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银杏细胞培养物多糖与银杏叶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药用植物银杏悬浮细胞培养物多糖及银杏叶多糖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法:用银杏悬浮细胞培养方法得到细胞培养物,对细胞培养物中的多糖进行常规提取处理和离子交换凝胶色谱分离,用凝胶过滤色谱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色谱法验证其纯度。结果:从细胞培养物得到五个多糖(ICP-1、ICP- 2、ECP-1、ECP-2、ECP-3),从银杏叶中分得两个多糖(LGP-1、LGP-2)。确定了其分子量、旋光度、糖含量和糖醛酸含量、单糖组成及其摩尔比。结论:初步分析了ECP-1的糖基连接位置和苷键构型;药理实验证明LGP具有抗炎和耐缺氧活性,ICP具有较强的耐缺氧活性,ECP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2.
银杏愈伤组织培养及银杏内酯测定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首次采用固体培养的方法对组织培养法生产银杏内酯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银杏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的诱导情况;对得到的各种愈伤组织进行了继代驯化,并考察了光照、MS培养基成分等多种理化因子及激素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生长的影响;应用生物法(PAF)和HPLC对愈伤组织中的银杏内酯A和B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愈伤组织中的银杏内酯A和B的含量在10×10-6~50×10-6之间  相似文献   

3.
在欧洲主要在德、法两国最大的植物药销售额是银杏提取物制品.1992年有文献报道其销售额为5亿美元,同时指出由于欧洲金字塔型的人口结构,随着老年人口越来越多,销售量仍有增加趋势〔1〕.银杏提取物中有效成分之一为银杏内酯.1932年首先在日本从银杏提取物中分离出一些萜类化合物──银杏内酯(Ginkgolides).1967年日本研究者确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将它们命名为银杏内酯A,B,C和M,后来又分离出银杏内酯J.它们即是被Braquet及其合作者命名的BN52020,BN52021,BN52022,BN52023和BN52024〔2〕.现在简介其中生理活性最高的…  相似文献   

4.
周崴 《海峡药学》2009,21(8):180-181
目的探讨两种给药方案治疗脑梗死的药物经济学效果。方法68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银杏达莫组(36例)和舒血宁组(32例),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疗效并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银杏达莫组总有效率为97.2%。舒血宁组为78.1%;银杏达莫组成本.效果比为12.68.舒血宁组成本一效果比为20.73。敏感度分析结果与参数改变前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银杏黄酮苷对氧化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产生NO、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传至3代后,以不同浓度的银杏黄酮苷分别作用于HUVEC,然后进行氧化损伤处理。以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培养液上清中的NO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内皮细胞eNOS的表达,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ICAM-1的含量。结果HUVEC在氧化损伤(H2O2100μmol/L,2h)后产生NO的量显著减少(P〈0.01),eNOS表达下调,ICAM-1表达上调;银杏黄酮苷可以剂量依赖性的增加内皮细胞NO生成量,上调eNOS的表达,下调ICAM-1表达。结论银杏黄酮苷可能通过增加HUVEC eNOS的表达增加N0的释放、抑制ICAM-1的表达等机制对内皮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银杏叶片的体外溶出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测定5个不同厂家(分别以代码A,B,C,D,E表示)银杏叶片的体外溶出度。方法 按中国药典2000版进行,以0.1mol/L HCl和蒸馏水为释放介质,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65nm处测定紫外吸收度;使用SPSS中的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对不同厂家银杏叶片的体外溶少度进行多重比较。结果 5个不同厂家相互之间的溶出度有显著差异(P<0.05),只有厂家A和厂家B之间无显著差异(P=0.671);银杏叶片的体外溶出度在0.1mo1/L HCl和蒸馏水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有必要测定银杏叶片的体外溶出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治疗方案的药物成本-效果。方法:评价不同治疗方案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病残的影响,并对临床疗效与药物成本-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总有效率银杏达莫注射液为90%,奥扎格雷注射液为88.0%,疏血通注射液为87.5%。一个疗程中每人平均主要药品消耗费用,银杏达莫注射液为998.5元,奥扎格雷注射液为1327.2元,疏血通注射液达1709.80元,成本-效果(C/E),银杏达莫注射液为11.1,奥扎格雷注射液为15.1,疏血通注射液为19.5。在银杏达莫注射液的基础上每增加一个疗效单位,奥扎格雷注射液需增加164.24元,而疏血通注射液则增加284.5元。结论:3种治疗方案中,银杏达莫注射液较优。  相似文献   

