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目的:探讨β1整合素过表达对角膜上皮细胞黏附和迁移的影响机制。方法:将β1整合素-GFP融合蛋白真核细胞重组表达质粒转染兔角膜上皮细胞,观察转染细胞的融合基因表达以及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检测β1整合素转染对角膜上皮细胞粘着斑激酶(FAK)磷酸化的影响。结果:成功将β1整合素-GFP融合蛋白转染至兔角膜上皮细胞并使其过表达;β1整合素过表达能够明显增加角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P<0.05)并促进FAK磷酸化(P<0.05)。结论:β1整合素过表达能够明显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和迁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β1整合素过表达对角膜上皮细胞黏附和迁移的影响机制。方法:将β1整合素-GFP融合蛋白真核细胞重组表达质粒转染兔角膜上皮细胞,观察转染细胞的融合基因表达以及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检测β1整合素转染对角膜上皮细胞粘着斑激酶(FAK)磷酸化的影响。结果:成功将β1整合素-GFP融合蛋白转染至兔角膜上皮细胞并使其过表达;β1整合素过表达能够明显增加角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P<0.05)并促进FAK磷酸化(P<0.05)。结论:β1整合素过表达能够明显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和迁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整合素的表达。方法: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SRA01/04进行培养并传代,经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处理细胞后上流式细胞仪检测各整合素的阳性表达率。结果:整合素α2,α3,α5,β1,β2在SRA01/0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3%,97.6%,74.0%,97.7%,3.65%。整合素α3与β1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两两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SRA01/04整合素呈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真菌菌种与人角膜上皮细胞黏附过程中整合素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体外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系,建立茄病镰刀菌(CGMCC 3.1829)和烟曲霉菌(CGMCC 3.0772)与角膜上皮细胞黏附的体外模型.茄病镰刀菌或烟曲霉菌与人角膜上皮细胞共孵育后,用无菌的磷酸盐缓冲溶液冲洗掉未黏附的真菌.提取细胞的总RNA,反转录为cDNA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时间点上不同真菌与角膜上皮细胞黏附的14种整合素分子mRNA水平的表达.各时间点之间基因表达差异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在烟曲霉菌与人角膜上皮细胞黏附的过程中,随黏附时间延长,整合素家族白细胞黏附受体组成员编码基因整合素αL(ITGAL)、整合素α型(ITGAM)、整合素αX(ITGAX)及整合素β2(ITGB2)的表达显著上调.其中ITGAL的表达最高上调2倍(F=29.39,P<0.01),ITGAM的表达最高上调4倍(F=20.26,P<0.01),ITGAX的表达最高上调2.5倍(F=2.51,P<0.05),ITGB2的表达最高上调3.4倍(F=3.923,P<0.05).而在茄病镰刀菌与人角膜上皮细胞黏附的过程中,此14种整合素的表达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整合素家族白细胞黏附受体组(β2组)成员αLβ2、αMβ2及αXβ2均参与烟曲霉菌与角膜上皮细胞的黏附;未见茄病镰刀菌与角膜上皮细胞的黏附过程中整合素表达的差异.整合素介导的黏附因菌种而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2,TGF-β2)对培养的人氉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HLEC)整合素β1、磷酸化ERK(pERK)及F-actin表达的影响,探讨整合素β1介导的ERK/MAPK通路在HLEC转分化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HLEC,加入不同浓度(0ng·L-1和10ng·L-1、33ng·L-1、100ng·L-1、333ng·L-1、1000ng·L-1)的TGF-β2处理不同时间(12h、24h、48h、72h),采用MTT法测定TGF-β2对HLEC增殖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干涉浓度和时间用于后续实验。实验分2组,实验组用含最佳干涉浓度TGF-β2的培养基培养HLEC,对照组使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于最佳干涉时间对2组细胞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HLEC中整合素β1、pERK及F-actin的表达,RT-PCR检测整合素β1、pERK及F-actin mRNA的表达。结果 TGF-β2抑制HLEC的增殖,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TGF-β2的最佳干涉终浓度为100ng·L-1,作用48h后达到最大抑制效果。TGF-β2增加HLEC整合素β1、pERK及F-actin的表达,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16±0.031、0.123±0.028、0.140±0.033,均较对照组(0.045±0.011、0.025±0.009、0.079±0.024)明显升高(均为P<0.01)。RT-PCR结果显示,TGF-β2明显促进整合素β1mR-NA、pERK mRNA及F-actin mRNA的表达,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58±0.146、0.582±0.171、0.760±0.193,较对照组(0.246±0.051、0.338±0.092、0.138±0.027)明显升高(均为P<0.01)。结论 TGF-β2抑制了HLEC的增殖,促进整合素β1、pERK及F-actin的表达,整合素β1介导的ERK/MAP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HLEC转分化过程,导致后囊膜混浊。 相似文献
6.
