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感觉寻求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感觉寻求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国版感觉寻求问卷》、《网络成瘾问卷》和自编《大学生网络心理调查问卷》整群抽取81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在游戏成瘾与其他网络行为成瘾方面男女有显著性差异;②感觉寻求总分及感觉寻求各因子与网络成瘾均呈显著相关;③有网络信息超载成瘾行为者与非成瘾者在感觉寻求各个因子上都有差异;网络游戏成瘾者与网络交际成瘾者的感觉寻求总分和去抑制因子与其他被试有显著性差异;其他网络成瘾行为者与非成瘾被试在感觉寻求各因子水平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于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人格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校大学生1500人,采用网络成瘾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感觉寻求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网络成瘾组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精神质、神经质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组(P〈0.01),掩饰维度得分显著低于非网络成瘾组(P〈0.05)。网络成瘾组感觉寻求的去抑制得分与总分都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组(P〈0.01)。精神质、内外倾、神经质和掩饰性4个人格特质均与网络成瘾关系密切,并且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感觉寻求总分及兴奋与冒险寻求因子、去抑制因子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预防与干预中,应关注其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学生上网行为特点,研究网络成瘾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54名,女生8名,平均年龄19.51岁.使用网络成瘾诊断问卷、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对所有被试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网络使用目的上与和非成瘾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总分上与非成瘾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网络使用目的不同,成瘾者的认知功能和非成瘾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应用与网络成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应用特点,对网络成瘾现象及其原因进行研究。方法294名大学生参加本研究,其中男生112名,女生182名,平均年龄21.43岁。使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网络成瘾诊断问卷、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对所有被试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上网人群中网络成瘾者占9.5%。上网成瘾的发生与上网时间、上网参与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16PF的推理能力(B)、支配性(E)与非成瘾者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脑诱发电位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山西省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网络成瘾患者与非网络成瘾患者在脑诱发电位研究上是否存在差异;旨在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随机整群抽样原则,对山西省三所不同类型高校的510名本科生作SCL-90、EPQ、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自编的大学生上网一般情况的调查并测定认知功能指标脑诱发电位P300及其亚成分。结果:1、山西省大学生中网络成瘾检出率为6.24%。网络成瘾者男性多于女性,成瘾者上网行为有特殊性;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有:性别、每周上网时间、上网有无负面影响、父母对其上网的了解程度、P、E、N、强迫、抑郁、偏执、恐怖;3.脑诱发电位研究显示在IAD组和非IAD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6.24%,网络成瘾者在互联网的使用方面与非网络成瘾者存在差异。2、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有上网时间的长短、所使用的网络功能及个性、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学生网络成瘾与非成瘾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异,分析网络成瘾对学习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法,对687名在校医学生上个学期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4.80%,网络依赖率为8.30%。医学生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学习成绩、是否因上网逃课、上课是否上网、课余时间优先选择的活动以及上网目的等相关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络成瘾会对大学生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网络成瘾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状况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网络成瘾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状况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网络成瘾提供依据。方法:依照随机整体抽样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的1-4年级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将诊断为网络成瘾的作为网络成瘾组(IAD组),其他的作为非网络成瘾组(非IAD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网络成瘾检出率为6.49%;成瘾者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低于非成瘾者,而惩罚严厉、拒绝否定得分高于非成瘾者;成瘾者的SCL-90各因子分显著高于非成瘾者;成瘾者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状况有一定影响。结论:网络成瘾医学生的父母对他们缺乏温暖理解,管教严厉,拒绝否定;他们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不良教养方式对其正常心理发展有不利影响,父母要重视自己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网络内容偏好、自我同一性缺失相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大学生网络内容偏好、自我同一性与网络成瘾的关系,采用自编大学生网络内容偏好问卷、自我同一性形成度的自我测定量表和自行编译的YoungK·S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对武汉市4所高校29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成瘾者的网络内容偏好在游戏类和交友类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成瘾者;非成瘾者在视听类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成瘾者;成瘾者过去体验到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以及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都显著低于非成瘾者;游戏类、交友类、现在的自我投入和视听娱乐类对大学生网络陷入程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由此,认为网络服务中游戏和交友较其它内容可能更容易让人成瘾;现在的自我投入程度低可能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进行比较,对网络成瘾成因及特点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方法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某高校1年级~3年级大学生共365人,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网络行为与心理调查。结果大学生中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行为特征有明显差异,发现了网络成瘾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0.
陈军  樊嘉禄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1):963-965
目的了解医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网络成瘾量表、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UCLA孤独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幸福感指数问卷和交往焦虑量表对合肥437名医学生进行了现况调查。结果医学生网络成瘾者16人,成瘾率为3.7%;男女大学生成瘾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不同年级学生网络成瘾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络成瘾组(IA组)与非成瘾组(非IA组)在孤独、抑郁、交往焦虑、社会支持和幸福感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网络成瘾与孤独、抑郁和交往焦虑呈正相关,与社会支持和幸福感呈负相关(P<0.05)。结论针对网络成瘾的大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主要心理应激源、应激反应及应对方式,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学生生活应激问卷(student-life stress inventory,SLSI)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对沈阳医学院和辽宁何氏医学院部分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在应激源与应对方式中,男、女生各项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在应激反应的行为反应项和认知反应项得分中,男、女生差异均有显著性(P分别〈0.01,〈0.05);不同院校大学生在应激源和应对方式的得分中差异均无显著性,在应激反应的生理反应项和行为反应项得分中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不同来源地的大学生在应激源挫折项得分中,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应激反应的行为反应项得分中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应对方式得分中,不同来源地的大学生差异无显著性;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与各应激反应均呈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之呈正相关,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两所医学院校部分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是由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应对方式的不同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低年级大学生网络成瘾及成瘾倾向,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及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分层抽取安徽某大学一、二年级大学生190名,使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网络成瘾检出率为5.3%,其中男生8.1%,女生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年级为8.9%,高于一年级1.1%(P0.05);网络成瘾倾向检出率为16.8%,其中男生19.4%,女生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年级为19.8%,高于一年级13.5%(P0.05)。网络成瘾组及倾向组与正常组比较,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正常组(P0.01);在应对方式上,网络成瘾组与正常组在消极应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积极应对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年级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倾向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且倾向于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3.
