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利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BOLD-fMRI)评价脑肿瘤恶性程度与脑皮层功能区距离和激活体积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位于或邻近中央前回的脑肿瘤患者,包括恶性肿瘤组16例和良性肿瘤组17例,术前采用对指模式的组块(BLOCK)刺激方法,应用BOLD-fMRI成像技术,分析良恶性肿瘤与脑功能区边缘的距离及激活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恶性肿瘤组BOLD激活体积为(31.29±10.87),良性肿瘤组BOLD激活体积为( 79.53±1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组肿瘤边缘距脑皮层运动功能区距离平均(5.65±2.29) mm,恶性肿瘤组肿瘤边缘距脑皮层运动功能区距离平均(5.00±2.76) mm;恶性肿瘤组肿瘤至脑皮层功能区的距离与激活体积比呈正相关(R2=0.407,P<0.01),良性肿瘤组肿瘤至脑皮层功能区的距离与激活体积比呈正相关(R2=0.25,P<0.05),恶性肿瘤组较良性肿瘤组肿瘤至脑皮层功能区的距离与激活体积比的相关性更加显著.结论 脑肿瘤对周围脑组织产生影响,影响运动激活区状态,且在恶性肿瘤中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级别肌力对脑运动功能区体积及最大信号强度的影响.方法:对肌力正常的10例志愿者及30例肿瘤位于或邻近手运动功能区的肌力下降的患者进行fMRI检查,刺激方式为手对指运动,共3个周期.经SPM软件处理得出感兴趣区激活体积及最大信号强度.结果:肌力正常的10例志愿者左右手运动功能区激活体积及最大信号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各肌力级别间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随着肌力级别的下降,手运动功能区激活体积及最大信号强度相应地缩小及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对脑肿瘤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探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在累及运动通路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累及皮层运动区的脑肿瘤患者行fMRI检查,另以1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2例患者术后复查,fMRI采用双侧交替进行的大拇指对掌运动作为任务刺激。所有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fMRI图像使用基于MATLAB平台下运行的SPM99软件进行处理,观察运动皮层区激活情况。结果:每个患者的健、患侧主运动区(M1)、辅助运动区(SMA)均激活,其中12例患侧M1区信号低于健侧,3例患侧M1区信号高于健侧,1例健侧与患侧M1区信号无明显差别,11例患侧M1区信号移位,8例患者患侧SMA区及健侧M1区的激活程度较健康人增强;2例患者复查显示患侧M1皮层激活范围较术前变小。结论:应用fMRI能显示肿瘤、皮层运动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对邻近脑运动功能区脑肿瘤患者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技术(BOLD-fMRI)在脑膜瘤患者运动功能区术前定位的价值。方法收集1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靠近运动区的大脑凸面脑膜瘤患者,采用概率独立成分分析(PICA),进行 ICA 分析。术前术后行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PS)生活状态评分来评价患者的状态。结果双侧主要运动皮层及辅助运动皮层均出现运动功能激活簇,其中患侧激活区与对侧激活区相比较为对称的有6例,出现明显推压移位的有4例,患者运动功能激活区均被肿瘤挤压导致功能区向前或向后移位,并且出现拉伸变形。结论 BOLD-fMRI 能够有效对脑肿瘤患者进行术前运动功能区定位,对脑膜瘤患者术前手术计划的制定能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BOLD-fMRI纵向研究皮质下梗死患者大脑运动激活区的动态变化,探索大脑运动功能重组的规律及与康复水平的关系.