比较,TF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绞痛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止凝血功能增强和纤溶活动受抑,TF及PAI-1增高及tPA、ATⅢ降低对心绞痛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时的变化,以了解ACS与炎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ACS组4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血清CRP含量,与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对照。结果ACS中CRP增高,AMI升高最为明显,AMI与UA、AMI与SA、UA与SA之间比较,结果均有显著差异(P〈0.01)。病人近期心脏主要事件的发生比AMI组与UA组与SA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清CRP(C-反应蛋白)是预测ACS心肌损伤程度以及近期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情绪波动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以便为针对性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2例有情绪波动者为实验组,无情绪波动者7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情绪波动与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关系。结果实验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χ=9.09,P〈0.01;2χ=5.1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力衰竭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χ=0.03,P〉0.05)。结论情绪波动可促使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源性u-PA及u-PAR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20例,非冠心病(NCAD)组30例,分别检测四组研究对象入院时及入院后2周血浆u-PA浓度和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结果】四组研究对象入组时和入组后2周血浆u-PA浓度及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MI组明显高于UA组(P〈0.001),UA组明显高于SA组(P〈0.001),而SA组与NCA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后2周血浆u-PA浓度及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u-PAR表达率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内源性u-PA及u-PAR的变化情况是不同的,稳定型心绞痛即有上升趋势,不稳定型心绞痛升高较明显,而急性心肌梗死升高最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与冠心病(CHD)发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CHD患者182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5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64例1及健康对照组80例,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hs—CRP含量检测。结果SA组、UA组、AMI组血清hs—CR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治疗2个月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UA组及A/VII组)11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SA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L(P〉0.05);随访ACS患者2个月,发生心脏事件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脏事件发生者(P〈0.01)。结论炎症在CHD尤其是ACS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s—CKP含量测定可作为CHD严重程度的有效评价指标;hs—CRP对ACS患者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UA)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及32例健康体检者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尿酸酶比色法检测血清UA及CRP变化情况,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疾病程度的加重,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CRP浓度也逐渐增加(P〈0.01)。血清UA水平变化情况: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的UA浓度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P〈0.05),但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uA和CRP是反映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的生化指标,密切监测冠心病患者UA和CRP含量的变化情况,可以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的检测在代谢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54名健康体检者进行高尿酸(HUA)血症与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统计及分析。结果:MS组中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19.31%,显著高于非MS组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4.09%(P〈0.05),MS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MS组(P〈0.05)。结论:hs-CRP、UA的检测不单是肾功能和痛风的指标,它在代谢综合征中同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的疗效、安全性及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价值。方法:将176例老年UA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疗程为2周。检测治疗前后心绞痛(UA)病人的疗效,常规心电图(12导联),24h动态心电图及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并观察药物过敏及其它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能显著改善心绞痛病人的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1.5%与65.7%,P〈0.05),改善心绞痛缺血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59.4%与38.4%,(P〈0.05);治疗组调脂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的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丹参川芎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影响及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的影响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L,1次/d,静脉滴注,疗程14d。结果 (1)观察组TC、TG、LDL-C较治疗前下降(P〈0.05);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TC、LDL-C较治疗前下降(P〈0.05);HDL-C升高(P〈0.05);TG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心电图ST段改变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观察组组内比较结果示P〈0.01,对照组组内比较P〈0.05。,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降脂作用,并进一步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心绞痛的发生,优于单独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SA)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与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的差异,以确定其对心绞痛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间在我院诊治的UA患者67例与SA患者65例,以年龄相仿的正常人群60例为对照组。UA组末次心绞痛发作12 h内采集静脉血,SA组和对照组于清晨采集静脉血,ELISA法检测血清MCP-1和HCY。[结果]各组间血清MCP-1与HCY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UA组和SA组患者的两者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组患者血清MCP-1与HCY水平高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绞痛患者血清炎症因子MCP-1和HCY高于健康人,UA患者高于SA患者,检测炎症因子MCP-1和HCY水平有助于鉴别和筛选高危的心绞痛患者。  相似文献   

12.
