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华东地区鼠尾草属药用植物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调查华东地区鼠尾草属药用植物资源情况.方法 野外考察、标本采集、分类学研究与查阅资料相结合.结果 整理出华东地区鼠尾草属植物26种、8变种、4变型.结论 为该植物合理利用、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对南蛇藤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研究,通过野外考察、标本鉴定以及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等,对苦树藤等贵州产南蛇藤属药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进行调查研究.基本调查摸清贵州产南蛇藤属药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南蛇藤属植物有11种作为贵州习用民族药物使用,其中,卫矛科南蛇藤属植物苦皮藤作为法定品种收载,其他品种作为贵州民间传统药物拥有广泛的用药基础和经验.通过对该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为南蛇藤进一步的质量标准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四川和重庆鼠尾草属植物的种类及药用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调查研究四川和重庆鼠尾草属植物种类分布及药用资源,探讨它们的分布特点及药用价值.方法 野外调查,采集鉴定标本与查阅标本资料相结合.结果 四川和重庆鼠尾草属植物有38种10变种3变型,其中24个分类群作为地方性中药材和民间草药广泛使用.结论 四川和重庆鼠尾草属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黄芩属植物传统药物学初步整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对唇形科黄芩属植物的传统药物学进行系统整理,为该属药用植物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客观和科学的依据。方法:系统查阅各种本草、各地植物志和文献记载,进行分析、整理。结果:中国地区分布的黄芩属药用植物约有30种,17变种,集中分布在黄芩亚属的顶序黄芩组、腋序黄芩组和盔状黄芩组等少数几个组中,该属大部分药用植物的性味多为苦、寒,功能多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血化瘀等作用,该属半数以上的药用植物都以全草入药,部分用根,仅少部分用果实和叶。结论:为中国黄芩属药用植物的综合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唇形科黄芩属植物的传统药物学进行系统整理,为该属药用植物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客观和科学的依据.方法:系统查阅各种本草、各地植物志和文献记载,进行分析、整理.结果:中国地区分布的黄芩属药用植物约有30种,17变种,集中分布在黄芩亚属的顶序黄芩组、腋序黄芩组和盔状黄芩组等少数几个组中,该属大部分药用植物的性味多为苦、寒,功能多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血化瘀等作用,该属半数以上的药用植物都以全草入药,部分用根,仅少部分用果实和叶.结论:为中国黄芩属药用植物的综合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菝葜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我国菝葜属药用植物的种类、分布、生态环境和蕴藏量,为菝葜属药用植物的持续利用、合理开发及GAP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相结合。结果整理出270份标本,已鉴定菝葜属16个种和2个变种,其中3个为新记录品种;获取13个省份菝葜属植物的分布特征、生长环境及其蕴藏量的信息。结论为我国菝葜属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整理科尔沁沙地民间毛茛科野生蒙药植物,为其合理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及相关标本,进行统计整理。结果科尔沁沙地民间毛茛科野生蒙药植物共9属17种,介绍了他们的药用部位、医疗用途、生境分布、资源状况等。结论建议对其中药用价值高、资源丰富,具备开发潜力的6种药用植物进行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8.
通过中药民族药源调查与资料收集,标本采集及查阅,结合文献查找,对新疆紫草科药用植物9属21种,特有植物7属7种的分布区域、形态特征、药用部位和用途进行整理叙述。为药用资源的收集、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中药民族药源调查与资料收集,标本采集及查阅,结合文献查找,对新疆紫草科药用植物9属21种,特有植物7属7种的分布区域、形态特征、药用部位和用途进行整理叙述。为药用资源的收集、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系统查阅古籍本草文献,结合植物志对鼠尾草属药用植物形态与地理分布的描述,对本草中记载的作为中药材使用的6种鼠尾草属药材的基原植物进行考证,指出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及其近缘种是丹参的基原植物,云南鼠尾草S.yunnanensis是滇丹参的基原植物,荔枝草S.plebeia是荔枝草的基原植物,石见穿的基原植物为菊科植物鬼针草Bidens pilosa或华鼠尾草S.chinensis,鼠尾草S.japanica是鼠尾草的基原植物,关公须S.kiangsiensis为叶下红的基原植物。这为进一步理清鼠尾草属药材基原植物亲缘关系,挖掘开发鼠尾草属药用植物新的药源提供了线索与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鼠尾草属酚酸类活性成分的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唇形科鼠尾草属(Salvia)植物,在全球约有1000种,中国约有84种,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尤以中国西南地区为多。本属是药用植物的一个重要类群。为了深入探讨本属植物在亲缘学、化学成分及传统疗效方面的联系,我们应用HPLC—DAD法检测了分布于本属的酚酸类成分。研究表明,本属植物所含酚酸类成分相当丰富,尤其是在宽球苏组和丹参组的植物中。这两个类群中的药用植物在传统疗效方面具有活血通经、通络的功效,在民间作为“丹参”使用的植物皆来自这两组。然而我们的实验数据表明,适合作“丹参”入药的植物仅仅限制在丹参组中。同时,鼠尾草亚属的植物在传统疗效方面具有清热、凉血的倾向,这类植物是寻找抗菌、抗病毒、抗癌等药物的重要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2.
