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建立20批南北地区黄芩药材的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中有效成分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比较20批不同产地的黄芩药材的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的含量。结果:20批药材中湖北十堰地区黄芩中黄芩苷含量最高,海南地区黄芩中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含量最高,且南北地区黄芩药材具有差异性。结论:该方法简便、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用于黄芩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黄芩产量、质量及综合效益的差异,分析黄芩-果树间作的种植技术原理,为黄芩的生态种植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药材中黄芩苷含量,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黄芩-果树间作移栽、单作移栽和单作直播3种种植模式下黄芩种子的千粒质量、发芽率、发芽势及3种种植模式下黄芩药材的产量、黄芩苷含量、白粉病病情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单作直播种植模式相比,黄芩-果树间作种植模式提高了黄芩种子和药材的产量,降低了黄芩白粉病病情指数,经济产值是黄芩单作移栽种植模式的2.96倍,是单作苹果种植模式的1.32倍。结论:在黄芩适宜种植区内合理利用果树下的土地资源进行黄芩-果树间作种植,不仅能减少成本投入、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减少农药施用、提高黄芩药材的安全品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果树与黄芩共生互利,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土壤无机元素对黄芩无机元素及黄芩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黄芩土壤无机元素对药材无机元素和黄芩苷含量的影响。方法:测定河北承德黄芩中黄芩苷含量、无机元素含量及黄芩根际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黄芩对P有明显富集作用,对Zn和Se也有一定的富集。P,Zn,Se的土壤-黄芩迁移能力显著大于其他元素。黄芩中Se含量与其土壤含量显著正相关。黄芩苷与药材中P显著正相关,与Sr,Se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本实验所用黄芩样品中无机元素含量普遍偏低,尤以微量无机元素明显。黄芩中多数无机元素含量并不直接受制于相应的土壤含量。黄芩药材中无机元素含量与黄芩苷含量具有相关性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经辐照灭菌的黄芩药材、黄芩药材粉末及未经灭菌黄芩药材中黄芩苷的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灭菌前后黄芩药材及其粉末中黄芩苷含量变化情况。方法:采用Accurasil-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磷酸(47∶53∶0.2),检测波长280 nm,流速1.0 m L·min-1,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黄芩苷在0.163 2~0.816 0μg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9.44%,RSD 1.6%。灭菌前后饮片与粉末中黄芩苷含量均有显著性变化。结论:以黄芩苷含量为指标考察,表明黄芩药材不适宜应用辐照灭菌法进行灭菌。  相似文献   

5.
割秧对黄芩生长以及药材、茎叶的产量和质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量不同割秧茬数处理下黄芩的生长指标,并采用紫外和HPLC测定药材中总黄酮、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和茎叶中总黄酮、野黄芩苷、黄芩苷、芹菜素、木犀草素的含量。该文发现在保证不过度影响药材质量和产量的前提下,进行两茬割秧处理后,不仅黄芩药材和茎叶的产量增加,分别可达193.60,63.21 kg/亩,其所含活性成分含量也具有一定的提高。其中,黄芩药材中所含总黄酮,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的质量分数分别可达18.52%,15.13%,4.03%,1.04%,0.30%,0.12%。在两茬处理下的黄芩茎叶中并未检测到木犀草素,但其他活性成分如总黄酮、野黄芩苷、黄芩苷、芹菜素的质量分数分别已经达到7.00%,0.96%,0.35%,0.04%。故为获取优质黄芩药材和高产药材及茶原料,从药用植物资源合理利用和推动药茶两用黄芩一体化发展出发,定期割秧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栽培采收技术被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黄芩苷是黄芩药材的药效组分之一。笔者对黄芩药材中黄芩苷的提取方法、含量测定、药理活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整理,为进一步开发黄芩苷的产品和综合利用、建立黄芩药材及其制剂与临床疗效对应的质量标准提供相关的分析数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黄芩药材中9种主要黄酮类活性成分在河北与山西省以及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采收季节的含量分布情况,为黄芩优质药材的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HPLC-DAD方法,以甲醇(A)-乙腈(B)-0.1%甲酸水(C)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集色谱数据,获得各成分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河北与山西产黄芩药材中野黄芩苷和千层纸素A的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前者高于后者;综合两个产地,3年生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含量较高,与1年生、2年生和7年生的黄芩存在显著性差异;河北地区春季采收的黄芩药材中野黄芩苷、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的含量高于秋季采收的黄芩,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河北产区与山西产区黄芩药材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且两产地均存在质量不均一的现象,提示要规范黄芩种植,以提高黄芩品质。另外,3年生且春季采收的黄芩药材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高,品质较好。本研究基于HPLC采用多组分分析对河北与山西产区的黄芩药材种主要黄酮类成分的比较研究,为黄芩优质药材的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北京延庆栽培黄芩与道地黄芩的鉴定方法。方法:采用TLC法测定黄芩素,HPLC法测定黄芩苷。色谱柱:Zirchrom Kromasil C8色谱柱(5μm,200 mm×4.6 mm);流动相:甲醇-水-磷酸(47∶53∶0.2);检测波长:280 nm;柱温:室温。结果:2年和3年生黄芩供试品在与对照药材、对照品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但2年生药材黄芩素含量较低。而野生道地黄芩的黄芩苷含量为129 mg/g,2年和3年生黄芩分别为116 mg/g、121 mg/g。加样回收率为98.43%,RSD%=0.23%。结论:不同产地黄芩的黄芩苷含量有一定区别,而3年生黄芩的黄芩苷及黄芩素比两年生的含量高。  相似文献   

