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秀君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703-1705
目的:总结260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的护理体会.方法:对行TRI的260例患者,术前采用心理疏导,并做好相应术前准备,取得患者术中配合;加强术后护理和出院前健康指导.结果:260例中,有6例发生桡动脉痉挛,用药后缓解,8例发生手臂肿胀,无桡动脉闭塞、出血、血肿、夹层等严重并发症,3~5 d出院.结论:通过TRI的全程优质护理,尤其是术前、术中、术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和密切观察,可有效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彭超 《华夏医学》2014,27(2):80-82
1992年,荷兰医生Kiemenij首次报道了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此后,随着此项技术操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及相关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更新,并且以其对穿刺部位损伤小、不必强制绝对卧床、局部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在全国广泛应用于临床冠心病介入诊疗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造影(CAG)、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PTCA)以及支架植入术(PCI) 是目前诊治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以解除冠脉动脉狭窄和闭塞,防止血管塌陷及夹层形成,保持血流通畅,可取得明显改善预后的治疗手段[1].我院在积累了多年股动脉途径冠心病介入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经桡动脉途径的 PCI诊断、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就经 2 种途径介入治疗的穿刺效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心脏介入诊疗术传统的做法是经股动脉穿刺。随着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冠心病技术的新方法。因桡动脉周围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故穿刺成功率较高,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病人容易接受。但如果术前准备不完善、术中配合不密切、术后观察不及时、护理不得当,亦可引起伤口出血、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护理要点。方法:289例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经桡动脉途径(150例)和经股动脉途经(139例)行冠脉造影及PCI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主观不适等发生情况的差异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形成、迷走神经反射、排便困难、术后低血压和主观不适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两种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均是安全可行的,但经桡动脉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无需中断肝素抗凝、无需砂袋压迫、无需卧床、无体位限制,患者痛苦小,而且住院时间短;在术后观察护理工作量上及患者的接受程度和舒适度方面明显优于经股动脉路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Transradia approach coronary intervention,TRA)与经股动脉(Transfemoral approach coronary intervention,TFA)两种途径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0—2014年曾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 0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进,对照组中患者以经股动脉(TFA)冠状动脉介入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患者以经桡动脉(TRA)冠状动脉介入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所得到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96.0%,对照组中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92.0%,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显著;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以及造影剂量:观察组中患者的穿刺时间及手术之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的造影剂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差异较明显;观察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两组患者直接差异较明显。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冠心病均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方法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方法,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临床上可优先选择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优势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1例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老年(>65岁)冠心病患者,其中男69例,女22例,平均年龄(76±6.7)岁。分为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组(对照组41例)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组(桡动脉组50例)。观察并对比如下指标:X线曝光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出血、血肿、无脉征、动-静脉瘘等)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卧床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率,体循环及肺循环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平均(46.8±21.3)min,对照组平均(40.2±24.8)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术后卧床时间平均(3.4±1.9)h,对照组平均(22.5±8.1)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桡动脉组穿刺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为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对照组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卧床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率桡动脉组为2.0%,对照组为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8.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总结手术体会。方法:50例心绞痛患者在住院期间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置入支架97枚,术后即刻血管造影评价,并观察住院及近期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50例病变相关血管血运重建后达TIM I-3血流,残余狭窄<10%,术后4例发生手臂肿胀,无桡动脉闭塞、出血、血肿、夹层等严重并发症,不适症状轻。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 随机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桡动脉途径20例,股动脉途径4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在术后血管及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躯体不适及心理状态等方面均明显优于经股动脉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已成为诊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2005年4月-2006年10月我院开展桡动脉路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股动脉路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比较桡动脉路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明显减少,方法简单、快捷、可靠,深受患者的欢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经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疗效。方法:对146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其中经桡动脉途径64例,股动脉途径82例。结果:血管穿刺时间桡动脉组为(3.8±1.5)min,股动脉组为(3.6±1.1)min(P>0.05)。心肌获得再灌注时间桡动脉组为(38±16)min,股动脉组为(36±14)min(P>0.05)。建立动脉通路时间和整个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经桡动脉PCI组为0例,经股动脉PCI组6例(7.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有桡动脉组中3例因血管扭曲或痉挛严重,指引导管不易到位改行股动脉途径,已归入股动脉组。桡动脉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AMI患者,在充分掌握经桡动脉PCI技术的前提下,两种入径的急诊PCI治疗时程和效果相似。但桡动脉PCI组出血并发症少,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因此,经桡动脉入径可作为AMI可选择的血管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术术口观察及护理效果。方法将98例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9例,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对比2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再次行PCI治疗率及护理总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开展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对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有重要帮助,临床价值显著,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既往多选用股动脉入路,但该路径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可达5%~10%,且术后需较长时间卧床,对患者术后恢复不利。近年来国内外逐渐开展经桡动脉穿刺行PCI,术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缩短了住院时间,且局部并发症较少,易被患者接受。本文就我院开展的经桡动脉行PCI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评价经桡动脉路径行PCI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作为一种新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入径,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相较经桡动脉入径,经远端桡动脉入径在提升患者和术者舒适性、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前臂动脉损伤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穿刺成功率较低、学习周期较长、穿刺部位疼痛感较为明显、桡动脉痉挛发生率较高等。目前,经远端桡动脉入径亦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复杂冠状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入径,但其是否适合大规模推广、应用仍需进一步验证。本文主要总结、分析了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势、劣势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期为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经远端桡动脉入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内介入术是现今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它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病人易接受等优点[1].介入途径主要包括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两者相比,后者具有操作方便,患者无需卧床,痛苦小,局部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诸多优点,越来越为广大患者和术者所接受.我院自2007年3月以来开展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自1977年Gruntzig首次应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ey,PTCA)治疗冠心病以来,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诊治的主要方法.近年来,经皮穿刺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诊疗在欧美和日本等国的开展逐渐增多,已成为冠状动脉诊疗术的主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成形及冠脉内支架安置术为一种冠心病诊疗方法,传统的方法是经股动脉穿刺,术后患肢制动6~12h。Campeau首次选用5F导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认为桡动脉位置表浅,周围无重要静脉和神经相邻,且桡动脉和尺动脉有良好侧支循环,选择该动脉穿刺后,止血可靠而易行,可使病人更舒适,活动更自如,避免了股动脉穿刺后卧床的不适感,减少了尿潴留、穿刺部位血肿等并发症。2003年10月~2004年7月,我科共完成此项手术82例,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1 842例经桡动脉(TGI)的治疗患者和部分经股动脉(TFI)二种手术径路对冠脉介入手术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9月—2011年9月于本科住院行PCI的患者,随机分为TGI组(n=1 121)和TFI组(n=721),详细记录术中和术后的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GI组患者穿刺部位局部出血、血肿和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TFI组患者(P<0.001);其余相关参数和手术成功率二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PCI是安全、有效的,能够适应绝大多数PCI的要求,应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入路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AMI患者,经桡动脉入路行急诊PCI术临床资料,及术后6~12个月随访资料.结果 经桡动脉入路46例患者中手术成功率100%,46例患者47支梗死相关动脉置入了49枚支架,其中左主干1例,前降支20例,回旋支13例,右冠15例,无一例死亡.随访期间,4例(8.7%)再发心绞痛,无一例再发AMI.结论 AMI经桡动脉PCI成功率高,并发率低,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