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ԭλ����ֲ���󵨵���խ�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OLT)术后胆道狭窄(BS)的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1993年1月至2003年5月,应用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道造影(ERC)或经T管窦道胆道球囊扩张术、内支架术或引流术治疗7例OLT术后BS。结果 7例中2例经PTC胆道介入治疗3次,2次成功;5人经ERC胆道介入治疗13次,均成功;1例经T管窦道胆道引流3次,均成功。6例治愈,治愈率达85.7%。1例长期携带肝内胆管引流管,术后13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 经PTC、ERC或T管窦道胆道球囊扩张术、内支架术或引流术是OLT术后BS的有效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和再移植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HAS)的介入治疗效果和再次肝移植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 0例原位肝移植术后HA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6例接受了再移植。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结果早期HAS(移植后4周内)8例,介入治疗后肝功能好转6例,1例肝功能恶化及时再移植存活,另1例因肝衰竭死亡。1 2例晚期HAS中1例介入后于术后3 8 d死于严重感染和多器官衰竭;5例因肝功能反复异常、胆道缺血型狭窄和反复胆道感染而接受再移植,再移植围手术期死亡1例。2 0例平均随访13个月,2例分别因原发性肝癌和严重胆道感染死亡;3例出现肝动脉再狭窄并再次动脉内介入治疗成功。共出现缺血型胆道病变8例(4 0.0%)并行胆道介入治疗,5例肝功能改善。早期HAS和晚期HAS的1年和2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 7.5%,4 3.8%和8 1.5%,5 4.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9 7 6)。结论肝移植术后HAS未引起严重肝功能损害时,首选介入治疗,但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较高。再次肝移植是治疗肝移植术后HAS导致不可逆性肝功能损害时的惟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肝外伤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在肝外伤术后胆道出血和胆瘘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 6例肝外伤术后胆道并发症(胆道出血1例,胆瘘3例.胆道出血合并胆瘘2例)采用介入治疗。胆道出血行肝动脉出血分支血管栓塞,胆瘘采用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结果 3例胆道出血(肝动脉出血)血管成功栓塞,随访3~6个月未再发生出血。5例胆瘘行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3例引流3~4周痊愈,1例因引流效果差改手术置管引流6周痊愈,1例伴脓肿者手术置管引流2个半月痊愈。结论 介入治疗是处理胆道出血和胆瘘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内镜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内镜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1996年5月至2005年2月进行的肝移植166例中,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27例;其中14例进行内镜介入治疗21次,男性8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5.8岁。ERC下放置鼻胆管外引流3例,放置支架内引流6例,气囊扩张1例,乳头括约肌切开1例,ERCP3例。结果 50%(1/2)胆瘘、50%(4/8)胆道狭窄内镜介入治疗有效;75%(3/4)管型综合症经。ERCP诊断。结论 ERC有助于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诊断,治疗有效、安全,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介入治疗是胆道狭窄的重要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因所采取的方法不同,传统方法为导管引流、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近年来新出现的胆道内射频消融、支架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等方法,现已逐渐在临床应用。本文就介入治疗在胆道狭窄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在胆道闭锁患儿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狭窄(PV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因原发病为胆道闭锁接受肝移植、术后后发生PVS的患儿14例,均经门静脉造影证实,并接受经皮血管成形术和(或)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分析14例患儿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 14例患儿共进行23次血管内腔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82.61%(19/23)。10例患儿经1~2次球囊扩张治疗后治愈,4例患儿球囊扩张治疗后,行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支架植入后未发生狭窄。14例患儿均未出现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胆道闭锁患儿肝移植术后PVS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05年9月诊治的173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14例(8.1%),其中胆管狭窄6例,胆管狭窄合并胆漏1例,胆泥淤积或结石3例,肝断面胆漏2例(劈离式肝移植患者),T管拔除后胆漏1例,Oddi括约肌功能失常1例。除1例胆道狭窄再次行肝移植,因发生严重感染导致肝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患者经介入治疗均获得满意的效果。