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探讨一氧化氮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采用大鼠肝脏原位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前腹腔注射L-精氨酸或L-硝基精氨酸,取肝组织电镜观察,并应用图像立体计量分析技术,分别计算肝细胞线粒体的Vv,Sv,SS,NA,V^-、D^-,S^-及Nv8项立体学指标。结果发现,应用L-硝基精氨酸后,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和破坏均较I/R组严重,而注射L-精氨酸后,线粒体的8项指标与I/R组无差异,提示,NO在大鼠肝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段纤维型肌动蛋白(F-actin)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分布变化情况,探讨F-actin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建立新生大鼠不同时段的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F-actin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的分布,并计算各组F-actin的表达量.结果正常时,F-actin主要聚集在上皮细胞基底膜处;缺血0.5 h后,细胞浆内的F-actin开始增加;再灌注0.5 h后,大量F-actin开始向胞浆内转移,基底部的表达减少;再灌注2 h后,F-actin在胞浆中仍很多,但在基底部的表达开始增加.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F-actin的分布从基底部移行到胞浆内,可能由此导致整合素和Na+-K+-ATP酶分布的去极化,引起上皮细胞的脱落和对钠离子重吸收的障碍.  相似文献   

3.
一氧化氮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一氧化氮(NO)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采用大鼠肝脏原位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前腹腔注射L精氨酸或L硝基精氨酸,取肝组织电镜观察,并应用图像立体计量分析技术,分别计算肝细胞线粒体的Vv、Sv、SS、NA、V、D、S及Nv8项立体学指标。结果发现,应用L硝基精氨酸后,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和破坏均较I/R组严重,而注射L精氨酸后,线粒体的8项指标与I/R组无差异。提示,NO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段纤维型肌动蛋白(F-actin)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分布变化情况,探讨F-actin在肾脏缺血再灌注禹伤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建立新生大鼠不同时段的肾脏缺血灌注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F-actin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的分布,并计算各组F-actin的表达量。结果 正常时F-actin主要聚集在上皮细胞基底膜处;缺血0.5h后,细胞浆内的F-actin开始增加,再灌注0.5h后,大量F-actin开始向胞浆内转移,基底部的表达减少;再灌注2h后,F-actin在胞浆中仍很多,但在基底部的表达开始增加。结论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F-actin的分布从基底部移行到胞装内,可能由引导致整合素和Na^ -K^ -ATP酶分布的去极化,引起上皮细胞的脱落和对钠离子重吸收的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硫酸锌预处理对成年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超微结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n=10),即正常组(N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硫酸锌预处理组(Zn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建立SD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并进行线粒体评分。结果 Zn组、IPC组、N组超微结构损伤程度及线粒体评分低于C组(P〈0.05)。Zn组、IPC组和N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及线粒体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对心肌细胞超微结构造成严重损伤,硫酸锌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均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由此可推测硫酸锌预处理可以产生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采用提高眼压法造成视网膜缺血后,恢复眼压形成血流再灌注。用电镜观察视网膜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缺血60min再灌注24h后可出现;视网膜节细胞核膜皱缩,染色质凝集成块状,线粒体空泡化,外节膜盘溶解。而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及再灌注时间延长,视网膜超微结构损害越严重。结论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可造成其结构的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摘除右肾夹闭左侧肾蒂45 min再灌注6 h制备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 w前已行右肾切除术的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组).IPO组在夹闭左侧肾蒂45 min后,再灌注10 s,缺血10 s,重复6次后,完全恢复肾血流.再灌注6 h处死大鼠抽取颈动脉血和切取左肾.测定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浓度,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和IPO组Cr和BUN浓度升高,肾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肾细胞凋亡率升高,病理损伤明显.与I/R组比较,IPO组Cr和BUN浓度降低,肾组织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肾细胞凋亡率降低,病理损伤减轻.结论 缺血后处理能减轻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增强肾脏抗氧化能力和制肾组织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大鼠急性肾脏缺血再灌注后处理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建立肾脏缺血后处理动物模型. 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3个缺血后处理组(IPO1,IPO2,IPO3组),分别制作动物模型. IR组在同时夹闭双侧肾动脉45 min后恢复血供,IPO1,IPO2和IPO3组在肾缺血45 min后分别采用不同的后处理方法,其中IPO3组采用反复10次再灌注20 s-缺血20 s的后处理方法. 恢复血供24 h后留取各组大鼠静脉血标本及肾组织,检测肾功能指标,光镜下观察肾组织形态学变化并对肾小管损伤程度进行评分. 