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 胸痹指以胸膺部窒塞疼痛为主的病证。临床颇为常见。其病位于胸背,胸乃心肺之廓,“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素问·金匮真言论》)。心肺阳气虚衰或阴寒痰饮阻遏阳气,则胸中脉络痹阻不通,“不通则痛”而为胸痹,故其病证表现主要在心肺二脏。虽其见证有殊,而胸中血脉瘀  相似文献   

2.
郑彦辉 《光明中医》2011,26(9):1895-1895
胸痹,《金匮要略》论述颇详,其内容涵盖了现代中医临床所描述之胸满、胸痛。其病机《金匮要略》从脉象"阳微阴弦"探求,认为是上焦阳气不足,阴邪趁虚上乘,致胸中闭塞,阳气不通而成。  相似文献   

3.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系疾病验案赏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心悸、心衰、胸痹疾病,成因颇多,病机复杂,变化莫测。虽有阳气不足,阴寒凝滞之言,以及"虚则补之"之说,但影响其微。今据"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的治则,结合病例,比较益气温阳法在心悸、心衰、胸痹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毛静远 《国医论坛》1989,4(6):17-18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中论述胸痹的条文凡七条,现今对其理解多认为“胸痹是以胸痛为主症”,其病机主要是上焦阳虚,阴邪上逆,闭塞清旷之区,阳气不通使然。对此,笔者不敢完全赞同,兹就个人浅见阐述于次。  相似文献   

5.
胸痹是当今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目前对其治法多以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为主,而胸痹之疾,多为心气虚弱,阳气不通,血脉不畅所致,是本虚标实之证。本研究通过对其病因病机的探究,探讨益气通阳活血法在胸痹治疗中的应用,本法注重标本兼治,以此作为胸痹的治疗大法,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6.
浅探《金匮要略》之胸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晓妍  张明雪 《河南中医》2009,29(12):1145-1148
胸痹是指胸中痞塞不通,引起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的病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首创胸痹的辨证论治,并确定其病机为阳微阴弦,提出温补阳气、温阳兼利小便、化痰祛浊等基本祛邪方法来治疗胸痹。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又提出了活血化瘀通络、行气散结、调畅情志、滋养心肝、益气养阴、益气活血等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中医药家颜德馨教授,从事中医临床70余年,对中医心血管疾病具有独到的诊治经验,尤擅运用附子,今将其应用温阳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经验整理如下。1心血管病运用温阳法的依据 心居阳位,为清旷之区,主阳气,主血脉,依赖阳气鼓动、血液运行而维持其生理功能。如心阳不振,阳气失于斡旋,寒邪乘虚而入,两寒相得,凝滞气血,则血行不畅,瘀浊内阻,必然导致气虚血瘀,心脉痹阻,不通则痛。心体阴而用阳,心阳衰弱即心的正常功能衰退,其病机正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撅虚也”。  相似文献   

8.
"胸痹"首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说文解字》中解释"痹"为"湿病也",《汉书·艺文志》中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颜师古注之曰:"痹,风湿之病"。可见胸痹病如同风湿疾病的"痹"证一样,症状多样,近似于现代医学所讲的综合征,是对多种心胸不适症状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余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认识到不少胸痹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从调理脾胃入手,常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一、脾胃功能失调形成胸痹的机理胸痹病虽有虚实寒热之分,在气在血之异,然胸中阳气虚衰,邪气乘虚入侵阳位,阻痹气机则是其共同的发病机理。正如俞嘉言所说:“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上逆之候也。”,叶天士亦指出:“若夫胸痹者,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属中医学"心痛"、"胸痹"、"真心痛"范畴,一般认为其病机为胸阳不振,心阳不足,或感受风寒之邪,以致脉络不通,气血瘀阻;或七情失调,心气逆乱而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瘀阻;或心阴不足,心气虚弱,心脉失养;或痰浊壅盛,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心绞痛,其临床表现与中医心阳不振、气滞血瘀等引起的症状极为相似。因此中医把它归属于“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兹就该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分述如下。1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高粱厚味损伤脾胃,或七情内伤所致气滞、血瘀、痰浊内生,使脉络不通,不通则痛而发病〔1〕。《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胸痹”的主要表现为胸中气塞,心痛,短气,其病理关键为胸部的“阳气”极虚所致;故临床上往往表现出本虚标实之病证〔2〕。本虚以脏气亏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阻为多见…  相似文献   

