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OPCAB)术后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2003—01/2006—12施行OP—CAB手术286例进行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必要时进行术后的心理护理。结果:术后心绞痛症状均缓解,全部康复出院。结论:OPCAB于术后的心血管专科护理能够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对OPCAB的疗效提高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与传统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相比,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费用低等优点。现将我院2003-03~2006-03进行的6例手术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5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院2000-01/2006-12连续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5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8例,女16例,年龄38~76岁,平均61.2岁。其中不稳定心绞痛22例,稳定心绞痛32例,陈旧性心梗10例,急性心梗5例,合并糖尿病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高血压36例,脑血管病2例。术前冠状动脉造影示3支以上病变43例,2支11例。左主干病变20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45%~67%44例,45%~30%10例。1.2手术方法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同时准备体外循环,常规胸骨正中切口,取左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备用。断开左乳内动脉前静脉注入肝素(1~1.5 m g/kg),控制全血激活凝固时间(ACT)250~400 s,术中每30 m in复查ACT 1次。左室后垫纱布显露前降支,心肌固定器固定靶血管,辅钝针橡皮阻断带暂时阻断吻合口远近端血管,必要时用冠脉分流拴,首先行L IM A与左前降支吻合(用7-0 P ro lene线),然后行大隐静脉与右冠脉、后降支、后外侧支、对角支、钝远支吻合,最后行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吻合。吻合完成后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并止血...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例,以Gensini积分进行定量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旨在探讨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心电图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冠心病患者心电图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探讨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3-07~2003-09连续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冠心病患者99例,其中男57例,女42例,平均年龄58.7岁.99例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5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9例,心绞痛55例.  相似文献   

6.
刘虹  李思  黄水瑛  梁敏  周喜林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2):2280-228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术中配合经验。【方法】36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G)患者,术中控制血压、心率的变化,保证有效循环血量,应用心脏表面固定器及血管夹临时阻断,使吻合局部心肌相对静止,并使冠状动脉处于无血状态,术中注意手术环境的恒温、恒湿,合理配合手术。【结果】3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均获成功,无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收缩无力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善,随访1个月至2年,无死亡病例.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高质量的术中配合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右冠状动脉(RCA)急性闭塞引起急性心肌梗死(AMI)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中的抢救及护理经验。方法手术配备2名护士,1名技师,各自明确分工互相配合。通过对131例右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行PCI术的术中观察和配合进行总结。结果 RCA急性闭塞行PCI术,患者不同程度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及血压下降等并发症均得到了及时抢救和护理,从而提高护士术中应急能力及抢救成功率。结论术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反应灵敏,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和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确保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左主干病变1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08~2005-10我们共完成冠状动脉造影1100例,其中左主干病变1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51岁,因"反复胸闷半年,加重半天"入院."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控制欠佳.于半年前出现活动后胸闷、心悸,伴有胸部隐痛,休息后好转.半天前因胸闷症状明显加重收住入院.查体:血压220/150 mmHg,心前区无隆起,心脏相对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0次/分,律齐,A2>P2,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心室肥大伴劳损.心脏超声检查:左心房直径44 mm,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55 mm,收缩末期直径38 mm,室间隔、左心室后壁厚度均为12 mm,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护理特点。方法:对2004—06/2005—07进行OPCAB的1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除1例死于心功能衰竭外,其余均顺利康复。结论:OPCAB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和住院费用少;良好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现状、围术期监护进行了综述,强调了OP-CAB后的心肌保护及血流动力学监测。  相似文献   

12.
