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激素对瘢痕组织胶原合成的改变,探讨其对瘢痕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临床12例患者的增生性瘢痕分别移植到12只裸鼠的皮下,其中6只接受激素治疗,其他6只用生理盐水对照,移植物内注射3H-脯氨酸并于10,15,20d后取标本。结果治疗组的胶原合成部分的脉冲数在第10,15,20天为(10306±1013),(8106±2010),(7716±1836)c/(min·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治疗组胶原合成的脉冲数在第10,15,20天为(4073±398),(3174±319),(2681±306)c/(min·g)。结论激素能够减少瘢痕组织的胶原合成,从而可以有效地抑制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干扰素γ(IFN-γ)用于兔耳伤口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后蛋白激酶A(ProtinaseA,PKA)活性变化及对伤口愈合和瘢痕形成影响,探讨PKA的信号转导作用。方法:用^32P掺入法测定使用IFN-γ前后兔耳伤后3,6,11~16d(上皮化时),以及上皮后14,30,45和60d组织的PKA活性,观察伤口愈合时间和瘢痕变化。结果:上皮化时肉芽组织和伤口周边组织的PKA活性高于正常皮肤[(1.5&;#177;0.6)pmol/min&;#183;mg,t=3.76,P&;lt;0.001和(1.4&;#177;0.5)pmol/min&;#183;mg,t=2.96,P&;lt;0.01]。IFN-γ延迟创面愈合约1.5d(t=2.64,P=0.01),同时进一步活化PKA:肉芽组织在伤后6d和上皮化时[(1.6&;#177;0.6)pmol/min&;#183;mg,t=2.59,P&;lt;0.05和(1.8&;#177;0.7)pmol/min&;#183;mg,t=2.92,P&;lt;0.01]和周边组织上皮化时[(1.7&;#177;0.6)pmol/min&;#183;mg,t=2.42,P&;lt;0.05]高于对照。增生性瘢痕组织的PKA活性仅在上皮化时升高[(1.5&;#177;0.5)pmol/min&;#183;mg.t=2.26,P&;lt;0.05],非增生性瘢痕组织的PKA活性在上皮化时[(1.4&;#177;0.5)pmol/min&;#183;mg,t=2.08,P&;lt;0.05]和上皮化后14d[(1.4&;#177;0.5)pmol/min&;#183;mg,t=2.08,P&;lt;0.05]时较高;IFN-γ进一步升高上皮化时IFN-γ1组:[(1.8&;#177;0.7)pmol/min&;#183;mg,t=2.92,P&;lt;0.01]和伤后14d时非增生性瘢痕组织的PKA活性[IFN-γ1组:(1.79&;#177;0.6)pmol/min&;#183;mg,t=2.59,P&;lt;0.05和IFN-γ2组:(1.8&;#177;0.6)pmol/min&;#183;mg,t=2.55,P&;lt;0.05],但上皮化前后使用无差异(P&;gt;0.05)。上皮化后60d时,上皮化前后使用IFN-γ的瘢痕增生数分别为8和9个,低于对照的24个(χ^2=13.33和11.61,P&;lt;0.001),而且瘢痕增生程度较低,但两组间无差异。结论:IFN-γ延迟创面愈合与其活化PKA有关。增生性瘢痕组织上皮化后PKA活性即下降,而非增生性瘢痕的高活性维持到14d后,且IFN-γ活化非增生性瘢痕组织的PKA,提示PKA活化介导IFN-γ抑制瘢痕增生的信号。  相似文献   

3.