9.
黄芩的人工栽培及质量研究述评(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地区的野生黄芩与人工栽培黄芩在药材性状、根的横切面、组织结构、显微结构、化学成分的薄层色谱鉴别、有效成分含量及水溶性、醇溶性溶出物测定、有效成分黄芩苷含量的比较研究等方面作了总结性分析,评述结果表明各地栽培黄芩与野生黄芩黄芩苷含量差别不大,内在质量基本相当,完全可代野生黄芩药用。同时对不同产地黄芩中黄芩苷及其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揭示道地性内涵。评述提示:单纯以黄芩苷的含量难以总结道地的内在规律性,道地性应综合来评价。  相似文献   

10.
近红外光谱法测定黄芩药材中黄芩苷的含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东  王玲 《中医研究》2007,20(2):20-22
目的: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化学计量学方法,直接测定黄芩药材中黄芩苷的含量。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42种不同产地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并用其中30个样品建立近红外光谱校正方程并经优化、验证,另取9个样品来预测黄芩药材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30个样品经内部交叉验证建立预测模型,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86.24,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0.8220。用9个样品进行外部验证,外部验证预测均方差RMSEP=0.3667,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相关系数为0.9833。预测值的平均回收率为99.37%。该法的建立证明了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应用于黄芩药材中黄芩苷含量测定的可行性。结论:建立了一个利用近红外光谱法直接测定黄芩药材中黄芩苷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快速方便、结果准确、成本低、无污染等特点,可以应用于大批黄芩药材及其在线生产过程中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黄芩的最佳采收期,为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方法测量根长度、根直径、根重,黄芩苷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在整个生长期内,黄芩植株根重及黄芩苷含量均呈不断增加趋势,到10月上旬均基本达到最大值,此后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结论10月上旬至土地封冻这段时间应为黄芩的最佳采收时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四倍体黄芩D20新品系与普通二倍体黄芩生理生化指标、光合效能及产量间关系的分析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四倍体黄芩新品系D20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相关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使用LI-6400/XT型便携式光合测量系统测定光合指标;产量测定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3次重复,小区面积6 m~2(3 m×2 m),各小区移栽10行,行距20 cm,株距5 cm。结果:四倍体黄芩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二倍体,分别高出28%,2%,17%,除POD以外,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可溶性糖含量则高出二倍体19%,MDA含量显著低于二倍体黄芩,说明四倍体黄芩有较高的抗氧化能力;田间试验表明四倍体黄芩及二倍体黄芩根长度并无显著差异,平均都可达34 cm,四倍体黄芩根粗亦不及二倍体,但其侧根数多于二倍体,最高可达8个,单根质量及总产量亦高于二倍体,增产量可达31.4%。结论:四倍体黄芩D20新品系由于染色体的加倍,使得植株生长势、抗逆性增强,保护植株少受病虫害侵害,从而间接影响药材最终产量的增加;四倍体黄芩光合能力的增强可增加植株干物质的积累,而植物干物质的积累直接影响其产量。这一特性对药用植物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和较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3.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Orengedoku-to (huanglian-jie-du-tang in Chinese) and Scutellariae radix extract on experimental aqueous flare elevation in pigmented rabbits. To produce the elevation of aqueous flare in rabbits, interleukin-1 alpha (IL-1alpha) was injected intravitreally. Animals were pretreated with oral administration of 150 g/day of food containing 0.07%, 0.2% or 0.7% (w/w) Orengedoku-to; or 0.02%, 0.07% or 0.2% Scutellariae radix extract for 5 days. The animals were further treated with the same food for 7 days after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IL-1alpha. Aqueous flare was measured with a laser flare-cell meter. Treatment with 0.2% or 0.7% Orengedoku-to and 0.07% or 0.2% Scutellariae radix extract significantly (p < 0.05) suppressed elevation of aqueous flare induced by IL-1alpha. Thus, orengedoku-to and Scutellariae radix extract have an inhibitory effect on experimental elevation of aqueous flare induced by IL-1alpha in rabbits.  相似文献   

