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采用S 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对60例乳腺癌及其周围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进行了原位观察和数量分析。结果表明:乳腺癌组织中散在分布S 100蛋白阳性的树突状细胞,而癌周及癌旁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密集区可见树突状细胞成簇存在。树突状细胞与乳腺癌的组织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及癌周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的浸润程度有关。提示树突状细胞参与的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随肿瘤的不同时期而不同。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在胃癌组织中的分布特征及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S-100蛋白阳性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s,TIDC)在胃癌组织中的分布及意义.方法将S-100蛋白抗体作为TIDC的特异性标记物,对30例胃癌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TIDC进行定量计数分析.结果胃癌患者TIDC高度浸润率随肿瘤TNM分期趋向晚期而显著降低(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TIDC高度浸润率显著低于阴性组(P<0.01);不同部位、不同分化程度和不同浸润程度的病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TIDC浸润情况改变,可能是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检测胃癌组织内TIDC浸润程度对判断胃癌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人胎回肠树突状细胞的发育规律。方法:应用S—100蛋白抗体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4例6周至38周人胎回肠DC的出现时间、分布部位、形态结构以及数量变化等进行研究。结果:(1)人胎回肠S—100^ DC于第11周出现;(2)S—100^ DC主要分布在粘膜固有层和集合淋巴小结,少数分布在粘膜下层;(3)集合淋巴小结S—100^ DC以滤泡间区数量最多,圆顶区次之,滤泡区少见;(4)固有层S—100^ DC外形不规则,胞体伸出许多粗细不一的突起,而集合淋巴小结S—100^ DC的外形相对规则,突起数量少而细长。结论:人胎回肠S—100^ DC的数量随胎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集合淋巴小结S—100^ DC呈区域性分布,它们与固有层S—100^ DC在形状、大小和数量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研究肺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及分布特点。方法:用S-100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37例肺癌及癌周组织和12例正常肺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进行原位观察及图像定量分析。结果:肺组织和癌周组织中树突状细胞数密度和面密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且单个细胞的长径和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肺癌中无淋巴结转移组的树突状细胞多于有转移组(P〈0.05),癌周收细胞浸润的程度与树突状细胞的数量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发现的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DC可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诱导高效而特异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外泌体是直径为30~100 nm的纳米级囊泡,可携带源细胞的多种功能分子,并可在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DC来源的外泌体(DEXs)由于携带亲代D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MHC-Ⅱ、CD80、CD86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等特征蛋白,被认为可以用来代替DC,从而激活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6.
7.
大鼠结肠癌淋巴转移时树突状细胞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结肠癌淋巴转移时树突状细胞的表达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用S100蛋白质抗体对12例大鼠结肠癌动物模型的肠周淋巴结转移灶和8例正常大鼠肠周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定量分析显示,肠周淋巴结转移灶中S100蛋白阳性树突状细胞(DCs)明显低于正常大鼠肠周淋巴结树突状细胞(DCs)(P<0.01)。结论提示DCs在防止肿瘤转移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s,TIDC)在胃癌组织中的分布及颓后相关因素的意义。方法将Sq--100蛋白抗体作为T1DC的特异性标记物,对60例胃腺癌标本进行免疲组化染色,对TIDC进行定量计数分析,同时对癌因蛋白P53进行检测。结果60例肿瘤患者中树突状细胞平均值为(10.26±7.939)/mm^2。