神经生长因子对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状态及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对促进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背部随意皮瓣动物模型,以自身对照,于术后实验组一次局部注射NGF66.7μg,连续观察皮瓣成活面积与成活率,以及应用激光和光导纤维技术测量不同时间的血流量变化。结果:断蒂后实验组皮瓣成活面积为(7.12&;#177;1.54)cm^2,成活率为(92&;#177;5)%,对照组分别为(5.23&;#177;0.19)cm^2,(69&;#177;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2.33,P&;lt;0.05);术后24h实验组皮瓣中部和尾部血流量开始分别为(0.138&;#177;0.065),(0.082&;#177;0.026)mL/min&;#183;g,高于对照组(0.086&;#177;0.031),(0.051&;#177;0.037)mL/min&;#183;g,(t=2.05和2.41,P&;lt;0.05),皮瓣蒂部的血流量在5d后为(0.184&;#177;0.050)mL/min&;#183;g,对照组为(0.141&;#177;0.044)mL/min&;#183;g,比对照组增加(t=2.29,P&;lt;0.05),7d后实验组与对照组3部分血流量均出现非常显著差异,实验组尾部、中部、蒂部血流量分别为(0.151&;#177;0.051),(0.174&;#177;0.048),(0.168&;#177;0.057)mL/min&;#183;g,对照组分别为(0.088&;#177;0.062),(0.108&;#177;0.055),(0.117&;#177;0.076)mL/min&;#183;g(t=517,4.79,276,P&;lt;0.01)。结论:NGF能通过增加皮瓣的血流量来提高超长随意皮瓣的成活。  相似文献   

4.
超声波导人瘢痕康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超声波导入药物瘢痕康对增生性癜痕的治疗效果,以寻求一种操作简便、有效的瘢痕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同体动态对照。将5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的瘢痕分为平均的两个部分,分别用超声波导入瘢痕康(导入治疗组)和单用瘢痕康(对照组)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后分别测定瘢痕厚度改变和瘢痕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结果 超声波导入瘢痕康治疗组瘢痕厚度改变明显高于单用瘢痕康组(t=2.925,P&;lt;0.01),治疗后导入组胶原含量为(33&;#177;10)mg/g湿组织,对照组为(46&;#177;9)mg/g湿组织,导入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5.967,P&;lt;0.01)。超声波导入瘢痕康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瘢痕康组。结论 超声波可以增强外用药物对瘢痕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ngiotensin-convertry enzyme,ACE)活性在脑梗死及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与脑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毛细管电泳法测定47例血管性痴呆(vasenlar disese,VD)患者、43例脑梗死患者、30例健康对照者(HC)血清ACE活性。结果:与健康受试者(22.62&;#177;5.44)μmol/(min&;#183;L)比较,脑梗死患者血清ACE活性(19.26&;#177;5.11)μmol/(min&;#183;L)显著降低(t=2.32,P&;lt;0.05),尤其是伴发高血压患者(18.42&;#177;5.20)μmol/(min&;#183;L)及男性患者(19.71&;#177;4.99)μmol/(min&;#183;L);而VD患者血清ACE活性(21.95&;#177;7.19)μmol/(min&;#183;L)虽亦稍低于脑梗死受试者,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可致血清ACE活性降低,与脑组织损伤程度有关,与脑功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6.