结果:IPO3组血尿素氮为(27.9±3.2) mmol/L,血肌酐为(232±49) μmol/L,肾小管损伤程度评分为382±48. 和IR组相比,IPO3组的血尿素氮、血肌酐及肾小管损伤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肾组织损伤明显减轻,其余两个缺血后处理组与I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急性肾脏缺血后,采用IPO3组的方法可以减轻急性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成功建立大鼠急性肾脏IRI的后处理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标记法,结合肾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并比较3个月与24个月大鼠肾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损伤所激发的细胞凋亡现象。结果发现肾缺血再灌注12、48h后,各年龄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大鼠(P<0.001);且于正常和缺血再灌注各时相组,24月龄组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水平均明显高于3月龄大鼠(P<0.01)。提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是缺血再灌注后肾小管细胞死亡的一种主要方式,随年龄增长机体可通过细胞凋亡的调节机制增加细胞凋亡水平,达到清除损伤、衰老细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动物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β1-整合素的变化特点。方法 建立新生大鼠不同时段的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荧光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β1-整合素及其mRNA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分布和表达量。结果 ①β1-整合素在正常时主要分布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底侧的细胞膜上;缺血0.5h后其分布的变化不明显;再灌注0.5h后β1-整合素开始向细胞侧壁和顶部转移;再灌注2h后这种改变最明显并伴表达的减少和肾小管结构的破坏,但肾小管腔中没有表达;从再灌注24h起开始进入恢复阶段,β1-整合素逐渐重新回到基底部;再灌注120h后恢复阶段基本结束,但表达量仍低于正常。②β1-整合素mRNA主要在细胞浆中表达,缺血再灌注0.5~2h其表达量较正常时无减少反而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再灌注24~120h后仍未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β1-整合素在缺血再灌注时分布发生“去极化“现象并伴随表达减少,而其mRNA的表达不降反升高,说明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同时存在影响β1-整合素分布和其合成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肾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加再灌注组(I-postC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模型,即橡皮带环绕大鼠双后肢根部阻断血流4h再恢复血流灌注4h。对照组大鼠仅松弛环绕橡皮带不阻断血流,I-postC组大鼠则在再灌注前附加反复3次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操作,即缺血后处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各组大鼠血浆肌酐(Cr)、尿素氮(BUN)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肾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采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统计其定量结果并计算Bcl-2/Bax比值;TUNEL染色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肾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电镜下观察肾组织超微结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R组和I-postC组大鼠血浆Cr、BUN和CRP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与IR组比较,I-postC组大鼠血浆Cr、BUN和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IR组和I-postC组大鼠肾组织中Bax和Bcl-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Bcl-2/Bax比值降低(P<0.05);与IR组比较,I-postC组大鼠肾组织中Bax表达水平降低(P<0.05),Bcl-2表达水平升高(P<0.01),Bcl-2/Bax比值升高(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与对照组比较,IR组大鼠肾组织中凋亡细胞明显增多;与IR组比较,I-postC组大鼠肾组织中凋亡细胞明显减少。透射电镜下观察,对照组大鼠肾组织细胞结构清晰完整;IR组大鼠肾组织中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核固缩,溶酶体和致密颗粒沉积增多,线粒体数目减少,部分线粒体嵴断裂或模糊,肾小球足突细胞突起不规则、融合,有空泡现象,粗面内质网扩张;与IR组比较,I-postC组大鼠肾组织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小球损伤有一定程度改善。结论:LIR可诱发大鼠肾组织细胞凋亡,缺血后处理可抑制肢体缺血再灌注后的肾细胞凋亡,对改善大鼠肾功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远距缺血后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远距缺血后处理组。实验过程中监测心电图Ⅱ导联指标,再灌注结束后分别测定血浆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活性以及心肌梗死面积。应用RT-PCR技术检测心肌组织中Bax和Bcl-2 mRNA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远距缺血后处理组大鼠心律失常发生评分明显降低(P < 0.01),LDH及CK活性降低(P < 0.01),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减小(P < 0.05),大鼠心肌组织中Bcl-2/Bax比值升高(P < 0.05)。结论:远距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成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TUNEL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水平,比色法检测心肌组织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心肌组织Caspase-3、Caspase-9活性。