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最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治疗VT有3种选择,很多患者需要联合使用的方案:分别是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导管射频消融.其中ICD能有效地提供抢救式治疗但并不能有效对VT进行预防.而抗心律失常药物其疗效欠佳且具潜在多种副作用包括致心律失常作用.在以上治疗欠佳时,射频消融治疗是一种不二的选择.2011年Roderick Tung[1]介绍了结构性心脏病VT射频消融的3例个案,这些病例为处于不同临床状态的VT病例,均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  相似文献   

2.
植入型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临床用于治疗室速(VT)、室颤(VF)的有效手段,在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作用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最近,我院在省内率先为1例反复发作VF并伴间歇性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患者行双腔ICD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黄伟  郭涛 《云南医药》2004,25(4):353-356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是心脏性猝死(SCD)的主要原因,美国每年约40万人死于此症。大量资料表明合理使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以纠正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降低SCD发生率,延长病人生命,是优于药物的有效治疗方法。本文复习国外近几年有关安置ICD的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徐蕾 《江苏医药》2006,32(6):595-595
致命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引起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临床实验显示,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作用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ICD治疗已成为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措施。2003年12月~2005年6月我院为5例心律失常患者施行ICD,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对于室性恶性的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SCD)的主要治疗为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ICD比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的疗效好,总体死亡率可降低23-55%.ICD虽然从远期来说,降低了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但仍不能完全替代AAD,中止室性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仍需要依赖AAD,心脏停搏的除颤、复律治疗后,必须要有药物的辅助,无药物的辅助其成功率不高.  相似文献   

6.
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3例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患者,植入单胺ICD12例,双腔ICD1例。结果 13例ICD植入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其中5例有不同频率和程度的VT或VF发作,经ICD分层治疗,均成功;1例发生窦性心动过速误认为VT,而误放电(CV治疗)。结论 ICD可有效地转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双腔ICD在预防室上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和减少不适当放电等方面优于单腔ICD。  相似文献   

7.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CHF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应用胺碘酮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抗室性心律失常、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再住院率、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抗室性心动过速(VT)、心脏性猝死、人均再住院次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积极治疗心力衰竭且把握好剂量的基础上,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8.
倪士珍 《天津医药》1992,20(7):445-448
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颤(VF)是心原性猝死的常见原因。近15年来虽推出许多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根据电生理标准仅50%的病人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明显的心脏和心外毒性,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对约30%的病人诱发新的或加重原有心律失常。因此许多学者探求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目前已取得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的治疗作用。方法 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 (VT)患者安装 ICD,并随访 18个月。结果 术中测得除颤阻抗为 5 9欧 ,除颤阈值 <10 J。术后复发室性心动过速 ,均经 ICD治疗成功转复室性心律 ,有效率 10 0 %。结论  ICD能有效转复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射频消融(RFCA)是快速心律失常最为安全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现在国内已广泛应用.我院于2003年开展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室上速(SVT)、室早(PVC)、室速(VT)共14例均获成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冠心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经血运重建及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双重治疗后的长期预后,对18例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冠心病患者行血运重建(PCI16例,CABG2例),并植入单腔ICD(VVI)13例,双腔ICD(DDDR)1例,三腔ICD(CRT-D)4例,随访6~72(31.7±22.7)个月。结果发现:①死亡2例,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左心衰各1例。②4例术后再次住院。1例因心功能不全,另外3例因ICD多次放电(电风暴)。13例(占72.2%)发生持续性室速(VT)或室颤(VF)事件。持续性VT发作434次,386次(98.6%)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成功。FVT发作25次,ATP治疗快室速总的成功率为84.0%。ICD电风暴3例。ICD误识别及误治疗2例。结论:冠心病患者联合应用血运重建及ICD双重治疗,既可减少(或消除)血管狭窄(或闭塞)产生的临床症状,又可防止由于心肌的慢性瘢痕产生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猝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应用降低了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ICD的置入常规是在X线透视下实施,本例采用超声引导ICD置入术获得成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心律失常是老年常见心血管疾病,也是引起各种心脏疾病死亡原因之一。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有限,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致心律失常作用[1]。我院应用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心律失常取得较好疗  相似文献   

14.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埋置式心脏自动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1]。由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差异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ICD的临床应用还处于起步的阶段。我科于2003年2月成功为一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施行ICD,取得良好的  相似文献   

15.
郭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3):428-428
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各类型心动过速已成安全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RFCA是采用低能量射频电流产生热能,经导管消蚀心脏异常传导通路,达根治之目的。我院应用RFCA治疗窒上性心动过速(SVT)及室速(VT)患者86例,成功率97.6%,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现着重讨论RFCA前后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6.
心脏病的死亡率在我国已跃居第一位。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快速型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以及心脏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心脏死亡的重要原因。在美国,每年150万心肌梗塞病人中,大约有54万人死亡,主要是由于VF和SCD。目前,临床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均未明显降低SCD的死亡率,因而寻找能有效地预防SCD的抗心律失常/抗颤药物已成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异搏定(Verapamil)是慢通道阻滞剂中研究最广泛的药物之一,1962年Haas引用于临床,是治疗心血管疾病及心脏复苏的新药,具有保护缺血心肌,扩张血管,抗心律失常和心绞痛等作用。从临床疗效来看,异搏定在心脏急救治疗中是一个有效的药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96年1月至1998年8月,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心律失常66例次,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RFCA对心律失常的疗效.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男30例,女34例,平均年龄39.8(14~68)岁.64例心律失常病人共行66例次RFCA.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3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6例,心房扑动(AF)2例,室性早搏(VP)5例,室性心动过速(VT)3例.心动过速发作史0.5~30年,平均每  相似文献   

19.
快速性心律失常是急诊常见心脏急症之一,特别是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房颤,患者常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须紧急处理。胺碘酮(可达龙)是临床常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其抗心律失常疗效确切,可直接延长动作电位  相似文献   

20.
口服胺碘酮(Am)能有效地抑制对常规抗心律失常药无效的室性心动过速(VT)或室颤(VF),但起效慢且对可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有限。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心肌细胞处于危险的电生理阶段,预防应用具有与剂量相关的负性肌力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导致严重的、致命的心律失常如VF和VT,心功能也因心肌缺血而减退。Am具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较大剂量对心脏泵功能无抑制作用,耐受性好。本文总结1978~1997年8例AMI伴早期原发VF病例,经非同步电除颤后出现VT,用Am静脉注射转为窦性心律成功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