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吕玲 《中国医药指南》2013,(17):673-674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提供一定指导。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40例,A组采用干扰素治疗,B组采用炎琥宁治疗,C组采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观察三组的治疗效果以及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75.0%,B组总有效率为77.5%,C组总有效率为92.5%,C组明显高于A、B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上明显少于A、B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患者的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可作为小儿手足口病治疗的首选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比较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治了2012年2月~2013年6月期间,把来某院进行治疗的12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软件把12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6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干扰素治疗,观察组给予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两组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疱疹、口腔溃疡、退热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疱疹、口腔溃疡、退热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6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治疗效果显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迅速,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三组, A观察组患儿40例,接受干扰素治疗, B观察组患儿40例,接受炎琥宁治疗, C观察组患者40例,接受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结果 C观察组接受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的患儿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以及溃疡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A观察组和B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观察组接受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A观察组(77.5%)和B观察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使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退热时间和手足皮疹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手足口病患儿治疗有效率、退热时间和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80例设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对两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共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常规组患儿40例,单纯采用干扰素进行疾病治疗;实验组患儿40例,在常规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适量的炎琥宁进行疾病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临床治疗后得知,常规组与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7.50%与97.50%,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具体表现为实验组的手足疱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比较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比较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足口病患儿给予干扰素+炎琥宁治疗的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可明显改善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与生命体征,缩短手足疱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等,从而有效改善患儿的日常生活质量,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干扰素a-2b联合炎琥宁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在了解病情后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退热、补液治疗等;采用干扰素a-2b及炎琥宁对观察组的46例进行治疗,将病毒唑作为对照组患儿的治疗药物。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采用病毒唑治疗的对照组,两组的临床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退热时间、手足疱疹及口腔溃疡的消退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联合应用干扰素a-2b与炎琥宁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治疗,具有疗效好及安全性高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干扰素a-2b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手足口病患儿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观察组使用干扰素a-2b联合炎琥宁治疗;对照组使用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显效27例,有效14例,无效3例;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5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口腔溃疡消退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a-2b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明显,优于使用利巴韦林治疗,能够显著缩短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的消退时间,尽快退热,阻碍进一步导致各器官衰竭或感染,且通常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上合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观察炎琥宁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效果及对心肌酶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9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予炎琥宁联合干扰素治疗,对照组单用干扰素治疗。疗程均为5 d。疗程结束后评价两组患儿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心肌酶与肝功能水平变化及治疗过程中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5 d后总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77.08%,P<0.05)。两组治疗后ALT水平和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心肌酶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ALT与心肌酶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琥宁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改善肝功能与心肌酶水平,不良反应少,值的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抗感颗粒联合注射用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13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8例患儿采用炎琥宁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组68例患儿采用抗感颗粒联合注射用炎琥宁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3.5%(P<0.05),同时治疗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以及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采用抗感颗粒联合注射用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注射用炎琥宁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我国医学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双黄连口服液(儿童型)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干扰素肌内注射,治疗组给予干扰素肌内注射联合口服双黄连口服液(儿童型)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1.8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发热、手足疱疹、口腔黏膜疱疹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黄连口服液(儿童型)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能够明显缩短临床表征时间,临床治愈效果较好,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干扰素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方法 9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给予利巴韦林10mg/(kg d)静脉滴注,治疗组用注射用阿昔洛韦10mg/(kg d)静脉滴注基础上加用α-干扰素100万u+生理盐水10mL喷喉q2h,疗程5~10d。结果治疗组退热及疱疹消退时间、进食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85.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昔洛韦、干扰素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确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温病学“防传变”理论指导下应用喜炎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84例伴有高热的普通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142例、对照组142例,各组均给予退热、补液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喜炎平5~10mg/(kg·d)静脉滴注。分析各组的疗效及安全性,以及转变为重症的例数。结果:治疗组及观察组均治愈出院,治疗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康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转变为重症3例,对照组转变为重症12例,两组均无危重病例,两组转化为重症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副作用。结论:根据中医温病学“防传变”理论,对出现高热的普通手足口病患儿应用喜炎平进行治疗,能有效减少转化为重症的病例,缩短疗程及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3.
双黄连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16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黄连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2例婴幼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1例采用双黄连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81例予板蓝根冲剂治疗。2组均给予退热、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并对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3%,高于对照组的88.8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及病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双黄连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甘露醇在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中的早期应用效果观察。方法临床选取我院在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实施治疗的8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并将其均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上早期甘露醇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偏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抖动或者惊跳时间、退热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对甘露醇早期应用,能够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从而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联合溶菌酶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238例,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按常规给予相同对症治疗,给予阿昔洛韦10mg/kg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加用溶菌酶肠溶片1~2mg/kg口服,3次/d,观察两组疗效和症状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皮疹消退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菌酶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效果显著,症状恢复时间短,减少了患儿不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6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64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5~10 mg/kg加入到0.9%氯化钠溶液2 m L中,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磷酸奥司他韦颗粒,体质量≤15 kg:30 mg/次,15 kg体质量≤23 kg:45 mg/次,23 kg体质量≤40 kg:60 mg/次,体质量40 kg:75 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0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热消退时间、皮疹疱疹消退时间及痊愈时间。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9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发热消退时间、皮疹疱疹消退时间及痊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缓解临床症状,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病毒唑联合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2019年1月~12月期间在某院进行治疗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参与本次研究,通过抽签法进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开展喜炎平治疗,观察组开展病毒唑联合喜炎平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症状消失时间少于对照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儿手足口病行病毒唑与喜炎平联合治疗效果确切,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疗效以及对T 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水平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儿均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气雾剂,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干扰素,评价治疗后病毒转阴率、临床有效率、对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 型细胞水平的影响以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病毒转阴率为74.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5 d 后,两组患儿的CD4+细胞水平以及CD4+/CD8+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Th1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h2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h1/Th2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手足口病患儿可有效提高病毒转阴率,改善患儿的免疫失衡状态,临床疗效较好,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巴韦林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儿科住院的93例手足口病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mg/(kg·d)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0.8mL/(kg·d),1次/天,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X^=6.497,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有1例患儿输液后出现皮疹,停药后消失,对照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P〉0.05)。结论:利巴韦林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时间,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曾君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2):74-75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对手足口病并神经损害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8例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患儿,随机分为等量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相同的抗病毒和对症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每天给予静脉注射小剂量(0.4g/kg)IVIG;对照组给予羚羊角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神经症状的平均好转时间、发热缓解时间及其痊愈时间、危重病的发生率。结果 IVIG治疗组患儿的神经系统好转时间、发热缓解时间和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危重病发生率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静脉注射IVIG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