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力衰竭是指在一定量的静脉回流下,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从而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所致的循环障碍为主的综合征,现将心衰的临床表现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力衰竭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力衰竭以急性左急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心肌收缩力急剧减退,使心脏排血量骤然下降,不能满足机体需要,产生静脉系统的瘀血和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一种急症。2003年7月~2005年7月,我科共收治2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救治成功,顺利度过危险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力衰竭(HF)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1]。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一种临床症状群,其发病率高、预后差,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4.
心衰的护理     
张丽 《中国当代医学》2006,5(24):104-105
心力衰竭又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肌收缩或舒张功能异常,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的需要。CHF的预后很差,每年的死亡率超过5% 。我院自2004年8月~2006年8月共收治心衰患者203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求,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也可以说是由于心室功能失常及病理重构而导致的渐进性综合征。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负荷过重,心肌病损及收缩力减弱,都可导致心力衰竭,临床上以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和组织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心衰基本病因系心肌损伤,心脏负担过重,如高心、肺心、风心等。其诱因多与体力过劳,严重贫血、大出血、严重心律失常、妊娠与分娩等有关。早期可通过加快心率、心脏扩张和心肌肥厚等进行代偿,以满足机体需要,当病变持续存在并进一步发展心率加快、心脏扩张达一定限度,心排血量通过代偿亦满足不了机体代谢之需要,即转入心功失代偿期(即心力衰竭),从而引起一系列反应,如呼吸困难、水肿、紫绀、肝脾肿大等。  相似文献   

7.
多巴酚丁胺是一种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可起到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心脏泵血功能改善,并减轻心脏后负荷的作用,从而提高心脏泵血功能。我院内科用本药治疗50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少数情况下心肌收缩力尚可使心排血量维持正常,但由于异常增高的左心室充盈压,使肺静脉回流受阻而导致肺循环淤血。随着人口的不断老龄化,心力衰竭的病人也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9.
心力衰竭(HF)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少数情况下心肌收缩力尚可使心排血量维持正常,但由于异常增高的左心室充盈压,使肺静脉回流受阻而导致肺循环淤血。随着人口的不断老龄化,心力衰竭的病人也在不断增加。以美国为例,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2001年的统计报告,全美有500万心衰患者,心衰的年增长数为50万,年死亡数为30万。我国就可想而知了,现籽目前的诊治体会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指各种慢性心肌病损和长期的心室负荷过重,导致心肌舒缩功能障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而出现的一种常见临床综合征。随着对心力衰竭发病机制更深入的研究,对其治疗也有了新的观点。近年来经过多个大型的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合理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现就β受体阻滞剂治疗CHF的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心功能不全是指由心脏病变而导致的心排血量不能满足全身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也称充血性心力衰竭。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金旭 《开卷有益》2011,(12):14-15
心脏不能正常地排出从大静脉回流至心脏的血液,难以承载心脏负荷,心肌收缩力降低,心排血量减少,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血、紫绀、水肿、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症状时,称为心功能不全,又叫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原来患有风心病、冠心病、高心病、甲状腺疾病、慢性肺脏疾病的人,都有可能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发生心力衰竭。心衰分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临床上常见的大多数为慢性心衰。  相似文献   

13.
顽固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保荣  李勇 《新疆医学》2006,36(4):196-198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从而导致泵血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状态。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原因,而由心衰导致的水肿则是因有效循环血量与细胞外液关系失衡所致。心衰作为老年病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其入院率、死亡率也很高,愈后也差。如何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愈后、提高其生活质量,不仅在治疗上要重视,而且在其具有难治愈、易反复、病程迁延等特点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其在治疗中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1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血性心力衰竭也称慢性心功能不全,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心功能减退,心排血量下降,引起动脉搏系统缺血、静脉系统瘀血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本文将近2年来治疗的10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李云瑛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7):868-868
心力衰竭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脏因疾病、过度疲劳、排血功能减弱,以致排血量不能满足器官及组织代谢的需要,可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稍微活动就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半夜睡觉不能平卧,睡后突然因为憋气而惊醒),夜间阵发性的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16.
<正>心力衰竭又称心肌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7.
齐秀萍 《中外医疗》2010,29(14):155-155
急性心力衰竭是由各种病因使心脏在短期内发生心肌收缩,收缩力明显降低或者心室负荷增加,而引起的急性心排出量下降和肺动脉压增加。临床以急性左心衰竭较为常见,是临床最常见的极危重症之一,抢救是否及时合理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急性左心衰竭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艳玲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1):2526-2526
急性左心衰是由于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心室负荷突然增加而引起的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的综合征。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患病率高,死亡率大,对人民健康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19.
目前,已公认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现代概念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症,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能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体循环和(或)肺循环淤血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心衰)患病率、病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已成为心血管病领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基于对心衰病理生理的新认识,又根据循证医学药物试验结论,近年来一改以往的经典治疗为神经内分泌拮抗剂为主的联合用药,使心衰年病残率下降30%~50%,并显著提高了生存率,目前迫切需要将这种成熟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