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对咸宁市三所中学共1671名在校初中生就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卫生行为和学习成绩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卫生行为,守纪行为和学习成绩都优于非独生子女;在独生子女中,男女生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且以女生为优,上述差异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应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独生子女的个性和行为特征.方法 分别对研究组300例独生子女儿童和对照组300例非独生子女儿童用儿童版艾森克个性问卷(EPQ)[1]和Acb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 [2]评定.结果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EPQ结果 因子分析中无差异.在CBCL中结果 因子分析,独生子女组躯体主诉,焦虑抑郁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非独生子女组男童违纪攻击行为因子分高于研究组;非独生子女女童组,社交退缩因子分高于研究组.结论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个性方面无差异,两组在行为方面有许多差异.这些问题与社会、家庭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中日跨文化研究协作组提供的、由日本彬田敬编亲子关系问卷,对我市两所中学847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研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结果发现:(1)非独生子女给父母添麻烦较独生子女明显增多P<0.01);(2)父母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关心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3)非独生子女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较差,存在较多教育方法和行为问题(0.01<P<0.05).作者分析了其产生的可能原因,同时探讨了对有少年期学生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4.
1独生子女行为问题的成因1.1家庭的影响据国内外资料报道,影响子女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是父母的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及经济状况。健康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良好的作用。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状况的影响远远大于其自身,尤其是对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间的相互沟通、鼓励,大多数子女体验到悲哀、丧失感、被遗弃感等。对男孩的身心损害大于女孩,可能与离异后男孩受到父(母)亲更多的殴打和较少的关怀有关。父母离异还可能导致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比较高中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将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1859名学生分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两组,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来评定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比较。结果:非独生子女得分除在敌对上稍低于独生子女外,其余各项均高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焦虑、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这3项与独生子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强迫症、抑郁、适应不良这3项与独生子女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因子分高于正常的独生子女比例较非独生子女高。结论: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情况良好.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非独生子女,如果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不恰当的话,独生子女会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出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中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比较高中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将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1859名学生分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两组,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来评定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比较。结果:非独生子女得分除在敌对上稍低于独生子女外,其余各项均高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在焦虑、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这3项与独生子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强迫症、抑郁、适应不良这3项与独生子女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因子分高于正常的独生子女比例较非独生子女高。结论: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情况良好,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优于非独生子女,如果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不恰当的话,独生子女会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出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自编儿童心理调查问卷,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以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社区某所小学一年级学生744人为调查对象,按CBCL的中国常模判断有无行为问题的标准,符合此标准者113人有行为问题,将其影响因素与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结果小学生行为问题的检出阳性率为15.2%,有行为问题的学生与母孕期不利因素、儿童周岁前安静度、儿童躯体疾病、父母的文化程度、缺陷家庭、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祖辈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因素显著有关(P<0.05).结论小学生的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自编儿童心理调查问卷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CBCL) ,以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社区某所小学一年级学生 744人为调查对象 ,按CBCL的中国常模判断有无行为问题的标准 ,符合此标准者 113人有行为问题 ,将其影响因素与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结果小学生行为问题的检出阳性率为 15 .2 % ,有行为问题的学生与母孕期不利因素、儿童周岁前安静度、儿童躯体疾病、父母的文化程度、缺陷家庭、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祖辈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因素显著有关 (P <0 0 5 )。结论小学生的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心理素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研究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应付方式等心理素质。方法:采用EPQ、SCL90、自编应付方式问卷及UPI对广东药学院符合人组标准的新生共692人进行了测试。结果: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男女生的EPQ结果E量表分均较高,SCL90结果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较低,更倾向于采用积极或综合的应付方式。结论;对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咨询不容忽视,高校应不断发展行之有效,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稳定性追踪调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调查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发展规律。方法 连续三年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年总发生率为15.33 ̄16.48%,年新发生率6.76 ̄9.74%,36.05 ̄36.25%问题学生症状消失,57.32 ̄61.63%为一种行为障碍,三年间行为问题频度变化基本平衡。结论 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基本是可逆的,注意幼儿期家庭教育,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是防治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是在九大类211个精神疾病诊断分类系统的基础上,经修改为六大类108个诊断,并在50名新人院精神病人中测试的结果。研究显示评定者间的信度良好。Kapps值≥0.60.研究所拟的工具有较好的试用性,但还需扩大样本量及含盖面以便进一步完善这个系统。关键词  相似文献   

12.
探讨综合心理干预治疗初中独生子女情绪障碍的效果。方法将60例初中独生子女情绪障碍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儿均采用团体心理干预的形式及一般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干预组采用综合心理干预。2组干预时间8周。对2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疗效。结果干预组干预前SAS、SDS评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值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值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综合心理干预法能够有效地改善初中独生子女的情绪障碍。  相似文献   