树突状细胞浸润密度与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与肿瘤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树突状细胞浸润密度随临床分期的增加而明显减少(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P〈0.05)。p53表达阳性的胃癌组树突状细胞浸润密度低于p53表述阴性的胃癌组(P〈0.05)。结论肿瘤树突状细胞的浸润密度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p53表达有明显相关性,检测胃癌组织内TIDC浸润程度对判断胃癌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 - 10 0蛋白阳性树突状细胞 (S - 10 0 +DC)在涎腺及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分布及意义。方法 将 2 0例正常涎腺组织、2 0例涎腺良性肿瘤、2 0例涎腺恶性肿瘤的蜡块制成 5 μm厚的连续切片 ,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①S - 10 0 +DC在正常涎腺及涎腺良、恶性肿瘤中 ,分布呈显著差异性 (P <0 .0 1) ;②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黏液样及软骨样和导管样结构的外层肌上皮细胞高度表达S - 10 0蛋白 ;③腺样囊性癌癌实质内高度表达S - 10 0蛋白。结论 ①DC在局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②证实了涎腺多性肿瘤中黏液样及软骨样组织来源于肌上皮细胞 ;③通过S - 10 0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位置 ,为鉴别此实验中的 4种涎腺恶性肿瘤的组织分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迅速发展,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在肺癌的生物免疫治疗上已取得可喜的成果。本文主要对DC疫苗抗肿瘤机制及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对食管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方法:用S-100蛋白抗体,ABC免疫酶标法对91例食管癌组织内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进行定量观察,并与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术后生存期≥5年者癌组织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术后生存期〈5年者(P〈0.01),在具有同一种病理因素的患者中,生存期不同者其癌组织树突状细胞数量差异有显著性。提示:癌组织内树突状细胞数理可作为估计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树突状细胞(DC)与人肺癌细胞A-549融合所得疫苗在制备过程中的生物学特性,总结高效制备融合疫苗的方法。方法应用GM-CSF和IL-4优化的方法制备肺癌患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以获得DC,寻找DC制备率最高时间段;同时应用PKH672GL(绿色荧光)和PKH262GL(红荧光)分别标记DC和肺癌细胞A-549细胞,筛查最佳的融合比例。结果应用GM-CSF和IL4优化法进行DC制备第7天所得百分率为(66.26±5.13)%,高于其他时间(P<0.05);通过对比不同融合比例DC与人肺癌细胞A-549,显示1:1时所取得的融合百分率为(35.15±2.16)%,高于其他比例(P<0.05)。结论在DC制备过程中制备第7天所得DC百分率最高,应选取此时作为提取DC的最佳时间;同时DC与人肺癌细胞A-549以1:1比例相融合所得疫苗百分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中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树突细胞在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中的浸润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S-100蛋白抗体对48例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间质树突细胞进行免疫组化S-P法标记染色,并与正常组织及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对照。结果 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树突细胞浸润明显增多(P〈0.01),树突细胞浸润数量与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无关,而与淋巴细胞浸润呈直线相关(P〈0.01)。树突细胞浸润程度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 树突细胞的浸润可能与肿瘤免疫有关,肿瘤组织原位树突细胞计数,可作为卵巢癌患者估计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肺癌细胞裂解物致敏树突状细胞(DCs)的方法制备肺癌疫苗并进一步通过实验验证其疗效。方法利用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经粒细胞-巨嗜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人白细胞介素4(IL-4)体外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用A549(人肺腺癌细胞系)细胞冻融抗原对其进行冲击诱导自体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s)产生。通过细胞毒试验及ELISA测定细胞因子的分泌和CTLs杀伤活性。制备荷瘤裸鼠模型,不同分组裸鼠经过一次或多次皮下注射CTLs。结果 A549冻融抗原致敏的DCs增加CTLs增殖,诱导的CTLs对A549细胞产生特异性杀伤,经过一次及多次接种后荷瘤裸鼠肿瘤生长减缓,并且肿瘤变小及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起到抑制肿瘤生长和延长生存时间的作用。