8.
收集国内文献报道的13例银杏达莫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银杏达莫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最为常见.过敏性休克最多见和最严重,亦有静脉炎等的新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前体及真菌诱导子对银杏悬浮培养细胞产生银杏内酯B的影响。方法:通过向培养基中补加前体及真菌诱导子,考察它们对悬浮培养细胞生物量及银杏内酯B产量的影响。结果:于培养基中添加100 mg.L-1异戊二烯及低浓度(10 mg.L-1,50 mg.L-1)的 牛儿醇能提高GKB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69%,13.8%和11.4%。从10种真菌诱导子中筛选出效果较好的日本根霉诱导子,当添加浓度为5 mg GE.L-1,诱导培养3 d时,悬浮细胞的GKB产量比对照增加约1倍。结论:在银杏悬浮细胞培养过程中,添加前体物质及应用真菌诱导子是提高银杏内酯B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银杏达莫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萌芽  赵世平 《海峡药学》2004,16(3):106-106
目的 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对4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静滴银杏达莫注射液20~30mL,每日1次,14d为一疗程。结果 显效61.7%(29\49),有效29.8%(14\47),总有效率91.5%。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能显著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  相似文献   

11.
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红豆杉细胞培养是工业化生产紫杉醇的很有前景的途径之一。综述了红豆杉细胞培养过程中外植体的选择、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方式、生物反应器及培养动力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今后利用细胞培养工厂化生产紫杉醇尚需解决的问题作了简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建立和优化白首乌组织培养克隆化快速繁殖技术,为保护白首乌的野生资源,发展人工资源和探讨育种新途径奠定基础。在组织培养条件下进行白首乌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试管苗复壮和生根等一系列技术优化试验。在培养基中适当添加矮壮素(PP333)能显著改善试管苗的素质,萘乙酸(NAA)对植株愈伤组织的生成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PP333和NAA与激素配合使用,能十分有效地调控白首乌愈伤组织的分化、试管苗的生长与生根。  相似文献   

13.
刺五加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愈伤组织状态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获得适宜悬浮培养的刺五加愈伤组织。方法利用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考察3种诱导培养基及9种继代培养基对刺五加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愈伤组织状态的影响。结果以α-萘乙酸(α-Naphthaleneacetic acid)2.0 mg.L-1+6-苄氨基嘌呤[N-(phenylmethyl)-1H-purin-6-amine,6-BA]2.0 mg.L-1诱导出的愈伤组织适于悬浮培养,叶和叶柄的诱导率分别为93.3%和100%;筛选出最佳固体继代培养的外源激素配比为NAA1.0 mg.L-1+6-BA1.0 mg.L-1,在此激素配比下,愈伤组织生长代谢迅速,性状稳定,呈易分散的颗粒状,易于分散,适合下一步的悬浮培养。结论以刺五加嫩叶为外植体,NAA2.0 mg.L-1+6-BA2.0 mg.L-1为诱导培养基,NAA1.0 mg.L-1+6-BA1.0 mg.L-1为继代培养基可以获得适宜悬浮培养的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14.
山葵愈伤组织培养及其风味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山葵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测定培养物中的风味物质,为通过组织培养的手段来生产药用成分提供依据.选择山葵幼叶和叶柄作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配以不同浓度的激素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选择继代几次以后的愈伤组织进行风味物质的测定.确定MS-4-6-BA 1.0+NAA 3.0为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条件,致密型的愈伤组织经...  相似文献   