维拉帕米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整合素表达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株SRA01/04整合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对人LECs株SRA01/04进行培养并传代,分别以0.02、0.04、0.08mmol/L的维拉帕米作用于SRA01/0424h,经流式细胞仪检测SRA01/04各整合素的阳性表达率。结果整合素α2、α3、α5、β1、β2在人LECs株SRA01/04中呈阳性表达,维拉帕米对其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并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P〈0.05)。结论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对LECs整合素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可能阻碍整合素介导的LECs黏附、移行和增生,有望成为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兔后囊膜混浊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对新西兰大白兔11只(22只眼)行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术法,术后3个月所有实验动物的晶状体后囊膜均已混浊.20只眼分别取赤道部囊膜、混浊后囊膜组织,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定性和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定量法检测其晶状体上皮细胞端粒酶活性.两者端粒酶活性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结果 以HepG2细胞作为端粒酶检测阳性对照,兔晶状体赤道部囊膜组织、后囊膜均可检测到端粒酶活性,表现为自50 bp开始多个模糊梯度条带状电泳图谱,其吸光度A450-690值分别为0.85±0.23、0.67±0.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6,0.021;P<0.05).结论 在兔后囊膜混浊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存在端粒酶活性,其活性较晶状体赤道部囊膜上皮细胞低. 相似文献
8.
32 h时不同组别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75±0.08)%、(72.15±7.04)%、(54.09±3.77)%、(43.27±3.32)%;在每个时间点各浓度的细胞凋亡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浓度为160 μg·L-1的kistrin作用24 h后,细胞形态可见改变,kistrin作用32 h后细胞出现明显的各种凋亡形态学改变.结论 去整合素kistrin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SRA01/04有诱导凋亡的作用,为药物防治后发性白内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去整合素对体外培养的人眼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对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术中环行撕前囊膜,进行原代培养并传代,取第2代细胞用于实验。抗粘附实验:将悬浮的细胞与不同浓度的去整合素(5μg·L-1、10μg·L-1、20μg·L-1、40μg·L-1、80μg·L-1)在37℃、50mL·L-1CO2条件下一起孵育30min。然后接种于涂有鼠尾胶原的96孔培养板。8h后,用HBSS轻洗各孔2次,MTT法测定粘附细胞的吸光度。抗移行实验:对融合的细胞进行划线,80μg·L-1的去整合素进行干预,24h、48h、72h后,细胞计数法观察裸露区内细胞的移行数量。结果不同浓度的去整合素(20μg·L-1、40μg·L-1、80μg·L-1)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粘附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24h、48h、72h内80μg·L-1的去整合素可显著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移行。结论去整合素抑制体外培养的人眼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粘附及移行。 相似文献
10.
