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针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缺血性胆道损伤(ITBL),试图建立区分各种导致ITBL的危险因素的临床路径,降低ITBL的发生率。方法:记录随访335例行原位肝移植术(OLT)病例的可能导致胆道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供肝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温缺血时间及供肝脂肪肝情况等。按照冷缺血时间分两组I:TBL组和正常组。比较其他危险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别。结果:冷缺血时间控制〈8 h,正常组81例,ITBL组2例,热缺血时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7);8~12 h,正常组150例I,TBL组25例,胆道温缺血时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33);〉12 h,正常组57例I,TBL组20例,供肝脂肪肝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避免ITBL,冷缺血时间〈8 hI,TBL的发生率很低,只要控制好热缺血时间即可;冷缺血时间8~12 h,尽量将胆道温缺血时间控制在1 h左右;冷缺血时间〉12 h,对于有严重脂肪变的边缘供体可以考虑弃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缺血再灌注对供肝胆管的损伤.方法 对33例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出现TBIL,DBIL及γ-GT升高情况进行分析,对其中13例在移植术后进行纤维胆道镜胆道观察,3例肝胆管结石取石治疗.结果 24例患者TBIL,DBIL及γ-GT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接近正常,恢复时间平均为78.5 d,9例出现急性排斥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7例肝功能逐渐恢复接近正常;3例出现肝胆管结石患者由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成功取石.结论 缺血再灌注对移植肝脏胆管有不同程度损伤,与结石形成有相关的可能性,经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对移植肝脏胆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陆建文  董健  张谞丰  吕毅 《器官移植》2016,7(4):315-319
近年来随着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及新一代测序技术(包括16S rRNA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肠道微生物作为一个“器官”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相关研究进展突飞猛进。肠道微生物与肝移植术后感染、排斥反应等并发症存在相关性,通过干预肠道微生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上述并发症。缺血性胆管病(IC)是肝移植后并发症的最严重类型,引起IC的原因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免疫介导损伤及细胞毒性疏水性胆盐等。肠道微生物与上述IC的发病机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由此我们推测肠道微生物可能在肝移植术后I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可能需着眼于肠道微生物预测IC的敏感性以及通过干预肠道菌群实现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受体肝动脉重建位点的选择对肝移植术后早期缺血性胆道病(ischemic-type biliary lesion,ITBL)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移植中心及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接受公民逝世后捐献肝移植的65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受体动脉吻合位点进行分组:远端组采用肝左、右动脉或肝固有动脉进行吻合;近端组采用胃十二指肠动脉、肝总动脉或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分叉处进行吻合。探究2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差异和移植术后1年内ITBL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656例患者中,远端组262例,近端组394例。近端组的肝动脉血栓发生率低于远端组(χ2=5.675,P=0.017),而2组的肝动脉出血、ITBL、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胆道相关性和排斥相关性移植物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肝动脉血栓形成[OR=4.453,95%CI(1.318,15.050),P=0.016]及冷缺血时间>6 h [OR=1.844,95%...  相似文献   