13.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对某综合性大学在校的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94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非健康型人格发生率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P<0.01)。影响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类型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精神病性是促进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非健康型人格发生的共同危险因素。另外,人际关系不良是促进独生子女大学生非健康型人格发生的危险因素;家庭结构缺陷是促进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非健康型人格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在校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受到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攻击行为与个性特点、心理问题倾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和研究攻击类和受害类典型个性特征和心理问题特征,进一步认识攻击行为的成因和规律,为防范和控制攻击行为提供依据和帮助.方法: 采用QLWEUS心理测量问卷和艾森克(EPQ)个性问卷,按集体测验方式测量中学生攻击行为与个性及心理问题倾向之间的关系.结果: (1)在心理问题倾向方面,攻击类学生更多地表现出冲动倾向、学习和师生关系紧张等问题;受害类学生更多地表现出孤独倾向、缺乏自信、学习和同伴关系紧张等问题;(2)男学生攻击行为状况比女学生严重.结论: 攻击类学生在个性特征上以高精神质和相对外倾型为典型特征,受害类学生以高神经质和内倾型为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源学校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浙江省不同生源学校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方法 选用Rutter行为评定量表分别对农民工小学689人、城市小学742人和农村小学725人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评定。结果 不同生源学校的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显著,其中农民工小学、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学校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0.4%、19.5%和11.0%,家庭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5.8%、8.8%和16.3%;三类人群行为问题构成中学校行为问题以城市小学N行为居多,家庭行为问题则以农村小学N行为居多;无论男童或女童,不同生源学校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不同生源的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存在差异,农村与农民工小学比较接近,与城市差异明显。应重视城市农民工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攻击行为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初中生攻击行为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筛选出主要危险因素,为初中生攻击行为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CBCL量表、家庭环境质量表(FES-CV)对武汉市某中学646名12~16岁初中生进行调查,对其攻击行为问题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攻击行为检出率为1.29%(其中男生为0.67%,女生为3.15%),存在明显性别差异。单因素分析表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发生与家庭类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孩子与老师的关系、孩子与同学的关系、孩子与邻居的关系、居住地社会风气等明显相关;无论男、女,CBCL攻击性因子得分与FES-CV亲密度、知识性行分呈显著负相关,与矛盾性得分呈正相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初中生攻击行为主要危险因素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孩子与邻居关系不融洽、家庭矛盾性大。结论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发生受多因素影响,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昆明市中学生自杀行为现况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昆明市5所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1 164名学生进行集体匿名自填问卷调查,并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有效人数1 163人,其中男生548人,占47.1%;女生615人,占52.8%,年龄11~18岁,平均(15.17±1.838)岁;有153人考虑过自杀,占13.1%比例.对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家庭因素分析后发现,家庭类型、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经济状况均对中学生自杀行为有影响.结论自杀行为在中学生中较为常见,受家庭类型、父母文化程度等家庭因素的影响,应根据其影响因素加强综合干预措施,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失独家庭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失独家庭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以提出合理的心理扶助对策。方法 于2017年7—8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我国东部某省辖市抽取年龄≥45岁的失独家庭父母235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其基本情况、社会支持状况及抑郁状况,其中社会支持状况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价,抑郁状况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评价。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失独家庭父母抑郁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2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0%。根据GDS得分,无抑郁症者149例(65.3%),轻度抑郁者59例(25.9%),中重度抑郁者20例(8.8%)。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者GDS得分高于高中/中专者,非在婚者GDS得分高于在婚者,无第三代者GDS得分高于有第三代者,自评健康状况为差者GDS得分高于自评健康状况为好、中者,患病者GDS得分高于未患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有第三代、自评健康状况、SSRS得分是失独家庭父母GDS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失独家庭父母的抑郁程度较高,无第三代、健康状况较差、社会支持程度较低者的抑郁程度更高。建议丰富并强化社区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内容,改善失独家庭父母的健康状况;帮助失独家庭父母孕育、领养后代或依托社会工作者为其提供有力支持;多种渠道提高失独家庭父母的社会支持水平;同时关注文化程度较低、非在婚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评价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积累资料.方法:应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第三次修订本,对临沂市某中学四个不同年级的四个班中282名学生进行了家庭环境调查,将其中84名独生子女及随机抽取85份非独生子女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比较分析.结果:独生子女组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5因子分显著低于中国常模;独立性和成功性两因子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组。独生子女组中,家长共同主持家政者的控制性因子分显著低于一人主持家政者;父母高文化组的独立性和知识性两因子分显著高于父母低文化组的家庭.结论:所测区域范围内现行的独生子女家庭环境有待改善,中国常模也应进一步扩大样本和区域范围.  相似文献   

20.
失独家庭父母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晨曦  常明  周影  荣超  樊宏  何达  郑文  孙笛枫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6):1938-1943
目的 探讨失独家庭父母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构建多元社会支持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7年7—8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我国东部某省辖市抽取年龄≥45岁的失独家庭父母235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其基本情况和社会支持状况,其中社会支持状况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价,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失独家庭父母社会支持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9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1.7%。失独家庭父母的SSRS总得分为19.0~46.0分,中位得分为34.3(12.9)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维度的中位得分分别为20.0(8.0)、7.0(3.0)、7.0(3.0)分。在婚者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维度得分及量表总得分高于非在婚者,月收入≥3 500元者的客观支持维度得分高于月收入<3 500元者,无第三代者的量表总得分高于有第三代者,自评健康状况为好者的主观支持维度得分及量表总得分高于自评健康状况为中者,自评健康状况为好者的客观支持维度得分及量表总得分高于自评健康状况为差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是失独家庭父母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维度得分及量表总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月收入是失独家庭父母对支持的利用度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失独家庭父母的社会支持现状总体上较好,但不同情况者的差异较大,婚姻状况、月收入是其影响因素。建议夯实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内容,主动维护和改善失独家庭父母的健康状况;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有需求者提供群体化或个体化服务;筑牢政府购买服务内容,强化社会支持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