方法:对10例皮质下梗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别于发病1周内、1个月和3个月后进行BOLD-fMRI扫描;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法评分.7例年龄相仿的健康试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PM5软件后处理,计算双侧初级感觉运动区(SM1)激活体积,并计算偏侧化指数(LI).结果:患肢运动时同(健)侧SM1区激活体积于发病1周内、1个月时明显大于对照组,3个月后随着运动水平恢复而与对照组相仿.LI值发病1周内、1个月时小于对照组,3个月时与对照组相仿.患肢运动时LI值与患者运动功能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皮质下梗死后不仅激活对侧运动传导通路,同侧运动传导通路也有不同程度的激活.随着运动功能的逐渐恢复,由双侧SM1区的广泛激活逐渐趋向于以对侧SM1区激活为主.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患者手运动功能区f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不同时期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采用主动手运动任务模式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运动功能区损伤及恢复特点,以指导临床康复治疗.资料与方法 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40例.累及基底节区25例,皮层区15例.其中急性期15例,亚急性期9例,慢性期16例.采用组块设计进行单手拇指与余4指同步对指运动,所有患者均进行健侧和患侧手的主动运动实验.采用SPM 99软件进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1)急性期梗死灶累及皮层区组,健侧半球初级感觉运动区(SMC)激活强度及范围明显大于患侧半球.皮层区组患侧半球SMC激活强度及范围均小于基底节区组;(2)梗死灶累及基底节区组,健侧与患侧半球SMC激活强度及范围于急性期与慢性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病例的纵向观察:患肢功能恢复较好的患者,患侧和(或)健侧半球SMC的激活强度和(或)范围有不同程度增强,同时激活脑区增多,均可见小脑半球的激活;患肢功能恢复较差的患者,患侧半球SMC的激活强度及范围逐渐减小直至消失.结论 (1)fMRI能准确地判定脑梗死患者脑功能区的损伤程度及有无重组的脑功能区;(2)皮层区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受损较为严重,SMC起关键作用,其受累程度直接影响运动功能损伤的等级及恢复程度;(3)脑梗死偏瘫患者在运动功能康复治疗过程中,病变周围及远隔部位可出现功能和结构变化,提示存在脑功能区重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央区良性占位病变患者手术前后手运动及感觉功能区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变化特征及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位于或邻近脑中央区的17例良性占位病变患者手术前后1周行fMRI检查,刺激方式为对指运动及触刷,共3个周期.经SPM软件处理得出激活图和感兴趣区激活体积.结果 术前功能区主要表现为移位变形,激活区体积缩小.术后1周内复查,功能区移位有所恢复,功能区激活体积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中央区良性占位病变周围功能区手术前后主要产生体积、形态及解剖位置的改变.术后1周功能区体积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与健康成人各运动相关脑区激活程度和方法的差异,探讨急性期脑梗死后运动功能变化的模式。方法:对12例基底节区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实验组)和与之相匹配的12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进行食指被动运动BOLD-fMRI检查,然后应用SPM对功能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并选取初级感觉运动区(SM1)、次级感觉运动区(SM2)、运动前区(PM)、补充运动区(SMA)、扣带回运动区(CMA)及小脑作为兴趣区,观察两组受试者各运动相关脑区的激活情况,并对对侧SM1区的激活体积、激活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对照组主要激活对侧SM1区(激活体积中位数1006k,四分位间距1142k,激活率100%),其它运动相关脑区激活次数较少,且激活体积相对较小;患者组主要激活对侧SM1区(激活体积中位数15k,四分位间距71k,激活率58.3%),其它运动相关脑区偶尔或无激活。