转化生长因子-β3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世杰  胡素銮  王玉银  申纪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7):3392-3394,i006
背景:哺乳类动物有3种TGF-β异构体即TGF-β1,β2,β3,这3种异构体各自具有独特而不同的生物学作用,TGF-β1是明显的促瘢痕形成因子,而TGF-β3可减少TGF-β1,β2的产生,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因此,TGF-β3有可能是人体内天然的抗瘢痕形成因子。目的:通过外源性TGF-β3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生长增殖及Ⅰ,Ⅲ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了解其生物学行为,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完成,对象为新鲜无菌增生性瘢痕组织,来源于本科收治及门诊手术的增生性瘢痕患者6例,男3例,女3例;年龄5~45岁。干预:6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分为4组,实验组又分为5,10,50mg/L组分别加TGF-β3 5,10及50mg/L,对照组加入FBM 1.5mL,采用MTT比色法测定TGF-β3对HSFB增殖活性的影响,^3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其胶原合成,免疫组化检测Ⅰ,Ⅲ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TGF-β3,对HSFB体外增殖,HSFB I,Ⅲ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TGF-β3作用后HSFB胶原合成情况。结果:转化生长因子胁可抑制HSFB细胞增殖,作用120h后实验组细胞密度分别为(6.34&;#177;0.51),(6.01&;#177;0.38),(5.24&;#177;0.65)&;#215;10^5/瓶,明显低于对照组(10.69&;#177;0.76)&;#215;10^5/瓶(F=102.432~163.024.P&;lt;0.01);转化生长因子β3可抑制胶原蛋白合成,实验组(10,50mg/L组)脯氨酸含量分别为(164.01&;#177;70.27),(151.02&;#177;49.85)min^-1明显低于对照组9231.56&;#177;67.83)min^-1(q=32.124,31.021,P&;lt;0.01);下调TGFβ1蛋白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而对Ⅲ型胶原影响较小。结论:TGF-β1可抑制HSFB细胞增殖,下调TGF-β1蛋白表达,减少胶原合成,显示其具有抗组织纤维化的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对帕金森病合并痴呆大鼠模型的黑质抗氧化系统、线粒体呼吸链功能及学习与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0-03在安徽省药物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应用6-羟基多巴立体定向注射和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作帕金森病合并痴呆大鼠模型。将其中16只大鼠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模型组,治疗组,另设假手术组8只,治疗组连续45d腹腔注射还原型GSH后进行Mottos水迷宫实验,实验后再测定各组大鼠黑质区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活性氧及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水平。结果:①GSH对Mottos水迷宫隐匿平台实验和探索实验的逃避潜伏期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gt;0.05)。②GSH能增强GSH-Px活性[由(124.8&;#177;7.0)μkat/g升至(188.4&;#177;8.2)μkat/g],降低活性氧水平[由(62.95&;#177;6.32)u/mg降至(42.25&;#177;2.88)u/mg],减少丙二醛含量[由(2.26&;#177;0.18)μmol/g降至(1.26&;#177;0.15)μmol/g],从而减轻黑质区氧化应激损伤。③GSH能增强黑质呼吸链酶复合体Ⅰ活性[由(2516.67&;#177;42.97)mmol/(L&;#183;min&;#183;g)升高至(2905.28&;#177;52.15)mmol/(L&;#183;min&;#183;g)]。结论:GSH短期应用对帕金森病合并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无明显影响,但能减轻模型大鼠黑质区氧化应激损伤,并对线粒体呼吸链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Ⅰ(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MMP-1)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观察汉防己甲素对成纤维细胞MMP-1合成的影响.探讨汉防己甲素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3/12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完成。培养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然后分别加入浓度为1,5,10mg/L汉防己甲素,继续培养24h,通过ELISA方法检测培养细胞的上清夜中MMP-1的含量。结果:在汉防己甲素的作用下,成纤维细胞合成MMP-1的量增加,其中对照组是(11.34&;#177;1.15)μg/L,加入1,5,10mg/L的汉防己甲素后MMP-1分别为(23.65&;#177;1.41),(29.74&;#177;1.92)及(37.12&;#177;1.75)μg/L。结论:汉防己甲素可以促进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合成MMP-1,因此其可能对增生性瘢痕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Ⅰ,Ⅲ型前胶原核酶对裸鼠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效果。 方法:实验于2004-02/06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电子显微镜室及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实验室进行。①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80只)。②将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Ⅰ型组20只,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Ⅲ型组20只.