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鹰  龚晓  蒋志红 《上海护理》2003,3(1):10-11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即心脏不停跳状态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手术配合。方法 选择2001年12月—2002年6月我院在非体外循环即心脏不停跳下行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共27例,术中控制血压、心率的变化,保证有效循环血量,充分利用CTS局部心肌固定器及冠状动脉塞子,使吻合口局部心肌处于相对静止和冠状动脉处于无血状态。结果 本组病例无1例死亡,术后9d—16d均痊愈出院。结论 护士熟悉手术步骤,娴熟的配合技术,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手术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2005年5月—2010年3月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老年患者65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13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68.1±3.2岁。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31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功能不全34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瓣膜成形术17例,合并心瓣膜置换术48例,其中合并带瓣人工血管置换(Bentall手术)3例。平均每例作冠状动脉远端吻合口1.96±0.85个。结果:术后早期病死8例(12.3%),共出现并发症17例(26.2%);住院病死患者中2例死于低心排血量,2例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2例死于重症感染引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再次开胸止血3例。57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心脏功能明显改善。手术后随访48例,失访9例,随访时间1-67个月,平均随访32.2个月,随访期间病死2例,均为非心源性病死。其余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老年患者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总结64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手术后低氧血症的护理经验,认为心功能维护、呼吸管理以及出血监护和疼痛护理,是监护重点和难点。尤其要严密监测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血氧饱和度和氧合指数的变化,及时掌握心功能和氧的供需平衡情况;实施限制性液体管理对策,术后早期保持轻度负平衡状态,特别对高龄、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以助于改善氧合;掌握低氧血症患者吸痰的正确方法,进行加温湿化氧疗,做到合理通气管理。经精心护理,63例低氧血症患者得以纠正,1例患者因重度低心排、低氧血症不能纠正而死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左室舒张早期血流传播速度 (Vp)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OPCAB)前后的变化 ,以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 M-型多普勒测量了 4 8例冠心病患者在 OPCAB术前、术后 1周和术后 3个月的 Vp。结果 术前 Vp是 (35 .2± 7.5 ) cm/ s,术后 1周和术后 3个月时 Vp分别增加为 (43.6± 5 .1) cm / s和 (5 0 .5± 4 .9) cm/ s(F=6 .0 1,P<0 .0 1)。结论 左室舒张功能在 OPCAB术后早期较快地得到改善 ,彩色 M-型多普勒测量 Vp为准确地评价左室舒张功能在 OPCAB术前后的变化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熵指数(En)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PCAB)麻醉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择期在异丙酚-舒芬太尼麻醉全身麻醉下行OPCAB患者7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试验组在En监测下,调整异丙酚、舒芬太尼输注速率使手术过程状态熵(SE)维持在45~55,反应熵(RE)-SE差小于10;对照组患者维持心率(HR)和血压(BP)变化不超过基础值的25%。记录手术过程、麻醉药用量、拔管时间、在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术中知晓情况等。测量患者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浓度。【结果】试验组麻醉过程中SE平均数为50±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异丙酚、舒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P〈0.05),拔管时间显著减小,但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显著减少(P〈0.05),但两组患者ACTH和皮质醇浓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熵指数监测指导0PCAB麻醉安全可行,可以减少麻醉药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桡动脉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近期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56例桡动脉作为移植物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技术和手术结果。采用改良Allefts试验筛选桡动脉,采用“无接触”技术提取桡动脉,术中术后应用合贝爽预防动脉痉挛。结果:共提取桡动脉156根,平均搭桥3.3支。术后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和严重低心排量1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切口血肿2例,无切口感染,有暂时性拇指皮肤感觉减退6例,无前臂和手的运动功能障碍。结论:自体桡动脉是较理想的冠状动脉移植材料,应用“无接触”技术和合贝爽可有效防止桡动脉痉挛,近期临床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脉旁路移植术中获取桡动脉的技术及安全措施。方法:通过对桡动脉解剖的认识,从术前判断、术中获取技术和术后防止血管桥痉挛3个方面回顾总结63例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中获取桡动脉的经验。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前臂运动功能障碍,3例出现短暂感觉异常。无前臂及手部缺血并发症。桥血管近期通畅率满意。结论:正确的术前评价、术中和术后适当地保护桡动脉是安全获取桡动脉作为血管桥材料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和初步体会。方法:22例冠心病患者(男18例,女4例,年龄49~74岁。平均62·7岁)。均在全麻常温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OPCAB术,人均远端吻合口3·0±0·9个。结果:全组1例死亡,其余恢复顺利,疗效满意。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1194·7分钟,人均输血788·2ml,术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改善。结论:OPCAB安全、有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冠心病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surgery (CABG) on the ability to perform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Patients who had recently undergone CABG surgery (n = 40)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y completed the Functional Status Index, a self-report instrument, at two weeks and two months postsurgery. We calculated the response frequency for each item of the Functional Status Index and used chi-square for data analysis. A significant loss of function occurs immediately following surgery.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ho experienced limitations or difficulty with opening containers, dressing, and rising from a chair increased two weeks after CABG surgery. Depressed physical function immediately following surgery may be related to surgeon-determined activity restrictions, fear of activity, and/or exacerbation of sympto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