患者组对侧SM1激活率、激活体积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BOLD-fMRI是一种研究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健侧C7神经移位术后大脑运动皮层功能重组的功能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功能MRI(fMRI),观察健侧C7神经移位术后大脑运动皮层的变化特征。方法随访经临床和手术证实的因全臂丛神经损伤而接受健侧C7神经移位术者13例,左侧损伤者10例,右侧者3例。根据手部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将病例分为2组:a组10例,息手不能自主运动。b组3例,患手可以自主运动。另外,选择1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所有受检者均接受了fMRI,扫描方法采用平面回波血氧水平依赖(BOLD)序列,利用SPM99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结果患者健侧和患侧上肢运动诱发激活区最强信号体素主要出现于对侧半球初级运动皮层(PMC),健侧肢体运动诱发同侧PMC激活者10例,患侧肢体运动诱发同侧PMC激活者7例;a组受检者健侧上肢运动诱发对侧PMC激活区形态正常者9例,手部运动诱发平均激活区大小为3159个体素,肩部运动诱发平均激活区大小为1746个体素。患侧手部和肩部运动诱发对侧PMC激活区扩大者各有6例;b组受检者患肢运动诱发双侧PMC出现激活者1例,对侧PMC激活者2例。结论外周神经损伤可以引起大脑运动皮层的改变;患肢躯体代表区可以在神经损伤以后相当长时期内存在并对运动的心理表达产生应答;健侧C7神经移位术后中枢神经系统重组可能发生在多种水平上,并且可以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简单与复杂手指运动的fMRI对比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研究简单和复杂手指运动激活脑皮层功能区的异同。资料与方法:选择一组正常志愿者(12例)按要求分别进行简单与复杂手指运动,同时进行BOLD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用t检验统计学方法分析获得运动状态与静息状态信号对比的脑功能图。对比观察脑皮层区的兴奋区的异同。结果:12例受试者中,复杂手指运动可激活对侧初级躯体感觉区(SM1),11例可观察到一侧或双侧辅助运动区(SMA)兴奋,9例运动前区(PMA)兴奋;简单手指运动则均表面为对侧SM1兴奋,而MA,PMA区被激活仅为2例和5例。激活区检测的可靠复性大于95%。结论:复杂手指运动需要更多的脑皮层功能区参与运动的协调,因而能更多地激活非初始运动皮层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乳腺癌中的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 1.5T磁共振扫描仪对48例乳腺疾病患者行常规SE序列扫描、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DWI及动态增强扫描.48例患者共检出53个病灶,其中良性肿瘤29个,恶性肿瘤24个,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选择健康志愿者20...  相似文献   

12.
李文华  崔艳芬  张萍  汤蕴琦  吴相如  储彩婷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25-1227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结合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鉴别良恶性卵巢上皮囊实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7例卵巢上皮起源的囊实性肿瘤患者的常规MRI、DWI检查资料和肿瘤实体部分的ADc测量值进行回顾性分析,131个病灶中46个为良性囊腺瘤,85个为恶性囊腺瘤。结果:良性组卵巢肿瘤实质部分的平均ADC值为(1.69±0.25)×10-3mm2/s,恶性组为(1.03±0.22)×10-3mm2/s,两组间ADC值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以(1.25×10-3)mm2/s作为诊断良恶性肿瘤的阈值,则敏感度、特异度和总体符合率分别为90.1%、89.9%和92.4%。结论:常规MRI检查鉴别卵巢表面上皮良恶肿瘤存在困难时,辅以扩散加权成像和ADC值测量有助于进一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3.