结果 缺血再灌注造成大鼠心肌组织抗氧化能力明显降低(P<0.01),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1),Caspase-3、Caspase-9酶活性以及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缺血后处理能够改善上述表现(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通过抑制凋亡相关蛋白酶活性减轻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大鼠心肌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大脑中动脉线拴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后适应(IP)组,每组10只。利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研究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应用Westernblotting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38和Caspase一3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细胞数量,P38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而缺血后适应组凋亡细胞数量,P38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缺血后适应可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发生,此作用可能与抑制P38和Caspase-3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肾小管上皮间质转变的影响.方法 应用NRK-52E建立有效的体外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COS):应用对照缓冲液培养,3h后换完全培养基培养;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I):应用缺血缓冲液,3h后同样更换完全培养基培养;缺血后处理组(IPO):应用缺血缓冲液培养3h,立即行体外缺血后处理,然后更换完全培养基.以上各组于处理3、6、12、24 h后收集细胞,Hoechst用于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在经历缺血3h后再灌注24 h,IRI组和IPO组有明显细胞凋亡,但IPO组凋亡明显较IRI组减轻(P<0.05).IRI组α-SMA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强,在24 h时表达最强(P<0.05);而IPO组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减弱,在24 h时达到最低值(P< 0.05).IRI组TGF-β1在缺血再灌注3、6h时表达较强,之后减弱;且IPO组表达与IRI组相似,但3、6h时表达水平明显受到抑制.IRI组CTGF在缺血再灌注3、6h时表达较强,之后减弱;而IPO组表达各时间点较COS组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体外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的表达,诱导上皮细胞间质转化;而原因可能与激活TGF-β1,进而也抑制基质蛋白的降解,促进基质蛋白CTGF的表达等有关;同时IPO能有效抑制α-SMA、TGF-β1、CTGF的表达,说明其能抑制间质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江波涛  王筠  陈青枝  邓芳 《安徽医学》2017,38(2):127-131
目的 观察臭氧氧化后处理(简称"臭氧后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远期改变的影响.方法 通过随机数字表将36只SD雄性成年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臭氧后处理(Postcond)组,每组12只.Sham组:腹部正中切开后充分游离并显露双侧肾脏,切除右肾结束手术.I/R组:切除右肾后,无创血管夹阻断肾蒂45 min,随后开放肾血管.Post-cond组:同样操作夹闭左肾蒂45 min,在恢复肾动静脉血灌流后,连续10 d经直肠给予臭氧治疗.术后2周测定肾功能,包括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浓度.分别于术后2周及8周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蛋白水平上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信号传导蛋白(Smad-2)在肾脏的表达.结果 术后2周各组肾功能已经基本恢复正常(P>0.05).Postcond组引起的肾小管间质损伤接近于Sham组,而I/R组HE显示仍有肾小管细胞萎缩变形,炎性细胞浸润甚至空泡形成.同时Masson染色显示小管间质胶原纤维增加(P<0.05).Postcond组的α-SMA、TGF-β1和Smad-2蛋白的表达高于Sham组,但是都明显低于其在I/R组的表达(P<0.05).结论 臭氧可以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减少肾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Smad-2信号通路,降低α-SMA、TGF-β1和Smad-2蛋白在肾组织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肾脏Fas,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IPO)组,每组8只,分别建立动物模型.各组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肾脏Fas,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IPO组较I/R组Fas阳性染色指数和表达显著降低,分别为[(31.17±4.81)% vs (36.26±5.32)%.P<0.05)]和[(0.98±0.11)vs(1.28±0.19),P<0.05)];IPO组和I/R组Bcl-2阳性染色指数和表达分别为[(32.34±5.12)%vs(31.33±4.55)%.P0.05)]和[(1.03±0.17)vs(0.75±0.11),P<0.05)],Bax阳性染色指数和表达分别为[(25.60±3.79)%vs(29.67±4.34)%,P<0.05)]和[(0.59±0.08)vs(0.91±0.16),P<0.05)].结论:IPO可使Fas和Bax的表达减少,同时可使Bcl-2的表达增加,从而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吡那地尔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成年大鼠离体心脏超微结构和线粒体评分的影响。方法 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系统,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4组(n=6),正常组(N)、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后处理组(IPO)、吡那地尔后处理组(Pi),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心肌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并进行线粒体评分。结果电镜显示心肌细胞N组结构正常,I/R组损伤最严重,IPO组及Pi组损伤程度相似,介于N组与I/R组之间。N组、IPO组、Pi组线粒体评分均低于I/R组(P〈0.05)。IPO组和Pi组线粒体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247)。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对心肌细胞超微结构造成严重损伤,使线粒体评分分值增加,造成心肌损害,缺血及吡那地尔后处理均可减轻再灌注所致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降低线粒体评分分值,可能产生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