15.
解脲脲原体液体培养法与固体培养法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了解液体培养法对解脲脲原体(Uu)检测的可靠性,加强Uu检测的质量控制。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基和固体A7琼脂培养基平行检测1150例宫颈分泌物样本的解脲脲原体。结果液体培养法阳性401例;固体培养法阳性345例;液体培养法阳性而固体培养法阴性90例;固体培养法阳性而液体培养法阴性34例。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有较强的正关联性(关联系数r=0.759)。吻合度较强,有统计学意义(Kappa系数为0.755),但本质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Uu的检测以液体培养法作筛选,结合固体培养法作鉴定,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培养条件对三叶青愈伤组织生长及黄酮积累的影响,建立用愈伤组织生产三叶青黄酮的方法。以三叶青的叶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为材料,分别采用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的方法比较了不同光照周期、不同有机添加物、不同前体、3种基础培养基、不同6-BA与NAA浓度的培养条件下愈伤组织生长的情况及黄酮含量。用愈伤组织生产三叶青黄酮可采用两步培养法来进行:先在促进愈伤组织生长的最佳处理组合条件:12 h/d间断性光照、MS+3.0 mg/L6-BA+2.0 mg/L NAA+2 g/L蛋白胨下培养30 d,再转入最利于黄酮积累的处理组合:连续光照、B5+4.0 mg/L 6-BA+2.0 mg/L NAA+40 mg/L苯丙氨酸下培养20 d。采用该方法培养的愈伤组织中总黄酮最大浓度可以达到28.4±3.9 mg/g DW。采用愈伤组织培养方式生产三叶青黄酮,不仅可以大大地缩短生产周期,而且培养物中的总黄酮含量也明显高于原植株叶片,接近于根茎中的黄酮含量,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海南广藿香试管内芽分化与愈伤组织诱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择海南广藿香的最佳芽分化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方法利用海南广藿香的叶柄、茎尖和带节茎段进行组织培养芽分化试验,并对上述材料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选择试验。结果在芽分化培养基中,MS+3-吲哚丁酸(IBA)1.0mg/L+6-苄基腺嘌呤(6-BA)0.6mg/L培养基能够较好地诱导茎尖和带节茎端长出新芽,诱导率分别为94.3%和94.6%;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MS+萘乙酸(NAA)0.1mg/L+6-BA2.0mg/L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海南广藿香叶柄和带节茎段产生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80.0%和100%。结论海南广藿香的最佳芽分化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分别为Ms+IBA1.0mg/L+6-BA0.6mg/L和Ms+NAA0.1mg/L+6-BA2.0mg/L。  相似文献   

18.
刘叶蔓  赵碧清  曾婷 《中国药房》2008,19(18):1393-1395
目的:研究凹叶厚朴愈伤组织的诱导、生长情况并比较愈伤组织内有效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单因素比较、正交设计试验,研究影响凹叶厚朴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各种因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来源愈伤组织内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能力,以顶芽及茎段最好,雌蕊次之;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B5+NAA0.1mg.L-1+6-BA1.0mg.L-1,而B5+NAA0.5mg.L-1+6-BA4.0mg.L-1对愈伤组织生长促进作用明显。以WPM为基本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继代后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含量的总和可达0.1679%~0.2344%,但愈伤组织诱导率低,为33.08%~48.65%;培养条件为MS+NAA0.5mg.L-1+6-BA1.0mg.L-1时,愈伤组织诱导率为62.12%,继代后2酚总量为0.1686%。结论:本试验结果对凹叶厚朴愈伤组织的诱导及高产细胞系的筛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蒙古黄芪组织培养及同源四倍体的诱导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蒙古黄芪组织培养技术的正交试验,确定了蒙古黄芪最佳繁殖培养基:MS+BA0.6mg/L+IAA0.2mg/L+PP3330.2mg/L;叶作为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优于茎,最适培养基:MS+BA2.0mg/L+KT1.0mg/L+NAA0.5mg/L;最佳生根培养基:1/2MS+IAA0.5mg/L+IBA2.0mg/L+ABT2.0mg/L。建立了蒙古黄芪快速繁殖体系;在无菌条件下利用秋水仙碱诱导蒙古黄芪,获得62个染色体加倍遗传稳定的变异试管苗株系,通过试管苗根尖染色体鉴定,对诱导获得的蒙古黄芪染色体加倍株系进行初步筛选,为进一步获得蒙古黄芪优良品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愈伤组织中的化学成分,为开发可持续利用的红豆杉资源提供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型HPLC等手段对愈伤组织的乙酸乙酯和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东北红豆杉愈伤组织中共分离得到7个松香烷型二萜化合物,分别鉴定为hinokiol(1)、美丽红豆杉素A(taxamairin A,2)、美丽红豆杉素C(taxamairin C,3)、taxayunnin(4)、margoci-lin(5)、3,20-epoxy-12-methoxy-8,11,13-abietatriene-3,7,11-triol(6)和brevitaxin(7)。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东北红豆杉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