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依据体表定位穿刺,以患者的神经异感确定进针深度与角度,阻滞效果不理想,成功率在50%~94%,术中常需复合其他麻醉药[1],同时容易误伤颈部大血管及造成臂丛神经损伤,为此,目前国内外有人主张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2-4],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7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穿刺定位,对照组实施传统解剖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两组局麻药均为0.375%盐酸罗哌卡因+2%盐酸利多卡因混合液。比较两组麻醉完成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并发症。观察麻醉后的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价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均较对照组短,麻醉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对照组麻醉后发生并发症6例,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P<0.05)。对照组神经阻滞效果Ⅰ级18例,Ⅱ级17例;观察组Ⅰ级33例,Ⅱ级2例,观察组阻滞效果更完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舒张末期速度、血流量均显著提高,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收缩期峰速度方面两组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使穿刺点、路径、穿刺深度、目标神经部位更精确,直视下及时完成麻醉效果的反馈与纠正,保障局麻药均匀扩散至神经丛,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更迅速,阻滞尺神经更完全,麻醉并发症少,镇痛效果更确切,成功率更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上肢手术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提供有利的影像学支持,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上肢骨折手术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Ⅰ组为超声引导组,Ⅱ组为传统方法 组.观察两组的操作时间、麻醉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操作时间Ⅰ组明显长于Ⅱ组(P<0.01),麻醉起效时间Ⅰ组明显短于Ⅱ组(P<0.01),麻醉持续时间Ⅰ组明显长于Ⅱ组(P<0.01),麻醉效果Ⅰ组优于Ⅱ组,辅助用药Ⅰ组明显少于Ⅱ组.Ⅰ组患者术中HR、MAP无明显波动;Ⅱ组由于麻醉效果有时不确切,静脉辅助用药相对较多,患者HR、MAP波动较明显.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结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上肢手术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上肢手术治疗的82例患儿,采用硬币法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41例。研究组患儿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常规解剖定位臂丛阻滞麻醉,对比麻醉阻滞效果。结果:研究组感觉阻滞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完成时间研究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实施上肢手术时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佳、安全性高,同时可减少麻药使用剂量,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期间仪征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固定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麻醉阻滞,实验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麻醉阻滞。观察2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在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对比中,实验组较对照组持续时间更长(P<0.05);2组患者手术前血氧浓度、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实验组患者血氧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6.6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更好,可以有效缩短上肢手术患者麻醉操作时间,延长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手术过程中对患者心率和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期间ASAΙ~Ⅱ级、体格正常、18~55岁男性,拟行单侧上肢手部手术患者10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记录注药前的超声解剖图像、注药前臂丛神经上、中、下干下缘到皮肤的距离;观察记录操作用时、麻醉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各神经干下缘到皮肤的距离(平均值):上干1.002 cm (100例),中干1.598 cm (100例),下干2.26 cm (45例)。操作平均用时为3 min 56 s;92%的操作用时在3~5 min内。麻醉效果中优81%,良11%,差6%,无效2%,有效率为92%;不良反应有霍纳征3例、注药后寒颤1例、术中恶心、呕吐1例。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单侧上肢手部桡侧手术,对于涉及到上肢手部尺侧的手术,在安全范围内,应用较大剂量(浓度)的局麻药和(或)追加尺神经阻滞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10.