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群体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辅导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作用。方法采用Young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16PF)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观察了心理辅导前后在校学生网络成瘾情况。结果经过为期6个月的群体心理辅导,大学生网络成瘾率有所下降,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心理辅导前相比较,心理辅导后的成瘾学生在16PF中的乐群性、聪慧性、有恒性、自律性得分增高,敢为性、怀疑性、幻想性、忧虑性、紧张性得分降低;在SCL-90中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性得分降低,而且前后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心理辅导能不同程度改善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减轻其网络成瘾自觉症状,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焦虑障碍患者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特点,并分析其与认知风格和人格特质的相关性。方法:运用点探测范式和心理问卷分别对36例焦虑障碍患者和36例正常者进行评估,比较2组注意偏向、认知风格和人格特质的差异;比较不同性别焦虑障碍患者负性注意偏向分数的差异;比较社交焦虑症和广泛性焦虑症的负性注意偏向分数的差异;分析注意偏向、认知风格和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结果:焦虑组和对照组负性注意偏向分数、注意警觉分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正确率差异分数、注意解 除分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焦虑组和对照组自动思维得分、功能失调态度得分、艾森克人格N维度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性和女性焦虑障碍患者注意解除分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社交焦虑症和广泛性焦虑症负性注意偏向分数、正确率差异分数、注意警觉分数、注意解除分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功能失调态度与负性注意偏向分数(r =0.383)、注意警觉(r =0.204)呈显著正相关(P <0.05);注意偏向分数、注意警觉分数与自动思维、艾森克N维度得分无相关性(P >0.05)。正确率差异分数、注意解除分数与自动思维、功能失调态度得分、与艾森克人格N维度得分无相关性(P >0.05)。结论:焦虑障碍患者存在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主要表现为注意警觉,该注意偏向存在性别差异,且与认知风格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治疗和预防在校初一学生网络成瘾中的作用。方法以济南市某中学初一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组439人完成干预,对照组400人未干预。采用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IAD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干预前后评价。结果研究组IADDS总分、SCL-90总分及因子分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IADDS总分、SCL-90总分及因子分在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网络成瘾者IADDS总分、SCL-90总分及因子分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干预对初一学生网路成瘾的治疗和预防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学生人性观发展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RPHN)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对一年级至五年级663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文、理科学生在愤世嫉俗、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P<0.01),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愤世嫉俗和值得信任2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P<0.05),愤世嫉俗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呈正相关(P<0.001),而值得信任因子与愤世嫉俗、人际关系敏感呈负相关(P<0.001)。结论文、理科和年级等因素对大学生的人性观有较大影响,人性观对人际关系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感的影响因素,为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感问卷》调查大学毕业生648人,分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感特点。结果大学毕业生的总体压力感略低于中点"3"。女大学毕业生在面试恐惧得分上显著高于男大学毕业生(P<0.05);理科大学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担忧得分上显著高于文科大学毕业生(P<0.05);工作无着落大学毕业生在面试恐惧和公平性顾虑得分上显著高于工作有着落大学毕业生(P<0.01);家庭经济贫困大学毕业生在面试恐惧、公平性顾虑和综合素质担忧得分上显著高于经济状况良好的毕业生(P<0.01或P<0.001);对自身专业学习质量不满意的大学毕业生在面试恐惧、待遇担忧和入职紧张得分上显著高于对自身专业学习质量满意的大学毕业生(P<0.05)。结论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压力感的性别差异和文理科差异不显著,但存在显著的就业状态差异、家庭经济条件差异和专业学习满意度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坚韧性的现状及其与成就动机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坚韧性问卷、成就动机问卷对唐山市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男女大学生坚韧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坚韧性总分和自控力维度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62,-3.807,均P<0.05);(3)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坚韧性总分、支配维度和承受力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88、2.386和2.245,均P<0.05);(4)坚韧性总分及各维度与成就动机呈正相关(P<0.01)。结论非独生子女、学生干部的坚韧性高于独生子女、非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大学生人格坚韧性越强,成就动机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前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毕业生就业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测评工具,对1 452名河南高校毕业生进行焦虑、抑郁情绪测定,并分析年龄、学历及性别等因素对毕业生焦虑、抑郁状况的影响。结果高校毕业生就业前焦虑发生率为26.38%,抑郁发生率为16.94%;≥25岁的毕业生焦虑、抑郁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均P<0.05);<20岁者,20~23岁者和23~25岁者的毕业生焦虑、抑郁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专生焦虑发生率高于本科生和研究生(P<0.05),而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两比较,抑郁发生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毕业生焦虑发生率高于男性毕业生(P<0.05),而抑郁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学历及性别对毕业生就业前焦虑、抑郁状况有影响,应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前心理卫生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