14.
黄芩中黄芩苷微波提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郭振库  金钦汉  范国强  段豫平  秦晨 《中草药》2001,32(11):985-987
目的 微波提取黄芩中黄芩苷的研究。方法 应用国产具有压力控制附件的MSP-100D专用微波制样系统,进行黄芩中有效成分黄芩苷的微波提取研究。微波提取的溶剂选择、加热的溶剂压力和微波辐射时间,用正交实验设计进行了考察。结果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综合经济因素和实验过程的方便性。在70%微波功率(微波炉的最大功率850瓦)下,微波最佳提取条件为35%乙醇作溶剂,溶剂倍量30,提取压力0.15MPa、恒压时间30s即可获得好的黄芩苷提取率。结论 微波法提取不仅所需时间短,平行性好,而且提取率比超声波法高近10%。  相似文献   

15.
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乌头属不同药材中乌头生物碱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毒性中药附子、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的乌头生物碱含量,对这4种药材的临床用量进行控制。方法: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制附子、川乌、草乌中雪上一枝蒿的乌头生物碱含量。结果:附子中生物碱含量为0.2403 mg/g,川乌为1.0412 mg/g,草乌为2.1149 mg/g,雪上一枝蒿为0.6702 mg/g。结论:本实验中建立的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乌头生物碱含量,可作为评价毒性药材质量的根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播种时期和育苗密度对当归种苗质量及成药产值的影响。方法:以岷归2号为实验材料,播种当年采挖种苗,测定根长、芦头粗度、侧根数、百苗质量;次年种苗移栽后,调查返青率、早薹率;药材采收后测定产量,计算一等品出成率及产值。结果:在保护地条件下,7月15日播种,播种量15 kg/亩(1亩≈666.67 m^( 2)),100 d后采挖,种苗的根长为16.63 cm、芦头粗度为0.47 cm、侧根数为0.51个、百苗质量为222.97 g,种苗均一。移栽后,苗子返青率为70.5%、早薹率为5.5%、亩产量为851.4 kg、亩产值为13055.57元,产值较对照组增加13.90%。结论:在较低海拔保护地条件下,通过控制当归的播种时期和育苗密度,能达到优质种苗的低成本供给和成药期当归的增产增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野生南阳乌头整株植物不同部位的生物碱和多糖含量差异,探究南阳野生乌头地上部分和须根的药用价值。方法:采用HPLC法检测南阳野生乌头、南阳野生附子、须根、地上部位中3种单酯型生物碱、3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采用蒽酮-浓硫酸法分光光度法检测南阳野生乌头、南阳野生附子、须根、地上部位中多糖含量。结果:南阳野生乌头整株植物4个部位中,3种单酯型生物碱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南阳野生乌头>南阳野生附子>须根>地上部分(P < 0.05),3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南阳野生附子>须根>南阳野生乌头>地上部分(P < 0.05),总生物碱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南阳野生附子>须根>南阳野生乌头>地上部分(P < 0.05),多糖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南阳野生附子>南阳野生乌头>地上部分>须根(P < 0.05)。结论:本实验对南阳野生乌头、南阳野生附子、须根、地上部分生物碱和多糖成分进行检测,为须根和地上部分的药用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芪药材主、侧根中黄酮类成分含量比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比较黄芪药材主、侧根中黄酮类的含量。方法:以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芪药材主、侧根中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黄芪药材侧根中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的含量分别比主根平均高28.00%,29.84%。结论:该研究对黄芪质量评价具有积极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构建黄芩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2(ITS2)条形码数据库,建立黄芩种子DNA条形码鉴定新方法,保障黄芩种子基原准确。方法:收集黄芩对照药材、基原植物、生药材、公共数据库及其常见代用品的ITS2序列,构建黄芩DNA条形码数据库;收集62份市售黄芩种子样品,每份种子获取3~4条ITS2序列,基于BLAST方法、遗传距离法和邻接(NJ)系统发育树法进行物种鉴定。结果:共获得101条黄芩及其代用品的ITS2序列。黄芩的种内序列变异小于种间序列变异,黄芩、甘肃黄芩和粘毛黄芩在NJ系统发育树上分别聚为独立的支,可相互区分。共获得195条黄芩种子的ITS2序列,DNA条形码鉴定结果表明193条为黄芩序列,2条为真菌序列。结论:黄芩ITS2条形码数据库稳定可靠,可满足黄芩种子DNA条形码鉴定的需求。DNA条形码技术可用于黄芩种子的物种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