In China,many species of genus Salvia L.(Lamiaceae)are important medicinal plants with a long history.Due to their marked ethnopharmacological uses in folk medicine and a large number of active constituents with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und recently,they have become a rich source for new drug discovery,mechanism research,and biological experiment.All medicinal plants of Salvia L.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Groups 1,2,and 3).The plants in Group 1 were used as"Danshen"and are rich in diterpenoids and caffeic acid derivatives.Few introduced plants in Group 2 from America or Europe have been used to clear body-heat and toxins.Abietane diterpenes of medicinal species in Group 3(the species are from Subg.Allagospadonopsis Briq.,Sect.Plethiosphace,or Sect.Notiosphace)are absent,and the contents of caffeic acid derivatives are considerably lower than those in plants of Group 1.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make the identification of medicinal herbs in Salvia L.quickly and accurately.Methods In this work,DNA barcoding and chemical fingerprint were compare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herbs in Salvia L.First,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two amplified from 48 medicinal plants in Salvia L.,and three other groups of medicinal plants in Lamiaceae were sequenced.A molecular phylogeny was constructed using the minimum evolution and maximum parsimony methods according t...  相似文献   

14.
李菁  向婷婷  许成  刘朝奇  张长城  袁丁  周志勇 《中草药》2015,46(8):1243-1246
分子谱系地理学在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中药道地性形成机制以及中药核心种质构建中的应用研究是目前我国中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中药资源领域深入到与DNA差异相关联的功能基因筛选和基因组学,已对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青蒿Artemisia caruifolia、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等多种药用植物功能基因开展了深入研究.基于分子谱系地理学的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筛选及中药材基因组学研究将会是今后研究应用的主流.对近年来分子谱系地理学在中药分子鉴定和中药道地性形成机制,特别是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筛选及基于此的基因组学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转录组学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药用植物转录组学研究已经成为药用植物基因组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以转录组学的产生、发展和研究方法为基础,介绍了药用植物中转录组学的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转录组学当前采用的技术手段以及在西洋参、丹参、乌拉尔甘草功能基因组学中的研究进展。同时对转录组学在药用植物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药资源物种储量丰富,长期以来我国的中药材以野生采收为主,目前中药野生资源已远不能满足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人工培育的药用植物优良品种少、种植面积小、产量低,多种常用药材处于短缺状态,亟须采用科学的育种方式,提高药用植物的产量及品质。空间诱变育种具有效率高、变异幅度大、育种周期短等特点,是获得新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空间环境对植物的诱变效应主要表现在空间微重力、辐射以及空间环境综合因素复合效应影响植物细胞分裂、染色体结构、DNA损伤修复等,使植物产生变异。目前药用植物空间诱变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环境对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细胞结构、分子水平和有效成分含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利用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已经在丹参、灵芝、薏苡等药用植物上培育出多个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在产量、品质上具有较大的优势。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利用空间特殊环境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合成和积累的促进作用,进行有效成分的生产,必将成为中药资源空间诱变育种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滇丹参药用植物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滇丹参(云南鼠尾草)Salvia yunnanensis为云南习用的丹参药材,广泛分布我国西南地区,且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的含量较高,是较为理想的丹参药用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