结论介入治疗是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内外多发缺血型胆道病变的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31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内外多发缺血型胆道病变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此类病例的治疗选择策略及相应预后.结果 31例病例中,男28例,女3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8.6+9.6)岁.平均发生时间在肝移植(271.29±149.32)d,合并严重肝动脉狭窄8例,合并胆漏1例,采用介入治疗8例、介入治疗+再移植术7例、再移植术5例.内科治疗8例,胆肠吻合术1例、2例病人放弃治疗.6例痊愈,均为再移植病人,好转7例,无效6例,死亡10例,死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胆道感染(3例),非胆道病变(1例).总治愈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9.4%(6/31)和32.3%(10/31).反复介入治疗后无论施行肝移植与否,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53.3%,8/15).8例内科保守治疗病人有6例病情好转并相对稳定,1例胆肠吻合病人出现反复胆道感染.结论 对肝移植术后肝内外多发缺血型胆道病变,介入方法 的诊断价值高于治疗价值,合理的内科治疗有助于病情的稳定及推迟再移植的时间,而正确把握再移植的时机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ERCP和PTC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ERCP和PTC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06年8月44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临床资料,比较ERCP和PTC介入治疗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首选ERCP介入治疗31例,3例操作失败(9.6%);PTC介入治疗16例,均操作成功。胆道吻合口狭窄和非胆道吻合口狭窄ERCP和PTC介入治疗的治愈率分别为73.3%、77.7%和23.1%、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P和PTC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当,可以将PTC介入技术作为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首选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姑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15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21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218例患者中,159例行姑息性手术(72.9%),包括胆道外引流术134例,胆肠内引流术25例;59例行介入治疗(27.1%),包括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27例,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ERBD)32例。2例术后30d内死亡;姑息性手术与介入治疗患者术后总胆红素均明显下降(均P0.05)。202例获随访,随访期间196例死亡。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和1、3、5年生存率为7个月和29.9%、8.1%、2.3%,其中姑息性手术患者为7个月和33.8%、10.3%、2.9%;介入治疗患者为7个月和14.9%、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8,P0.05)。胆道外引流患者与胆肠内引流患者间生存率及PTBD患者与ERBD患者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673;χ~2=0.023,均P0.05)。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姑息治疗的远期疗效不佳,姑息性手术与介入治疗均能有效减黄,姑息性手术患者生存率高于介入治疗;介入治疗的方法简单、对患者创伤小。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术后胆道铸型综合征患者胆道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3例肝移植术后胆道铸型综合征(BCS)患者进行胆道介入治疗,结果102例患者行纤维胆道镜取胆道铸型(BC)成功,1例扩张窦道时不慎T管脱落而改作十二指肠镜取BC;住院7~30 d出院.随访6~12个月,4例中度坏死患者发生肝内胆道轻度狭窄,经再次介入治疗好转;8例重度坏死伴移植肝功能恢复不良患者再次接受肝移植,其中4例因多脏器衰竭死亡,4例恢复正常.余均未再发生BCS.提出术前做好细致的心理疏导、患者准备,术中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操作.术后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现察记录胆汁的性状等,是提高治疗成功率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经"T"管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350例接受原位肝移植患者中,32例通过胆道造影确诊为胆道狭窄并接受介入治疗,对比观察治疗前后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表现。结果30例患者介入治疗获得成功,2例治疗无效,未发生与介入治疗相关的并发症。随访期间12例分别于1~4个月内出现再狭窄,均再次行球囊扩张治疗。结论介入治疗对于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是一种有效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早期检出联合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肝移植术后4周内CEUS提示胆道缺血且术后1年内确诊为非吻合口胆管狭窄(NAS)受者的临床资料.常规治疗组4例,行常规治疗,治疗方式包括护肝、利胆、介入治疗等;MSC治疗组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于C...  相似文献   

14.