5.
王劲  刘静静 《器官移植》2014,5(4):206-209
<正>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尽管移植外科的进步和免疫抑制剂的研发使移植受者的生存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OLT术后的胆道并发症一直是受体移植肝功能不良、损伤甚至丢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胆管病变(ischemic-type biliary lesions,ITBL)是肝移植术后较为棘手的胆道并发症之一。ITBL是由于血供破坏而导致的胆管局部或广泛的损害,可伴有胆泥或胆石形成,甚至发生移植肝无功能。ITBL的病变位于非吻合口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中胆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肝移植和肝胆外科中尚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对肝脏和胆道系统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而胆道系统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较肝实质更敏感。I/R损伤常常会导致胆汁淤积,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移植肝无功能等后果。目前对I/R对胆道损伤的可能机制和干预方法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综述了I/R损伤对胆道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病理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肝动脉缺血对供肝及胆道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简易犬肝自体原位移植模型,研究了肝动脉缺血(HAI)对供肝及胆道组织的损伤作用。结果发现,随着HAI时间的延长,肝及胆道细胞超微结构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肝脏组织内氧自由基含量增多,术后血清胆红素和丙氨酸转氨酶含量亦随之增高。当HAI3小时,胆道上皮细胞线粒体出现不可逆性病理改变,即絮状电子致密斑。说明HAI能对肝脏及胆道组织产生损伤作用,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非肝动脉栓塞性胆道缺血性损伤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60例同种原位背驮式肝移植病人术中、术后采用改善供肝血液循环的策略。结果:术后6个月内出现胆道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5%(5/60),1例因拔T管时发生胆漏;1例经T管胆道造影导致胆道感染,胆泥形成;1例胆道吻合口渗漏。结论:肝移植术中、术后扩张血管、改善胆管微循环是预防术后早期非肝动脉栓塞性胆道缺血性损伤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应用320排CT灌注(CTP)成像技术检查肝移植后肝动脉狭窄(HAS)患者的移植肝血流灌注情况,以明确HAS与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的关系,为HAS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肝移植后经320排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证实为中重度HAS的患者13例,根据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检查是否有ITBL,将HAS患者分为无ITBL组(5例)和ITBL组(8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CTP检查,定量检测其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并计算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比较两组间各灌注量的差异.结果 ITBL组与无ITBL组的HAP分别为(59.8±19.9)和(35.1±4.9)ml·min-1·100 ml-1,PVP分别为(125.4±27.3)和(166.2±21.1)ml·min-1·100ml-1,TLP分别为(185.2±27.9)和(201.3±23.6)ml·min-1·100 ml-1,HPI分别为(33.6±10.9)%和(18.2±1.9)%,两组间比较,HAP、PVP及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L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成像通过定量检测肝动脉、门静脉的血流灌注量,无创性地反映了移植肝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 ;当肝移植后HAS患者的HAP和HPI升高及PVP降低时,应警惕ITBL的发生,为临床及时治疗HAS,预防ITBL的发生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刘汉林  代鑫  肖奕君  吴畏 《器官移植》2022,13(4):537-542
缺血性胆道病变(ITBL)是由于肝动脉供血不足所导致的胆道受损,是影响肝移植受者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发病与冷、热缺血,急、慢性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感染,胆汁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ITBL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复杂过程,其治疗手段匮乏,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要再次肝移植。ITBL已成为阻碍肝移植疗效进一步提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预防以及寻找更多有效的治疗途径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发现胆盐的毒性损伤在ITBL中起着中心环节的作用,胆汁成分的主动调节、胆汁酸相关受体表达的调控、胆汁酸相关信号通路的阻断或激活,可能在ITBL的预防和治疗中具备较大的潜力。本文综述了胆盐细胞毒性以及碳酸氢盐伞在肝移植术后ITB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旨在为未来ITBL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浅谈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外科手术技术、麻醉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发展,使肝移植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但胆道并发症仍然是肝移植外科所面临的一大挑战,严重者或处理不当均可导致病人死亡。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35%,差异性很大,导致这种差异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长期随访的结果。胆道并发症可分为胆漏、胆道狭窄、胆泥/结石和Oddi括约肌功能不全,经合适的处理往往能得到治愈,死亡率仅为0%~19%,再移植率为6%~13%。一般影响因素有:外科手术技术、较长的冷缺血时间、动脉栓塞或狭窄、巨细胞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血管排斥、ABO血型不匹配和受体原发性硬…  相似文献   

12.
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6年10月至2004年3月施行的98例次原位肝移植术.其中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有多次TACE史。结果本组病例仅术前有多次TACE史的患者发生肝动脉血栓5例,均经选择性血管造影证实。3例、1例和1例受者分别接受介入溶栓、再血管化手术和再次肝移植。与肝动脉栓塞有关的死亡率为60%(3/5)。结论术前多次TAcE史是移植术后发生肝动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监测血管并发症的首选方法。再血管化手术或再次肝移植是治疗肝动脉血栓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3.
肝移植术后胆汁淤积的病因分析和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术后发生胆汁淤积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2001年5月本院实施的22例肝脏移植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肝脏移植术后发生胆汁淤积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本组发生胆汁淤积的病因包括:术后早期肝内胆汁淤积45%(n=10),急性排斥反应62%(n=18),胆道并发症55%(n=12),血管并发症45%(n=10),感染并发症86%(n=19),药物毒性反应36%(n=8)以及原发症复发23%(n=5)。结论:肝脏移植术后胆汁淤积的病因较多而复杂,各种因素常同时并存或相继出现,故临床上出现胆汁淤积应首先进行病因鉴别。其中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胆道并发症是术后发生胆汁淤积的主要因素,血管并发症所致的胆汁淤积必须重视,尤其是肝脏流出道梗阻是一种容易忽视的原因。此外感染与胆汁淤积有明显相关性,其中CMV感染必须早期防治。对胆道并发症和血管并发症介入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的防治(附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的防治方法,以降低其发生率。方法对52例(53例次)肝移植手术后发生肝动脉血栓的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该2例患者均为乙肝肝硬变合并巨块型肝癌,术中发现受体肝动脉内膜及外膜管壁硬化,血管弹性差,内外膜间隙较大,供、受体肝动脉直径稍有差距,致血管内膜对合不好,造成吻合口扭曲、皱折等,从而导致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患者术后均经彩超检查确诊。结论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的形成应以预防为主,肝移植术后应常规用彩超监测肝动脉血流,一旦发现肝动脉血栓,应立即行肝动脉溶栓、取栓和重新吻合术。  相似文献   