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Ⅰ型+Ⅲ型组20只,注射Ⅰ型及Ⅲ型前胶原核酶;各组又分为2.5μg/100μL及5.0μg/100μL两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各10只裸鼠。对照组:生理盐水组10只,注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10只。于建立模型的第4周开始,实验组与生理盐水组每天用微量注射器行瘢痕内多位点注射1次,共7d;第6周取材。③应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分析各组胶原含量及分布的改变。④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实验前后超微结构的改变。 结果:①各实验组瘢痕体积均缩小;Ⅰ型组、Ⅰ型+Ⅲ型组实验后与实验前比较体积明显缩小[Ⅰ型组2.5μg/100μL(25.6&;#177;1.2),(28.3&;#177;2.1)mm^3,5.0μg/100μL:(27.9&;#177;3.0),(30.4&;#177;1.7)mm3;Ⅰ型+Ⅲ型组2.5μg/100μL;(24.8&;#177;1.6).(29.5&;#177;3.3)mm^3,5.0μg/100μL:(24.6&;#177;1.7),(27.8&;#177;1.8)mm^3,t=1.981-2.025,〈0.051。②Ⅰ型组、Ⅰ型+Ⅲ型组与对照组相比Ⅰ型胶原纤维分布明显减少。③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具有典型的增生性瘢痕的特点,各实验组瘢痕形态改变不明显。④实验组及对照组的超微结构改变无明显差异。 结论:Ⅰ和Ⅲ型前胶原核酶均可有效地减少裸鼠增生性瘢痕中胶原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朱斌  朱家源  张涛  唐冰  李新强  陈东  张伟  李爽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85-87,F0003
目的:在细胞及动物体内证实前期已合成,并证实其活性的、针对Ⅰ型和Ⅲ型前胶原基因的核酶的有效性。 方法:实验于2004—01/08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创伤研究所、中山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80只SPF级4~6周龄裸鼠。体质量15-25g。随机分为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A组、注射Ⅰ型前胶原核酶B组、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C组、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D组、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E组、注射Ⅲ型前胶原核酶F组、对照组G组和空白对照组H组,每组10只。注射Ⅰ型及Ⅲ型前胶原核酶A—F组,7d。对照组G组注射生理盐水7d。应用苦味酸一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观察分析各组胶原相对含量及分布的改变。同期选取增生性瘢痕来自烧伤愈后、瘢痕增生半年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六种浓度组及空白对照组庚组。脂质体包裹核酶转染实验组培养细胞,测定培养上清羟脯氨酸含量、反转录多聚链反应法测量细胞内Ⅰ型和Ⅲ型胶原mRNA含量。 结果:①细胞上清羟脯氨酸含量:甲-已组明显低于庚组(2.33&;#177;0.04。2.32&;#177;0.04,2.42&;#177;0.04,2.41&;#177;0.05。2.20&;#177;0.03。2.12&;#177;0.04。2.85&;#177;0.07)μg/L。P〈0.01。②Ⅰ型胶原mRNA表达甲-已组明显低于庚组:(0.796&;#177;0.034。0.834&;#177;0.017。0.860&;#177;0.026,0.838&;#177;0.023。0.842&;#177;0.031。0.858&;#177;0.037.0.940&;#177;0.037)μg/L,P〈0.05。③Ⅲ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甲-已组明显低于庚组:(1.496&;#177;0.039,1.668&;#177;0.052。1.154&;#177;0.093。1.078&;#177;0.093。1.270&;#177;0.060,1.182&;#177;0.111,2.001&;#177;0.099)μg/L。④应用核酶前后瘢痕体积变化:A组、G组、H组实验前明显高于实验后[(28.31&;#177;2.10,25.60&;#177;1.20)(33.65&;#177;1.76。32.71&;#177;3.92)(29.53&;#177;2.50。28.80&;#177;2.71)mm^3]。 结论:所合成及扩增、转染的核酶可抑制人瘢痕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并能有效减少人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中瘢痕的胶原含量。  相似文献   

11.
张玲  刘宏亮  张雪  李世荣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2):7192-7193,i004
目的: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在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尝试寻找一种客观的评价增生性瘢痕的标志物。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24例非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其周缘正常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增殖细胞核抗原在正常皮肤组织中呈弱阳性,阳性细胞率为(12.3&;#177;2.6)%;在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呈阳性反应,阳性细胞率为(18.4&;#177;6.8)%;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呈强阳性,阳性表达阳性细胞率为(45.3&;#177;12.6)%。经配对t检验分析表明,增生性瘢痕组织的PCNA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和非增生性瘢痕(P&;lt;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瘢痕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阳性细胞率与瘢痕的类型有关,以增生性瘢痕组织为明显,可用于判断瘢痕组织的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12.