结论通过实验证实了肺癌细胞裂解物抗原来刺激树突状细胞治疗肺癌A549荷瘤裸鼠模型是安全有效、可行的。为临床应用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肺癌疫苗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低剂量安素泰对正常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及其在恢复受小鼠肺癌抑制的DC功能中的作用。方法筛选小鼠肺癌细胞——3LL细胞30%凋亡的安素泰浓度;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DC(mDC);利用分离小室系统,分别设置mDC组、mDC与低剂量安素泰组、mDC与3LL组以及mDC与经低剂量安素泰诱导的30%凋亡率的3LL细胞组;分析上述4组DC细胞表面标志和对细胞因子MIP 1α、MIP-3β的趋化能力以及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50 nmol/L的安素泰引起3LL细胞30%的凋亡率。50 nmol/L的安素泰具有对DC的保护作用,上调DC表面成熟表型标志:CD11cCD80、CD11cCD86、CD11cCD40、CD11cCDIab;对趋化因子MIP-3β的趋化能力增强。此浓度安素泰诱导的3LL的30%凋亡致敏的DC,与肿瘤共培养的DC组相比,上调DC表面CD11cCD40表达,刺激DC对趋化因子MIP1α、MIP-3β的趋化能力,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50 nmol/L的安素泰对DC具有保护和促进成熟的作用;并部分逆转受肿瘤抑制状态的DC表型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体外低剂量安素泰对正常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及其在恢复受小鼠肺癌抑制的DC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筛选小鼠肺癌细胞--3LL细胞30%凋亡的安素泰浓度;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DC(mDC);利用分离小室系统,分别设置mDC组、mDC与低剂量安素泰组、mDC与3LL组以及mDC与经低剂量安素泰诱导的30%凋亡率的3LL细胞组;分析上述4组DC细胞表面标志和对细胞因子MIP 1α、MIP-3β的趋化能力以及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50 nmol/L的安素泰引起3LL细胞30%的凋亡率.50 nmol/L的安素泰具有对DC的保护作用,上调DC表面成熟表型标志:CD11cCD80、CD11cCD86、CD11cCD40、CD11cCDIab;对趋化因子MIP-3β的趋化能力增强.此浓度安素泰诱导的3LL的30%凋亡致敏的DC,与肿瘤共培养的DC组相比,上调DC表面CD11cCD40表达,刺激DC对趋化因子MIP1α、MIP-3β的趋化能力,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 50 nmol/L的安素泰对DC具有保护和促进成熟的作用;并部分逆转受肿瘤抑制状态的DC表型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Lewis肺癌细胞裂解物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反复冻融法制备Lewis肺癌细胞裂解物,骨髓冲洗提取C57/BL6小鼠DC,GM-CSF、IL-4体外诱导培养DC,ELISA检测肿瘤细胞裂解物(TCL)中透明质酸(HA)含量,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液中IL-12和IL-10水平。结果:经检测,Lewis肺癌细胞TCL中含有HA,其含量为42 mg/ml。将这种TCL作用于C57/BL6小鼠DC,同对照组相比,DC的IL-12分泌水平显著下降(P<0.01),而IL-10的分泌水平显著提高(P<0.01),这符合免疫耐受DC细胞因子分泌特点。在用Pep-1抗体封闭DC表面的HA受体CD44后,DC的IL-12、IL-10分泌水平则恢复至同对照组相同的水平(P>0.05)。结论:Lewis肺癌细胞裂解物中含有HA。通过这种物质,肺癌细胞裂解物可以诱生鼠源免疫耐受性DC,从而抑制DC的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18.
用抗S-100蛋白抗体的ABC免疫酶标法对81例大肠癌组织内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DC)进行定量观察,并与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对比分析。揭示S-100阳性DC是一种参与机体抗肿瘤免疫的细胞。肠癌中S-100阳性DC浸润密度可反映机体局部抗肿瘤免疫在肿瘤演进的某一时期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方法 :用S 10 0蛋白抗体 ,ABC免疫酶标法对 91例食管癌组织内S 10 0阳性树突状细胞进行定量观察 ,并与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术后生存期≥ 5年者癌组织S 10 0阳性树突状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术后生存期 <5年者 (P <0 .0 1)。在具有同一种病理因素的患者中 ,生存期不同者其癌组织树突状细胞数量差异有显著性。提示 :癌组织内树突状细胞数量可作为估计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及其区域淋巴结中S—100^+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56例食管癌切除标本应用S-100蛋白抗体对癌组织及其区域淋巴结中树突状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显示:癌组织中DC浸润密度同淋巴细胞反应强度有关,癌细胞分化较好者组织中DC浸润较多,在淋巴结转移癌灶和正常淋巴组织之间常见到一条高密度DC浸润率,提示DC与机体局部抗肿瘤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