胆道大出血在临床上并不少见。随着经皮肝穿刺操作的普及 ,胆道大出血的发生率亦随之增加。其病死率高 ,内科保守治疗和传统的外科治疗多难以奏效。近来 ,由于介入放射技术的发展 ,选择性和 (或 )超选择性动脉造影和栓塞成为胆道大出血最有价值的定位诊断和治疗方法。国内外关于介入治疗胆道大出血的报道也不断增多。现综合国内外文献 ,就胆道大出血病因、介入造影和栓塞技术对诊断及治疗价值的评估以及介入治疗应注意的有关问题等进行探讨。胆道大出血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对少量胆道出血可能暂时有效。由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移植胆道重建时选择胆肠吻合术的手术指征和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 年10 月至2006 年10 月完成的胆道重建选用胆肠吻合术式的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肝移植术施行胆道吻合指征和相关并发症防治经验.结果 共有24 例患者胆道重建选择了胆肠吻合术式,占同期施行肝移植总例数的5.72%(24/421).选择指征包括再移植、胆道局部解剖条件及原发疾病限制等多种因素.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分别为胆道吻合口狭窄(3例)、胆道逆行感染(2 例)和胆道吻合口狭窄并胆漏(1 例).危险因素分析发现术前肝功能分级为Child原pugh C级患者更容易出现胆道并发症(P<0.05).采用经PTC 的介入治疗和加强抗感染处理,4 例痊愈,1 例出现感染性休克死亡,1 例发生缺血坏死性胆道病变.结论 胆道狭窄和胆道逆行感染仍是主要的胆道并发症,正确把握胆道重建选择胆肠吻合术的适应证,规范手术方式和有选择地放置胆道引流管可以降低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 对1993年4月至2002年12月实施的210例肝移植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确诊29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3.8%,与胆道并发症相关的病死率为1.4%。内镜治疗占53.3%(24/45)。结论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胆道并发症既能准确诊断,又能提供有效的介入治疗手段。ERCP治疗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和胆总管结石的疗效理想,对缺血性胆管病变的诊断作用大于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介入血管科接受介入治疗的76例肝移植术后ITBL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按胆道造影表现分为3组:肝门区狭窄组(28例),肝内多发狭窄组(42例),胆汁瘤组(6例)。治疗方式包括单纯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PTBD配合球囊扩张、PTBD配合球囊扩张及胆道内支架术。引流方式包括胆道外引流及胆道内外引流。术后随访并观察疗效及胆道并发症。结果 76例患者的PTBD首次成功率为97%(74/76)。介入治疗的总体治愈率、好转率及无效率分别为21%(16/76)、51%(39/76)、28%(21/76)。其中,肝门区狭窄组治愈10例(36%),好转16例(57%),无效2例(7%),治疗有效22例(93%);多发性狭窄组治愈6例(14%),好转21例(50%),无效15例(36%),治疗有效27例(64%);胆汁瘤组好转2例(2/6),无效4例(4/6)。肝门区狭窄患者的疗效优于多发性狭窄患者(P0.05),多发性狭窄患者的疗效优于胆汁瘤患者(P0.001)。引流管期间主要并发症为胆道感染,其中外引流及内外引流胆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0%(13/64)及67%(8/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TBD是治疗肝移植术后ITBL的安全、有效手段之一。结合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采用胆道外引流可显著降低胆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治疗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4年4月至2006年10月采用介入方法治疗的37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的I临床资料。结果本中心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2%(30/417)。介入治疗的近期治愈率为54.1%(20/37),近期治愈患者中需反复治疗的比率是40%(8/20),围手术期病死率为5.4%(2/37),总病死率为16.2%(6/37)。吻合口漏、胆道坏死导致的胆漏、吻合口狭窄、非吻合口狭窄、胆泥和胆石形成的介入治疗治愈率分别为57.1%(4/7)、0(0/4)、100%(8/8)、16.7%(2/12)、100%(6/6)。结论介入治疗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重要治疗方法。疗效与胆道并发症的类型相关,吻合口狭窄、胆泥和胆石形成以及吻合口漏的介入治疗效果良好;胆道坏死导致的胆漏及非吻合口狭窄的介入治疗效果较差,应把握好时机进行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早期介入处理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带T管期间胆管狭窄的早期诊断及介入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患者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资料,所有病例均经T管途径实施了介入治疗,包括换管、扩张(直接扩张、球囊及金属扩张器扩张)、支撑引流(单管、双管、三管引流)以及胆道镜观察和疏通。结果65例胆管狭窄疗效满意(有效率76%),10例得到控制,6例效果较差,接受了二次肝移植,4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经T管途径的胆道造影和介入治疗是早期发现和控制胆管狭窄简单而有效的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05年9月诊治的173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14例(8.1%),其中胆管狭窄6例.胆管狭窄合并胆漏1例,胆泥淤积或结石3例,肝断面胆漏2例(劈离式肝移植患者),T管拔除后胆漏1例,Oddi括约肌功能失常1例。除1例胆道狭窄再次行肝移植,因发生严重感染导致肝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患者经介入治疗均获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介入治疗是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