王华 《中外医疗》2010,29(15):38-38,40
目的了解贫血对急性心机梗死药物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我院1999~2005年接受药物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93例,诊断为贫血的患者67例,无贫血患者126例,比较2组的临床特点、病死率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平均随访539d。结果贫血患者溶栓再通率明显低于无贫血患者(38.8%:61.1%,P〈0.001),而低血压的发生率(29.9%:21.4%,P〈0.001),心衰的发生率(19.4%:11.1%,P〈0.001),心律失常发生率(55.2%:36.5%,P〈0.001),病死率(8.9%:3.2%,P〈0.001)和MACCE发生率(13.4%:9.5%,P〈0.05)均明显增高,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01。结论贫血是影响急性心机梗死药物溶栓疗效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糖化血清白蛋白(GA)和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及糖化血红蛋白(GHb)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UA患者(UA组,131例)与AMI(AMI组,139例)两组人群,并测定GA、FBG、2 h PBG、GHb指标。探讨UA和AMI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AMI组患者GA、FBG及2 h PBG较UA组升高(P<0.05),且FBG及2 h PBG与GA呈显著正相关,而两组之间G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资料显示AMI组比UA患者具有更高的血糖水平,GA、FBG及2 h PBG能有效监测UA和AMI急性期的变化,从而预测高危人群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血糖,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蔡燕军  项美香 《浙江医学》2014,(16):1395-139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B型钠尿肽(BNP)的水平变化以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2012-06-2013-01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35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STEMI组)20例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NSTEMI组)45例,检测患者血液中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超声心动描记术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计算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BNP水平的因素。结果 NSTEMI组的BNP、CRP及Gensini积分均高于UA组和STEMI组(均P<0.05),UA组的BNP、CRP及Gensini积分均高于STEMI组(均P<0.05)。NSTEMI组、UA组LVEF均低于STEMI组(均P<0.05),NSTEMI组与UA组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CS患者中BNP>250ng/L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BNP≤250ng/L者(P<0.05)。CRP、Gensini积分与BNP呈正相关,LVEF与BNP呈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 ACS患者的BNP水平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预测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万立  陶敏 《吉林医学》2010,(24):4027-402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180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A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均用药6个月。两组均于入院第2d及6个月后抽血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a(LP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A组和B组治疗6个月后检测TC、TG、LDL-C、LPa、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H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B组较A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前后血清TG、TC、HDL-C、LDL-C、LPa、hs-CRP两组间变化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具有调脂、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含量变化和血浆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PS)活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918例冠心病(CHD)患者分为三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18例为AM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290例为UA组,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310例为SA组,12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进行D-二聚体、Fg、PC、PS检测。结果 AMI组、UA组D-二聚体、Fg含量明显高于SA组和对照组,PC、PS活性明显低于SA组和对照组(P0.01);AMI组D-二聚体、Fg含量明显高于UA组,PC、PS活性明显低于UA组(P0.01);SA组D-二聚体、Fg含量和PC、PS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Fg含量升高及PC、PS活性降低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盛博  李志民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0):1298-1300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T与心肌梗死面积与冠心病患者病程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1月~2009年6月收住的冠心病患者48例,根据病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和非稳定型心绞痛组(UA),分别测定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T与心肌梗死面积,与正常人群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对于超敏C反应蛋白,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对于肌钙蛋白T,正常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所测的数据均为0,只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含量能够测得;对于心肌梗死面积,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T与心肌梗死面积均与冠心病患者存在很大相关性,可以作为冠心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丹红注射液治疗心血瘀阻型不稳定心绞痛4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心血瘀阻型不稳定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心血瘀阻型UA患者96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应用西药常规治疗(抗凝、调脂、扩血管等),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 ml/d,2组均连续治疗14 d(1个疗程),于疗程开始前1d和结束后分别观察2组中医证候评分、心绞痛疼痛强度、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静息心电图缺血改变、检测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等指标。结果 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心绞痛疗效、心电图变化、血液流变学及Fg水平较治疗前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心血瘀阻型UA可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降低心绞痛疼痛强度、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并能降低血液流变学及Fg水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和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62例UA患者(UA组)和62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1周内完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测定并比较两组的DRs值(DR2、DR4 、DR8)及HRV时域指标(standard deviation of normal NN intervals,SDNN;standard deviation of averages of NN intervals in all 5-min segments,SDANN),并对UA患者的DRs与HRV时域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UA组患者的DR4及DR8值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DR2值则与正常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5);DRs预测中、高危患者的比例在UA组为25.8%,明显高于正常组的3.2% (P <0.01);UA组的DRs与SDNN 、SDANN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UA患者的DRs及HRV皆有不同程度降低,且DRs与SDNN及SDANN呈正相关,提示DRs也可用于评价UA患者的迷走神经活性,具有重要的猝死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酸(UA)的关系.方法 根据造影结果,将269名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42例(AMI)、不稳定性心绞痛组63例(UAP)、稳定性心绞痛组84例(SAP)、对照组8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空腹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酸(UA).结果 冠心病组hs-CRP,U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心肌梗死细(AMI)的UA与hs-CRP呈负相关(r=0.459,P<0.01),而UAP组UA与hs-CRP呈正相关(r=0.326,P<0.01),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3支病变的血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高hs-CRP血症、高UA血症是反映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其水平高低与冠脉病变累及的范围无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