超声造影对良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拾命  黄道中   《放射学实践》2011,26(5):553-55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对良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FLL)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造影反向脉冲谐波显像(PIH)技术实时观察52例(57个病灶)FLL血流灌注增强方式,并通过TIC定量参数对FLL血流灌注进行定量评估。结果:37个恶性病灶与20个良性病灶比较,各参数(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始消时间、消退后强度、峰值强度与延迟期强度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将病灶峰值强度与消退后的差值为7dB作为鉴别诊断良、恶性病灶的区分点时,诊断良、恶性病变的符合率分别为91%和90%。结论:肝脏局灶性病灶峰值强度和消退后强度的差值对于FLL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PET与CT在肺癌诊断中的联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遴选CT鉴别肺部病变良恶性的征象,利用这些征象降低PET在肺癌诊断中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方法:42例肺部病变患者行PET和CT检查。若肺部病变放射性摄取明显增高,同时SUV≥2.5,判断为恶性病变。若肺部病变有轻度放射性摄取,但其摄取程度低于或明显低于纵隔,SUV2.5,判断为良性病变。选择CT图像上10种最常见的恶性病变征象和10种常见的良性病变征象加以对照分析。结果:PET显像高代谢恶性病变(真阳性)组11例,在CT上都观察到较多的符合征象;PET显像低代谢良性病变(真阴性)组11例,其中有10例在CT上都观察到较多符合征象,只有1例病变观察到得符合征象和质疑征象基本相等。而PET显像高代谢良性病变(假阳性)组10例,其中有9例在CT上观察到较多质疑征象,另有1例观察到较多符合征象;PET显像低代谢恶性病变(假阴性)组10例,在CT上都观察到较多质疑征象。结论:CT征像可以帮助降低PET在肺癌诊断中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结合三维成像技术在乳腺肿块良恶性临床鉴别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对125例接受诊治的乳腺肿块者采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结合三维成像技术进行良恶性鉴别和诊断,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25例患者的139个病灶中恶性病灶19个,占13.67%;良性病灶120个,占86.33%。按照超声弹性成像评分3分以下(包括3分)为良性病灶标准,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评分在4分以上(包括4分)为恶性病灶标准,进行超声弹性成像评分鉴别诊断乳腺病灶良恶性的效能分析发现,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对良恶性鉴别诊断符合率为89.93%。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结合三维成像技术后,从形态结构、内部回声、与周边组织关系及肿块内血流情况,进一步判断乳腺肿块的良恶性,结果显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结合三维成像技术诊断对良恶性鉴别诊断符合率为94.24%。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结合三维成像技术综合评价乳腺肿块的良、恶性,三维超声能提供更加丰富的三维空间信息,超声弹性成像可以有效发现微小病灶,二者互补,可以明显提高超声影像技术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常规成像及DWI对脑膜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磁共振常规成像序列(T1WI、T2WI及FLAIR)与DWI对脑膜瘤的检出率,探讨其鉴别病理亚型及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的MRI图像,计算不同序列对脑膜瘤的检出率;测量并比较不同病理亚型、不同病理分级的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和相对ADC值(rADC值)。结果:在T2WI上出现低信号的多是纤维型、过渡型和砂粒体型,出现高信号的多是脑膜上皮型和血管瘤型。在各个序列中,以DWI对脑膜瘤病变的检出率最高(87.1%),T2WI次之(74.3%),T1WI最低(38.6%)。恶性脑膜瘤的囊变发生率(67%)明显高于良性脑膜瘤(22%)。良性组各亚型间、良恶性两组间平均ADC值及r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提高对脑膜瘤的检出率,但单独根据ADC值并不能鉴别脑膜瘤的亚型及良恶性。DWI结合常规MRI表现对脑膜瘤亚型及良恶性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128层螺旋CT全脑灌注对浸润性星形细胞瘤的分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28层螺旋CT全脑灌注(CTP)对浸润性星形细胞瘤分级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90例脑肿瘤患者进行CTP检查,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为浸润性星形细胞瘤(Ⅱ~Ⅳ级)者46例纳入本研究对象。CTP采用SOMATOM Definition AS型128层螺旋CT机进行灌注扫描,应用后处理工作站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获得时间-密度曲线(TDC),测定肿瘤区和对侧正常组织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及对比剂达峰值时间(TTP),并对灌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所有病例中,全脑灌注图像平均视觉评价分数明显高于传统灌注图(P<0.01),且对病变定位更为精确。