15.
张雷达  董家鸿 《消化外科》2006,5(6):483-486
肝移植术后的胆道并发症是肝移植的致命弱点,是阻碍肝移植疗效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它被肝移植先驱Calne爵士称为“阿咯琉斯之踵”(the heel of Achilles)。随着对肝移植胆道并发症的进一步认识和外科技术的提高,因外科技术原因造成的吻合口、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而非外科技术原因的移植肝缺血型胆道病变(ischemic—type biliary lesion,ITBL)则成了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主要类型。因此,被称为“阿咯琉斯之踵再现”。缺血型胆道病变是指肝移植术后移植肝非吻合技术性的胆管树的破坏,其发生率为29/6~19%。由于其发病原因复杂,临床处理困难,已成为影响肝移植患者长期存活及导致移植物丢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的研究已引起了全球移植专家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已成为影响肝移植受体和移植物存活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介于10%~40%,病死率为19%,需要再移植率为12%。我院根据肝移植术中供肝血运特点,通过术中及术后采取改善胆道血液循环的策略,使受体早期胆道并发症下降至5%,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患者胆管并发症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OLT)后肝动脉狭窄(HAS)患者胆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肝动脉介入治疗对胆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本中心2003年10月至2006年3月22例OLT后HAS患者胆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HAS的介入治疗对胆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 22例OLT术后HAS患者,3例于术后近期行再次肝移植术,1例死于严重感染.其余18例HAS患者中,GGT和ALP升高发生率为100%,胆管狭窄(BS)的发生率为61.1%(11/18),胆漏的发生率为5.6%(1/18).12例患者接受肝动脉介入治疗后,6(50%)例发生BS,经胆道介入治疗后,0例治愈,6(100%)例好转;2例患者未行肝动脉介入治疗,1例发生BS,经保守治疗治愈;4例患者在出现BS后诊断HAS,均接受肝动脉和胆道介入治疗,0例治愈,3(3/4)例好转,1(1/4)例无效.结论 OLT后合并HAS患者的胆管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肝动脉介入治疗对HAS患者胆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不理想.  相似文献   

18.
胆道内镜对肝移植术后胆管损伤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进行内镜观察和治疗,为肝移植胆管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 利用胆道内镜技术,对肝移植术后正常组、胆管损伤组、肝动脉损伤组的病例进行观察,内镜下取活检进行病理分析.对于无T管者,应用子母胆道镜进行.结果 正常的9例肝内外胆管解剖正常,无狭窄、瘢痕,胆管黏膜颜色正常,供-受体胆管吻合口愈合佳.病理学检查均可见修复性的黏膜组织,被覆上皮完整,上皮下纤维组织和小血管增生,散在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胆管损伤组的12例中,胆管内有各种类型的单发、多发及铸型结石,胆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经内镜取净结石、解除梗阻后,胆管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造影检查胆树恢复正常.肝动脉损伤组3例:胆管壁缺血坏死,丧失胆管的组织结构,仅见纤维样组织构成的管道,明显充血,胆泥和结石完全灌满供体胆树,Ⅲ级胆管间断具有胆管的组织结构;病理学检查:胆管壁弥漫坏死,结构不清,大量胆汁渗入,可见增生的肉芽组织和化脓灶.结论 原位肝移植并胆管损伤、缺血的病例术后胆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胆道内镜是诊治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术后的胆道并发症是肝移植的致命弱点,是阻碍肝移植疗效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它被肝移植先驱Calne爵士称为“阿咯琉斯之踵”(theheel of Achilles)[1]。随着对肝移植胆道并发症的进一步认识和外科技术的提高,因外科技术原因造成的吻合口、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而非外科技术原因的移植肝缺血型胆道病变(is-chemic-type biliary lesion,ITBL)则成了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主要类型。因此,被称为“阿咯琉斯之踵再现”[2]。缺血型胆道病变是指肝移植术后移植肝非吻合技术性的胆管树的破坏,其发生率为2%~19%[2]。由于其发…  相似文献   

20.
廖永晖  千年松 《器官移植》2010,1(4):244-249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肝移植的手术操作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其成功率在稳步上升。但是,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严重降低肝移植术后生存率,成为移植界关注的问题。最早报道的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30%,目前仍没有太大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