12.
李权  张学新  刘艳军 《河北中医》2016,(12):1768-1771
古代中医认为胸痹的病机是上焦阳虚,阴寒之邪乘虚而居阳位,导致胸中闭塞,气机不畅,阳气不通,故多以温通胸阳的方法治疗胸痹。名老中医范振域认为,人体气机的出入升降是人体生命活动主要的功能,胸痹发病的重要病理是气机失调,故"通"法治疗胸痹是以调畅气机为首要的治疗方法。调畅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将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宣通肺气,通降胃气,疏肝理脾,温通心肾,通降脏气,调畅全身气机,使脏腑功能调和,气血津液运化正常,则胸痹诸症皆除。  相似文献   

13.
从中医基本病机、"胸痹"临床发病特点等方面阐述国家级名中医范振域主任医师通法治疗胸痹的思想基础,并总结了范老"通法"的基本特点和内涵,指出范老在临床中基于《黄帝内经》"不通则痛"之病机认识,继承《金匮要略》温通治疗"胸痹"之大法以及"上焦如雾"之特点,提出以"通法"治疗胸痹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4.
胸痹一证,以胸背牵引作痛、咳唾、喘息、短气为特点。其病机概以“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衰微,阴邪上居,胸阳痹阻不通。其辨证有轻重、缓急、虚实之不同。《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论述颇详。据我数十年临证经验,运用《金匮》理法方药辨治胸痹证,确有疗效;亦体会到结合脾胃证治理  相似文献   

15.
胸痹的病位在"心",心主血脉,能推动和调控血液在人体的运行,流注全身,濡养经脉。临床常见的为气血瘀滞型胸痹。然从生理意义上讲,心为阳脏而主神明,亦称为火脏。心以阳气为用,阳气推动气血运行全身,维持脏腑血脉。气血瘀滞,血行不畅,血脉瘀阻发而为痹。气滞血瘀型胸痹的病机为心阳虚衰,气血瘀阻而致气机不畅、血脉不通,治疗应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胸痹既是一个病名,又是病位病机的概括。“痹”是痞塞不通之意,不通则痛,故胸痹是以胸痛为主证。出现胸痛症状的疾病并非一种,而本文所叙胸痹心痛系指冠心病心绞痛而言。本病系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阵发性前胸憋闷或疼痛的病证。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属于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证之范畴。对本病的治疗近年来报道颇多,治法殊繁。在临床实践中,个人惟以益气养心,  相似文献   

17.
胸痹心痛是指由胸中闭塞不通,以膻中或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为主要I临床表现的病证。胸痹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本脏》载:“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而首先详于胸痹证治者,当推张仲景,其在《金匮要略》中列有“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专篇,并阐幽发微,将胸痹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  相似文献   

18.
胸痹是以病位和病机命名,痹是闭塞不通之意,不通则痛,故胸痹是以胸膺部疼痛为主症.心痛是以病位和症状命名,主要是指心窝部位的疼痛症。陶汉和心痛两病均有疼痛症状,心罚是胸好的重症。根据临床辨证,心血瘀阻者,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以血府通瘀汤加减;痰浊塞塞,则通阳泄浊,拥疾开结,括美蓝白半夏汤加味;明家没滞,则辛温通职,开痹散结,据美蓝白白酒汤加味;心肾明虚,则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加减;气阴两虚,则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出台人参养菜场加减;阳气盛衰,刚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访台右归饮加减。以…  相似文献   

19.
"胸痹"最早出现在《灵枢·本脏》,阐述较模糊;汉·张仲景从脉象症状等方面说明,晋·葛洪、隋·巢元方《、圣济总录·胸痹门》、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等将胸痹之名来源归结为胸痹脉象、症候特点、发病原因等。心痛始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素问》有"心病先心痛"、"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灵枢·厥病》把厥心痛分为肝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肺心痛、肾心痛,云:"痛如以锥针刺其心";隋·巢元方对心痛病名论述详实,因、证、象等具备;唐·孙思邈、《太平圣惠方》、从治法方药方面给后世医家很大启发;明清时期有更详尽修正,最具代表性是《临证指南医案·心痛》把心痛与胃脘痛、真心痛等从发病部位确切区分。日本人丹波元坚所著《杂病广要》对"胸痹心痛"最早进行了详尽论述,对现今影响颇丰;汉·张仲景将胸痹与心痛合一而述。从脉象、病因、症候等方面看",胸痹心痛"之名更优于胸痹、心痛分而论之。病机乃心脉痹阻、阳微阴弦。  相似文献   

20.
从脾胃论治胸痹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痹之病最早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正式提出,且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上根据不同的症候制订了栝楼薤白白酒汤等9张方剂,以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之效,其中“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人参汤即理中汤也)开辟了从脾胃论治胸痹之先河。脾虚不运,健脾益气,则宗气自旺;血虚失荣,调理脾胃,以助运化,脾运得健则营血充足;痰浊壅盛,健脾化痰,痰消则血脉自通;心肾阳虚,扶助脾胃阳气以资元阳,胸阳得布则痹阻自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