星形细胞肿瘤高级别组的CBF、CBV和PS值均显著高于低级别组(P<0.01),而TTP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CBF、CBV和PS值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5、0.897和0.954,采用CBF≥72.052ml/min/100g,CBV≥4.293ml/100g和PS≥6.337ml/min/100g作为分界点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敏感性均为87.2%,特异性分别是83.5%、83.5%和93.0%。结论:128层螺旋CT全脑灌注有利于脑肿瘤的术前整体评估和精确定位;CTP参数CBF、CBV及PS值及TDC曲线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3T MRI化学位移成像(CS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肾上腺高密度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61个CT值大于10HU的肾上腺高密度病变CSI及DWI成像,对肾上腺肿块同反相位的信号衰减值(SII)、肾上腺肿块-脾脏信号比(ASR)、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行散点图分析.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通过ROC曲线确定最佳诊断阈值、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23个良性嗜铬细胞瘤,CSI信号衰减SII平均为3.73%;ASR平均为0.97,病变实性部分ADC值平均为(1.17×103)mm2/s.20个高密度腺瘤CSI示信号衰减SII平均为34.48%;ASR平均0.70,ADC值平均(1.08×103)mm2/s.13例恶性肿瘤CSI信号衰减SII为16.58%;ASR为0.96,ADC值为(0.88×10-3)mm2/s.良恶性病变间ADC值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2<0.05),以ADC值小于0.99为标准,诊断高密度腺瘤的敏感性为70.8%,特异性为84.6%.高密度腺瘤的SII及ASR与其它高密度肿瘤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嗜铬细胞瘤的SII及ASR与其它高密度肿瘤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CSI可有助于鉴别高密度腺瘤、嗜铬细胞瘤和恶性肿瘤;但无法鉴别嗜铬细胞瘤和恶性肿瘤.ADC值可有助于鉴别病变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管肿瘤及肿瘤样变的MSCT特征及评价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9例经病理证实的气管肿瘤及肿瘤样变的MSCT表现,并结合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如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技术(VR)、CT仿真支气管镜(VB)图像进行分析诊断。结果:根据病灶的MSCT表现分为四种类型:①管腔内窄基底息肉样结节型;②管腔内广基底结节或肿块型;③单纯沿管壁浸润增厚型;④管腔内外肿块型。29例中,良性肿瘤4例CT表现为管腔内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影,轮廓光滑,呈窄基底与管壁相连,局部管壁不增厚。低度恶性肿瘤17例表现为广基底结节或肿块或沿管壁浸润增厚为主。恶性肿瘤5例CT表现为管腔内外肿块,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此外2例炎性假瘤和1例气管硬结病患者亦具有良性病变的CT特征。结论:MSCT薄层横轴位及MPR、VR、VB图像重建技术能很好地显示气管病变的形态特征,定位准确,根据病变不同CT表现亦有助于定性诊断及肿瘤良恶性的鉴别,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及可靠的影像学信息。MSCT是一种诊断准确性高,实用性较强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波  戴敏方  王云勇  张洁  李洪亮  沈凌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174-1179
目的:通过比较帕金森病(P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脑内多个结构的T2*值,探讨PD的发病和进展与脑内铁沉积的关系。方法:采用3TMR系统对40例原发性PD患者及4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常规序列及SWI序列扫描。按Hoehn-Yahr分级量表将24例单侧症状PD患者作为PD-1组,16例双侧症状患者作为PD-2组。经后处理在T2*图上分别手动测量双侧黑质致密带、黑质网状带、红核、苍白球、壳核、尾状核头、丘脑和额叶白质区共8个部位的T2*值,并将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PD-1组症状侧与正常对照组同侧在黑质致密部的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它7个部位的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D-1组症状侧与正常对照组对侧在黑质致密部的T2*值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黑质网状部的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它6个部位的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D-1组症状对侧与正常对照组对侧在黑质致密部、红核的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它部位的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PD-1组症状对侧与正常对照组同侧的各兴趣区T2*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PD-1组和正常对照组各兴趣区的双侧T2*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PD-2组与PD-1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各兴趣区T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D的亚临床期脑内即有铁的异常沉积;局部铁含量的增加与单侧症状PD的发病有相关性,但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D铁异常沉积的部位包括黑质致密部、黑质网状部、红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