苦昧酸-天狼猩红偏振光法对瘢痕动物模型的鉴定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斌  朱家源  张涛  唐冰  李新强  郑树森  陈东  张伟  李爽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182-183,F0003
背景:在瘢痕研究中急需稳定可靠的实验动物模型。目的:运用组织学方法对裸鼠瘢痕动物模型进行鉴定,确定最佳使用时机。设计:随机对照的重复测量设计。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材料:实验于2004—01/03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15只4-6周龄裸鼠(性别随机,体质量15~25g)由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增生性瘢痕来自烧伤愈后、瘢痕增生半年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方法:于裸鼠背侧移植人增生性瘢痕,建立疤痕动物模型;移植后4周起,每周处死5只实验动物,取移植物,100g/L甲醛固定标本,持续3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检测移植物及临床取材,观察组织特点。主要观察指标:①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读片结果。②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结果:①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法读片结果:各时段组移植物在偏振光下呈现相同的以黄、红粗大纤维为主、疏网状绿色纤细纤维散在分布的特点。②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临床病理性增生性瘢痕中,Ⅰ型胶原约占74%,Ⅲ型胶原约占26%;4~6周移植物中,Ⅰ型胶原含量分别为(74.52&;#177;0.47)%,(74.43&;#177;0.53)%,(74.69&;#177;0.63)%;Ⅲ型胶原分别约为(25.48&;#177;0.47)%,(25.57&;#177;0.53)%,(25.31&;#177;0.63)%,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实验所设计时段中,移植物与临床取材特性一致,符合增生性瘢痕特点。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检测瘢痕组织胶原是对增生性瘢痕组织测定的简便、有效手段;运用裸鼠建立瘢痕动物模型是行之有效的、稳定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通口服液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r espiratory syndrome,SARS)康复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8例确诊的SARS康复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首诊行常规肺功能及影像学检测后,治疗组给予肺通口服液治疗,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3个月后复诊,再次行肺功能及影像学检测。结果:复诊时肺功能检测的指标与首诊时比较:对照组:肺活量[(3.23&;#177;0.48)L比(2.81&;#177;0.51)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39.P&;lt;0.05)】;一秒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1,FEV1)[(2.43&;#177;0.48)L比(2.17&;#177;0.51)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85,P&;lt;0.05)】;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ng capacity of the lung for carbon monoxide,DtCO)[(17.01&;#177;2.20)mL/(min&;#183;mmHg)比(14.11&;#177;2.25)mL/(min&;#183;mmH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82,P&;lt;0.05)];治疗组:肺活量[(3.55&;#177;0.84)L比(3.02&;#177;0.63)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69,P&;lt;0.05)];FEV1[(2.90&;#177;0.66)L比(2.48&;#177;0.48)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97,P&;lt;0.05)];DLCO[(17.23&;#177;4.16)mL/(min&;#183;mmHg)比(14.31&;#177;2.42)mL/(min&;#183;mmH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04.P&;lt;0.05)]。治疗组肺功能检测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t=0.18—2.17,P&;gt;0.05)。结论:SARS所致的肺损害在康复期内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同时提示肺通口服液在SARS康复者康复过程中可能不具有临床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缺血后处理对异品系大鼠移植肝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对异品系大鼠移植肝脏肝功能、抗氧化酶活力、脂质过氧化物产物、炎性细胞因子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影响,探讨在体条件下,缺血后处理对异品系大鼠移植肝脏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8在陕西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采用健康雄性SD大鼠和Wistar大鼠各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SD大鼠和Wistar大鼠各12只,行SD大鼠至Wistar大鼠的原位肝移植。①对照组:供肝切除前及移植后无特殊处理。②预处理组:获取供肝前短暂肝脏缺血作为预处理。③后处理组:供肝植入后完全再灌注前,给予多次短暂复灌复停作为缺血后处理。接受肝移植后各组大鼠取6只于再灌注后2h留取血液及肝脏,检测血清肝功、炎性细胞因子、肝组织过氧化产物和抗氧化酶水平,另6只于再灌注后6h取肝脏制成切片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完成实验大鼠72只。