亢忠杰 《新疆医学》2013,43(3):70-7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老年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方法:择期行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Ⅰ组)和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Ⅱ组),每组40例。记录两组神经阻滞的各项评价指标。结果:Ⅰ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较Ⅱ组短(P〈0.01),注药后Ⅰ组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较Ⅱ组快(P〈0.01),神经阻滞完善率Ⅰ组明显高于Ⅱ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起效快,麻醉效果好,用于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我们对20例上肢手术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并与传统方法对比,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该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中选取104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定位,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均使用神经刺激器行臂丛神经阻滞,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予以评价.结果:经比较,观察组的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在上肢手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缩短麻醉时间,延长麻醉作用时间,有效预防并发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于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传统方式阻滞,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方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阻滞起效与持续时间、阻滞前后心率及平均血压、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观察组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前,两组心率、平均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两组心率高于阻滞前,平均血压低于阻滞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显著,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延长麻醉持续时间,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建议应用并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于该院接受单侧上肢手术的96例患者纳入该次研究,随机平均分为传统解剖组和超声引导组,传统解剖组采用传统的盲探穿刺法,触及到前中斜角肌间沟再进针寻找异感.超声引导组在超声引导下,阻滞针与带上无菌手套的探头平行,并且处于同一平面,整个过程都能清楚看到穿刺针的移动,等确定位置后,进行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患者均使用神经刺激器和局部麻醉药(0.4%罗哌卡因)30 mL,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阻滞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经过对96例在该院接受单侧上肢手术的患者进行传统解剖和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对比,超声引导组麻醉效果的优良率95.93%显著高于传统解剖组73.46%,超声引导组发生止血带反应的几率2.03%明显低于传统解剖组17.34%、血管神经损伤率10.41%明显低于传统组32.64%、寒战或惊厥发生率9.18%明显低于传统组34.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神经刺激器的作用下,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以缩短麻醉时间,提高麻醉效果,延长麻醉作用的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臂丛神经阻滞与单凭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需行上肢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臂丛神经阻滞;B组为单凭氯胺酮静脉麻醉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从麻醉前到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镇静程度,评价麻醉效果以及回访患者的满意度。结果B组的MAP和HR值明显高于A组(P〈0.05),B组的SpO2和RR值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超声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一侧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n=30)传统异感法阻滞,Ⅱ组(n=30)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Ⅰ组寻找到神经异感后注入局麻药,Ⅱ组应用超声定位找到神经注入局麻药.局麻药均为0.5%罗哌卡因,剂量25 ml.观察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完善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时间.结果 Ⅰ组、Ⅱ组在操作时间、不良反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仪是神经定位的辅助工具,超声定位神经阻滞进一步提高了阻滞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及麻醉效果。方法:90例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噩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局麻药用0.25%布比卡因。结果:Ⅰ组对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阻滞有效例数较Ⅱ和Ⅲ组明显高(P〈0.05或P〈0.01)。Ⅰ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与Ⅰ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镇痛维持时间较长,与Ⅱ组比较P〈0.01。Ⅰ组阻滞成功率与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阻滞优的有效例数较多,与Ⅰ组比较P〈0.05。Ⅰ组误刺血管发生率较Ⅱ和Ⅲ组明显低(P〈0.05)。结论: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阻滞完善,成功率极高,且并发症极少,是一项安全、可靠及可行的新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氯胺酮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分别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分为氯胺酮组32例,臂丛阻滞组28例,均观察其围麻醉期氯胺酮的用量、术毕睁眼时间、离室时间及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在注药前、注药后1min、10min的变化等。结果臂丛阻滞组氯胺酮的用量(40.2±18.0)mg/kg,氯胺酮组(90.5±42.4)mg/kg,而臂丛阻滞组术毕睁眼时间、离室时间完全早于氯胺酮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氯胺酮组心率较注药前显著减慢(P〈0.05),平均动脉压显著升高(P〈0.05),血氧饱和度注药后有下降(P〈0.05),臂丛阻滞组注药前后,呼吸循环基本稳定。结论小儿上肢手术应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B超引导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00例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根据操作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传统操作)及观察组(B超引导).比较2组患者镇痛效果及麻醉效果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患者镇痛有效率为8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4%(P<0.05);2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药总用量、麻醉操作时间、持续...  相似文献   

20.
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最为简便的麻醉方法,病人清醒且安全系数大。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反复寻找异感或探触G横突,可引起较多并发症,而且进针过深,难保穿刺针进入神经血管周围鞘内,导致穿刺失败。笔者根据臂丛神经的解剖和实践经验,对传统的肌间沟臂丛阻滞法加以改进,取得了满意效果。上肢手术,从锁骨、肩、臂到手,麻醉效果均优良,并且无1例由穿刺引起的并发症。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