波形纤维蛋白在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波形纤维蛋白在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变化.方法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对22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进行波形纤维蛋白染色,采用包埋前免疫酶电镜技术处理6个晶状体前囊膜标本,并观察其超微结构;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Westemnblot法分析4个晶状体表层组织(前囊膜、上皮细胞和表层皮质)中的波形纤维蛋白.结果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波形纤维蛋白表达减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0948,P<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2例前囊下性白内障、17例核性白内障、14例皮质性白内障患者和11例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OPN的表达,并进行阳性细胞计数和各组间比较。结果:OPN在前囊下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多,其阳性表达率与核性白内障、皮质性白内障及正常人晶状体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OPN在前囊下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阳性,在前囊下白内障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细胞因子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手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人们通过对其发生机制的研究发现,生长因子类物质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胶原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对这些因子进行适当的调控可能对于防治后发性白内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晶状体上皮细胞PAI—1蛋白酶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从转录水平确定晶状体上皮细胞是否能够合成纤麦原激活物抑制物-1蛋白酶。方法体外培养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当细胞生长融合后,抽提RNA;采用Nothernblot分析技术,对抽提得到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RNA用特异的cDNA探针进行检测。结果在牛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基因转录产物中存在有PAI-1mRNA的表达,所表达的PAI-1mRNA碱基长度为2.3kb。结论牛晶状体上皮细胞能够分泌PAI-1蛋白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RGD肽对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粘附与增殖的影响,为RGD肽防治晶状体后囊混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在体外分离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分别加入系列浓度的RGD肽(50,125,250,500,1000mg/L)作为实验组,不含RGD肽的培养基作为对照组。以2×107个/L密度接种到预孵化含有纤维连接蛋白和I型胶原蛋白的96孔培养板中,于1h后应用MTT法检测RGD肽对细胞粘附的影响。细胞接种于培养板,加入系列浓度RGD肽(125,250,500,1000,2000mg/L)后的24,48,72h检测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RGD肽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粘附的抑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随着其浓度增大,细胞粘附数就越低,500mg/L时,抑制作用最强(P<0.05);RGD肽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在48h,1000mg/LRGD条件下,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RGD肽可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粘附与增殖,具有潜在的防治后囊混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体外培养小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1V型胶原表达。方法小牛晶状体前囊组织块培养,晶状体上皮细胞原代和传代培养。传代2次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内1V型胶原表达。结果原代培养2-3周后细胞成单层后传代培养,传代细胞易贴壁,9~10d后可再传代,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细胞质内有大量Ⅳ型胶原表达,形成细胞的骨架成分。结论晶状体上皮细胞在增生时有大量Ⅳ型胶原表达,其与晶状体后囊混浊有关。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研究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衰老标记蛋白-30(senescence marker protein-30,SMP-30)的表达,探讨其在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制备57例人晶状体前囊膜、4例正常人肝组织和2例正常人肾组织的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MP-30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发现SMP-30在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较透明晶状体弱(P<0.05),其在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未见相关性.结论 SMP-30在晶状体上皮细胞表达的减少可能导致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人晶状体内的分布,探讨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中PEDF表达水平与年龄及白内障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老年性和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术中所取前囊膜、新鲜眼库眼透明晶状体样品,冰冻切片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PEDF蛋白在人晶状体中的分布,前囊膜标本分别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LEC中PEDF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人晶状体中存在PEDF蛋白,主要分布于前囊下LEC胞浆中。按透明晶状体、轻度白内障、重度白内障及年龄分组分析,人LEC内PEDF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在晶状体由透明变混浊、混浊由轻变重的过程中呈下调趋势(P<0.01),且随着机体的衰老显著下降(P<0.01)。结论:人LEC中PEDF表达随晶状体衰老和白内障发生发展显著下调。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LECs)的凋亡情况及其与Fas蛋白(CD95)的关系。方法: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及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中取下的前囊膜标本共73例。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及TUNEL标记法观察LECs的凋亡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分别定性、定量检测Fas蛋白(CD95)在LECs中的表达。结果:光镜下3种白内障患者的LECs都呈透明样变性,细胞内有空泡。电镜下可见正常以及变性、坏死的LECs。部分LECs细胞内染色质凝集并边缘化,呈早期细胞凋亡改变。TUNEL检测发现3种白内障患者的LECs中均有TUNEL阳性细胞存在,LECs的凋亡率分别为(32.20±7.91)%、(31.00±9.43)%、(28.20±8.04)%,3种白内障间未见统计学差异。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在3种白内障患者的LECs中均有Fas蛋白(CD95)表达。流式细胞定量检测年龄相关性、糖尿病性及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LECs中Fas蛋白(CD95)的表达量分别为(65.72±9.95)%、(63.46±13.30)%、(31.46±17.25)%,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LECs中Fas蛋白(CD95)的表达与其他两种白内障间存在统计学差异(t检验,P<0.05)。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及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的LECs均出现凋亡,LECs的凋亡很可能是非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的细胞病理学基础。Fas蛋白(CD95)介导的LECs的凋亡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而在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LECs凋亡中可能存在其他通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