①再灌注后2h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含量:预处理组及后处理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lt;0.05~0.01);而预处理和后处理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gt;0.05)。②再灌注后2h肝组织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预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560&;#177;0.240)μkat/g,(15.981&;#177;2.113)kNU/g,(0.991&;#177;0.075)μkat/g,(11.945&;#177;1.146)kNU/g,P&;lt;0.01];后处理组亦明显高于对照组【(1.326&;#177;0.305)μkat/g,(15.596&;#177;2.361)kNU/g(0.991&;#177;0.075)μkat/g,(11.945&;#177;1.146)kNU/g,P&;lt;0.01】。③再灌注后2h丙二醛和髓过氧化物酶含量:预处理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539&;#177;0.008)μmol/g,(0.548&;#177;0.101)/(min&;#183;g);(0.816&;#177;0.105)μmol/g,(0.935&;#177;0.279)/(min&;#183;g),P&;lt;0.01】;后处理组亦明显低于对照组【(0.554&;#177;0.116)μmol/g,(0.569&;#177;0.162)/(min&;#183;g),P&;lt;0.01,0.05】;而预处理和后处理组间无明显差异(P&;gt;0.05)。④移植术后2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含量:预处理组、后处理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8.000&;#177;8.579),(20.000&;#177;3.578)ng/k(32.500&;#177;6.058),(22.833&;#177;4.167)ng/L;(53.667&;#177;18.854),(35.000&;#177;6.033)ng/L,P&;lt;0.01,0.05】;预处理和后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P&;gt;0.05)。⑤移植术后6h组织病理切片改变:预处理组和后处理组也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缺血后处理和缺血预处理对异品系大鼠移植肝脏具有相似的保护作用,能够改善移植后肝脏功能,提高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减轻移植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降低和单核细胞浸润的减轻可能是缺血后处理发挥其对异品系大鼠移植肝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细胞周期蛋白D1在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尝试寻找一种客观的评价增生性瘢痕的标志物。方法:实验于2000—10/2001—04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整形科实验室完成。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24例非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其周缘正常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1(cell cvcle protein D1,Cyclin D1)的表达。结果:细胞周期蛋白D1在正常皮肤组织中呈弱阳性,阳性细胞率为(2.1&;#177;0.4)%;在非增生性瘕痕组织中呈阳性反应,阳性细胞率为(12.6&;#177;5.6)%;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呈强阳性,阳性细胞率为(45.3&;#177;12.6)%。经配对t检验分析表明,增生性瘢痕组织的Cyclin D1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t=17.036,P&;lt;0.001)和非增生性瘢痕(t=11.398,P&;lt;0.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121,P&;gt;0.05)。结论:瘢痕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阳性细胞率与瘢痕的类型有关,以增生性瘢痕组织为明显,可用于判断瘢痕组织的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蛋白的表达和胶原合成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3/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完成。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手术标本,包括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将手术中切下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组织在无菌条件下去除表皮后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于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的RPM11640培养液中,置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条件下原代培养。经2.5g/L胰蛋白酶消化传代,传代至3~5代时进行实验。实验分4组:①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组。②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③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简称转化生长因子β1组)。④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组(简称反义寡核苷酸组)。用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后,以脂质体介导方法将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用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采用^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细胞的胶原合成量。 结果: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无表达,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增强,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表达量0.64&;#177;0.32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0.31&;#177;0.14,差异显著(P〈0.01);反义寡核苷酸组可以大部分抑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表达量0.12&;#177;0.62明显低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差异显著(P〈0.01)。②Western印迹结果:蛋白水平趋势与mRNA水平相一致。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无表达,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增强84.63&;#177;11.49,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表达量102.89&;#177;14.35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差异显著(P〈0.01);反义寡核苷酸组可以大部分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作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量41.75&;#177;10.56低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1)。③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作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反义寡核苷酸组的^3H-脯氨酸掺入率分别为5381&;#177;185.8273&;#177;357.2475&;#177;859,转化生长因子β1可以显著增加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P〈0.01);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的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差异显著(P〈0.01)。 结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引起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蛋白质表达的增高和胶原合成的增多,表明阻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可能是延缓瘢痕纤维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中药复方护脑素在大鼠急性脑缺血模型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平  杨任民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9):2656-2657
目的 研究以麻黄、山栀子、黄连、厚朴、白术、桂枝、三七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复方护脑素改善脑部微循环及脑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模型组(结扎两侧颈总动脉)、护脑素组(颈总动脉结扎前半小时腹腔灌注护脑素混悬液)和假手术组,每组l0只。用组织血流量仪测定各组手术前后局部脑血流量(r-CBF),用硝酸还原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内皮素1(ET-1)。手术后2h将大鼠处死,取出脑组织,测定脑匀浆中NO与ET-1含量。结果 ①rCBF值:模型组为(202&;#177;38)mL/(min&;#183;kg),显著低于假手术组(635&;#177;81)mL/(min&;#183;kg)(t=15.34,P&;lt;0.001)和护脑素组(267&;#177;47)mL/(min&;#183;kg)(t=3.33,P&;lt;0.05)。②护脑素组血浆NO(2.6&;#177;0.5)mol/L高于模型组(2.1&;#177;0.8)mol/L(t=4.23,P&;lt;0.05)。模型组血浆ET-1(540.0&;#177;101.0)ng/L高于假手术组(349.0&;#177;26.0)ng/L,(t=6.14,P&;lt;0.05)和护脑素组(427.0&;#177;83.0)ng/L,(t=2.73,P&;lt;0.05)。③模型组组织匀浆中NO(406.0&;#177;163.5)mol/L和ET-1(11.4&;#177;2.0)ng/L分别高于假手术组的(177.4&;#177;63.3)mol/L,(8.1&;#177;1.5)ng/L。(t=4.13,4.04,P&;lt;0.005)和护脑素组的(207.2&;#177;113.4)mol/L,(8.3&;#177;1.7)ng/L(t=3.16,3.64,P&;lt;0.005)。结论 护脑素在急性脑缺血模型中可通过NO、ET-1的参与,改善脑部微循环。保护缺血区脑组织。  相似文献   

18.
背景:灵芝茶作为保健饮品目前仅见对大鼠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小鼠血糖有调节作用的研究报道,其抗疲劳、抗缺氧作用的研究尚少。目的:探讨灵芝茶的保健作用及在延缓衰老中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老年(17~18月龄)昆明种小白鼠,体质量40~45g,由齐齐哈尔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在齐齐哈尔医学院药理及生化实验室完成。干预:①灵芝茶组(n=20)饮用灵芝茶8周后负重游泳,与对照组(n=20)比较游泳时间。②应用鼠用多功能乏氧瓶,对小鼠造成急性缺氧环境,对照组(n=20)饮凉开水,实验组(n=20)饮灵芝茶水,模型对照组(n=20)饮凉开水,在测定前30min,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0.2mg/kg,8周后比较耗氧率。③灵芝茶组(n=20)和凉开水对照组(n=20)各饮灵芝茶和冷水8周后,测定肝脏核酸含量。主要观察指标:负重游泳时间;乏氧瓶内的耗氧率;肝脏RNA和DNA含量。结果:灵芝茶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42.83&;#177;12.6)min]长于对照组[(34.9&;#177;19.4)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187,P&;lt;0.01);灵芝茶组小鼠在乏氧瓶内的耗氧率[(0.055&;#177;0.009)mL/(min&;#183;g)]高于对照组[(0.043&;#177;0.007)mL/(min&;#183;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07,P&;lt;0.05),与异丙肾上腺素组[(0.024&;#177;0.006)mL/(min&;#183;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015,P&;lt;0.001);肝脏RNA含量:灵芝茶组(30.93&;#177;1.26)mg/g,高于对照组(26.92&;#177;1.31)mg/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41,P&;lt;0.05)。DNA含量差异无明显性意义。结论:灵芝茶对小鼠有抗疲劳、抗缺氧及增加肝脏RNA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关于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多集中在治疗已形成的坏死,对在使用激素过程中如何预防股骨头坏死,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预防性给药对股骨头组织结构和血流量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韶关学院医学院药学教研室和解剖学教研室;广东省粤北人民医院核医学科。 材料: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177;0.5)kg。 方法:实验于2005—04/07在韶关学院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广东省粤北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和中山大学北校区电镜室完成。①30只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肌注生理盐水1mL/kg,2次/周,生理盐水10mL/d灌胃;激素组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mL/kg,2次/周,生理盐水10mL/d灌胃;治疗组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mL/kg,2次/周,从注射地塞米松第1天开始每天灌喂血塞通25mg/kg、脂必妥350mg/kg和阿仑膦酸钠5mg/kg。连续用药8周。②停药1周后3组动物同时采用放射性微球技术测量股骨头血流量;光镜及电镜观察组织学改变。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兔股骨头血流量。②各组兔股骨头软骨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 结果:①治疗组血流量显著多于激素组[(0.261&;#177;0.042),(0.197&;#177;0.053)mL/(min&;#183;g),q=6.10,P〈0.01],与对照组[(0.243&;#177;0.039)mL/(min&;#183;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治疗组空骨陷窝显著少于激素组[(15.22&;#177;5.49)。(24.78&;#177;7.87)个,q=6.35,P〈0.01],与对照组[(10.38&;#177;3.78)个]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治疗组细胞正常,内质网丰富,细胞核呈正常形态;激素组骨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染色质边聚,骨陷窝扩大。 结论:在长程使用类固醇激素同时应用血塞通、脂必妥和阿仑膦酸钠可提高股骨头血流量,改善骨组织结构,预防或减缓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相似文献   

20.
兔耳增生性瘢痕与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抑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从外观形态、微血管计数、微循环血流灌注、组织形态学方面观察血管内皮抑制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8/11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实验室完成。日本大耳白兔10只,随机将每只兔子的一只耳归人实验组,另一只归入对照组,每组10只兔耳。两组均进行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复制。兔耳创面上皮化后10d,实验组瘢痕组织局部多点注射血管内皮抑制素,对照组瘢痕组织局部多点注射生理盐水,两组注射剂量及频率为0.2mL/次,1次/隔日,连续6次。30d后观察两组瘢痕组织外观形态、微血管计数、微循环血流灌注以及病理组织形态学的差异。结果:20只兔耳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外观形态变化:实验组瘢痕明显萎缩,略高出兔耳皮肤表面,颜色接近兔耳正常肤色,触之质软;对照组瘢痕呈增生期表现,明显高出兔耳皮肤表面,淡红色,质地坚硬。②微血管计数结果:实验组瘢痕组织表面微血管数量明显减少,散在分布;对照组瘢痕组织表面微血管数量丰富,相互交织成网状;40倍显微镜下微血管计数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7.63&;#177;3.34),(51.23&;#177;5.54)个。P&;lt;0.01】。③微循环血流灌注变化: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1.16&;#177;3.12),(64.27&;#177;4.28)个,P&;lt;0.01】。④病理组织形态学差异:实验组瘢痕组织真皮层变薄,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胶原纤维较细致,排列有序,呈成熟期表现;对照组瘢痕组织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血管分布丰富,其间可见较多的炎细胞浸润,胶原纤维粗大,排列紊乱,呈增生期表现。结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兔耳瘢痕增生及瘢痕组织的血管生成、微循环血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血管的发生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在增生性瘢痕形成早期有针对性的进行血管靶向治疗可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